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瞭解及闡釋新高中地理課程,必修部分介紹,1,第1页,第1页,三個地理主題,與,我們自然環境共存,面對人文環境轉變,正視全球性挑戰,Geography For Life,2,第2页,第2页,五個主要地理概念,區位和分布,地方和區域,人與環境互相作用和依賴,自然和人文環境變化及發展,環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3,第3页,第3页,板塊,活,動,如何塑造地貌,及構成災害,?,強調,機會與風險 一物兩面,在亞太區中找例子,但無須精讀詳細個案,機會與風險,居住在災害頻生地區是否明智之舉?,4,第4页,第4页,板塊活動活躍地區常見自
2、然災害成因是需要,應知道從照片及繪圖中識別主要地貌,無須詳述特徵,機會與風險,居住在災害頻生地區是否明智之舉?,5,第5页,第5页,水作用;侵蝕、運輸和沉積,不同河段/海岸環境水作用有何不同?為甚麼?,個別形貌介紹應用作解釋水作用例子,不應純為學習個別形貌而學習,管理河流和海岸環境:一個持續挑戰,6,第6页,第6页,另一重點:管理,硬策略,克制性、窒礙或終止自然作用,軟策略,紓緩性、減少負面影響或達致雙贏平衡,管理河流和海岸環境:一個持續挑戰,7,第7页,第7页,影響工業區位原因,工業區位為何及如何改變?,轉變中工業區位,它如何及為何隨時間和空間變化而改變?,8,第8页,第8页,重點為:,工業
3、區位隨時間改變,新區位原因出現,全球化影響,工業區位改變影響,轉變中工業區位,它如何及為何隨時間和空間變化而改變?,9,第9页,第9页,都市增長所帶來問題及解決办法,主要概念,都市內部結構,可持續都市,建設一個可持續都市,環境保育與都市發展是否不能並存,?,10,第10页,第10页,主要概念,時間延續與改變都市化過程,衝突環境保育和都市發展,土地利用模型,land use model,建設一個可持續都市,環境保育與都市發展是否不能並存,?,11,第11页,第11页,重點:,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失衡,科技利弊,為甚麼自然環境類近但農業特徵不同?,對抗饑荒,科技是否解決糧食短缺靈丹妙藥?,12,第1
4、2页,第12页,主要地理概念,影響農業特徵自然及人文原因如何隨空間及時間轉變,背景資料是需要,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對抗饑荒,科技是否解決糧食短缺靈丹妙藥?,13,第13页,第13页,以熱帶雨林為例,認識生態系統結構、功效和運作,其它主要概念,人與環境互相關係,可持續發展,消失中綠色樹冠,誰應為大規模砍伐雨林付出代價?,14,第14页,第14页,如何平衡發展及環境保育?,牽一髮動全身,生態系統失衡嚴重後果,與全球增溫前後呼應,消失中綠色樹冠,誰應為大規模砍伐雨林付出代價?,15,第15页,第15页,認識和學習科學辯證,發展批判性思考,影響氣候主要自然及人文原因,自然作用與人文活動互相作用及其後果
5、,全球增溫,是事實還是小說?,16,第16页,第16页,幫助學生正面看待全球性議題,強調人類仍可選擇可持續發展,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如不選修,天氣與氣候,單元,可參考如何從探究中引入知識和概念示例,全球增溫,是事實還是小說?,17,第17页,第17页,如何從探究中引入知識和概念,18,第18页,第18页,地球是否越來越熱?有何證據?,全球氣溫正常分布是怎樣?日射是怎樣分布在地球表面上?是甚麼原因影響全球氣溫分布形態?,為甚麼一些地方緯度相近但氣候各異?除氣溫外,還有哪些氣候元素影響某地方氣候特徵?這些氣候元素如何影響全球氣候分布?,如何從探究中引入知識和概念,19,第19页,第19页,全球增溫
6、是否真正在發生?全球增溫是否只是氣溫長期波動還是地球變得越來越熱?,全球增溫也许人為原因是甚麼?在多大程度上全球增溫是自然作用?人類活動在此饰演了甚麼角色?,全球增溫將會帶來甚麼影響?它會怎樣影響人們生活?人們對此能够做些甚麼?,如何從探究中引入知識和概念,20,第20页,第20页,自然災害,台灣,/,雲南地震,東坪洲頁岩,河流和海岸,長洲,糧船灣,學習從当地,/,熟悉例子開始,21,第21页,第21页,工業,數碼港,/,科學園,觀塘,都市,上環,觀塘,/,荃灣,學習從当地,/,熟悉例子開始,22,第22页,第22页,農業,元朗大棠,西貢,雨林,大埔滘,蕉坑,學習從当地,/,熟悉例子開始,23
7、,第23页,第23页,氣候,香港,/,珠三角熱島效應,都市微氣候,城鄉天氣差異,學習從当地,/,熟悉例子開始,24,第24页,第24页,当地,國家 世界,都市,河流和海岸,必修與選修單元配合,自然災害,動態地球,全球增溫,天氣與氣候,學習進程,25,第25页,第25页,學習進程,26,第26页,第26页,PSHE,科目:旅遊、經濟,科學科目:,天氣與氣候 配合天氣、能量與空氣質素,環境保育、板塊構造和自然災害、岩石循環與剝蝕作用,跨學科協作,27,第27页,第27页,職業導向課程:,空間觀念、全球視野、地方與區域、環境管理、運輸發展,配合,基礎物流和康體、文娛及旅遊基礎,跨學科協作,28,第28页,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