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洋思教学之感
河南省鹤壁市外国语中学 武勇
洋思中学令人感触最深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们不挑剔、不选择学生,而是适应学生、感化学生,以育人带动教书,实现教书、育人双丰收。他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仔细品味,有所感悟: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先育人后教书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因而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把它视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这样导致学校教育的两大任务是“教书”和“育人”。由于“教书”排在前,“教书”又是硬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教学水平又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和评价;加上“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见效快,因而“教书”功能倍受重视和强化;再加上各个学校的对比评价,往往以成绩说话,这样加速了“教书”,滞后了“育人”。
重“教书”轻“育人”,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偏离了正确的教育轨道,产生许多问题。如有不少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出人头地;读书是为了找好工作、领高薪水。即便是好学生(成绩好),他们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道德准则,出现北大学生刘海波用硫酸泼黑熊做实验的现象。差学生(成绩不太好),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的轻视,则会丧失求学的信心,自暴自弃,滑向犯罪的深渊,这也是青少年罪犯增加的一个原因吧。
先“育人”,后“教书”,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教育的根本宗旨。学校教育应该是通过教书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拥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学生才会在学校尊敬教师,尊重同学,遵守纪律;到社会上就会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在社会和国家需要时,才能担当重任。
总之,学校教育应以育人为主,教学只是一个手段。作为开放的学校,不能仅以教学这个手段来教育学生,应该用多种方式来育人。正如洋思中学,他们从开学起始年级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从学生吃、住、行等方面正确引导,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德促教,以德促学,全面发展学生。
二、树立正确学生观,认识学生可塑性
中学生是人生的成长关键时刻,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能力都不成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如何正确塑造,至关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为我们教育者研究学生提供一个新视角,即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独立的人。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才的,具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成功的。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拥有相对于自己或是相对于他人的智力强项,教育旨在帮助他们发现、培养自己的智力优势,并以强项带弱项的学习,构建自己的优势智力组合,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不依附于包括家长、教师、同学在内的任何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如果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就会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窒息学生的思想。
认识到这些,我们就会发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不过我们认为那些“差生”可能就是另一方面的“优生”;只不过我们教师的培养观太差,没有发现他们的闪亮点。爱迪生,大家公认的发明家,儿时也是“差生”。中学教育更应该注意这些,因为中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去教学,不仅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三、转变教育理念,关注教学措施
1、教会学生做人。
做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一名教师心理灵魂的工程师,首先应该育人,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自信是人类战胜困难的法宝。唤醒学生自尊、自信,则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行为的内动力,学习的激情,生命的能量就会在这样的催唤中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就会在这样的催唤中孕育、诞生。其次,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它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种方法主要对于那些情感、意志比较脆弱、产生了自卑,抑郁的不良心理和厌学情绪,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开始逃学、离家,甚至自杀的学生。
应采取的措施:(1)以典范事例教育人,通过张海迪、海伦和保尔等故事教育鼓励学生战胜困难;(2)以具体事件教育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的事,如母亲节应该做些什么,植树节应该做些什么等。
2、关心爱护学生
社会的转轨给学生的家长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现在的家庭教育出现一些变异和偏见:(1)负责专制型,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忽略学生的独立人格。(2)残缺不全型,单亲的家庭缺乏应有的温暖。(3)放任自由型,家长天天忙于娱乐或生意,顾及子女太少。
这样导致学生因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出现心理障碍,形成自卑,逆反,闭塞,放纵和报复的不良心理。
应采取的措施:走进学生心理,关心关护学生,给他们温暖,纠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定期谈话沟通。
3、善待弱智学生
《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有上学的义务,这样难免一些弱智学生。怎样面对这些学生,我们知道一个著名的指挥家舟舟,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这样学生,由于智力低下,一般多成为其他同学的“笑料”,受别的同学欺负。应采取的措施:降低学习要求,让他们学会自理、自强,在自理、自强的条件下发展他们。
4、培养创新的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求知,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重视社会实践。中学的学生,由于思想单纯,想象力丰富,有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创新能力萌芽。应采取的措施:在教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会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来解决问题。
总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一个高要求,对我们传统教学观的一个大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