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消除疟疾工作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383246 上传时间:2025-02-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消除疟疾工作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河南省消除疟疾工作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消除疟疾业务工作规范 目 录 第一章 机构、人员及职责 第二章 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 第三章 病例的诊断与疫情报告 第四章 病例治疗及预防 第五章 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 第六章 杀虫剂浸泡蚊帐 第七章 流行及防治现状调查 第八章 媒介按蚊调查 第九章 暴发流行调查与控制 第十章 监 测 第十一章 相关突发事件处置 第十二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十三章 人员培训 第十四章 资料收集与管理 第十五章 督 导 附 录: 《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 《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 》 《疟疾诊断标准》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 第一章 机构、人员及职责 一、 机构 (一)省级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设原虫病研究室。 (二)市级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寄生虫病防治科。 (三)县级 县(市、区,以下简称县,含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寄、地科。 (四)乡级 乡(镇,以下简称乡,含镇)卫生院应设防保组。 (五)村级 行政村应设村卫生所(室)。 (六)各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预防保健科(室)。 二、人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乡防保组织和村卫生所等,都要根据消除疟疾工作进程,结合本行政区域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和地理条件等,合理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三、职责 (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根据《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的要求,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和预算计划。 2.根据行动计划和全球基金国家策略疟疾项目(以下简称:NSA项目)的要求,制订适合全省的消除疟疾技术方案,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进行督导和评价。 3.根据全省治疗病人的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抗疟药的种类、数量计划。 4.按照行动计划和NSA项目要求,对一、二类县督导消除疟疾中各项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疟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对消除疟疾形势进行分析、评价和反馈。 5.组织、指导国家级和省级疟疾监测点的监测工作。 6.参与和指导疟疾突发疫情的调查与控制,以及其它与疟疾预防控制活动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7. 按照行动计划和NSA项目要求,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制作健康教育材料,对有关部门和基层开展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 8.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学术活动和信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 9.负责收集相关资料,项目报表上报,完善财务和物质管理,总结消除疟疾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项目办报告工作倩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根据行动计划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本辖区消除疟疾工作计划,提出工作经费预算。 2.组织、指导消除疟疾工作和NSA项目的实施,做好检查、督导工作。 3.