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3.石油的比重:是指一个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5.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6.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
2、、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 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7.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8.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9.油田水矿化度: 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10.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11.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12.成油
3、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有机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和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13.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14煤型气:腐殖质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所形成的天然气。15.煤成气:含煤岩系中有机质在成煤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16煤层气:是指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型气。17.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
4、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18.有机碳:指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百分含量表示。19.有机质成熟度:指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20.氯仿沥青“A”:岩石中可提取的有机质含量。21.CPI值:正烷烃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子的相对浓度。22.TTI法(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控制,因此,依据时间和温度定量计算有机质热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值)。23.储集层: 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24.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25.有
5、效孔隙度: 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26.绝对(总)渗透率: 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27.有效(相)渗透率: 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28.相对渗透率: 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29.孔隙结构: 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30.流体饱和度: 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31.砂岩体: 是指在
6、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32.盖层: 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33.排替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34.油气圈闭:适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叫闭圈。其中聚集了油气的叫油气藏闭圈。35.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36.构造圈闭(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37
7、.背斜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38.断层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39.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40.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
8、)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41.地层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42.不整合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的连续发生中断,由不整合面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不整合油气藏。43.岩性圈闭(油气藏):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44.水动力油气藏: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
9、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45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围成的面积。46.闭合(高)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47.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4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49.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 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50.油气初次运移(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51.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
10、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52.异常(高)地层压力:地层中孔隙流体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流体压力偏离静水压力,这种地层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53.排烃效率: 是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烃的质量百分比。54生油(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 生油层中只有与储集层相接触的一定距离内的烃类才能排出来,这段厚度就是生油层排烃的有效厚度。55.油气聚集:指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56成烃坳陷: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57.(有利)生储盖组
11、合: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58.有效圈闭: 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59.临界温度: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60.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61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62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称含油气盆地。63一级构
12、造单元:隆起、凹陷和斜坡都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是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通称一级构造。64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通称二级构造。65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66含油气系统:被定义为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包含活跃的烃源岩及所有已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67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68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
