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学考研病理学重点知识.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347423 上传时间:2025-02-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考研病理学重点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医学考研病理学重点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医学考研病理学重点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医学考研病理学重点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医学考研病理学重点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和修复考试内容1.组织的适应(1)萎缩的概念(2)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2.组织的损伤(1)脂肪沉积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2)玻璃样变性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3)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3.损伤的修复(1)再生的概念(2)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3)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节组织的适应性改变当环境改变时,细胞、组织或器官可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一、萎缩的概念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称为萎缩,通常是由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和数量减少造成的。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常见的病理

2、性萎缩的类型有:1.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消化道梗阻、不能进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局部缺血,如脑动脉硬化时的大脑萎缩。2.压迫性萎缩指组织、器官长期受压后引起的萎缩。如尿路阻塞形成肾盂积水,压迫肾实质使肾皮质萎缩变薄。3.神经性萎缩由神经元或神经干损伤引起。如脊髓灰质炎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坏死,它所支配的肌肉萎缩。4.废用性萎缩肢体、器官或组织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引起的萎缩。如骨折后的肢体肌肉萎缩。二、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1.肥大组织、细胞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或同时数量增多引起。肥大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常有相应的增强,具有

3、代偿意义。2.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的结果。一股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并非由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该处具有多方向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分化而成。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和间叶细胞之问。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重要知识点:1.适应是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能够耐受,细胞、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

4、结构改变的过程;如内、外环境变化较大时,超过机体耐受能力,后果是造成组织的损伤。适应包括:萎缩、增生、肥大和化生。2.萎缩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间质不减少。萎缩分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3.化生是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强化了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另一方面减弱了局部的自净机制,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支气管粘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例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组织的适应性改变:A.萎缩B.变性(答案)C.增生D.肥大E.化生2.骨折后患肢的萎缩,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是营养不良性萎缩B.是废用性萎缩(答案)C.是压迫性萎缩D.是生理性萎缩E.是神经性萎缩3.

5、下列哪种肿瘤与化生有关:A.卵巢甲状腺肿B.肺鳞状细胞癌(答案)C.阴道横纹肌肉瘤D.直肠黑色素瘤E.子宫颈腺癌第二节组织的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形态改变,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某种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1.脂肪变性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或脂肪沉积。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感染、缺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等因素干扰或破坏了细胞脂肪代谢的结果。作用的主要途径为: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蛋白合成障碍:脂肪酸氧化受损2.玻璃样变性的概念、类型和病理

6、变化在组织或细胞内出现均匀一致、半透明状伊红染色物质,称为玻璃样变性。常见的玻璃样变性有三类:(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斑块、纤维化的肾小球等。胶原纤维肿胀、融合,形成均匀一致的玻璃样物质,肉眼观:病变处呈灰白色、半透明、质坚韧。(2)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常发生于高血压病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主要是由于细动脉持续性痉挛、缺氧,血管内膜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透过内膜沉积于管壁所致。病变使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管腔狭窄甚至闭塞。(3)细胞内玻璃样变性:细胞质内出现圆形均质无结构红染物质。如肾炎或其他疾病伴有大量蛋白尿时,蛋白质被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吞饮,在细胞质

7、内融合成玻璃样小滴。二、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结局1.概念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组织、细胞的代谢停止,功能丧失,是不可恢复的病变。2.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在组织学上的主要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2)细胞质的变化:胞质微细结构破坏,嗜酸性染色增强,呈红染细颗粒状或均质状,最后细胞膜破裂,细胞轮廓消失。(3)间质的变化:表现为纤维肿胀、崩解,并与基质共同液化。,坏死组织最后变为一片无结构、红染的颗粒状凝固物或液化物。3.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常见于脾、肾的贫血性梗死

