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病为医”:《伦敦场地》中疾病意象及其隐喻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6535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病为医”:《伦敦场地》中疾病意象及其隐喻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病为医”:《伦敦场地》中疾病意象及其隐喻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病为医”:《伦敦场地》中疾病意象及其隐喻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以病为医”:伦敦场地 中疾病意象及其隐喻解读摘要:在英国作家马丁 艾米斯的 伦敦场地 中,疾病意象贯穿文章始末涉及癌症、性病、百日咳、哮喘等,展现出一幅毫无生气、疾病肆虐的荒原图鉴。小说中关于荒诞、丑陋疾病意象的文本书写,造就了艾米斯独特而残酷的文学世界,即透过疾病的表征,展示西方人在现代社会环境围堵下的生存困境。文章从疾病意象的角度解读其所代表的两个维度的隐喻:对核威胁、种族歧视等政治方面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女性“第二性”身份的解构,形成作家对疾病的独特思考,以病为医,诊疗社会。关键词:马丁 艾米斯;伦敦场地;疾病意象;隐喻解读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

2、(2023)05-0054-03(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小说 伦敦场地 是英国后现代实验派小说家马丁 艾米斯篇幅最长的代表作品,描写了于千禧年之际发生在伦敦场地的一起谋杀案,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妮古拉 西克斯为了在35岁前结束自己的生命,便开始为自己物色“谋杀者”来自底层社会的飞镖手基思和上流社会的盖伊,并与来自美国身患绝症的犹太裔作家萨姆森 杨一起策划这场谋杀案。故被英国评论家马尔科姆 布雷德伯里称为是“一部自觉的当代作品,把伦敦描述为消失的阿卡迪亚,一个杀手出没的都市,一个处在生态大屠杀边缘的地方”1。目前国内外学者较多关注该小说的内容、后现代叙事风格和人物形象,如黑色

3、幽默、元叙事、不可靠叙事等,而小说中纷繁复杂的疾病意象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解读,在关注艾米斯作品的荒诞性的同时,自然不能忽略其对疾病的书写。艾米斯渗入社会肌理,借疾病意象来揭露和批判当下英国的病态社会,以病为医,诊疗社会,寄托作家深厚的人文情怀。一、癌症与犹太民族的苦难故事的第一叙述者萨姆森 杨在第一章便提到:“说一下我的疾病或身体状况。我从来没有如此勇敢过。”2(P11)这位来自美国犹太裔作家知晓自己患病,但整本书中始终不提自己患的是什么病。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推断出萨姆森身患癌症。首先,萨姆森通过注射锶来缓解病痛,他在形容自己身体疼痛时说道:“我的踝关节依然像是钻了锶一样刺痛。”2(P358

4、)锶是一种放射性核素,作为癌症的靶向药物运用于临床治疗,主要用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这些常见的恶性肿瘤骨转移体内放疗。3其次,萨姆森的绝症由核辐射引起。萨姆森在与妮古拉的交谈中吐露绝症由接触钚造成,钚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二战时期投射在日本长崎的原子弹就使用钚作内核部分,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致癌清单中,钚在一类致癌清单中。疾病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寓言场所4,萨姆森的癌症实则隐喻着犹太民族的苦难。一方面,癌症意味着犹太人大屠杀这一民族创伤。萨姆森始终不愿向他者吐露自己身患癌症,逃避妮古拉的追问、躲避恋人的盘问、回避治疗,由于病情恶化,斯里扎德医生从美国打来电话让萨姆森去研究所观察,萨姆森拒

5、绝了,只是让斯里扎的医生寄些药丸来止痛。根据上述种种回避现象的描述,萨姆森可能患上了疾病焦虑障碍。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所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中的定义,疾病焦虑障碍指患有或获得某种严重疾病的先占观念,表现出适应不良的回避。5而这种先占观念就是犹太种族大屠杀。在二战时期,纳粹为了消灭犹太人赋予了癌症一种全新的隐喻种族大屠杀。纳粹为了避免雅利安人纯正高贵的血统(bloodpurity)遭到玷污,便借癌症快速增殖、波及范围广的特性,把犹太人和癌症画上等号。解决癌症就是要把其周围可能被感染的健康组织连根拔起,同理,避免高贵的雅利安民族血统遭到玷污,也要把所有犹太人一起屠杀。作为犹太后裔,萨姆森在集