13、二、填空题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组成可燃有机岩的主要元素是碳和氢,还含少量的氧、硫、氮等杂质元素。各种可燃有机矿产的主要元素组成相似,表明其原始物质具有共同的来源,多来自动物、植物有机残体。近十年来,对石油成因的研究,发现同煤类有着一定的关系,尤其在光学特征上具有某些规律性的联系。2石油与煤类在元素组成上的区别:煤类所含碳量比石油中的多,而氢比石油中的少,氧在石油中也较少;C/H比值以石油和沥青最小,煤类最大,并且随碳化作用的加剧而增加。3各种可燃矿产从物理状态的角度可分为气态的、液态的和固态的三类。4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 为:84-87%,
14、平均84.5%;其中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元素总含量一般只有14%。5含硫量小于1%的为低硫原油,含硫量大于1%的为高硫原油。常以0.25%作为贫氮和高氮石油的界线。石油中还发现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6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7石油的物理性质,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8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9石油相对密度变化较大。20时,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0的石油称为重质石油。10石油相对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淡色石油的密度
15、小,深色石油的密度大。但是,归根到底,石油的密度决定于其化学组成:胶质、沥青质的含量,石油组分的分子量,以及溶解气的数量。一般说来,密度小而颜色浅的石油常为石蜡性质的,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汽油和润滑油;密度大而颜色深的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的沥青质。11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除轻汽油和石蜡外,无论其本身或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均可发光,称为荧光。12石油的发光现象取决于其化学结构。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13引起石油旋光性的原因,在于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的碳原子。14由于烃类难溶于水,因此,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若以碳数相同的分子进行比较
16、,烷烃溶解度最小,芳香烃最大,环烷烃居中。15石油的凝固和液化温度没有固定的数值。在凝固和液化之间可以出现中间状态。16烃类气体中依据其甲烷所占的比例(即干燥系数,C1/C1-5),将天然气分为干气、湿气两种类型,其干燥系数的分界线为0.95。17 天然气按相态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固体气(气水化合物);按母质类型分为煤型气、油型气、混合气;按演化阶段分为生物气、热解气、裂解气。18油田水由于来源及形成过程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的差异性,其矿化度和化学组成有相当大的差别。矿化度一般随埋深增加而增加。19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为次,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20常规原油
17、与重质油在元素组成上有区别,常规原油的氧、硫和氮等元素含量低,而重质油则含量高。第二章 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的出现可说明所在地区在过去某个时期内曾有油气生成过,亦即具有生油条件。可是,另一方面油气显示的出现又说明油气藏可能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天然油气显示按其物态可分为液态、气态和固态三个主要类别。3含油岩石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的岩石,通常多为砂岩。砂岩按其被浸染的程度可分为饱含油、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第三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1石油有机说的核心就是认为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包括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木质素等。2沉积有机质包括有机溶剂可抽提的沥青,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干酪根。3沉积
18、岩中的有机质要向石油转化必须经历一个碳、氢不断增加而氧不断减少的过程,即为一个去氧、加氢、富集碳的过程。4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四种类型。第四章 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油气,是由于具备了两个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孔隙性的好坏直接决定岩层储存油气的数量,渗透性的好坏则控制了储集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2按岩石孔隙大小,孔隙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第五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1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是扩散和渗滤。2一般认为油的初次运移相态以游离相为主,水溶相为辅。理由是油在水中的溶解度过低,水不能大量溶解原油。3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途径有孔
19、隙、微层理面和微裂缝。在未熟低熟阶段,运移的途径主要是孔隙和微层理面;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油气运移途径主要是微裂缝。4目前普遍认为油气的二次运移相态主要为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水溶相。这是因为油气进入储层后的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孔隙增大、压力变小、孔隙水多)。5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通道为储层的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合面。6大规模的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因为这次构造运动使原始地层发生倾斜,甚至发生褶皱和断裂,破坏了油气原有力的平衡。7油气勘探的基本原则可用三句话概括:找凹陷、钻高点、探边缘。第六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聚集与成藏1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叫
20、圈闭,由三部分组成:即储集层、盖层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2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3任一圈闭的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的主要因素。4按张厚福的观点,圈闭分为: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和复合圈闭五大类。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的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5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一个圈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
