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和市场出清模型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工作量、产出和消费鲁滨逊的经济学 分析前提:(1)个体孤立经济:不存在商品市场(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不存在信贷市场(当期生产当期消费)(2)一种投入(劳动),一种产出(3)单个时期分析 单个时期的消费和闲暇(或工作)的选择模型 财富效应(生产函数的平行移动)和替代效应(MPL的改变) 两种效应对工作(不确定)、产出(同方向)和消费(同方向)的影响=第三章:商品市场和信贷市场中的家庭行为 分析前提:(1) 家庭计划无限期(2) 家庭预算约束(货币存量保持不变)(3) 跨时期分析 两时期消费选择模型 财富效应(生产函数的平移) 跨时期替代效应
2、(利率变化) 利率变化的财富效应(仅针对个人分析有意义) 两时期工作量选择模型 财富效应(生产函数平移) 跨时期替代效应(利率变化) 跨时期下储蓄的决定 消费依赖于持久性收入(长期平均收入) 对比: 持久性收入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 V.S. 暂时性收入变化的边际消费倾向 对比: 生产函数持久性变化 V.S. 暂时性移动对储蓄的影响(财富效应) 区分: 单时期消费和闲暇的相互替代 V.S. 跨时期替代 单时期内的替代: (1) 动因: 劳动生产率的持久性变化(2) 替代的双方:消费和闲暇(3) 对储蓄没有影响 跨时期替代:(1) 动因: 利率的变化(2) 替代的双方:当期消费和下一期消费;或当期劳
3、动和下一期劳动(3) 特殊情况: 劳动生产率的暂时性变化(增加储蓄)=第四章:货币需求 鲍莫尔-托宾模型(最优现金管理模型) 两类成本: 利息损失成本 / 交易成本 影响交易时间间隔(T)和实际货币需求(M/P)的因素 利率(R)、实际支出流(C)和实际交易成本(r/P) 现金持有量的规模经济 货币流通速度(=2/T) 货币对家庭预算约束的影响 实际余额效应(财富效应和分配效应) 交易成本引起的负的财富效应(影响因素: 利率、实际交易成本、交易量)=第五章:市场出清模型的基本原理 市场出清模型 商品市场出清(决定利率和产出水平): R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货币市场出清(决定价格水平) 供给冲击(
4、恶化)对实际变量的影响(产出、消费、利率、物价、劳动投入) 生产函数暂时性变化 平移变化 V.S. 等比例变化(考虑MPL的变化) 解释实证中,劳动投入的同周期性(替代效应 财富效应和利率的共同作用) 解释利率的和价格水平的动态变化(储蓄意愿、超额需求/供给) 生产函数持久性变化 解释利率的不变性(当期和未来的相对稀缺性未发生变化) 劳动投入的不确定性(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的不同影响) 对比:鲁滨逊个体经济下各个变量的周期性(基本一致) 其他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出清) 货币总量一次性提高(动态调整过程) 货币中性/货币数量论(长期) 实际货币需求变化(交易成本、金融创新等;不影响商品
5、市场出清)=第六章:劳动市场 市场出清模型(引入劳动市场) 商品市场出清(决定利率和产出水平)(1) 引入W/P对需求的影响(2) 可以通过劳动市场R对W/P的影响,转化为只考虑R的模型 劳动市场出清(决定实际工资率和就业量) (1) W/P同时影响劳动需求和供给(2) R影响劳动供给(RW/PC和Y只受R影响) 货币市场出清(决定价格水平)(与上一章模型一致) 供给冲击(改善)对实际变量的影响(实际工资率、就业) 生产函数持久性改善 解释实际工资率的同周期性 解释就业量的不确定性(财富效应和实际工资率变化的影响) 解释消费需求的同周期性(财富效应和实际工资率的替代效应) 对比:不考虑劳动市场
6、下各个变量的周期性(基本一致) 通过R连接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使得商品市场出清不受W/P影响) 个人生产模型中的MPL等价于劳动市场中的W/P 只有在考虑了W/P或MPL的替代效应后,劳动供给或就业量才可能出现不确定性(模型才可以用于解释实证中,该变量的同周期性) 解释劳动量和实际工资的同向变化就必须考虑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扰动市场出清的因素的作用机制(1) 替代效应 跨时替代效应(利率R) 对供给和需求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同周期内消费和闲暇的替代(MPL或W/P) 对劳动供给的影响(2) 财富效应(生产函数的变化) 商品市场:对需求的影响 劳动市场: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对比不同类型的供给冲击的影响(
7、1) 暂时性 V.S. 持久性 利率的变化(储蓄意愿的变化)(2) 生产函数平移 V.S. 等比例变化 劳动供给的变化(是否存在同时期消费和闲暇的替代)=第二部分:通货膨胀第七章:通货膨胀和利率导论 实际利率 V.S. 名义利率 二者的关系 实际利率与预期实际利率的关系 决定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第八章:市场出清模型中的货币、通货膨胀和利率市场出清模型(考虑货币增长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前提假设: 完全预见的通货膨胀,且不存在事先预期的通胀 分析1: 货币增长率不变的货币时间路径的影响 价格增长率(=货币增长率)、名义利率(各个时期相同)、实际货币余额(不变) 不存在货币变化的实际效应(货币超中
