收藏 分销(赏)

塑造语言形象的重要手段.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416729 上传时间:2025-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造语言形象的重要手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塑造语言形象的重要手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塑造语言形象的重要手段 2010-6-28 造型,在汉语词典中有几种解释:一曰“创造物体形象”。二曰“创造出来的物体形象”。造型艺术则指的是:“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等,也叫美术。”实际上,许多年来,造型作为一门艺术早已跨越了美术的界限,应用到其他门类的艺术中去了,例如戏剧、舞蹈等。美术家们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千姿百态凝聚升华成一个定点,用画笔、颜色、黏土等作工具,塑造出一个个美的静物。而舞蹈家、戏剧家们则用自己的形体表现生物的万种风情,他们在动中求静,形成有雕塑感的舞台形象。作为不同的艺术形态,它们使用不同的工具、手段和表现形式,但产生的仍然都是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   我所要阐述的语言造型,一般运用在戏剧、影视配音和朗诵艺术中。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千姿百态,从广义讲除形态外还包括声态、语态。从事语言表演艺术的专门家具有变化声态,语态的能力,这种变化能力应称做语言造型能力,或者叫做语言的可塑性。   语言造型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形象,创造有美感、有美学价值的形象。语言造型通过声态、语态的变化创造不同的语言形象,是表演艺术上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与其他的艺术创作一样,语言造型来自生活。生活中人们的语言极其丰富,决非千人一声、万人一调。丰富的声态、语态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个性、气质。语言造型从模仿生活开始,语言造型所产生的语言形象是艺术家们观察生活的结果。   如果我们闭上眼睛,摒除视觉触觉的感受,一定能以听觉从各个不同的语言特征中辨别出所熟识的朋友;也可以从那并不熟识的语言特征中,去想象某个人的风度、气质、地位。这足以说明三点:语言是有形象感的;通过听觉能够获得语言形象;语言的形象感来自人们的语言特征。   形成一个人的语言特征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生理和社会两大因素。   生理因素比较简单,主要指人天生的音色。音调、音量等等。这种生理因素大都与血缘有关,一个人往往会承继他家族的音色、音量、发音习惯、说话的速度、节奏。当然也会受之于这个家庭的文化影响。这种关系能使一个家庭的人具有相同的语言特征,甚至会造成我们听觉上的失误。例如我们一听到某一种腔调就能断定这是哪家人在说话,但也容易把他们兄妹间老大误认成老二,女儿误认成母亲。   社会因素是指人的生活环境。其中主要指语言环境。生活在不同的方言区,就会使人们带上不同的口音。生活在某个聚集区,如部队、铁路、工矿等地方,人们的口音又会别具一格。生活在一个小聚集区——工作单位,也可能影响到人们的语言习惯。生活环境还包含着经济、文化环境。经济文化环境影响着人们的音量、音调、用词、谈吐速度……当然,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是形成个人语言特征的因素之一。   以上所说的两大因素又是由许多小的因素构成的,诸如:音色、音量、口音、语调、速度、节奏、常用助词。常用词等等。这些因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以下列表说明: 音色 语调 节奏、速度 常用语动词 口音 高宽 柔和 平稳 我觉得..... 标准普通话 高窄 刚劲 明快 啊!啊! 北京口音 低厚 沉闷 缓慢 唔!唔! 上海口音 低哑 钝挫 不畅 所以...所以 广东口音  仅从上表所列来看,如果每五项组合一次就已有几十种。何况生活中的声调组合又岂止这些。在这些组合中,有的令人悦耳,堪称优化;有的虽叫人生烦,倒也极有个性。这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组合,都具有它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一个人的语言特征。   语言的形象来自人的语言特征,人们的语言特征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形象联想。当一个声音甜美、语调清脆的女声出现时,可能被认为这出自一位秀美少女之口;一个浑厚有力的男中音又常常与魁伟的大丈夫形象联系在一起。猜测不一定准确,但却能说明人们总是企图把语言形象与人的形象一致起来。   我年幼时很喜欢听电台的一位阿姨讲故事,我想她一定是位漂亮的阿姨,待我亲眼见到她,才知道她的外形并不美;而当我为一位舞蹈演员的形象、舞姿倾倒时,她一开口,却让我大失所望。看来,语言形象与人的形象的不一致性也同样存在。   人的语言特征也往往反映人的个性。性格急躁的人多为快人快语;说话慢条斯理、细声细气的总是脾气温和、为人稳重。有没有例外呢?多的是,这种一致性和不一致性恰恰为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丰富的素材。   多年来,我在话剧舞台、影视配音、文学作品朗诵和演播实践中,运用语言造型手段塑造人物语言形象,经常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工作。   一、以人物的生理年龄为依据。   根据自然规律,人的声音、语气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发生变化。我在塑造人物语言形象时,常常抓住人物年龄这一生理因素,作为刻划人物语言的依据。   