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C_Si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7052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_Si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C_Si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C_Si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 10月 强 度 与 环 境 Oct.2023 第 50卷第 5期 STRUCTURE&ENVIRONMENT ENGINEERING Vol.50 No.5 收稿日期:2023-04-28;修回日期:2023-08-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002056)作者简介:李军平(1997-),男,硕士;(100076)北京市 9200信箱 72 分箱.通讯作者:王晓晖(1972-),男,研究员;(100076)北京 9200信箱 72 分箱.C/SiC 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 李军平1,2 刘宝瑞1,2 童军1 张伟1 李尧1,2 王晓晖1,2(1 北京强度环境研

2、究所,北京 100076;2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76)摘要:对 C/SiC 复合材料高温氧化过程的准确预示,是提升 C/SiC 复合材料热结构设计水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结合 C/SiC 复合材料氧化机理、多孔介质流动理论和 Fick 扩散定律,得到了不同温度作用下 C/SiC复合材料的氧化动力学方程并建立了氧化失重的数学表达式。开发了氧化扩展 UEL 子程序,对典型 C/SiC 复合材料试件氧化过程中氧、碳元素的分布和氧化扩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的氧化失重与试验数据可以很好吻合。关键词:C/SiC 复合材料;氧化动力学;仿真分析

3、;失重量 中图分类号:V4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919(2023)05-0028-09 DOI:10.19447/ki.11-1773/v.2023.05.004 A Simulation Method for Oxidation Behavior of C/SiC Composites LI Junping1,2 LIU Baorui1,2 TONG Jun1 ZHANG Wei1 LI Yao1,2 WANG Xiaohui1,2(1 Beijing Institute of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Beijin

4、g 100076,China;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Reli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Beijing Institute of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Beijing 100076,China;)Abstract: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behavior of C/SiC composite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f

5、or improving designs of C/SiC composite is thermal structures.Combining the oxidation mechanism,flow theory of porous media and Fick diffusion law,this work gains a dynamic equation for oxidation of C/SiC composites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ogether with a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f weight loss due

6、 to oxidation.A UEL subroutine is developed accordingly.Through finite element analyses,the oxidation process of a typical C/SiC composite was simulat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 and O elements was analyzed.It shows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oxidation we

7、ight loss.Key words:C/SiC composites;oxidation kinetics;simulation analysis;weight loss0 引言 随着未来航天飞行器飞行速度的提升以及飞行时间的延长,航天飞行器热结构在复杂环境下的氧化损伤问题及其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SiC 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耐高温、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等特点,是飞行器防热承载一体化热结构设计的主要材料之一1-2。C/SiC 复合材料的主要组分在高温环境下会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使得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氧化损伤行为受温度、应力、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飞行马赫数提

8、高、热结构服役环境温度提升、飞行时间增加等因素导致氧化损伤更加显著,高温氧化环境下热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准确评估成为飞行器研制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现阶段主要从宏观和微细观两个维度、运用第 50 卷第 5 期 李军平等 C/SiC 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 29 扩散理论和氧化动力学理论对材料氧化损伤扩展模型进行研究。Lamouroux3基于试验数据,建立 C/SiC 复合材料细观氧化动力学方程,并由此计算得到了失重率。Anderw J Eckel 和 James D Cawley4对不考虑基体相反应的碳相氧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相的氧化消退距离可以用线性和非线性两部分描述,M

9、ichael C Halbig5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对材料内部的碳纤维氧化行为进行研究。Filipuzzi6等通过研究经过CVI 工艺处理过的 SiC 的氧化动力学,得到碳化硅氧化后二氧化硅层厚度的计算公式。M Sullivan7根据理想气体通过多孔固体的流动理论,发展了一种结合数学模型和有限元计算的方法来预测 C/SiC 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西北工业大学的殷小玮8-10等在 Lamouroux3等人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不同温度范围下质量损失率与温度、时间的关系模型。杨成鹏11-12等通过建立细观力学分析模型,对 C/SiC 复合材料无应力氧化残余强度和起始模量进行仿真分析计算。

