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永远”的来源和性质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6344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远”的来源和性质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永远”的来源和性质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永远”的来源和性质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0语言文化对于“永远”一词的来源及相关问题,将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来探究,以下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一、现代汉语中的“永远”对“永远”一词的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里的解释是副词,“表示时间长久,没有终止”;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其定义为副词,“表示时间悠久,没有终止,指将来”;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 对“永远”的解释是“表示时间悠久,没有终止,指今后”。这些工具书对“永远”的定义都大同小异,都将其看作副词。现代汉语中“永远”一词可以充任定语的角色,如“永远的谜”“永远的乌托邦”“永远的爱意”,笔者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查找到了与“永远”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料,如:例 1:“两者的

2、分工只是为了心理学科学的发展和深化,而不是永远的分道扬镳、互不相涉。”例 2:“新兴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到来,主权论正式随着它的到来应运而生这将是布丹永远的贡献。”例 3:“贾府与一切计划经济一样,不可能有永远的辉煌,衰落是迟早的事。”例 4:“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通过对这些例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例句里“永远”均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语法讲义中对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分是“形容词除了作状语之外,还能作定语、谓语、补语;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谓语和补语”。由此看来,将“永远”单看作时间副词和语言事实不太相符。二、“永”和“远”的来源及历史发展将“永”看作是副词和

3、形容词不符合语言事实,“永”最初并无副词的属性,其一开始就是形容词。关于“永”字,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永,水长也。象水坙理之长。”“永”最初的本义是“水流长”,可以看出“永”最初是形容词,后来随着词义逐渐引申,泛指时间上的长度,在句中常做状语。例如:例1:“我姑酌彼金罍,唯以不永怀。”(国风周南卷耳)例 2:“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周易讼卦)例 3:“昔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太平御览)“永”还可以在句中作定语或谓语,如:例 4:“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尚书尧典)例 5:“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商书说命下)例6:“六府三

4、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尚书大禹谟)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永”最初是形容词,能在“永远”的来源和性质探析李子炫武汉大学文学院摘要:首先,“永”和“远”最初均为形容词,语义引申后核心义相近,在此基础上形成“永远”一词,符合复音词同步构词和同步发展的规律。其次,“永远”一词是并列式双音节结构,最初是形容词,可在句中作定语、谓语和状语,现代汉语中其语法功能逐渐扩大,出现了作宾语的新用法。最后,就“永远”词性而言,将“永远”看作是形容词更符合其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词类分类原则。关键词:永远;来源;同步构词;核心义;词性 作者简介:李子炫(1999),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

5、方向:社会语言学。131语言文化句中作状语、定语和谓语,且都具有“永久、永远、长久”的语义,这一语义后来几乎成为“永”的核心语义,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词族,如“永思”“永生”“永昼”“永安”“永伤”“永日”“永宵”等。“远”,从辵袁声,本义是路走得长。后来词义逐渐引申,表示距离大,相隔远。如“念悲其远也”,出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里的“远”均有“远方”“遥远”的含义。从词义引申的途径来看,“永”和“远”都属于类同引申,即引申义与基础义在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词由表达某一事物类推到表达另一事物。“永”和“远”的本义都表示具体某物的长度,

6、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逐渐引申出了泛指某物长度的语义内涵,即有一个从特指到泛指的过程。这一点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双音节词“永远”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使得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转向以双音节词为主;另一方面,语义因素占据了重要地位。汉语中存在同步构词的现象,这一方面许多学者都进行过例证,所谓的同步构词,即一组意义相近的单音词往往以相同的构词方式或者与同一个语素结合的形式构成一组双音节同义词。从“永”和“远”的词义发展的引申脉络来看,“永”和“远”的核心语义相似,都可泛指某物的长度,这是二者构词的基础,最后结合在一起构成复音词“永远”,为并列式结构,指时间上的长度。基于核心语义而产生的复音词

7、也体现在由该词衍生出的其他词族上,诸如“永久”“永永”“长远”“悠远”等双音节词,可以发现这些双音节词都具有相似的核心语义,都表示时间上的长度和距离。根据上文的分析,“永远”一词是并列式双音节结构,“永”和“远”同义。据文献记载,“永远”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尚书周书君奭中,“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分析可知“永远”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念”“永远”的用法还如:例1:“惟怀永远,感慕崩心。”(宋书礼志)例 2:“谯、沛未复,茔陵永远,于居于处,寤寐疚怀。”(梁书元帝纪)例:“后来有子思、孟子,其传亦永远。”(朱子语类卷十三)在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永远”不仅可以在句中充当状