21、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6油-气、油-水界面并不是一个截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7油气成藏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六大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它们的综合作用结果。8生油气源岩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好的烃源岩取决于其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排烃效率。这要结合盆地沉积史、沉降埋藏史、地热史、古气候综合分析评价。9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在离源岩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油气源充足的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稍远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在溢出点更高,距油源区更远的圈闭中可能只含水。10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一个充满了石油的
22、圈闭,仍然可以做为有效的聚集天然气的圈闭;反过来,一个充满天然气的圈闭,则不再是一个聚油的有效圈闭。11由差异聚集原理可知,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聚集的油和气密度应小于距油源区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的油和气。12目前关于圈闭中油气聚集机理主要存在四种观点:即渗滤作用、排替作用、渗滤作用和排替作用共同作用、油气充注作用。13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种类型:储集层的岩性变化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称为沉积圈闭,它包括透镜型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若是储集层岩性变化是在成岩后生过程中形成的,则称为成岩圈闭,它包括储集层部分变为非渗透遮挡
23、和非储集层部分变为渗透性储集体而形成的圈闭。14根据不整合圈闭形成条件及储层特征可将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分成:地层超覆圈闭和油气藏、不整合面下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基岩油气藏。第七章 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1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五级(从小到大):即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2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划分上,有些大型的分割性较强的盆地,在每个坳陷内还有凸起、凹陷,其规模大于二级构造而小于一级构造,实际上是从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一般称之为亚一级构造,每个坳陷有独立的油气
24、生成、运移、聚集。3一个含油气系统可包含多个子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子系统为:生成子系统、运聚子系统。第九章 几种重要的含油气盆地1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基底、盖层和周边。2盆地的基底通常有两种:前震旦的变质岩系和年轻的褶皱带。3裂谷盆地的发展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张裂阶段、断陷阶段和坳陷阶段。第十章 油气分布及控制因素1从时间分布上看,油气从震旦到第四系都有油气的分布,但石油多数集中在中、新生代,占全部储量的92%94.88%,只有8%5.13%分布在古生代。天然气则以中、古生代为主,占总储量的90%,古生代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新生界。2油气在地域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大地构造条件的控制
25、,油气集中分布在现代地壳中相对活动的,长期以沉降为主的地区。3世界上最终可采储量大于或等于5109BOE的盆地有25个盆地(占盆地数的4.2%),主要集中在4大油气盆地带:北方大陆带、特提斯海带、南方大陆带、太平洋带。4从时间上看,世界上煤储量以二叠纪石炭纪地层中最为丰富,其次为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第三纪居其后。1与海相石油相比,陆相石油具有低芳香、含蜡量 、含硫量 、13C值 的特征。 2石油的烃类化合物(族)组成包括: 、 、 、 。3干酪根热降解过程中, 起着控制作用, 起补偿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寻找年轻的 盆地和古老的 盆地。4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指标有: 、 、 。5能作为盖层的常见岩石类
26、型有: 、 、 。6根据地球动力学背景,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 、 三大类型。1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以 、 为主,同时还有多种微量元素,它构成了石油中的 。2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 、 、 、 。3生成油气的物质主要来源于生物的四大原始生物化学组成,它们是 、 、 和 。4评价烃源岩的地化指标包括: 、 、 。5盖层能封闭油气的机理是: 、 、 。6含油气盆地中一级构造单元主要有 、 、 。1、原油粘度的变化受_、_、_所制约。2、有机成因气可分为_、_、_和过渡气。3、天然气干燥系数是指_的比值。4、石油的族组分包括_、_、_和_。5、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包括_、_等。6、油气二次运移的
27、主要动力有_、_、_等。7、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_、_、_和_。8、背斜油气藏根据圈闭成因可分为_、_、_、_、_。9、影响泥页岩异常压力形成的地质因素有_、_、_等。10、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_、_。1、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_、_、_和_。2、干酪根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型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原始H/C原子比要比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_,其结构中富含_结构,其生烃能力_。3、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即_、_、_、_。4、根据油田水中无机离子的类型,可将油田水分为四种类型(苏林分类法),其中,_类型代表地层保存条件完好。5、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
28、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势区向流体势的_势区运移。6、在不考虑氧化作用的情况下,随着油气运移距离增加,石油的密度和粘度变_,含氮化合物含量变_。7、渤海湾盆地的主要烃源岩是_系的_组。8、盖层的封闭机理有三种类型:_、_、_。9、组成圈闭的三要素是指:_、_、_。10、在紫外线照射下,石油发荧光的现象是由于其组成中存在_和_化合物。11、在油气充注储层时,油气首先进入_孔隙,然后再慢慢进入_孔隙,这是由于大小孔隙的毛细管力不同。12、某一盆地存在三套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层(A、B、C),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中有机质类型均为型,R0值分别为0.4%、0.9%和2.1%。该勘探发现
29、了三种不同特征天然气E、F、G,它们的CH4含量分别为98%、83%和91%;其中13C1分别为-65、-48和-31,试判断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源岩层:E为_类型,来源于_层源岩;F为_类型,来源于_层源岩;G为_类型,来源于_层源岩。13、与对应深度正常压实泥岩相比,欠压实泥岩的孔隙度_、声波时差_、地层压力_。14、地下烃类物系能否发生逆蒸发现象与地层温度和压力有关,即地层温度介于_之间,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时的_。1、目前,我国最大的油田是_油田,它位于_盆地,主要的产油层位是_系。2、根据油田水中无机离子的类型,可将油田水分为四种类型(苏林分类法),其中,_类型代表地层水封闭条件好。3
30、、天然气13C1的随其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增高而_;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13C1比油型气的13C1 _。4、根据元素组成,干酪根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要比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_,型干酪根结构中富含_结构,其生烃能力_。5、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的主要类型有_、_、_等。6、某一盆地存在两套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层(A、B),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中有机质类型均为型,R0值分别为0.4%和2.3%。该盆地勘探发现了两种不同特征天然气E、F,它们的CH4含量分别为98%和95%;其中13C1分别为-68、和-28,试判断:E天然气来自于_层源岩;F天然气为_成因类