指导和参与一、二类县消除疟疾工作中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疟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置,对消除疟疾工作形势进行分析评价。 4.指导和参与设在本辖区内的国家级或省级疟疾监测点监测工作。 5.参与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6.组织、指导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7.收集消除疟疾工作的相关资料,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消除疟疾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三)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根据上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NSA项目要求,提出贯彻、实施具体工作的意见和经费预算。 2.组织实施行动计划中和NSA项目的各项措施,定期检查、督导和反馈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对措施效果进行评价。 3.领、发和管理抗疟药及诊断器材、试剂等。 4.组织开展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并及时分析、报告疫情形势。对乡、村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5.协助并参与设在本辖区内的国家级或省级疟疾监测点监测工作。 6.组织、参与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及调查与处理工作。 7.指导全辖区的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中心镜检站定期抽查一定数量的阴性血片和阳性血片,严格控制血检质量。并对镜检人员进行培训。 8.开展消除疟疾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 9.收集与消除疟疾有关的资料。做好报表上报,财务和物资管理与使用。 10.定期向上级报告消除疟疾工作实施情况。 (四)乡防保组 1.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实施各项消除疟疾工作,保证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 2.收集、登记、上报和订正疟疾疫情。 3.做好抗疟药、项目款及物资的领取、使用和管理。 4. 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监督病例的规范治疗,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 5.督促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并做好血检登记,按时上报相关材料。 6.及时发现、报告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并协助和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7.配合和参与上级在本地开展的专项调查、研究、重点监测等工作。 8.开展消除疟疾工作中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村级卫生人员进行培训。 9.收集与消除疟疾有关的基础资料。 (五)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及时发现、诊断疟疾病例。 2.对所有确诊病例,均要做好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农村在24小时内、城市在12小时内上报到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并进行及时、规范治疗。 4.对病例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毒、副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发现突发疫情或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配合、参与突发疫情或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7.配合、参与相关督导检查、专项调查、重点监测工作。 8.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9.协助收集与消除疟疾有关的基础资料。 (六)村卫生所及个体医生 1.对疟疾病例进行主动、被动侦查,对发现的血检对象,采血制片送镜检站,或介绍患者到有镜检条件的当地卫生机构检查疟原虫。 2.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 3.及时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并及时报告疫情。 4.组织落实个案病例调查、疫点处理、休止期治疗、灭蚊等各项控制措施的实施。 5.及时发现和报告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 6.