8、语,还可以充当谓语,具有谓词属性。三、关于“永远”的词性问题对于“永远”的词性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永远”是否属于兼类词,兼有形容词和副词的两种用法,或者是同音同形词。另一方面,“永远”是否正处于语法化的进程中,逐渐虚化成纯状语的副词。对于第一点,我们先看一些例子:例 1:“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例:“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例:“但是,冲突是短暂的,交融是永远的。”例:“不知道这一个不上心,会给我一个终生的遗憾,让我悔恨到永远。”例:“我们说愿爱到永远,因为我们知道爱情很难永远”由例句可以看出

9、,无论是在句中作状语、谓语、定语还是宾语,“永远”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核心语义内涵其实并没有发生改变,都表示时间上的长度,而同音同形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两个词的意义毫无联系,比如“花钱”的“花”和“花朵”的“花”,基于此,“永远”并非同音同形词。那“永远”可以被看作是兼类词吗?朱德熙和吕叔湘曾经提出“兼类要尽可能少的原则”,即对一个词的词性判定,应当遵循简洁原则。基于这一点,将“永远”看作是形容词并不会影响其作状语的语法功能,但将其定义为副词却无法解释其充当定语的语法功能。因此,笔者认为将“永远”看作是形容词更符合其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词类分类原则,简洁明了,且正因为一开始的

10、“永”和“远”都具有相似的语义,都表示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长”,两者结合更加深了这种长度和距离,所以“永远”是状态形容词,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不可以说“很永远”“非常永远”“太永远”等。对于第二点,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永远”在现代汉语里出现了新用法,在句中还可以作宾语,如:例 1:“许多年来,我一直想以我的方式为她做一件事,而现在我有一种践约的满足感,我感到黄河从我的心中流过,流向永远。”例 2:“不仅现在,将来乃至永远,个人或民族都需要孜孜不倦的勤学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132语言文化例 3:“历史不会重复,怀念却是永远。”例 4:“升旗仪式结束后,观看的人们纷

11、纷在国旗和区旗下合影留念:让这一刻成为永远,把自己和祖国紧紧融合在一起。”“永远“在句中作宾语的时候,一般是“动词+到+永远”的结构模式,或者位于方向词“至、到、向”的后面。总的来说,作宾语的时候其用法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随着网络的发达,“永远”充当宾语的用法逐渐多样化,与其搭配的词语也趋向多元,如陈全静、陈昌来发现“永远”还可以作为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除此之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永远”定义为副词兼名词,对于这一点,一些学者如陈全静、陈昌来提出了“永远”的名词化这一观点。结语综上所述,“永远”的发展脉络应该是从最开始的形容词逐渐引申出副词的用法,不仅仅可以作状语,还可以作定语、谓语

12、。除此之外,还有值得思考的一点,即一个词的词频是否会影响到对其词类的归属问题。杨明海对 19191948 年之间 100 万字的艺术体语料进行了检索,发现“永远”出现120次,其中做状语111次。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对“永远”的注释明显是从“永远”的主要功能出发,但是否据此就可以将“永远”看作副词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抑或共时的发展来看,把“永远”最初起源看作是副词还是形容词这一问题而言,应将其看作形容词,一方面符合该词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也更契合语言的客观事实。参考文献:1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13、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武克忠.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4王云路,刘潇.论汉语的同步构词以“把别”为例J.古汉语研究,2019(03):13-19.5陈全静,陈昌来.从指称化到名词化:“永远”的功能扩展及表达功效J.汉语学报,2021(04):25-37.6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杨海明,李万福.“永远”功能扩张考察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9(02):52-56.8崔应贤.关于“相当”“永远”“也”的词性标注问题J.语文建设,1997(09):26-29.9张谊生.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语言教

14、学与研究,1998(02):20-35.10周洪波.“永远”的词性问题J.语文建设,1997(07):40-44.11王仁强,周瑜.现代汉语兼类与词频的相关性研究兼评“简略原则”的效度J.外国语文,2015,31(02):61-69.12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J.古汉语研究,2003(02):70-76.13王诚,王云路.试论并列式复音词语素结合的深层原因以核心义为研究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0(01):204-217.14江蓝生.语词探源的路径以“埋单”为例J.中国语文,2010(04):291-298+383.15陈殿玺.试探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式J.古汉语研究,1994(S1):65-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