1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鹏、王振剑、陈西辉13-15等基于传质理论和氧化机理,建立氧化动力学方程,然后分别对有无应力氧化环境下的 C/SiC 复合材料的剩余强度和剩余刚度进行了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颜淮16基于气相扩散与气固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描述 C/SiC 高温氧化的数学模型。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刘宝瑞17等基于失重率-时间关系曲线,建立了包含温度和应力影响的氧化扩展速率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氧化损伤的刚度退化准则和剩余强度模型。张伟22等分析了二维编织 C/SiC复合材料在高温 1300的拉伸载荷环境下损伤和破坏机理。高魁垠等23研究了 C/SiC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分散性相关问题。目前,国内外对

11、 C/SiC 复合材料氧化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针对不同环境的氧化动力学研究发展了一些理论模型,能够模拟高温静态氧化环境下 C/SiC 复合材料的氧化损伤扩展问题。但现有的理论模型少有考虑宏观氧气扩散和微观氧化反应机理之间的相互耦合。本文在宏观层面基于多孔介质流动理论和 Fick 扩散定律得到氧气扩散方程,然后在微观层面基于氧化机理建立SiC 基体包覆的 C 纤维单元的氧化动力学方程,通过氧气浓度实现两者之间的耦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温度段的失重量数学表达式,然后通过编写 UEL子程序在 Abaqus 框架下进行仿真计算,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1 C/SiC复合材料氧化动力学

12、模型 1.1 C/SiC复合材料氧化机理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 CVI 工艺制备的 C/SiC复合材料。C/SiC 复合材料氧化过程不仅受各元素扩散的影响,而且不同的温度区间各组分的氧化机理也不一样,实际上氧化过程就是各元素质量传递和氧化反应相互耦合的过程。魏玺8通过试验与机理分析研究发现,C/SiC 复合材料氧化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的氧化机理按照温度区间分为如下三部分:1)400以下,各组分几乎不发生氧化,此时可以忽略氧化的影响;2)当温度在400时碳元素开始氧化,而基体不发生氧化,且当温度低于 700时,此时氧化反应速率低于气体在孔隙中的扩散速率,则氧化速率主要为碳氧之间的氧化反应速率控制,表现为

13、均匀氧化;当温度在 700到 900之间时,此时碳氧之间的氧化反应速率远大于氧气在材料中的扩散速率,则氧化速率主要为气体扩散速率控制,表现为非均匀氧化;3)当温度超过 900时,基体就会参与反应,基体裂纹开始闭合,此时氧化反应速率则由氧气通过裂纹和 SiO2氧化层的扩散控制,当裂纹完全闭合后,C/SiC 复合材料的氧化由材料表面氧化控制。对于二维编织 C/SiC 复合材料碳相的具体氧化过程,首先是氧气通过纤维束之间孔隙缺陷扩散至基体,然后再由基体缺陷扩散至碳相界面,进而发生化学反应,其具体化学反应式为 当氧气含量充足时,C 相主要与氧气发生反应 22C sOgCOg (1)当氧气含量不充足时,

14、C 相主要与氧气发生反应 22C sOg2CO g (2)当温度超过 900时,SiC 基体相会和氧气发生反应,SiC 有两种氧化行为:被动氧化和主动氧化。被动氧化的特点是生成有保护作用的致30 强 度 与 环 境 2023年 密 SiO2膜,伴随着质量的增加;主动氧化的特点是生成挥发性的 SiO,伴随着质量的减小。SiC发生被动氧化的反应式为 223SiC sOgSiOsCO g2(3)SiC发生主动氧化的反应式为 2SiC sOgSiO gCO g (4)SiC 的主动氧化一般只发生在很低的氧分压情况下,通常低于 100Pa 以下18。本文主要研究常压下 C/SiC 的氧化问题,此时 Si

15、C 不发生主动氧化,主要为被动氧化。1.2 C/SiC复合材料氧化动力学模型 目前国内外对复合材料氧化动力学研究,一般基于微观氧化单元或者是建立代表性体积单元模型进行研究,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反映一些微细观尺度的氧化过程,但是无法与材料宏观物理参数建立有效关联,且模型中的较多参数缺少直接的试验数据支撑,对工程实际应用的评估指导作用有限。本文以 CVI 工艺制备的 C/SiC 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氧化机理可概括为:氧化性气体通过材料表面及内部的裂纹、孔隙等扩散进入材料内部,并与碳纤维、基体等接触发生氧化反应。由此抽象出 SiC 基体包覆的 C 纤维是 C/SiC材料氧化的基本分析单元,复合材料