8、,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1)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结核杆菌成分的影响,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因而得名。2)坏疽:坏疽为组织坏死后又发生了继发性改变的结果。当大块组织环死后,由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菌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即称为坏疽。坏疽可分为:A干性坏疽:多发生于四肢,坏疽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分界清楚,由于坏疽组织干燥,不利于菌繁殖,故病变进展缓慢,B.湿性坏疽:多发生于内脏,如肺、子宫、阑尾等,由于坏疽组织含水分较

9、多,适合菌生长繁殖,故病变进展快。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全身中毒症状重。C.气性坏疽:为湿性坏疽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见于严重的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及弧菌等厌氧菌感染。由于细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区呈蜂窝状,按之有捻发音,病变进展迅速,中毒症状重。(2)液化性坏死: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因此,脑组织坏死常被称为脑软化;化脓性炎症时,病灶中的中性粒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脓液,所以脓液是液化性坏死物。(3)纤维素样坏死:发生于结缔组织与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病的特征性病变,镜下:坏

10、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红染的纤维素样,聚集成团。4.结局(1)溶解吸收:坏死范围小时,可被坏死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的蛋白溶解酶溶解液化,再由淋巴管和小血管吸收,碎片由巨噬细胞吞噬消化。(2)分离排出: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离,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较深的缺损,称为溃疡;内脏的坏死组织液化后经自然管道排出所留下的空腔,称为空洞。(3)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4)包裹、钙化:坏死灶较大,不能完全机化时,可由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将其包绕;陈旧的坏死组织中可有钙盐沉积。重要知识点:1.所谓变性是细胞、组织代谢障碍引起的形态学改变。可概括为两大类:细胞含

11、水量异常;细胞内物质的异常沉积。脂肪变性大多见于代谢旺盛耗氧多的器官,如肝、肾、心等,尤以肝最常见。2.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十分常见的变性,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和细胞内,常见于瘢痕、动脉粥样硬化、肾小球肾炎等疾病。3.坏死是生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主要形态学标志是细胞核的变化,即: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坏死的组织、细胞是不可恢复的病变。坏死的类型有:凝固性坏死,包括干酪样坏死、坏疽;液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死的结局为: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钙化。例题:1.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称为A.坏死B.增生C.变性(答案)D.变

12、质E.化生2.脂肪变性主要发生于何种器官:A.肝(答案)B.脑C.肺D.脾E.肾3.关于玻璃样变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可发生于结缔组织B.可发生于血管壁C.可发生于浆细胞D.可发生于肝细胞E.可发生于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答案)4.长期慢性高血压病,细动脉发生:A.钙化B.坏死C.粥样硬化D.玻璃样变性(答案)E.炎症5.软化灶是指局部脑组织的A.萎缩B.变性C.坏死(答案)D.水肿E.脓肿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趾坏死、变黑属于:A.干性坏疽(答案)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D.干酪样坏死E.液化性坏死第三节组织的修复修复是指组织、细胞损伤后由邻近健康细胞的再生来修补恢复的过程。一、再生的

13、概念组织、细胞损伤后,邻近健康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再生是修复的基础,修复是再生的目的。1.生理性再生生命过程中,机体经常有某些细胞死亡,又被同类细胞增生代替,这种生理情况下的再生称为生理性再生。2.病理性再生又分为完全再生:由同类细胞完成,再生后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全再生:缺损的组织不能由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的组织来修补,而主要由肉芽组织代替,最后形成瘢痕。二、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1.不稳定细胞这类细胞在生理情况下不断的衰老和再生,当损伤后也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如表皮细胞、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被覆细胞及男、女性生殖器官管腔被覆细胞等。2.稳定细胞此类细胞具有潜在的再

14、生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增殖,但在损伤破坏时,则表现较强的再生能力。如肝、胰、内分泌腺、肾小管上皮细胞等。3.永久性细胞此类细胞损伤后一般不能再生: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三、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1.肉芽组织的结构(1)成分: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含有多少不等的炎细胞。(2)形态特点: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质地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2.肉芽组织的功能(1)抗感染及保护创面。(2)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3)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3.肉芽组织的结局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大量合成、分泌原胶原蛋白,在细胞外形成胶原纤维,纤维母细胞逐渐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粗管