我的音色适合塑造少年和中青年妇女形象,音域较宽。鉴于这个有利条件,我要求自己在各个音区上都能运用自如。既能发本色的声音也能发非本色的声音,并且还要能变化出合乎各种年龄人物的语气语调。   在话剧《泪血樱花》中,我扮演女主人公樱枝。这是一位深情的**妇女。年龄跨度有30多年,当大幕初拉时,樱枝还是个20出头的少妇。我的声调中音偏高,音色亮而甜美,语调娇柔,外似从容的节奏中时而夹杂急促的变化,饱含着剧中人的幽忧之情。第二幕开始,她已两鬓染霜,我的声调中音偏低,节奏略显缓慢,语调柔和、自信,少了一分娇弱添了一分沧桑。声态、语态的变化成为我完成这个人物年龄过渡的重要部分。   我在由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德国电视连续剧《海蒂》中为8岁的小海蒂和60多岁的西斯曼夫人配音,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因为两个人物与我本人都有较大距离。我把低音区给西斯曼夫人,音色苍老。可是西斯曼夫人是一位开明的颇具幽默感的老太太,所以她的语言节奏明快,她的语调也由于她深谙儿童心理而变化多端、亲切可人。困难主要在于海蒂这个小女孩的配音上,我虽然熟悉孩子们说话的语气语调,但要模仿到乱真也要花一番功夫。我发现孩子们说话有几个特点:第一,发音位置比较浅。第二,气比较短促,断句多。第三,对句子的重音有其特殊的强调方法。电视中海蒂可爱纯真,我要求自己的声音既要像孩子,又切忌造作;既要动听,又要朴实。在麦克风前我反复试验,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高或降低声调的问题。我本身就在创作,也可以说在“造作”,但又要抹掉造作感;我要发出孩子的声音,但不能蹩出孩子的声音。声带要松驰,要控制。难就难在要抹,要松,要控。海蒂这个人物的语言造型开始比较费劲,一不小心就会走样,初录时,我的形体、脸部都使上了劲,短短几句,倒录出一身汗。几集配下来之后,掌握住了诀窍,使上了巧劲,倒也驾轻就熟了。另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完成这年岁相差半世纪之多的一老一小之间的对话,在这里,语言造型固定后,还必须随着对话急速地变换造型,变换情绪,甚至变换一个小小的叹息、喘气。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在语言造型上的可变能力,较好地完成了这两个人物的语言形象。如今这段对话已成为我的保留节目,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二、以人物的个性、气质为依据。   有时候,人物的年龄相仿,该如何显示她们的语言差别呢?我在**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为17岁的主人公小鹿纯子配音。小鹿纯子个性开朗、活泼、倔强,我便赋以明亮的声音和动感较强的语调,然后配上微带鼻音的笑声,使语言形象与纯子外向型的性格浑然一体。但当我在**电视连续剧《血疑》中为17岁的大岛幸子配音时,却产生了困惑。因为小鹿纯子的语言形象已被观众认可。熟悉,我不能在幸子口中重复纯子的语言形象。为了把这两位17岁少女的语言形象加以区分,我着力判别他们的性格、气质差异。幸子由于疾病的折磨,她的心灵有创伤,原先开朗的性格受到压抑。加之情感上的早熟和家庭关系的复杂,形成了她的自尊和多愁善感。为了体现幸子这种内向的气质,我把音色压暗,语调平直、朴实,没有大的起伏,却充满着细微的变化。我基本上保留了山口百惠原有的语言停顿习惯和笑的风采。多一点原汁原味也就意味着更贴近山口百惠纯情、含蓄的表演风格,也就意味着多一点百惠塑造的幸子特有的韵味。扮演纯子和幸子的两位演员气质本来就迥然不同,我用贴靠原演员气质的办法,把幸子和纯子的语言形象区别开来了,以至许多观众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人物都是由我在幕后为她们说话。  在文学作品朗诵中,也可以通过语言造型来大致区分人物。所以说“大致区分”,是因为由一个人朗诵文学作品,不可能把每个人物都演得逼真,但起码要让听者分得清。适度的语言造型能帮助朗诵者表现人物风貌、神韵。例如在演播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中,面对着众多的人物,我经常采用对比法进行语言造型。宝玉黛玉初次会面时大约10岁左右,都是童声。宝黛的语言区别我立足于男女之分。在童声的基础上宝玉说话比较干脆,比较冲,比较急促。黛玉则比较柔弱、纤细、缓慢。当宝钗与黛玉对话时,我又强调了她们的气质、个性差异,黛玉伶牙利齿,口不饶人;宝钗和言细语,含蓄世故。黛玉的声音细亮些,宝钗的声音虚暗些。又比如黛玉与晴雯气质相近,贾母与刘姥姥又都是年迈之人,她们在一起对话,我就以主仆相分。主子的语气正经、斯文些,仆人的语气随便、粗俗些。   三、杂学旁收,借用其他艺术品种的表现手法,丰富塑造语言形象的手段。   演播《红楼梦》,让我去表现贾政、薛蟠、焦大这些人物确是勉为其难。怎么办?我就借助戏曲中老生、丑角的道白功夫。因为戏曲道白本身就带有程式,固有的程式能唤起听众的形象联想,这弥补了我塑造中的局限性。当然,这种借用要适度,不求逼真,但求有味。   四、发挥想象,大胆创造。   童话、寓言等文艺作品的形象,往往需要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在此类作品中,我总是充分发挥口、唇、齿、舌、喉、鼻的作用,不断调配组合,以发出符合形象要求的声音。至于作品中的形象应该发出什么声音,我又是根据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构思出来的。我在一篇童话中表现过“蜗牛”的形象。蜗牛的语言造型出于我对蜗牛的直觉,它是一种满身粘液、行动缓慢的动物,于是我给予它浓重的鼻音和拖泥带水的腔调。在童话诗《死公主和七勇士》中,我要表现10多个形象。除了人和动物外,还有太阳、月亮、长风、魔镜……我在想象的基础上大胆创造,给这些被人化了的自然物赋以人的个性。我在语调上把握住太阳的热情宽宏;月亮的娴静温柔;长风的游移多情;最叫我费劲的是那一面反复出现的魔镜,该用什么声音让它开口说话呢?我猛然想起了镜子玻璃的破碎声,这种富有质感的声音不正是它特有的吗了就这样作品中的魔镜以尖锐钝挫的声调开始说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