16、的氧化扩展分析可分为氧化性气体扩散仿真分析和氧化反应仿真分析两个过程。复合材料内部裂纹、孔隙等从宏观尺度可假设为均匀分布,针对复合材料内部氧化性气体扩散仿真分析,从宏观层面基于多孔介质流动理论建立氧气的扩散方程;针对氧化反应仿真分析,基于氧化机理建立 SiC 基体包覆的 C 纤维单元的氧化动力学方程;通过氧化性气体扩散仿真分析得到材料内部氧浓度分布,为SiC 基体包覆的 C 纤维单元提供氧浓度边界条件输入;同时在宏观尺度建立的氧化性气体扩散方程中考虑了氧气消耗;从而通过氧气浓度实现氧化性气体扩散和氧化的耦合分析。对于具体的微观碳相发生氧化反应的反应单元,其氧化过程大致如下:当温度不超过 900

17、时,SiC 几乎不参与反应,基体孔隙中的氧气通过微裂纹扩散至纤维外表面包覆的基体,然后通过纤维外表面包覆基体的微裂纹扩散至碳相界面,进而发生反应,取等效模型如图 1所示。图 1 C/SiC 复合材料氧化反应单元 Fig.1 C/SiC composite oxidation reaction unit 图 2 C/SiC 复合材料氧化示意图(氧化前期)Fig.2 Oxidation diagram of C/SiC composites(pre-oxidation)图 3 C/SiC 复合材料氧化示意图(氧化中后期)Fig.3 Oxidation diagram of C/SiC compos

18、ites(middle and late oxidation)图 4 C/SiC 复合材料氧化示意图(SiC 参与反应,裂纹开始闭合)Fig.4 The oxidation diagram of C/SiC composites(SiC takes part in the reaction and the crack begins to close)图 2图 4 描述了二维编织 C/SiC 复合材料在微观尺度静态氧化环境中具体的氧化过程,忽略了纤维的弯曲影响。因为界面相很薄且 PyC界面层和碳纤维活化能接近,因此本文忽略界面相的氧化,认为碳纤维和基体之间紧密连接,且在各个方向的氧化速率相同,则

19、对于上述反应单元,纤维先是由圆环形状氧化直至断裂,最后沿着纤维方向向两边退化。首先对于氧气在二维编织复合材料中扩散过程,在宏观层面基于多孔介质流动理论16有 22oC-OoFCDCRt (5)式(5)中,Rc-o为碳氧之间的氧化反应速率,Co2为氧气浓度,为孔隙率,由于氧化扩展所生产的空隙与基体中原有的空隙相比十分微小,所以认为材料空隙率不会随着氧化扩展发生改变,FD为有效扩散系数,由于 C/SiC 复合材料结构第 50 卷第 5 期 李军平等 C/SiC 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 31 内部孔隙直径远大于单根纤维周围裂纹宽度,所以有效扩散系数采用氧气在 C/SiC 复合材料内部孔隙

20、中的扩散系数,其满足 Fick 扩散。利用Fuller19近似公式得 12321133111.00 10bABFA iB iTMMDpvv (6)式(6)中,T 为温度(K),为材料的迂曲度,P 表示压强(Pa),MA,MB为气体分子 A 和 B的摩尔质量(g/mol),vi为分子的扩散体积,表 1 给出了不同气体分子的扩散体积。Fuller 通过分析大量试验数据得到 b 值的取值范围大致为1.736,1.762,本文取中间值 b为 1.75。表 1 不同气体分子的扩散体积19 Table 1 The diffusive volume of different gas molecules19