6、体潜意识的作祟下会自然而然地把癌症与种族大屠杀联系到一起,内心进而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恐惧与怯懦,甚至患上了疾病焦虑障碍,对自己癌症病症的种种回避皆是出于种族大屠杀的恐惧。徐晓宸刘明录 第43卷第5期绥 化 学 院 学 报2023年5月Vol.43No.5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y.2023收稿日期:2022-08-18作者简介:徐晓宸(1998-),女,山东济宁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刘明录(1974-),男,壮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54另一方面,癌症除了隐喻了犹

7、太民族所遭受的政治迫害,还隐喻了犹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失根”。海德格尔和西蒙娜 薇依把个人的精神需要比喻成“根”。6在他们看来,社会之根就是健康、完整的人性,但在现代畸形的社会中,人们在病痛的折磨下丧失健康完整的人性,以致现代社会、民族已然处于失根的状态。肉体的病痛时刻折磨着萨姆森,使其逐渐丧失人性。层层叠加的痛苦“具有内在推动性,促进变化,促进释放”7(P4),同时,痛苦是被压抑着难以释放的,“被压抑的东西合并到本我中,并简直就是它的一部分”7(P6),这样就会导致本我愈加强大。当本我力量强过超我时,它就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人的行为,最终内心的痛苦以不符合道德(超我)规范的形式释放出来,表现

8、在作品中即是谋杀,萨姆森杀死妮古拉,创作出一本“完全照抄现实的邪恶之书”,癌症和犹太身份使得萨姆森处在生命和主流社会的双重边缘。薇依提到“在这个只剩下民族的时代,我们却目睹了民族顷刻间令人炫目的瓦解。”8犹太民族作为 圣经 中的天选之族,在后现代社会在经受病痛的折磨后丧失健康、完整的人性,逐渐远离上帝,而癌症与其说是萨姆森一人的疾病痛苦,不如说是整个犹太民族的苦难。二、性病与女性的苦难小说对凯丝感染非特异性阴道炎的描写是对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弊端的拟写,展现了无序、混乱、空虚的后现代西方两性关系。性病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的一大后遗症,性的解放致使伦理道德沦丧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了性

9、病,纽约歌手辛格 迈克尔 卡伦在 拯救艾滋病 一书中讲到性解放的影响:“作为后果,我也患有以下的性传播疾病,许多病不止得过一次:梅毒、淋病、非特定尿道炎”9在艾米斯的笔下,性病隐喻了女性的苦难,首先是由女性承担性病的污名和耻辱。疾病的隐喻 把疾病发生的场所分为两种:位于上半身的疾病,是精神化的,而位于下半身就是物质化的,令人难以启齿的。10下半身疾病往往与性有关,而性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紧密相连,因此,性病注定与道德和社会价值判断捆绑在一起,并且性病由于其特殊的传染渠道也几乎成为不洁、纵欲、堕落、罪恶的象征。尽管凯丝性病由基思传染导致,但在男权社会中,性的污名和耻辱却往往是女人单方面的错误,

10、“被视为肮脏、有罪和使人衰弱的性只与女人有关。而男性具备的是人的身份而不是性的身份。”11凯丝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既要抚养嗷嗷待哺的婴儿,又要照顾“活得像头猪”2(P230)的丈夫,卖力地经营着男性家庭成员建立起来的家庭,当凯丝染上性病后,非但没有引起丈夫的愧疚,得到丈夫的体贴和抚慰,反而遭到男性的唾弃和殴打。波伏娃曾说过:“女人除了性别以外,不再有其他武器。”12而当后现代社会中的女性患上性病,唯一的武器都“生病了”,又怎么反抗男性的压迫,只能加剧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艰难处境和附属地位。其次,性病还表明女性的私密生存空间被打破,被迫处在凝视的空间下。性病作为不为大众伦理所接受的事物,公然打破家庭的