收集、保管与消除疟疾相关的工作资料。 第二章 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 一、目的 通过对发热病人显微镜血检疟原虫,实施病例侦查,及时发现病人,并以带虫发病率评价流行动态和评价消除疟疾工作的真实性。 二、血检方法 (一)镜检工作程序 1.采血对象: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简称三热病人)。 2.化验单:临床医师开具化验单,嘱咐患者到化验室血检。 3.登记:镜检人员对血检对象按照登记本要求进行登记。 4.采血消毒部位:用75%乙醇对采血部位消毒,采血部位多在手指末端,也可在耳垂采血。 5.采血方法:消毒部位待干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被检者手指尖稍下方或轻轻捻转耳垂边缘,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6.血膜制作:取清洗过的玻片2张,1张做载片,1张做推片,要求推片的一侧边缘光滑,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液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用干棉球抹净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推制时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夹角大小以及推片速度快慢等都可影响血膜的厚薄。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一层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间相互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7.血膜染色前的处理:待血膜自然干燥后,用铅笔将受检者号码写在薄血膜上,然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并对厚血膜进行溶血处理。未处理血膜的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 8.吉氏染色:取PH7.0~7.2缓冲液或蒸馏水2ml,加入吉氏染液2滴,混合均匀后,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20~30分钟,然后水洗、晾干。 9.镜检:在后血膜上先滴香柏油一滴,用油镜(100×)镜检。镜检应从厚血膜上沿开始,从上而下,从左至右,再由右至左,往返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接一个视野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在厚血膜中要根据疟原虫的核、胞浆、疟色素三个条件鉴别是否为疟原虫。看完血片后,要及时登记,若为阳性,应立即按血片编号登记原虫的种、期、以防差错。 10. 疟原虫计数 (1)定量计数:用厚血膜每个视野中所观察到疟原虫的平均数可粗略地估计出疟原虫密度。这种方法简便,缺点是计数的疟原虫数受血膜厚度影响,在流行病学上不宜用作定量分析。国内常用此方法将密度分为6级: ①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内,记录实际数字; ②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上,但平均每个视野不到1个虫,记录“少”; ③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1~5个,记录“+”; ④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6~10个,记录“++”; ⑤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11~100个,记录“+++ ”;6.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100个以上,记录“++++ ”。 (2) 厚血膜的疟原虫计数:在制作厚血膜的同时,计数每µl血中白细胞数。然后镜检厚血膜,计数每个视野中的疟原虫数和白细胞数,疟原虫密度较高时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即可,密度很低时计数1 000个。用下式算出疟原虫密度。 疟原虫数 ÷ 白细胞数 × 每μl血中白细胞数 = 疟原虫数/μl血。 如果无法进行白细胞计数,则以6 000个白细胞 / μl 血计算。 (3) 薄血膜的疟原虫计数:在涂制薄血膜的同时,计数每µl血液中的红细胞数,也可按男性500万个、女性按450万个/μl血计算。镜检薄血膜,算出红细胞的疟原虫感染率,然后按下式算出疟原虫密度。 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红细胞数/μl血=疟原虫数/μl血 如果疟原虫密度较高,检查1 000个红细胞即可,但疟原虫密度低时,则应检查更多的红细胞。可按公式N=45.5×(I-P)÷P确定需检查的红细胞数。式中N为需要检查的红细胞数,P为1万个红细胞中的疟原虫数,I为血样单位(以1万个红细胞计算),45.5为常数。 