21、分子种类 扩散体积 O2 16.6 CO 18.9 CO2 26.9 H2 7.07 对于碳氧之间的氧化反应速率 Rc-o可以由经验公式(7)表示 2C-O0OexpERKCRT (7)式(7)中,E 化学反应表观活化能(J/mol),当温度高于 700时通过试验对比得到 E=22470J,低于 700时 E=23175.5J,0K为常数,R 为理想气体常数(8.31J/(mol/K)),T 为温度。当温度超过 900时基体相 SiC 将发生被动氧化,此时在氧气扩散过程中,不仅碳相会消耗氧气,而且 SiC相也会消耗氧气,则此时氧气的扩散方程为 22ooc-osic-oCD CRRt (8)式(

22、8)中,sic-oR为 SiC 相消耗氧气的速率,Filipuzzi6等人给出 SiC 相氧化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oOdd2pCkpCt (9)式(9)中,okp为抛物线氧化动力学常数,由表 2给出,为氧化层的厚度,p为 SiC 表观氧化反应级数值为 0.5,C0为环境中氧气浓度,C 为反应接触界面氧气浓度,通过对式(9)进行分离变量,求得。表 2 不同温度下抛物线氧化动力学常数3 Table 2 Kinetic constants of parabolic oxid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Kpo 700 221.9 10 800 215.2

23、10 900 208.6 10 1000 198.2 10 1100 183.12 10 1200 186.73 10 1300 1812.5 10 对 于 基 体 氧 化 速 率 数 学 模 型,基 于Lamouroux3等 人的理论,在式(9)基础上得到沿孔隙深度方向生成 SiO2的速率为 2222SiOSiOSiOSiOddddnStMt (10)其中,SSiO2为基体和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接触面积,2SiO为 SiO2密度,MSiO2为 SiO2的摩尔质量,2SiOn为 SiO2的物质的量。根据气固反应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单位固态试样表面积上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增加量。由式(10)得

24、到基体消耗氧气的速率为 220.5SiO0.5sic-ooSiOO 2pCRkptMC(11)式(11)中,氧化反应系数,对于反应式(3)和(4)对应的反应系数分别为 3/2 和 1。2 C/SiC复合材料氧化扩展模型 C/SiC 复合材料在氧化过程中,失重量因其获得较为容易且可以大致描述材料氧化程度,因此失重量成为表征材料氧化重要的一个宏观参数,本节将在 1.1 节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的氧化机理建立不同温度区间失重量的数学公式。对于温度处在 400-700之间时,氧化由碳氧之间反应控制,为均匀氧化,此时氧气扩散速率远大于碳氧2oO pCkptC32 强 度 与 环 境 2023年 反应速率,则可

25、认为碳氧反应界面处氧气浓度近似等于环境中氧气浓度,此时主要反应为式(1)。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各速率之间的关系,由式(7)得碳相的消耗速率 0expCEPRKRTRT (12)式(12)中,为环境中氧气的摩尔分数,p 环境中气体压力,为氧化反应系数,反应式(1)和(2)对应的氧化反应系数 分别为 1和 2。由于假设各方向的氧化速率相同且裂纹宽度与纤维直径相比较小,则将氧化消退体积近似为半圆环,当纤维氧化断裂之后,为简化计算则认为此时纤维以平面向两边消退,直至纤维完全氧化。则 纤 维 氧 化 断 裂 时 间0p(4exdtrNRTK)E RTP和纤维完全氧化时间0p(e4xwdtKL N)E RT

26、P RT,其中,r 为碳纤维半径,N 碳的摩尔密度,Ld为平均裂纹间距。当 t td时,由气固反应速率定义可得碳相消退距离0e p4xsrN KE RTP RTt。则此时复合材料失重量为 022e p42 xCEPnWKtNRTrRT(13)式(13)中,为碳纤维质量密度,n 为等效孔隙的数值。当 tw t td时为了简化计算,假设纤维整齐 的 向 两 边 消 退,则 此 时 碳 相 消 退 距 离0e p4xsrN KE RTP RTt,则此时材料的失重为 2302exp223CEPWKtNRTRTn rn r(14)当 t tw时则认为纤维完全氧化,此时对于复合材料宏观表现为完全失重 22

