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显微镜的实用1. 调节光照步骤:1.将低倍物镜旋到镜筒下方,旋转粗调螺,使镜头和载物台相距0.5cm左右。2.无菌操作目的: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在水中煮沸后即被杀死,但某些细菌的芽孢即使煮沸12h仍能存活,因此彻底灭菌需要更高的温度。原理:蒸气的温度随压力的增加而提高,压力越大,温度越高。构造:外锅,热源,内锅,压力表,排气阀,安全阀。操作过程:1. 加水。加水量可从水位玻管处观察,至要求的水位刻度。2. 装锅。将待灭菌物品装入锅内,不要装的太紧太满,留有空隙以利蒸气流通。3. 盖上锅盖,按对称位置拧紧螺栓以不漏气为准。4. 加热。接通电源加热,手提式灭菌锅可放在电炉上加热,打开排气阀。5.排尽冷
2、空气。从排气阀开始有蒸气排出,计时15min,以彻底排尽锅内冷空气,然后关闭排气阀。6.继续加热至所要求的灭菌温度(或压力),并维持1530min。7.切断电源,使其自然冷却,待压力退回“0”位时打开排气阀,然后方可打开灭菌锅盖。8.取出锅内物品,若需放置斜面应立即摆好。9.如灭菌锅长期不使用,将夹层水放出,保持锅内清洁。思考题:1. 为什么加压的蒸气能提高灭菌效果?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微生物。2.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应注意哪些事项?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革兰氏染色:实验目的: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及排列方式,掌握细菌的染色制片技术。实验材料: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 显微镜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3)自来水冲洗。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7)蕃红染色液(稀)染1分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原理: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
4、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染色反应的机理是什么?解释染色体过程中各步骤的作用?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结 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95 乙醇脱色、 红色染料复染 4 步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差异主要基 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化学 组分不同。 通过初染和媒染, 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 紫与碘 的大分子复合物。 G + 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
5、高和交联紧 密,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层网孔会因脱 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的 G + 细菌 细胞壁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 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蓝紫色。 G - 细菌因其细胞壁薄、肽 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 肽聚糖层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 量高,所以当乙醇将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这样结 晶紫与 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 因此, 通过乙醇脱色, 细胞又呈现无色。 这时, 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 复染, 就使 G - 细菌获得了新的颜色 红色, G + 细 而 菌则仍呈蓝紫色(实为紫中带红)培养基的制备:实
6、验目的:通过配制几类微生物常用的培养基,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灭菌。实验材料: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马铃薯,可溶性淀粉。天平,称量纸,烧杯,量筒高压蒸汽灭菌锅1. 选择培养基2. 称量:根据配制培养基总量,准确称取各成分置于烧杯中。3. 配制:1.先从总量水中,取少量水溶解药品,遇不易溶解的药品,加热溶解。2.对易发生沉淀的药品,会产生絮状沉淀,应分开溶解,最后加入培养基。3.马铃薯去皮后称重,切成1CM3左右的小块,加水煮沸20-30分钟,用4层纱布过滤后,取其清液供配制用。4.可溶性淀粉先用少量水搅匀,然后徐徐倒入煮沸的溶液中溶解,边倒入边迅速搅匀。5.待琼脂融化后,若水量不足应补足至培
7、养基的总体积。如果琼脂质量较好,也可直接按需要量加入,在培养基灭菌时自然融化。4. 调节pH值根据培养菌的要求用1.0mol/L HCL或NaOH溶液调节至要求的pH值。5. 分装1. 配制好的培养基应按量分装,分装于试管中,量为试管高度的1/5 ,量不应超过瓶容量的1/2.2. 加塞3. 包扎 培养基制备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培养基,注意配方的选取,称取要准确,误差不能太大对于特殊物品,不能灭菌的要用过滤方法除菌配好后高温高压灭菌,可以在室温下放置很久,如果打开使用过一次,请放置冰箱如果长时间不用,一定要重新配置,不能拿以前的用来培养,避免污染。名次解释:芽孢:某些细菌在起
8、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成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菌株:表示任何一个独立分离的单C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明显差别的总称。菌根:真菌在植物根上发育,菌丝体包围在根菌或侵入根内或根组织,共同发育建立共生关系的共生体。放线菌:是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1.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与细菌同属原核生物。2.菌体呈纤细的菌丝且分枝,又以外生孢子的形式繁殖,这些特征又与霉菌相似。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荚膜:有些细菌在
9、细胞壁外存在被外多糖,如果其结构较好,不易洗掉则称之为荚膜。菌落: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连续培养:连续培养又叫开放培养,是相对分批培养或密闭培养而言的。让微生物在某特定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生长状态的培养方法.转化:细菌转化是一种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热激、冰浴、复苏等步骤后,把外源DNA转入细菌感受态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菌胞内扩增、表达等。转导: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它是细菌之间传递遗传物质的方式之一微生物农药:直接利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本身开发的
10、,对植物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的农药。Ti质粒:根瘤土壤杆菌细胞中存在的一种独立于染色体之外能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一般为大批菌落聚集而成。质粒:是一类小型共价闭合环状核外DNA,能独立于细胞核进行自主复制。可通过交换掺入细胞核成为附加体转座因子:在染色体组中或染色体组间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顺序,也称作跳跃基因或可移动基因土壤团聚体:由土壤矿物质颗粒,微生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构成的微团聚体经过多次复合和团聚而成的结构。光复活作用:把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
11、现象放线菌:分类学上,是真菌的一大类群,是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立克次氏体:是一类转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接近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突变株:能稳定存在,可在相应的宿主或细胞中传代与存货。感染:病毒入侵机体并在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涵体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斑块结构。孢囊:形成于孢子囊的孢子根际: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纯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由一个微生物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纯培养体)生长曲线:细菌在新的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都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的措施。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处理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防腐:利用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物品发生霉腐的措施。微生物需要的五类营养: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