15、闭合、退化、消失,肉芽组织最后转变为瘢痕组织。四、刨伤愈合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1.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1)伤口的早期变化:数小时内出现炎症,局部红肿,伤口表面及伤口内血液渗出物很快凝固,表面干燥时形成痂皮。(2)伤口收缩:23天后伤口开始收缩,14天左右停止。(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肉芽组织填平伤口,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大约伤后1个月瘢痕完全形成。2.类型(1)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的刨口修复过程中,仅留少量瘢

16、痕,功能影响很小。57天时,伤口两侧出现胶原纤维连接。此时切口达到愈合标准。可以拆线。(2)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无法接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需肉芽组织填充伤口,愈合时间长,愈后常有瘢痕。重要知识点:再生是修复的基础,修复是再生的目的,组织的再生取决于该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细胞均有各自的再生能力。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强,损伤后易恢复;稳定细胞受到刺激后亦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损伤亦可恢复;永久性细胞一般不能再生,组织损伤后不能完全再生。则需由肉芽组织填充修复。肉芽组织在组织的修复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其由新生的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及多少不等的炎细胞组成。在修复中起着抗感染、保护创面、机化血

17、凝块及坏死组织和填补伤口及缺损等作用。例题:1.属于稳定细胞的是:A.覆盖上皮细胞B.心肌细胞C.造血细胞D.中枢神经细胞E.腺器官的细胞(答案)2.肉芽组织的组成是:A毛细血管和弹力纤维B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答案)C.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D.成纤维细胞和小静脉E.小动脉和成纤维细胞3.一般手术切口在第7天左右拆线的原因主要是:A.肉芽组织正形成B.胶原纤维正产生C.表皮已再生D.炎症已消退E.伤口已愈合(答案)第二单元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考试内容1.充血(1)概念和类型(2)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2.血栓形成(1)概念(2)血栓形成的条件(3)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3.栓塞(1)栓

18、塞与栓子的概念(2)栓子的运行途径(3)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4.梗死(1)概念(2)类型和病理变化第一节充血一、概念和类型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充血。分为两类: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1.概念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使局部组织或器官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2.原因(1)静脉受压。(2)静脉管腔阻塞。(3)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右心衰竭引起体循环淤血,全心衰竭则引起全身淤血。3.病理变化淤血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体表的淤血还可出现发绀和温度降低。镜下见小静脉、毛

19、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4.结局(1)淤血性水肿:由于毛细血管内压和通透性增高所致。严重时可致淤血性出血。(2)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坏死。(3)淤血性硬化:缺氧使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网状纤维胶原化,致器官变硬。第二节血栓形成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二、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首先由于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可激活第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其次损伤的内膜能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此外,损伤内膜粗糙不平,有利于血小板聚集,也可导致血栓形成。2.血流状态的改变(1)血流缓慢:血流缓慢时,轴流中的血小板进入边流,易与

20、血管壁接触而沉积;此外,血流缓慢时局部黏集的血小板和形成的凝血因子不易被稀释和冲走,有利于血栓形成。(2)涡流形成:涡流的冲击力可使受损的内皮细胞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纤维,并因离心力的作用使血小板靠边和聚积而形成血栓。3.血液凝固性增高指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如大面积烧伤、失水过多等使血液浓缩;大手术、创伤可引起代偿性血小板增多,这些新生的、幼稚的血小板黏性较大,易于黏集;此外,肿瘤坏死、胎盘早期剥离等可使组织因子释放入血而致血液凝固性增高。三、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血栓的结局(1)溶解或脱落: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和白细胞崩解释放的蛋白溶解酶可使血栓溶解。