27、CdCn rrWLn(15)当温度处在 700-900时,氧化由扩散控制,为非均匀氧化,此时不考虑基体发生的氧化反应,碳氧反应速率由式(7)给出,其中氧气浓度则由式(5)求出。此时纤维氧化断裂时间为20Oexp)(4dtrNKE RT C,其完全氧化时间为20Oexp4wdtL NKE RT C。当 t td时碳相消退距离04expsrN K2OE RT Ct,则此时复合材料结构失重量为 2022e42 xpCOEWKC tNRTnr (16)当 tw t td 时,碳相消退距离02expsrN K2OE RT C t,材料的失重为2023x22p32eCOEWKC tNRTn rn r (1

28、7)同理,当wtt时则认为材料完全失重 22CdCn rrWLn (18)此时,材料完全氧化,孔隙率不再变化,其和温度处在 400-700之间的材料完全氧化后的孔隙率相同,氧化对失重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氧气扩散浓度,反应接触面积假设不变。当温度超过 900之后,基体开始氧化,则此时复合材料结构的质量改变不仅包括 C 相的失重,还包括基体 SiC 与氧气反应生成的 SiO2的增重共同控制。由式(9)可知氧化层厚度,则此时结构基体的失重为 222SiCSiCSiOSiCSiOSiO1MWWWWM(19)其中,22SiOSiO effsicWS,effsicS为氧气与基体有效反应面积由式(20)给出

29、effsicWNSSS (20)式(20)中,SW为结构与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SN为裂纹孔隙处基体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基于1.2 节氧化模型求得2 (2)NSn lrl,其中l为裂纹深度。当/2 时,裂纹未闭合,其中为等效裂纹宽度,则 C/SiC 复合材料总的失重为 SiCCWWW (21)当/2 时,裂纹闭合,氧气无法扩展到材料内部,故此时CW近似于零,C/SiC 复合材料总的失重为 第 50 卷第 5 期 李军平等 C/SiC 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 33 SiCWW (22)裂纹闭合时间bt由式(23)给出 2oO/4pbCtkpC (23)由上可知,不同温度下 C/SiC复合

30、材料的失重为 1)当温度处在 400-700之间 2223200342,222,expex32,p3ddCdwwEPKtttNRTRTEPWKttttNRTnrnRTrn rn r Ln rtt(24)2)当温度处在 700-900之间 222223230042,222,32exp3ex,pdOdCOwdwEKC tttNRTEWKC ttttNRTnrn rn rn r Ln rtt(25)3)当温度超过 900 SiCCSiC,bbttWtWtWW (26)3 C/SiC复合材料仿真分析与试验 ABAQUS 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用户自定义模块,以此来对自带的模块进行补充,其中 UEL 子程序

31、主要为用户提供单元层面自定义工具。编程语言主要采用 FORTRAN,也可以通过一些插件采用 Matlab 或者 C+进行编程。本文采用 UEL 子程序对上文所建立的氧化扩展方程进行数值求解,仿真分析了典型 C/SiC复合材料氧浓度扩散和失重量。选用八节点正六面体单元,由于本文不考虑应力对氧化扩散的影响,所以每个节点选有两个自由度分别为:O2浓度和温度,在单元层面氧气扩散方程即式(8)的等效积分形式为 22OOC-OSiC-O1()d=0eFCDCRRwt(27)对式(27)进行插值离散,对时间微分利用向后欧拉法进行离散结果为 222OO1O(etttttTttFCCRNDCt 22C-OOSi

32、C-OO)d=0ttttRCRC (28)式(28)对变量(氧气浓度)求偏导 OO22CC()eTTN NKNNt C-OSiC-O)d=0TTRN NRN N (29)式(29)中 N和N分别为 128.NNNN (30)818181.NNxxNNNyyNNzz (31)上述积分均由三维两点高斯积分得到,由此可以得到 UEL 子程序中 RHS(右手边残余变量)和 AMATRX(切线刚度矩阵)两个关键变量,从而实现新单元的开发。表 3 仿真分析所需参数8 20-21 Table 3 The parameters required for the simulation 参数 名称 数值 0 初始