8、性成立) 分析2:货币增长率在T期加速(静态分析,通货膨胀预期在T期瞬时改变) 解释名义利率的增长(体现预期通货膨胀的分析) 解释价格水平/名义工资率的跳跃上升(对比: 不变的货币存量) 货币变化的实际效应(货币超中性不成立) 对实际货币余额的影响 交易成本的变化对其他实际变量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动态化 分析1:货币加速增长后,货币需求的逐步调整 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的差异 / 价格水平跳跃的分散化(对比:静态分析) 分析2:提前预期的存在 解释:通胀和名义利率先于货币增长变化而变化 解释:短期内货币和讲个水平的增长率存在的重大差异 解释: 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发生偏离的过渡期(被政策制定所
9、关注) 通货膨胀的实际效应 未预期到的通胀产生的财富再分配效应 预期通胀对实际货币余额或交易成本的影响 政府通过创造货币得到的收入(通货膨胀税) 对比: 货币中性 V.S. 货币超中性 概念区别(货币的一次性变化 V.S. 货币在时间路径上的变化) 货币中性成立的条件:货币总量的一次性变化 货币超中性成立的条件:不变的货币增长率 货币超中性不成立的情况:货币的加速增长(通胀的实际效应)=第三部分 经济波动、失业和经济增长 (附在后面)(投资和实际经济周期 / 失业 / 经济增长)=第四部分:政府行为第十二章:政府消费和公共服务 政府预算约束与家庭预算约束(引入政府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 商品市
10、场出清(引入政府行为) 假设(1) 货币存量不变(不存在铸币税)(2) 政府通过定额税为额外的政府消费融资(不考虑替代效应) 政府消费G对消费需求、投资和供给的影响 公共服务的特性(削弱消费需求、刺激产品供给、不影响私人投资) 财富效应 对比分析:政府消费的暂时性变化(战争时期)V.S. 持久变化 差别(不同的意愿储蓄倾向):(1) 对实际利率的影响(2) 对消费和私人投资的挤出效果(决定于实际利率是否变化) (3) 产量增加的不同动因(利率变化的替代效应 V.S. 财富效应) 相同:政府消费G的变化不存在乘数效应 原因: 对私人支出的挤出效应=第十三章: 税收与转移支付 家庭预算(引入比例税
11、) 商品市场出清模型I(引入所得税产生的替代效应,对比:一次性定额税) 假设:(1) 实际税收收入额不变(免额税与税率一起变化,不考虑财富效应)(2) 政府并不是利用税收对其额外支出进行融资 税率变化对消费需求、个人投资需求和工作量的影响 解释:税率上升通常会抑制市场活动 分析1:持久性税率提高的影响(1)短期分析: 总需求变化量大于总供给变化量(储蓄意愿不变,但投资需求降低) 对实际利率、总产量、消费和投资的影响(2)长期分析(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投资率降低,资本存量的减少 商品市场出清模型II(考虑政府利用所得税对持久性支出变化进行融资) 假设: 政府征收所得税对持久性支出G进
12、行融资 分析思路: 同时考虑税率的替代效应和G的增加的财富效应(结合第十二章) 解释: 劳动投入 / 产出水平的不确定性 解释:投资的减少(长期表现为资本存量的下降) 商品市场出清模型III(考虑政府利用所得税对转移支付进行融资) 假设: 转移支付不是一次性总额支付的 解释: 转移支付随着收入上升而减少将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有效边际税率 解释: 福利计划扩大对潜在福利受惠者而言,意味着有效边际税率提高 结论: 转移支付增长通常抑制了实际经济活动(介于以上两个效果) 税率和税收收入的关系 拉弗曲线(实际税收收入和税率的关系)=第十四章:公债 引入公债的政府赤字及国民储蓄 未经通胀调整的名义赤字(国民
13、帐户)V.S. 通胀调整后的名义赤字 公共储蓄 / 私人储蓄 / 国民储蓄 实际储蓄与净投资总量相等 分析1:减税造成的赤字财政(仅考虑定额税) 假设:(1) 政府未从货币创造中获得收入(2) 政府消费支出未改变(3) 每期的转移支付总额为0(4) 初始付息债务为0 减税引起的财富效应(两种观点)(1) 李嘉图等价定理 减税或是赤字财政都不存在总量财富效应(可放宽假设(1)(3)(4) 边际储蓄倾向接近于1 只有政府消费现值发生变化,总量财富效应才出现(2)传统观点 两个理由: 有限寿命 / 不完全的贷款市场 负的财富效应(人们感觉到更贫困了) 解释: 公债负担(净投资的减少使得长期资本存量下
14、降) 分析2:社会保障的影响 与减税造成赤字财政的标准分析结论类似 两种观点:是否存在总量财富效应 税收的时间路径(税率的相对稳定性) 解释:衰退期或战争,政府通常出现实际赤字,而不是提高税收 解释:调整通胀的时间路径 在维持未来税收和支出不变的条件下,未来收入必定来自于额外的货币创造)=第五部分:国际经济第十五章:国际商品和信贷市场 几个概念的区分 国外净要素投入、国外投资净额、资本账户余额、贸易余额 经常账户余额(从贸易融资和国民储蓄分配两个角度看待CA) 暂时性供给冲击的影响 不同的分析对象: 小国 / 大国 / 整个世界作为经济体(对CA和利率的影响) 第二轮影响:对消费的长期影响(来