此外,血膜的不同区域视野中的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有较大差别,通常血膜后端和边缘部疟原虫密度常比前半部或中央部高,所以,镜检时不宜只检查一个角落,应顺玻片的横轴检查。镜检时,应当记录下所观察到的各种疟原虫,不要笼统地记作混合感染。 11.阳性病人2小时内报给防保人员。阳性和阴性血片都要保存备查。 (二)镜检工作的管理及要求 1.县级中心镜检站,每月底负责血检登记本、全部阳性血片和阴性血片的收集和统计,并复检全部阳性血片及抽查5%的阴性血片。同时负责血检登记本、染色剂、二甲苯、甲醇和干净玻片的发放和镜检器材的养护。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乡级以上卫生机构镜检站,不要漏检上述血检对象。血片制作、染色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要求执行。每月的30日将血检登记本、阳性血片和阴性血片一起交县级中心镜检站归档、复检和抽查。同时领取下月所需的干净玻片及其它用品。 3.各镜检站要做到当天采血,当天染,当天镜检,及时报结果。接诊后要随时在血检登记本上登记,统一编号,登记项目齐全。避免过后补登而造成一个笔迹的不良后果。 (三)快速诊断试条 镜检站在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快速诊断试条(RDT)进行辅助检测。RDT检测阳性者,须采集并保留血片备查。 1.操作方法: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耳垂或手指末端采血,吸取10μl血,加至测试条上,再加1滴试剂A(含溶血缓冲液和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待吸干后,加1滴试剂B(洗涤缓冲液),直至吸干。不同试剂盒按该产品说明书操作。 2.结果判断:试纸条上方出现一条不连贯的红色条带,为质控条带,表示操作规范;此外,无线性条带为阴性;可见线性条带比质控条带颜色浅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同质控条带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比质控条带略深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深于质控条带为++++。 第三章 病例的诊断与疫情报告 一、目的 及时、正确诊断疟疾病例,迅速治疗、解除病人疾苦和减少传播,并根据疫情报告,分析流行动态,制定对策,不断加快消除疟疾进程。 二、病例诊断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进行疟疾病例诊断。主要依据: (一)流行病学史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二)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三)假定性治疗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 (四)实验室检查 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其它详见《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 (五)病例确诊后种类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 (六)其它 尚不具备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快速诊断试剂条条件的单位,初步诊断为疑似疟疾病例者,可采制血片就近送往或介绍病人到有条件的单位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也可通过假定治疗结果给予确诊或排除。 二、报告 (一)报告时限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参与消除疟疾的工作人员,发现疟疾病例时,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应通过网络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尽快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病例分类报告 1.凡根据实验室检查的间日疟、恶性疟病例,按间日疟、恶性疟报告。 2.疑似病例经假定性治疗后确诊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间日疟、恶性疟病例报告。 3.对非洲回归人员,在原虫形态上一时无法分清间日疟、恶性疟者,可先按恶性疟病例报告。消除疟疾后期应送血样进行基因分型确诊。 4.混合感染病例,按1例病人报告;种类按通常认为的临床症状较重者报告,如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按恶性疟病例报告。 三、 质量控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要掌握疟疾的诊断标准和疫情报告的相关法规,正确诊断和及时报告病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检查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对病例诊断、登记和报告的及时、准确情况。 