33、孔隙率 0.1 0 室温下裂纹宽度 0.2um R 气体常数 8.3J/(mol/K)P 环境中大气压力 1.01 105Pa n 等效裂纹数量 1.9 104/mm3 l 裂纹深度 1um r 纤维半径 3.5um N 碳的摩尔密度 1.5 105mol/m3 空气中的氧分压 0.23 MSiC SiC 的摩尔质量 40.1g/mol MSiO2 SiO2的摩尔质量 60.1g/mol SiO2 SiO2的质量密度 22g/cm3 34 强 度 与 环 境 2023年 选用 CVI 工艺制备的 C/SiC 复合材料试验件,尺寸为 10mm10mm3.5mm 的块状,采用马弗炉分别在 600、

34、800、1000和 1200四个试验温度点开展空气环境中静态氧化试验,试验件实物图和加热 150min 后的氧化形貌如下图 5 所示。然后将空气环境中静态氧化试验数据与仿真分析得到的 C/SiC 复合材料试样失重量进行对比。所用到的参数数值如表 3所示。a)未氧化 b)加热温度为 600 c)加热温度为 800 d)加热温度为 1000 e)加热温度为 1200 图 5 静态氧化试验件实物图和氧化形貌图 Fig.5 Static oxidation test piece physical diagram and oxidation morphology diagram a)加热温度为 600

35、b)加热温度为 800 c)加热温度为 1000 d)加热温度为 1200 图 6 不同温度下 C/SiC 复合材料氧浓度分布图(150min)Fig.6 Distribution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C/SiC composit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150min)不同温度下以试验件上下两表面为氧化起始点得到的 C/SiC 复合材料试样整体氧浓度分布和试样中心点氧气浓度分别如图 6 和图 7,没有考虑侧面的氧化。从图 6 中可以看出,氧浓度呈现出从试验件表面到内部逐渐递减的梯度分布规律。试验件内部的氧气浓度温度呈现出减小的趋

36、势,这是由于试验件内部氧气分布不仅受氧气扩散速率的影响,而且也和氧气消耗速率有关,随着温度升高,氧化反应速率加快,同时也会使得氧气第 50 卷第 5 期 李军平等 C/SiC 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 35 的扩散系数增大、扩散速率加快,温度对材料内部氧化反应的加强效应要强于对氧气扩散的促进作用,材料中氧气浓度分布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材料内部氧气浓度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趋势。不同温度下考虑氧化失重量的理论值与试验值如图 8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温度下材料的失重量随着时间逐渐增加,温度越高、失重越大,且当温度达到 1200时,在氧化后期变化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

37、在氧化后期,随着 C 纤维由材料表层向内部逐渐的消耗,可供氧化反应的碳元素逐渐减少,且氧气从外部扩散到内部的扩散路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氧化扩散速率逐渐减小。整体而言,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图 7 不同温度下 C/SiC 复合材料中心点氧浓度分布图(150min)Fig.7 Distribution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center of C/SiC composit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150min)图 8 不同温度下 C/SiC 复合材料的失重计算值与试验值 Fig.8 The calculated

38、and experimental values of weight loss of C/SiC composit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4 结论 本文首先在宏观层面基于多孔介质流动理论得到氧气扩散方程,为微观层面基于氧化单元建立的静态氧化动力学模型提供氧气浓度输入,同时在宏观尺度氧化性气体扩散方程中考虑了氧气在扩散过程中的消耗,从而实现了氧气扩散与氧化之间的耦合,有效模拟了氧气扩散对材料氧化的影响,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了材料内部氧气浓度受氧气扩散速率和氧气消耗速率共同控制的作用机制,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能有效模拟复合材料的高温氧化问题,能够为飞行器

39、复合材料结构高温氧化环境下的强度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参 考 文 献 1 沈观林.复合材料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SHEN Guanlin.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3.2 张立同,成来飞.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复合材料学报,2007,24(2):1-6.ZHANG Litong,CHENG Laifei.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

40、ompositeJ.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2007,24(2):1-6.3 LAMOUROUX F,NASLAIN R,JOUIN J M.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oxidation of 2D woven C/SiC composites:II,theoretical approach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2010,77(8):2058-2068.4 ECKEL A J,CAWLEY J D,PARTHASARATHY T A.Oxidation kineti