15、源于GNP的持久性减少) 经常账户的周期性变化 冲击来源: 生产函数按比例变化(MPL和MPK都会改变), 扰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将会消失 解释:经常账户的弱反周期性 取决于冲击对投资需求和意愿实际储蓄的相对影响程度的大大小 对比:封闭经济中的分析(第九章内容) 财政政策对经常账户的影响(1)政府消费增加 暂时性增加(如:战争):经常账户恶化 持久性增加:私人消费减少,经常账户不变 解释:本国从国外借款为政府消费的暂时性增加提供融资;却依靠降低私人支出来实现政府消费的持久性增加(2)税率变化 资本所得税(影响投资需求) 劳动收入的边际税(暂时性变化,影响意愿储蓄)(3)预算赤字(假设政府消费现值
16、保持不变) 分析:财政赤字是否导致了经常账户赤字 李嘉图观点:本国家庭承担了政府所有的额外税务,经常账户余额保持不变 一般观点:财富效应使得国民储蓄下降,经常账户恶化 负相关性的一种可能原因:预算赤字是反周期的,经常账户余额具有弱反周期性 负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贸易条件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影响 贸易条件 = 本国价格/国外价格 或 贸易条件 = 出口价格/进口价格 贸易条件对CA的影响取决于其改善是暂时性或是持久性的 分析思路:财富效应,对消费、工作量、投资的影响 暂时性的改善使得CA盈余/改善 持久性的改善使得CA赤字/恶化 非贸易品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影响 贸易条件改善导致本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
17、的相对价格上升 强化贸易条件对贸易品产出的正向影响 资源在不同部门间转移 不影响贸易条件与经常账户余额之间关系的预测=第十六章:汇率 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 绝对形式 / 相对形式 解释:预期实际利率相等 绝对购买力的偏离意味着货币的高估/低估 解释:货币被高估的国家,预期通货捧场相对较低,预期实际利率相对较高 固定汇率(货币存量是非独立变量) 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货币扩张的影响机制 分析:货币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政府证券,增加货币供给 两种潜在的负面影响:(1) 国际货币减少,最终导致本币贬值(2) 政府干预自由贸易,使购买力平价不再成立 一次性货币贬值和通胀的
18、关系(双向联系)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货币造成贬值压力;即: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引起本国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上升;即: 贬值意味着通货膨胀 分析基础:购买力平价和货币市场出清模型 浮动汇率(汇率是非独立变量) 通货膨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汇率的决定机制(货币市场出清模型和购买力平价定理) 实际汇率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影响 实际汇率的表达式和涵义 影响实际利率变化的扰动因素:(1) 贸易条件变化(贬值意味着恶化)(2) 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相对价格(3) 政府政策,如货币限制等 实际汇率对CA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扰动因素以及作用时间的长短等=第六部分:货币部门和实质部门的相
19、互作用第十七章:金融中介 基础货币 / 高能货币 组成成分 (法定准备金 + 通货;对比:货币总量 = 存款 + 通货) 控制手段:(1) 公开市场操作(2) 向存款机构发放贷款 影响货币总量的机制 解释:货币乘数效应如何产生 影响货币乘数大小的因素:准备金与存款比率;通货与存款比率 美联储政策措施的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中性) 影响基础货币实际余额需求的政策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基础货币的实际余额需求增加) 对存款利率实施限制 银行恐慌(通货需求上升,基础货币的实际需求增加)=第十八章: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的相互作用:经验证据 两种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第二种: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分辨:货币影响经济 V.S. 经济运行影响货币? 观测到的两个事实:(1) 货币的周期性成分与产出的周期性成分呈正相关(2) 货币变动领先于产出变动 内生货币 / 货币适应性调整 适应于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金本位、确定的利率或价格目标) 实证例子:银行恐慌 / 货币的季节性变动=第十九章:货币和经济波动:市场出清模型第二十章: 经济波动:凯恩斯理论第三部分 经济波动、失业和经济增长 (附在后面)(第九章: 投资和实际经济周期 / 第十章: 失业 /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