31、型。7、渗滤和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两种基本方式。其中,_方式运移遵循流体力学定律,可用_定律来描述,_方式运移服从费克定律。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区向流体势的_区运移。8、从微观机理上讲,油气聚集的机理存在_作用和_作用或它们的共同作用的假说(模式)。9、泥岩欠压实可以产生异常高压,对应深度的声波测井的声波时差值_ ,对应段的热导率值_。10、凝析气藏的形成要求物系中气体数量_液体数量;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_温度之间,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时的_压力。1、根据元素组成,干酪根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型干酪根与型干酪根相比,其原始H/C原子比_,型干酪根结构
32、中富含_结构,其生烃能力_。2、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互补性。一般认为,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与温度呈_关系,与时间呈_关系。3、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_、_、_等。4、某泥岩层有机碳含量为0.2%,该泥岩是_烃源岩。某烃源岩的R0=1.0%,则该烃源岩处于_阶段。某烃源岩氯仿抽提物正构烷烃的OEP=1.4,说明该烃源岩处于_演化阶段。5、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13C1比油型气的13C1 _;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增高,其所形成的天然气的13C1 _。6、与地层不整合作用有关的地层圈闭包括_、_和_等种类。“古潜山”油气藏的圈闭类型
33、属于_类型。7、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主要产层是_系。吐哈盆地的主要生油层系是_系。8、某油气田的储层流体静压为24MPa,地温为90,实验室高压物性分析得到该油气混和物的临界温度为52,临界凝结温度为115,对应于90的露点压力为18MPa,试根据相态判断地下该油气层的油气藏类型为_。9、在相同地层温压条件下,孔径半径为0.2mm的岩石与孔径半径为0.3mm的岩石相比,其毛细管压力_;如果都作为盖层,前者的封闭效果比后者的_。10、在优质的岩盐盖层条件下,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对于聚集天然气无效的圈闭,对聚集石油是否有效?(_)。11、同一储层的系列圈闭中,油气按密度(比重)发生差异聚集现
34、象是指离烃源岩区最近的圈闭聚集_,然后聚集_,离烃源岩最远的圈闭为水。能发生这种现象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沿离开烃源岩区距离增加的方向系列圈闭的溢出点海拔高度依次_。1、根据元素组成,干酪根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型干酪根与型干酪根相比,其原始H/C原子比_,型干酪根结构中富含_结构,其生烃能力_。2、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互补性。一般认为,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与温度呈_关系,与时间呈_关系。3、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_、_、_等。4、某泥岩层有机碳含量为0.2%,该泥岩是_烃源岩。某烃源岩的R0=1.0%,则该烃源岩处于_阶段。某烃源岩氯仿抽提
35、物正构烷烃的OEP=1.4,说明该烃源岩处于_阶段。通常把烃源岩的R0=0.5%-1.2%,以生液态石油为主的演化区间称为_窗。5、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13C1比油型气的13C1 _;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增高,其所形成的天然气的13C1 _。6、与地层不整合作用有关的地层圈闭包括_、_和_等种类。“古潜山”油气藏的圈闭类型属于_类型。7、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主要产层是_系。吐哈盆地的主要生油层系是_系。8、某一盆地存在两套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层(A、B),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中有机质类型均为型,R0值分别为0.4%和2.3%。该盆地勘探发现了两种不同特征天然气E、F,它们的C
36、H4含量分别为98%和95%;其中13C1分别为-68、和-28,试判断:E天然气来自于_层源岩;F天然气为_成因类型。9、渗滤和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两种基本方式。其中,_方式运移遵循流体力学定律,可用_定律来描述,_方式运移服从费克定律。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区向流体势的_区运移。1、随着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13C1值_,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13C1比煤型气的13C1_。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_和_,少数为_。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_、_和_。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_、_、
37、_。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区向流体势的_区运移。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_、_和_。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_、_、_、_。7、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_、_和_。8、渤海湾盆地属于_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_。1、型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原始H/C原子比要比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_,其结构中富含_结构,其生烃能力_。2、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指标有_、_和_。3、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_和_,少数为_。4、断层的封闭性主要与_、_、_有关。5、天然水合物主要形成于_的条件下。天然水合物主要有_和_两种类型。6、油气资源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
38、型有_、_和_。7、松辽盆地属于_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_。8、克拉通盆地主要发育_型油气聚集带,国内外重要的克拉通含油气盆地有_、_、_。1、根据苏林分类,油田水可以划分为Na2SO4、MgCl2、NaHCO3和CaCl2四种类型,其中油田水的主要类型为_和_。2、根据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机理和主要产物的特征,可以把有机质向油气的演化过程划分为_、_、_和_四个阶段。3、在无机气、生物气、油型气和煤型气四种主要成因类型的天然气中,生物气富含轻的碳同位素,其13C1一般小于_;无机气富含重的碳同位素,其13C1一般大于_;煤型气和油型气的13C1介于二者之间,并与天然气的成熟度有关,一般地,随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煤型气和油型气的13C1都随之_,在相同的成熟度下,油型气的13C1值总是_煤型气的13C 1值。4、衡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指标主要有_、_和_。对于一般的湖相泥岩,TOC大于_即可作为烃源岩。5、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包括_、_、_。常见盖层的岩性主要为_和_。6、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石油主要以_相态运移的,天然气既可以以_相态运移,也可以以_相态运移。7、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包含了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