21、小的血栓可全部溶解吸收或被血流冲走。较大的血栓可部分发生溶解软化。在受到血流冲击时,血栓的全部或一部分脱落,成为栓子,可引起栓塞。(2)机化与再通:血栓形成后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血栓机化。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由于血栓收缩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3)钙化:陈旧的血栓可发生钙盐沉积而钙化,形成静脉石或动脉石。2.血栓对机体的影响(1)有利方面:血栓形成能对破裂的血管起堵塞裂口、阻止出血的作用。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和结核性空洞内的血管,有时在被病变侵袭

22、破坏之前管腔内已有血栓形成,避免了大量出血。(2)不利方面:阻塞血管:动脉阻塞可发生梗死,静脉阻塞可发生淤血、水肿、出血等。栓塞。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子,可引起器官组织的栓塞。形成心瓣膜病:在心瓣膜上反复发生血栓可形成慢性心瓣膜病。第三节栓塞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行至较小血管时发生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二、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子一般随血流方向运行,栓塞在血管逐渐变细的部位。(1)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及右心的栓子,如果体积较大,可阻塞于肺动脉干或其分支;如果体积较小且有弹性,则可通过肺毛细血管经肺静脉人左心,栓塞于体循环动脉系统内。(2)来自左

23、心或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子随动脉血液运行。阻塞于某器官的小动脉内。(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肝内,阻塞肝内门静脉分支。三、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2.体循环动脉栓塞左心及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径较小的动脉分支的阻塞,但以脑、肾、脾、下肢等处最为常见,引起器官的梗死。第四节梗死一、概

24、念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二、原因1.血栓形成是梗死的最常见原因。2.动脉栓塞肾、脾、肺的梗死主要由动脉栓塞引起。3.动脉痉挛多为在动脉管腔部分狭窄的情况下,发生血管持续痉挛,致血流中断而发生器官或组织的梗死。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如果发生持续痉挛则可引起心肌梗死。4.血管腔受压闭塞当动脉受到压迫时,可因管腔闭塞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三、类型和病理变化1.贫血性梗死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因梗死灶含血量少,故呈灰白色。梗死灶的形态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如脾、肾的动脉呈锥形分支,故梗死灶也呈锥形,尖端朝向器官中心,

25、底部靠近器官表面;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呈节段状;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呈地图状。2.出血性梗死(1)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是:组织结构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吻合支丰富;动脉阻塞的同时静脉回流障碍。(2)出血性梗死常发生的器官为肺和肠。重要知识点: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1)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

26、噬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2)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在大体上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2.血栓形成:是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此过程中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有3个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可机化和再通。再通指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

27、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血栓可钙化形成结石。3.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常栓塞于肺动脉,来自左心及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径较小的动脉分支的阻塞,以脑、肾、脾、下肢最为常见。出血性梗死最常见的器官是肺和肠;发生的条件是:组织结构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吻合支丰富,动脉阻塞的同时静脉回流障碍。例题:1.槟榔肝是指肝脏发生了:A.硬化B.慢性炎症C.脂肪沉积D.慢性淤血(答案)E.亚急性红色(黄色)萎缩2.槟榔肝的形成是由于:A.肝小叶间静脉淤血和结缔组织增生B.肝脏出血和肝细胞坏死C.肝

28、细胞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D.中央静脉及肝窦淤血和肝细胞脂肪变性(答案)E.小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3.血管内血栓干涸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A.血栓溶解B.血栓脱落C.血栓再通(答案)D.血栓机化E.血栓钙化4.血栓形成条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血管内膜损伤B.血管中层坏死(答案)C.血流状态的改变D.血液凝固性增高E.血流缓慢5.栓塞最常见的类型为:A.血栓栓塞(答案)B.脂肪栓塞C.羊水栓塞D.空气栓塞E.瘤细胞栓塞6.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心脏B.肾脏C.脑D.肠(答案)E.脾脏第三单元炎症考试内容1.概述1.定义2.原因2.基本