11、安全壁垒,闯入家庭主妇赖以生存的空间。女性在忍受性病折磨的同时,不仅承受着男性的欲望、社会的焦虑,而且隐喻着女性身体的公共性,意味着后现代西方社会女性主体的丧失。家庭就像壁垒,是给人提供庇护的场所,人们在房子的庇护下免于成为“赤裸生命”,正如笔者所言:房子内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由于有着墙壁的遮挡,人物在房屋之内似乎有了安全的保障,人物在房子中得到了暂时的安宁,而外面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威胁的、不安全的、野蛮的、肮脏的世界。13按理来说,凯丝整日待在家里应该是安全有保障的、不会受到疾病或其他伤害侵袭的,却染上了性病。而性病则是由“房子”的建造者基思引入,家庭不再是女性的私密生存空间,女性逐渐成为

12、他者凝视的客体,性病剥夺了女性的私密生存空间,异化了夫妻婚姻关系,是后现代西方社会性解放和伦理丧失的产物。艾米斯作为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运动的亲历者,至80年代已然晓得其后果:性解放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后现代西方社会中本就脆弱的伦理关系变得支离破碎。此时,背负着“英国文坛坏小子”恶名的艾米斯挺身而出,把目光聚焦在处在边缘地位的“家中天使”身上,撕破女性“第二性”的身份,以锋利的笔触诉说女性的苦难和困境,展现出后现代主义作家独有的温情和人文情怀。三、儿童疾病与人类苦难的书写马默杜克作为银行家盖伊 克林奇和牛津大学高材生霍普的儿子,物质生活优渥,但刚出生就患上了过度活动症,随后又以

13、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染上了“那年早春所能孵化出来的每一种病毒。腮腺炎痊愈后,又患上了百日咳。流感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2(P33)轻度哮喘,支气管病、湿疹,腮腺炎、百日咳、腹绞痛,各种疾病应接不暇。吊诡的是,这个胃肠病缠身、还不会爬的婴儿在一个中午突然蜕去了病体,变成了一个身体健康却一肚子坏水的儿童。肉体痊愈了,而精神还处在炼狱,伦敦荒原上的疾病与苦难还并未结束。阮炜就曾在作品中暗示过康复后的马默杜克还可能患有多动症,体内深藏着暴力因子,而且与性相关。14马默杜克从出生就疾病缠身,等到蜕去病体,又展现出不可阻挡的凶残和不符合年龄的性欲,撞倒餐桌,撕碎小熊,“用下体去摩挲电灯插座”2(P173),

14、本能地调戏女佣人等,均展现出异于常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甚至被父亲盖伊称为“小兽人”。学者迈克尔 亚当斯甚至说过:“无疑马默杜克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儿童。”15在社会学中,儿童属于弱势群体,毋庸置疑,身患疾病的儿童更是弱势群体,当这两个词叠加出现时,儿童承受的苦难成倍增加了。儿童被视为人类的“胚体”,是人类最初的生命精神状态,当儿童与健康的联系切断了,儿童将会陷入到严重的生存和精神的困境中,成为异化的人类。但罪魁祸首并不是儿童自身,而是儿童以外的成人世界,是人类的原罪。桑塔格指出,随着基督教时代的到来,疾病与受难形成了更紧密的相连。这55一观点在马丁 艾米斯的访谈录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15、。“在亚当与夏娃失落天堂之前,世界是如此和平美好;然后亚当被带至山巅,预睹了世界未来的历史,那是他们过错的恶果:战争、瘟疫、杀戮、毁灭,充满无尽的痛苦与磨难。”16是人类的原罪致使后现代西方社会中正常生命的异化和夭折,成为艾略特笔下毫无生机的“荒原”。马默杜克从一个患病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患病的成年人,直至死亡,注定终生都与健康无缘。那整个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呢?儿童的疾病与痛苦是整个人类的苦难,人类亲手把健康的伦理和社会道德连根拔起,又重新栽种下核威胁、环境恶化的种子,而这一切终将又会反噬于人类自身。“灾难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疾病会时时困扰我们,使短暂的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捱了。”17艾米斯把儿童疾病隐