41、cs of a continuous carbon phase in a nonreactive matrix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Society,1995,78(4):972-980.5 HALBIG M C.The oxidation kinetics of continuous carbon fibers in a crack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R.NASA/TM-2001-210520,2001.6 L FILIPUZZI,R NASLAIN,C JAUSSAUD.Oxidation kinetics of

42、SiC deposited from CH/SiCI/Hunder CVI-conditionsJ.Journal of the Materials Science,1992,27:333Ck-34.7 ROY M SULLIVAM.A model for the oxidation of carbon silicon carbide composite structureJ.2005,43:275-285.8 魏玺.3D C/SiC 复合材料氧化机理分析及氧化动力学模型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9 殷小玮.3D C/SiC 复合材料的环境氧化行为D.西北工业大学36 强 度 与

43、 环 境 2023年 博士学位论文,2001.10 相华,成来飞,魏玺,等.基于因素分析的 C/SiC 复合材料氧化动力学模拟J.硅酸盐学报,2004,32(11):1336-1346.XIANG Hua,CHENG Laifei,WEI Xi,et al.Modeling of oxidation kinetics of C/SiC composites based on factorization methodJ.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2004,32(11):1336-1346 11 杨成鹏,矫桂琼,王波.C/SiC 复合材料氧化残余

44、强度计算模型J.机 械 强 度,2011,33(1):106-110.YANG Chengpeng,JIAO Guiqiong,WANG Bo.Calculation Model for Residual Stregth of C/SiC composites After OxidationJ.Journal of Mechanical Strength,2011,33(1):106-110.12 杨成鹏,矫桂琼,王波,等.2D-C/SiC 复合材料的氧化损伤及刚度模型J.复合材料学报,2009,26(3):175-181.YANG Chengpeng,JIAO Guiqiong,WANG B

45、o,et al.2D-C/SiC composite oxidation damage and stiffness modelJ.Acta Materiae Compositae Sinica,2009,26(3):175-181 13 陈鹏.单向 C/SiC 复合材料的宏细观力学及氧化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14 王振剑.氧化环境下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5 陈西辉.二维平纹编织 C/SiC 材料在中温氧化环境下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16 颜淮.C/SiC 复合材料微细观氧化损伤分析

46、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17 刘宝瑞,李尧,侯传涛,等.陶瓷基复合材料氧化行为与剩余强度数值分析J.强度与环境,2021,48(6):1-8.LIU Baorui,LI Yao,HOU Chuantao,et al.Numerical analysis of oxidation behavior and residual strength for ceramic matix compositeJ.Structure&Environment Engineering,2021,48(6):1-8.18 潘牧,南策文.碳化硅(SiC)基材料的高温氧化和腐蚀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

47、000(2):109-113.PAN Mu,NAN Cewen.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and corrosion of SiC-based materialsJ.Corrosion Science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2000(2):109-113.19 FULLER E N,SCHETTLER P D,GIDDINGS J C.New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binary gas-phas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J.Industrial&Engineering Chemistr

48、y,1966,58(5):18-27.20 HALBIG M C,ECKEL A J.Modelling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carbon fibers in aceramic matrix at oxidizing conditions.NASA/TM/2000-209651,2000.21 XU Yingjie,ZHANG Pan,LU Huan,et al.Numerical modeling of oxidized C/SiC microcomposite in air oxidizing environments below 800:Micros

49、tructure and mechanical behavior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2015,35:3401-3409.22 张伟,吕胜利,吕毅,等.二维编织 C/SiC复合材料高温拉伸性能研究J.强度与环境,2009,36(1):22-26.ZHANG Wei LV Shengli LV Yi,et al.Research of tensile performance of 2D weave C/SiC compositesat high temperatureJ.Structure&Environment Engineering,2009,36(1):22-26.23 高魁垠,李海波,吴建国,等.2D-C/SiC 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 构可靠性分析J.强度与环境,2020,47(1):33-40.GAO Kuiyin,LI Haibo,WU Jianguo,et al.Reliability analysis of 2D-C/SiC composite bolted jointsJ.Structure&Environment Engineering,2020,47(1):33-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