29、病理变化1.变质的概念2.渗出的概念、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3.增生的意义3.组织学类型1.渗出性炎症的类型、病变和结局2.增生性炎症的类型和病变特点第一节炎症的概述一、概念炎症是致炎因子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所诱发的以防御为主的综合性反应。二、原因引起炎症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因素如下:1.生物性因子主要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是炎症最常见而重要的原因。2.物理因子高热、低温、放射性物质、切割、挤压、紫外线等。3.化学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等;内源性化学毒性物质,如尿酸、尿素等。4.免疫反应主要是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性炎症。重要知识点:炎症是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及局部损伤所

30、产生的以血管渗出为中心的防御性反应,炎症是在进化过程中获得并不断完善的。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损伤因子和机体反应性两方面的综合作用。炎症的原因包括生物性因子、免疫反应、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等。其最常见的是生物性因子。例题:1.炎症的原因中,哪项是错误的:A.免疫应答B.细菌性因素C.化学性因素D.遗传性或先天性因素(答案)E.物理性因素2.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A.化学性因素B.生物性因素(答案)C.物理性因素D.免疫性因素E.遣传性因素第二节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增生。一、变质的概念炎症局部组织或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二、渗出的概念、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1

31、.概念炎症区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黏膜表面的过程称渗出,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成分称为渗出物。2.炎细胞的种类、功能及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运动活跃,吞噬功能强,可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主要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特别是化脓性炎症。(2)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运动及吞噬能力很强。可发挥免疫效应,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主要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以及病毒、寄生虫感染时。(3)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主要见于免疫异常疾病、寄生虫感染及急性炎症后期。(4)淋巴细胞及浆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变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主要见于慢性炎症

32、和病毒感染性疾病。三、增生的意义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的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时也有上皮细胞和实质细胞的增生。炎症早期增生改变常较轻,而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增生较明显。伤寒、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时病变以增生为主,炎症早期即可见到明显的增生。四、临床表现(一)局部表现1.红炎症初期由于动脉性充血,局部呈鲜红色,以后因静脉性充血而变为暗红色。2.肿炎症组织水肿、渗出、增生所致。3.热体表的炎症,由于动脉性充血、局部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使局部温度增高。4.痛原因是炎症局部分解代谢增强,H+、K+、炎症介质积聚

33、,刺激神经末梢;局部组织肿胀,张力增高,压迫神经末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功能障碍原因有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功能异常,炎性渗出物所造成的压迫或机械性阻塞,都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疼痛也可以影响肢体活动功能。(二)全身反应1.发热多见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是内源性致热原和外源性致热原共同作用的结果,使体温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温度升高。2.白细胞增多炎症时,细胞成分、白细胞崩解产物等可促进骨髓干细胞增殖,释放白细胞入血;急性化脓性炎症血中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炎症和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寄生虫病和变态反应性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主要表现为肝、脾、

34、骨髓、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增生,吞噬能力增强,T淋巴细胞,B淋巴组织增生,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和分泌功能增强,这一过程是机体防御反应的表现。4.实质器官的病变重症炎症时,全身主要器官如心、肝、肾、脑等器官的实质细胞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重要知识点:炎细胞种类包括:嗜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炎症早期、化脓性炎症;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主要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见于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主要见于慢性炎症和病毒感染。炎症的局部表现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例题:1.急性炎症早期局部浸润的炎细胞主要墨:A.中性粒细胞(答案)B

35、.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浆细胞2.关于炎症,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炎症可以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B.炎症患者可发热C.白细胞可升高D.炎症局部血管通透性升高E.炎症局部组织不会发生坏死(答案)第三节炎症的组织学类型、病变和结局一、急性炎症1.渗出性炎症(1)浆液性炎症:是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渗出物主要是血清,含多量清蛋白、白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好发于皮肤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等处。(2)纤维素性炎症1)概念: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的渗出性炎症。2)常见部位:黏膜、浆膜、肺。3)假膜性炎、假膜: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黏膜组织、细胞等可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