16、喻为人类的苦难,并借苦难叙事让人类从“存在的虚无”中解放出来,让读者发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做到“向死而生”,展示生命的顽强姿态。四、作家的疾病书写意图在后现代社会文学中,疾病书写是表达作家悲惨生活记忆和对社会思考的有效手段。艾米斯对疾病的生动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见是其人生经历的缩影,体现了当代人的生存焦虑。艾米斯在接受采访时面对德国一些年轻人想摆脱集体愧疚的现状时表示:“我认为德国应该再有几个世纪的时间来思考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作所为。但现在似乎正在发生的是一种朋克概念,即没有未来新的一代人,绝对关注当下似乎将他们从任何道德中解放出来了。”18显而易见,艾米斯面对西方社会中对大屠杀持

17、修正主义的、否认历史和纂改历史的声音持批判态度,这也正是马丁艾米斯以具有犹太裔血统的萨姆森为叙述载体,以癌症为叙述媒介的原因,把大屠杀的暴行和犹太裔的创伤心理结合在一起,唤起为全人类所共有的集体潜意识。同时,艾米斯本人深受牙痛的折磨,甚至为此做了下颌整形,种种亲身经历皆是作者以疾病为尺,度量英国社会危机,表达对病态社会的忧思的直接依据。此外,艾米斯给予疾病书写以巨大的艺术张力,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范式,以疾病之丑书写和讽刺扭曲荒诞的病态西方世界,实现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追求。萨姆森的癌症是内心恶欲的起源,是谋杀案和一切悲剧的导火索,而妮古拉的惨死则是作者对悲剧美学风格的极致追求,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疾病之

18、丑更是在艾米斯妙笔生花下转化成生命之美,在病态现实维度下构建美学新向度。与疲倦乏味的审美相比,丑陋和荒谬的的疾病意象往往更能给心灵以震撼。丑的意象可以深刻的植入人们的情感之中,带来比美更为震撼和深厚的审美体验。艾米斯将其钟爱的丑陋且怪诞的疾病意象融入文本之中,形成巨大的文学张力,最终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思考,从而通过展现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的、充满苦楚的生存困境唤醒读者的悲悯之心。综上所述,疾病书写与艾米斯钟爱的性、暴力和死亡母题一脉相承,癌症讽刺核威胁与种族歧视,性行为讽刺社会混乱与无序,而纷繁复杂的儿童疾病则表明人类社会陷入了健康的“荒原”。艾米斯运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借后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荒诞

19、与“寒伧破旧、苦难悲惨的景象”讽刺西方社会的衰败、文明的倒退、道德的颠覆,并希冀“以病为医”,割去危害西方社会的毒瘤,唤醒人类的良知。参考文献:1Malcolm,Bradbury.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1878-2001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4:448.2马丁 艾米斯.伦敦场地M.林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3徐微娜,贾云静,张彩霞.氯化锶(89SrCl2)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8(12).4陈吉德.文革电影的疾病隐喻J.学海,20

20、13(6).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ed.Diagnostic and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Arlington:AmericanPsychiatric Publishing Inc,2013:232.6郭强.现代社会的漂浮:无根的现代性及其呈现J.社会,2006(4).7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M.石磊,编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8西蒙娜薇依.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M.徐卫翔,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3:81.9霍华德 马凯尔.瘟疫的故事M.罗尘,译.上

21、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68.10苏珊 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7.11凯特 米利特.性政治M.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4.12西蒙 波伏娃.第二性M.桑竹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509.13刘明录.论哈罗德 品特剧作中的“房子”J.四川戏剧,2008(4).14阮炜.“伦敦原野”上最后的死:评 伦敦原野 J.国外文学,1997(3).15Morrison,Susan.HotWriter:TheWitandtheFuryofMartinAmisJ.RollingStone,1990(578).16张琳.告别幻象:马丁 艾米斯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4(2).1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4:悲剧心理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8.18Self,Will&Amis,Martin.An Interview with Martin AmisJ.MississippiReview,1993(3).责任编辑王占峰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