第四章 病例治疗 一、目的 通过对病例进行规范的抗疟治疗,肃清病人体内疟原虫而治愈病人,减少再燃和复发率;减少和遏制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耐药性和耐药程度;消除传染源,控制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二、疟疾的规范治疗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均应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治疗。 (一)间日疟治疗 氯喹:口服总剂量1200 mg。第1天600 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 mg。从服用氯喹的第1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连服8天。 (二)间日疟休止期根治 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每天1次,每次22.5mg,连服8天。 (三)预防服药(选用以下一种) 1.磷酸哌喹:每次服600mg, 每月1次, 睡前服。 2.氯喹:每次服300mg, 每7~10天服1次。 3.氯喹总剂量基质1200mg,第1天服600mg,第2、3天各服300mg;伯氨喹总剂量基质120mg,每天服30mg。 (四)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 氯喹总量600mg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300mg ,间隔6~8小时。 (五)输入性恶性疟治疗 根据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情况,选用以下一种疗法进行治疗,但采用任何一种疗法后,均须加服伯氨喹总量45mg(成人),每天顿服22.5mg,连服2天。 1.非重症恶性疟治疗 (1)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剂2片,首剂后6~8小时、24小时、32小时各服2片。 (2)蒿甲醚注射剂:肌注每次80mg,连续7日,首剂加倍。 (3)复方蒿甲醚:成人总量16片(每片含蒿甲醚20mg和本芴醇120mg),每次服4片,第1天服2次,第2、3天各服1次。 (4)双氢青蒿素加咯萘啶:成人总量双氢青蒿素300mg、咯萘啶800mg,每天1次口服双氢青蒿素150mg、咯萘啶400mg,连服2天。 2.重症恶性疟治疗 (1)蒿甲醚注射剂:肌注每次80mg,连续7日,首剂加倍。病情严重时,首剂给药后可每4~6小时肌注1次,每次肌注80mg,直至患者清醒后改每日肌注1次。 (2)青蒿琥酯注射剂:静脉注射每次60mg,连续7日,首剂加倍。病情严重时,首剂给药后可每4~6小时静脉注射1次,每次推注60mg,直至患者清醒后改每日肌注1次。 (六)注意事项 危重病例,优先采用青蒿琥酯静脉推注,并加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增加注射次数时,应在增加注射前采血镜检并计数原虫密度,原则上患者清醒后应停止增加注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人群,应在医务人员的监护下服用伯氨喹。孕妇、1岁以下婴儿、有溶血史者或其家属中有溶血史者应禁用伯氨喹。 (七)年龄组服药剂量 1岁以下服成人剂量的1/10~1/8;1~3岁服成人剂量的 1/6~1/4;4~6岁服成人剂量的1/3;7~12岁服成人剂量的1/2;13~15岁服成人剂量的3/4;16岁及以上服成人剂量。 三、常用抗疟药中毒的处理 (一)一般原则 服用过量抗疟药中毒时, 应立即停药,皮下注射盐酸阿朴吗啡5mg催吐;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温开水洗胃, 至洗出液变清为止,并灌注适量导泻剂, 尽可能排尽药物;卧床休息, 多饮糖水或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 并加强护理。 (二)氯喹中毒 口服氯喹中毒时,约在服药后1小时内出现头昏、心跳、气短、脸色苍白、发绀、出冷汗、说话困难、失语、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中毒症状。体检可见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心音微弱、心律不齐、心率减慢以至停搏。对氯喹的急性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可酌情采用以下措施对症处理。 1.用异丙肾上腺素1~2mg,溶于5%葡萄糖250~500ml溶液中,静脉滴注或舌下含10mg,每2~4小时1次。 2.用阿托品0.5~1mg皮下注射,必要时2小时重复应用。严重时可用1~2mg溶于10%~2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注射,每0.5~1小时注射1次,连给2~3次。 3.如出现心房纤维颤动,可静脉注射盐酸普鲁卡因胺和氯化钾,注射时需注意患者的血压。 4.用氢化可的松100mg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5.心音消失,立即进行心脏复苏术。 6.对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者,应立即使用人工起搏器。 7.人工呼吸、给氧和其他对症治疗的措施可酌情应用。 (三)伯氨喹中毒 伯氨喹可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如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急性溶血。伯氨喹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可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伯氨喹与乙胺嘧啶合用,也会增加毒性。处理方法如下: 1.严重发绀或伴有头昏、胸闷、心悸及呼吸急促等缺氧症状时,应立即停药,以美蓝(亚甲蓝)1~2mg/kg,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缓慢注入。也可口服美蓝,每天服150~300mg,小儿每岁服10mg。 2.出现血红蛋白尿时,应立即停药,静卧,氢化可的松100~300mg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4~6小时1次,减轻溶血和改善微循环。如溶血严重,必须输血。 3.补液,碱化尿液和防止肾功能衰竭,并给予足量的维生素C等。 四、质量控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以及相关人员,要熟练掌握疟疾病例的抗疟治疗及其毒、副反应的处理方法,规范治疗各种疟疾病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检查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个体医生对病例治疗的及时、规范情况。 第五章 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 一、目的 杀灭以室内吸血或栖息为主的媒介按蚊,来降低媒介按蚊密度,控制局部疫点,降低发病率。 二、准备 (一)测定不同墙面吸水率 将喷雾器内装入一定量的水,均匀地喷洒在预先划好的一定面积内的墙面,使达到湿而不流程度。将喷雾器内剩余水倒出计量,用原水量减去余水量,再除以喷洒面积,即得出该墙面单位面积的吸水率。一般瓷砖、玻璃表面的吸水量为25~50 ml / m2 ,油漆、涂料表面的吸水量为50~75ml / m2,石灰面75~100ml / m2,水泥面100~150ml / m2。 计算公式 墙面的吸水率(ml / m2)=(原水量-余水量)÷喷洒面积 (二)计算杀虫剂使用浓度 按杀虫剂使用浓度(%)=使用剂量(g/m2)÷墙面吸水率(ml/m2)×100计算。例如:奋斗呐作滞留喷洒,每m2使用剂量为0.03g,测得墙面的吸水率为100 ml/m2 ,则杀虫剂使用浓度(%)= 0.03÷ 100×100= 0.03 %。 (三)所需杀虫剂量计算 按所需杀虫剂量(g)=使用浓度(%)÷原药浓度(%)×配制的喷洒液量计算。例如:用奋斗呐喷洒,原药浓度5%,杀虫剂使用浓度0.03%,配制的喷洒液量为10000ml,则所需杀虫剂重量为0.03÷5×10000=640(g或ml)。 三、喷洒 (一)程序 1.以居民组为单位,逐户登记需喷洒房间,并测量喷洒面积。 2.移离喷洒房间内靠墙物品,清扫墙面。 3.依据不同墙面的吸水率,在较大容器内配制不同类型墙面相应杀虫剂浓度的喷洒液。 4.选用扇形喷头的压缩式喷雾器。 5.按不同墙壁在喷雾器中装入相应墙壁杀虫剂浓度的喷洒液,逐户、逐房间喷洒,并做好记录。 6.自上而下对墙壁均匀喷洒,达到湿而不流程度,墙面要全部覆盖。 (二)注意事项 1.喷洒时室内能够移动的物品尽可能搬至室外,不能移动者应以纸张覆盖,特别是食物、衣被等,以免污染。 2.橱柜等表面,原则上应喷洒,但应征得户主同意。 3.全部操作过程应避免对地面、水源等的污染。 4.喷洒液配置地点要远离水塘、水井等水源,以免因操作不当污染地面后,经雨水冲刷流入水源,造成人、畜、禽、鱼等中毒。 5.所有配制的喷洒液及清洗器械的水均应喷洒到墙面上(包括室外),切勿倾入水源或地面。 6.喷洒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作业时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清洗,防止中毒。 四、喷洒时间与频次 常规喷洒应在媒介按蚊密度高峰前10天内完成,一般每年1次;局部暴发流行时应视控制流行需要随时进行,第2年则视实际需要确定是否再喷洒。 五、质量控制 在喷洒期间,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督导、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县疾控中心和乡卫生机院为主,抽调人员包村负责喷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保证喷洒质量。 第六章 杀虫剂浸泡蚊帐 一、目的 通过杀虫剂浸泡蚊帐,以驱避、杀灭入室吸血的媒介按蚊,减少人蚊接触机会和降低媒介按蚊密度,达到控制局部流行,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二、准备 (一)测定不同质地蚊帐吸水率 在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清水,将干蚊帐浸入,待均匀湿透后拧至湿而不滴程度,以吸水率(ml / m2)=[容器内装入水量(ml)-量容器内余水(ml)]÷蚊帐面积(m2)计算不同质地蚊帐的吸水率。 (二)计算不同质地蚊帐浸泡液杀虫剂使用浓度 计算公式为:杀虫剂使用浓度(%)=规定的浸帐剂量(g / m2)÷ 吸水率(ml / m2)×100。 (三)计算所需杀虫剂量 计算公式为:所需杀虫剂剂量(g / ml)=浸帐液浓度(%)÷使用的杀虫剂原药浓度(%)× 配制的浸帐液量(L / ml)。 为了操作方便,应根据以上计算方法,按当地大、中、小蚊帐面积,算出1顶不同面积蚊帐所需的杀虫剂原药的量(ml)。这样,在实行1帐1盆浸泡时,即可按蚊帐规格取一定量原药加入相应量的水中即可。 (三)召开会议 以居民组为单位,召开会议,宣传布置浸泡蚊帐的目的、意义。 (三)蚊帐登记 以居民组为单位,逐户登记蚊帐,并同时告知居民清洗蚊帐、晒干备浸。 三、浸泡 在居民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先在较大容器内配制不同质地蚊帐浸泡液备用。再根据待浸帐的质地和面积,盛适量相应质地蚊帐浸泡液于盆中,将帐浸入揉搓,使帐均匀浸湿,达到湿而不流程度。如若帐未浸透可再加浸泡液,如若浸透后尚留浸泡液,可留于盆中用于下顶蚊帐浸泡,但勿再倒回大容器内。 在居民居住分散的地区,可一帐一配浸泡液。 四、注意事项 浸泡后的蚊帐,在盆内或挂在阴凉处干后使用。但一年内勿清洗。 全部操作过程应避免对地面、水源等的污染。 浸泡液配置地点要远离水塘、水井等水源,以免因操作不当污染地面后,经雨水冲刷流入水源,造成人、畜、禽、鱼等中毒。 剩余的浸泡液及清洗容器的水切勿倾入水源或地面,可刷于门帘或纱窗上。 操作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作业时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戴手套、帽子和口罩。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清洗,防止中毒。 对浸泡时因故未浸泡蚊帐,做好扫尾补浸。 五、浸帐时间与频次 常规浸帐应在媒介按蚊密度高峰前10天内完成,一般每年1次;暴发流行时应视控制流行需要随时进行,第二年则视实际需要确定是否再行浸泡。 六、质量控制 各级在浸泡蚊帐期间,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督导、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县疾控中心和乡卫生机院为主,抽调人员包村负责浸帐的组织、协调和实施,保证浸帐质量。 第七章 流行及防治现状调查 一、目的 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和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掌握实际疫情动态和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制订消除疟疾阶段性计划、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 二、抽样方法 根据气侯、地形、原虫及媒介种类、流行现状等因素,把辖区内分为不同的区域,在各区域中随机抽取若干个县开展调查。 被选县根据各乡流行现状,把各乡分为流行程度高、中、低三个类型,在各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个村开展调查。 根据各行政村流行现状,把各行政村分为流行程度高、中、低三个类型,在各类型中随机选1~2个自然村开展调查。 三、内容及方法 (一)流行现状 1.疟史率:对目标人群以疟疾诊断标准为依据,采取逐户访问家庭主要成员的方法,询问近1年或2年内家庭成员中疟疾发病情况,并详细记录家庭人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 2.居民或小学生原虫率:对居民或小学生采血制厚、薄血膜,吉氏染色镜检疟原虫,并区分疟原虫种类,计算原虫率和各种疟原虫比率。 3.居民或小学生疟疾抗体率:对居民或小学生采制滤纸干血滴,以间接荧光试验检测疟疾抗体及滴度水平,计算疟疾抗体率及几何平均滴度。 (二)防治措施执行情况 1.疫情报告:对照同期疫情报告的病人名单,调查疟史病例是否与疫情报告的病例相符,是否有漏报病例,并与上年同期进行比较,计算疟疾病例的疫情报告率、漏报率和疫情的升降。 2.病例诊断及抗疟治疗情况:对疟史访问中发现的疟史患者,询问和记录以下情况,了解相关措施的执行情况。 (1)何处就诊和确诊。 (2)是否血检疟原虫,了解病例的血检率和病原的确诊率。 (3)发病时间、确诊时间、抗疟治疗时间,计算病例诊断、治疗距发病时间,了解病例诊断、治疗的及时率。 (4)服用的抗疟药种类、数量及天数,了解病例抗疟治疗率及正规治疗率。 (5)治疗结果,了解病例治疗效果,计算再燃率及复发率。 3.间日疟病例和/或重点人群休治或服药情况:在疟史访问中,对属于休止期治疗或服药者,了解其是否服药及服药种类、数量及天数,了解休治或服药的服药率及正规服药率。 4.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开展情况: (1)查看乡卫生院内科、儿科等医生和抽样村乡村医生门诊日志,记录初步诊断中属于血检疟原虫对象者,再与乡卫生院化验室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登记对照,统计血检对象的血检率。 (2)查看乡卫生院化验室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登记本,统计血检人数和曾进行血检的自然村数,以乡或化验室负责血检的范围人口及自然村数为分母,分别计算血检率和血检自然村覆盖率。 (3)检查乡或化验室近1个月血片,了解血片的制作、染色的合格率,并按当时存放的阴性和阳性血片数量,各复检一定比例(阴性血片不少于50张,阳性血片不少于10张,数量少者要全部复检),了解血检结果的符合率。 (4)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灭蚊情况:在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或浸泡蚊帐灭蚊地区,应统计被访居民家庭的房间数或蚊帐数及其喷洒数或浸泡数,计算房间喷洒率或蚊帐浸泡率。 (5)居民的防蚊、灭蚊情况:统计访问居民中夏秋季室外露宿人数、使用蚊帐人数,安装门帘及纱窗及室内使用杀蚊剂人数,了解居民的防蚊、灭蚊状况。 (6)居民疟防知识知晓情况:向访问的成年居民,提问患疟疾时有何症状?防蚊、灭蚊为什么能预防疟疾?患疟疾时为什么要全程足量服用规定的药物?等问题,根据回答的正确与否统计居民疟防知识的知晓率。 (7)乡及乡村医生疟防培训情况 了解乡及乡村医生是否经过疟防知识和技能培训,并通过回答有关疟防的基础知识了解其疟防的能力水平。 (8)疟防资料的保管情况:了解县、乡及乡村医生处疟防资料的收集是否齐全及保管情况。 (9)抗疟药的使用、管理情况:检查县、乡及乡村医生的抗疟药领、发及使用是否有记录,是否妥善保管;在农村市场、药店检查有无零售抗疟药及种类。 四、质量控制 省、市、县各级要派出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全过程督导、检查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调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发现有不符合要求或有明显逻辑错误者,要重新选点调查。 五、主要统计指标 居民疟史率(%)=有疟史人数÷访问人数×100%。 居民或小学生原虫率(%)=原虫阳性人数÷血检人数×100%。 居民或小学生疟疾抗体率(%)=抗体阳性人数÷检测人数×100%。 疫情漏报率(%)=未报病例数÷(已报病例数+未报病例数)×100%。 疟防知识知晓率(%)=能正确回答人数÷被询问人数×100%。 第八章 媒介按蚊调查 一、目的 掌握一定区域内传播疟疾的媒介按蚊种类、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为制订防制计划、评价防制效果提供依据。 二、抽样方法 被选市根据本地已掌握的媒介按蚊种类及其传疟作用,把全市分为不同区域,在各区域中再依据不同疟疾流行现状以及地形、地貎、气温、气湿等,各抽取若干个县开展调查。 被选县根据本地已掌握的媒介按蚊种类及其传疟作用,在不同媒介地区中再依据不同疟疾流行现状以及地形、地貎、气温、气湿等,各抽取若干个点乡开展调查。 被选乡根据各行政村流行现状,随机选1~2个自然村开展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 (一)种类 1.定期或不定期于白天和夜晚在人房、畜舍、空房、室外植物丛、农作物大田、洞穴、桥涵和堆放物空隙等按蚊栖息场所,用捕蚊管捕捉按蚊,在解剖镜下进行蚊种鉴定。 2.在各种按蚊幼虫孳生地,如稻田、池塘、溪流、灌溉沟渠、沼泽地边缘、小型积水、竹洞、树洞、石穴等处捞取幼虫,对幼虫或待羽化后的成蚊进行蚊种鉴定。 (二)密度调查 1.人工小时法:在居民区选择4处有代表性居民住室,于晨间1人在每处住室中的按蚊栖息场所(墙壁、蚊帐内外、悬挂物等)捕蚊15分钟。捕蚊总数即室内密度(只/人工小时)。也可以同样方法调查畜舍、空房或其它场所的密度。 2.蚊帐内捕蚊法:在有代表性的居民点,晨间捕捉50~100顶夜晚有人睡觉蚊帐内的全部按蚊,以平均每顶蚊帐内捕蚊数作为密度(只/顶)。 3.室外人诱捕法:傍晚或通宵在居民区与孳生地间,悬挂一顶不开口蚊帐,帐底边离地35cm,一人坐于帐中,不停地捕捉飞入帐中的按蚊,以一定时间内诱捕的按蚊数为密度(只/夜或小时)。诱捕时间及其长短,可视密度高低和调查密度的用途而定,一般在蚊虫吸血活动高峰时进行,如从日落后半小时开始,通宵捕蚊或捕捉一定时间等。但每次或每个调查点之间应一致,以便对比。 4.灯光诱捕法:在一定场所安置诱蚊灯,以一定时间内的捕蚊数作为密度(只/小时或夜)。 5.叮人率 (1)在夏秋季居民普遍露宿的地区,以日落后半小时至21点1人室外人诱捕获的按蚊数加晨间帐内捕按蚊数除以帐内睡觉人数即叮人率(只/人、夜)。 (2)在居民无露宿且防护设施完善地区,则仅以晨间帐内捕按蚊数除以帐内睡觉人数即叮人率(只/人、夜)。 (3)蚊帐使用率极低的地区,可根据居民的睡觉场所,采用室内或室外人诱法 如居民上半夜在室外乘凉,下半夜在室内睡觉(多不用蚊帐),可采用上半夜室外人诱,下半夜在室内人诱,以二者捕获的蚊数为其叮人率(只/人、夜)。如无室外乘凉习惯,则通宵室内人诱即可。 三、生态习性 生态习性的调查内容应视调查目的确定。与媒介防制有关的生态习性包括以下方面。 (一)季节消长 在1年中按蚊活动季节,逐旬或月以密度调查中的1种方法观测,其结果即季节消长。 (二)栖息习性 定期在白天对居民区内的人房、畜舍、窑洞、闲置房、地下室、堆放物空隙等和居民区周围的山洞、桥涵、植物丛等各类可能有蚊虫栖息的场所进行搜捕,了解各种按蚊对栖息场所的选择性和停栖的地点。 (三)吸人血比率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比较孤立的小自然村,在按蚊密度的高峰季节,早晨对全部人房、畜舍及其它场所已吸血按蚊进行搜捕,立即制作蚊胃血标本,以血清学方法进行胃血鉴定,计算捕自各场所按蚊和调查点按蚊种群的吸人血比率。对野栖或偏野栖按蚊,则采用野外栖息场所捕捉吸血蚊,制作胃血标本,进行胃血鉴定的办法。吸人血比率计算公式为:吸人血比率(%)=人血阳性标本数÷测定标本总数×100%。 (四)经产卵蚊比率(M) 调查方法是解剖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