36、的膜状物,称为假膜;这种炎症称假膜性炎。4)绒毛心: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时,心包腔内渗出大量的纤维素,由于心脏跳动在心包脏、壁两层的表面形成绒毛,称绒毛心。医学教.育网搜集(3)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主要由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引起。临床上常见的化脓性炎症有疖、痈、化脓性阑尾炎等。化脓:指炎症区的坏死组织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溶解、液化的过程。所形成的液体称为脓液。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1)表面化脓和积脓:指浆膜、黏膜、脑膜或关节滑膜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渗出在黏膜表面,如渗出的中性粒细胞蓄积于浆膜腔称为积脓。2)蜂窝

37、织炎:指发生在疏松组织中的化脓性炎症。常见于皮肤、阑尾、肌肉等处。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炎症区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3)脓肿: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糜烂:上皮组织较浅的局限性缺损称为糜烂。溃疡:皮肤与黏膜的局限性缺损称为溃疡,主要由皮肤与黏膜脓肿向表面破溃形成。窦道:指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管道。多由脓肿向体表和深部组织发展形成。瘘管:指连接于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腔道之间的有两个以上开口的病理性管道。(4)出血性炎症:不是一种独立的炎症类型,可见于任何炎症类型。只要炎症灶

38、内的血管壁损伤较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均可称为出血性炎症。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鼠疫等传染病。(5)卡他性炎症:指发生于黏膜的渗出性炎症。常伴有黏膜腺体分泌亢进,渗出液沿黏膜表面排出。2.变质性炎症以实质细胞发生明显变性、坏死为特点的炎症,主要发生于肝、肾、心、脑等实质性器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白喉中毒性心肌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3.增生性炎二、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指由于致炎因子长期持续作用,病程较长(超过6个月),局部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同时伴有明显修复性的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1.一般慢性炎症特点:炎症灶内主要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和小血管增生;局部被覆

39、上皮、腺上皮和(或)实质细胞增生。2.肉芽肿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分为:(1)异物肉芽肿:通常是以进入组织内的异物为核心,周围有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异物巨细胞等包绕,异物一般为木片、缝线、滑石粉、寄生虫虫卵等。(2)感染性肉芽肿:通常由于感染了特殊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形成有相对诊断意义的特征性肉芽肿。常见的病原体有结核杆菌、伤寒杆菌、梅毒螺旋体、真菌等。3.炎性息肉是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及肉芽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突出黏膜表面带蒂的肿物。如肠息肉、子宫颈息肉。4.炎性假瘤是慢性炎症时,局部组织和细胞增

40、生而形成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好发生于肺和眼眶。重要知识点:1.渗出性炎症包括:浆液性炎症;纤维素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出血性炎症;卡他性炎症。其中主要概念有假膜性炎、脓肿、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积脓、绒毛心等。纤维性炎症主要发生在黏膜、浆膜、肺。2.变质性炎症是以实质细胞发生明显变性、坏死为特点的炎症,主要见于肝、肾、心、脑等器官。常见的疾病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中毒性心肌炎等。3.肉芽肿性炎症是以局部的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其中感染性肉芽肿通常由于感染了特殊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形成有相对诊断意义的特征性肉芽肿,又称特异性炎症。例题:1.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41、:A.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B.组织的炎性充血和水肿C.红、肿、热、痛,功能障碍、D.病变组织变质、渗出、增生(答案)E.周围血液中自细胞增多和炎症区白细胞浸润2.上皮组织较浅的局限性组织缺损称为:A.糜烂(答案)B.溃疡C.空洞D.窦道E.瘘管3.第(1)。(3)题共用备选答案。A.变质性炎症B.浆液性炎症C.增生性炎症D.化脓性炎症E.出血性炎症(1)伤寒病属于(答案C)(2)病毒性肝炎属于(答案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于(答案D)第四单元肿瘤考试内容1.概述1.概念2.组织结构2.生物学行为1.异型性2.扩散和转移3.良恶性肿瘤的区别3.肿瘤的命名和分类1.肿瘤的命名原则2.癌前病变、

42、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3.癌与肉瘸的区别第一节概述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肿块。二、肿瘤的组织结构1.实质即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它决定肿瘤的生物学性质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病理诊断依赖对实质细胞的认识,实质细胞体现肿瘤的组织来源。2.间质指肿瘤细胞间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没有特异性,对瘤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三、肿瘤的一般形态1.肿瘤的数目和大小肿瘤数目通常为一个,有时多个。大小不一,大者重可达数公斤乃至数十公斤。小者需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2.肿瘤的形状肿瘤的形态多种

43、多样,有结节状、分叶状、乳头状、菜花状、绒毛状、息肉状、浸润状等等。肿瘤形态上的差异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良、恶性密切相关。重要知识点:肿瘤是一种基因病,是局部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正常调控。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细胞具有自主性生长。与整个机体不协调性生长的特点,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例题:下列哪项不符合肿瘤性增生:A.损伤后修复性自限性增生(答案)B.相对无止境增生C.常形成肿块性增生D.分化不成熟性增生E.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第二节生物学行为一、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上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分化

44、是指机体细胞、组织从幼稚到成熟的发育过程。肿瘤的异型性是肿瘤组织成熟程度即分化程度在形态结构上的表现。肿瘤异型性越小,成熟程度越高。分化好;异型性越大,成熟程度越低,分化差。肿瘤的异型性是诊断肿瘤及区别肿瘤良、恶性主要组织学依据,良性肿瘤的异型性小,而恶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即瘤细胞的大小、形态不一致。核的多形性:核的大小、形状、染色不一致,核分裂象多见,且可有病理性核分裂。胞浆多呈嗜碱性。2.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恶性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层次和结构。从腺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腺癌。其腺腔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

45、上皮层次增多,腺腔甚至消失。二、肿瘤的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包括直接蔓延和转移。1.直接蔓延肿瘤细胞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的外围间隙及神经束、脑膜和脑脊髓膜侵入,并破坏邻近正常器官和组织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亦称为侵袭、浸润。2.转移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一过程称为转移。转移新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或继发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常见的转移途径有:淋巴管转移:是癌的主要转移途径。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使淋巴结肿大、变硬,切面呈灰白色,晚期肿大的淋巴结可互相融合呈块状。血管转移:是肉

46、瘤的主要转移途径。瘤细胞侵入血管,随血流运行到远隔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侵入体静脉的瘤细胞,经右心在肺内形成转移瘤;侵入肺静脉的瘤细胞,经左心进入主动脉系统,在全身各器官形成转移;侵入门静脉系统的瘤细胞首先转移到肝脏。血管转移形成的转移瘤常多发、散在、结节状、边界清楚。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细胞侵及浆膜面时,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邻近或远隔器官的表面,形成转移瘤。如卵巢的Krukenberg瘤。重要知识点:1.肿瘤的异型性是肿瘤细胞和组织结构与其起源细胞和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异型性明显常是恶性肿瘤。肿瘤的异型性越大,成熟程度越低,分化程度低。肿瘤恶性程度高;相反异型性越小,成熟程度越高,分化好,偏于良性。2.肿瘤的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包括直接蔓延和转移。转移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转移三种。淋巴道转移是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血道转移是肉瘤主要转移途径。例题:1.肿瘤的分化程度低说明其:A.异型性小B.生长缓慢C.不易转移D.对机体影响小E.恶性程度高(答案)2.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是指:A.肿瘤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B.不容易引起器官的阻塞和破坏C.高度恶性的肿瘤D.有较大的异型性E.与起源组织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