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试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及控制,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页,第一节 试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页,试验动物如受到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污染,其正常状态平衡将遭致破坏,引发动物发病,从而给动物生产及试验正常进行带来严重影响。有不马上发病,但处于可能发病污染状态,即机会致病因子,潜在性感染,时,如再施加做为附加原因试验处理,动物可能发病。,一.试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原因,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页,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增殖和造成动物发病,致使降低动物生产效率及动物质量,使动物生
2、产设施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影响试验进行。另外还存在许多人兽共患传染病,从事动物生产、试验喂养者,试验人员也有发病危险。,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页,1引发试验动物疾病和死亡 不一样试验动物遗传背景不一样,对某种疾病易感性也不一样.一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痘、兔出血症、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等流行,可造成动物大批死亡或质量下降,从而给动物生产和试验正常进行带来严重影响。,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页,2.干扰试验结果 试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可不一样程度干扰试验结果,从而影响研究工作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得犯错误结论。隐性感染常造成动物生理生化指标改变,使试验得不到应有结果。或因试验处置,动物抵
3、抗力下降,使隐性感染显性化,造成疾病发生。,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页,掠夺宿主营养;,体外寄生虫对动物骚扰;,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影响。,试验动物感染寄生虫后,不但虫体对机体造成一定损害,动物机体也对虫产生反应,使动物机体生理、生化及免疫学指标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试验结果。,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7页,3.人兽共患病 许多试验动物传染病为人兽共患性疾病,这些传染病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输流行,因而也对喂养和研究人员健康组成威胁。尤其是那些在动物呈隐性感染、而对人类呈致死性感染病原微生物(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应引发我们高度重视
4、。,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8页,4影响生物制品质量 使用在人身上血清、疫苗和别生物制品必须是安全、无污染。如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细胞培养物、肿瘤移植物或以动物组织和细胞为生产原料生物制品,不但干扰试验,而且还可将病原扩散,以至危害人类健康。假如试验动物是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目标,其起源必须摆脱大量能引发人类潜在人兽共患病、带有尤其病原体动物群体。,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9页,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0页,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1页,伴随当代科学发展和西方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影响,试验动物科学已从过去重视于动物喂养管理和试验操作,愈来愈集中于动物福利和试验结果质量。,试验动
5、物使用总量下降,高质量试验动物使用量增加。,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2页,早在七十年代,发达国家试验动物在使用量上已经趋于平衡。不过,高质量试验动物使用数量呈上升趋势,普通级、清洁级动物逐步被SPF级取代。当前发达国家使用大、小鼠等小型试验动物大多为SPF级.,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使用清洁级试验大鼠、小鼠。一些重点科研项目用试验动物,到达SPF级水平。,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3页,1.感染源,(1)内源性,(2)外源性,2.传输路径:试验动物;生物材料;工作人员;材料和设备,3.易感动物,二、试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基本要素,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4页,主要人兽共患病
6、,主要烈性传染病,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三、试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5页,流行性出血热,弓形虫病,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沙门菌病,狂犬病,猴B病毒感染,猴结核病,1.主要人兽共患病,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6页,鼠痘,兔出血症(兔瘟),2.主要烈性传染病,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7页,鼠肝炎病毒感染,仙台病毒感染,鼠肺支原体病,嗜肺巴斯德杆菌病,小鼠呼肠孤3型病毒感染,球虫病,犬细小病毒感染,犬瘟热,3.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8页,不一样等级啮齿类、兔、犬和猴等试验动物要求排除细菌、病毒、寄生虫应依据国家技术监
7、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相关试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标准(GB14922.2、GB14922.1)。,四、试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19页,第二节 试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0页,GB 14922-1994试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啮齿类和兔类),将我国试验动物分为四级,即,一级动物(普通级)、二级动物(清洁动物)、三级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和四级动物(无菌动物),。,GB 14922.2-试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年5月1日开始实施),新标准对试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将,试验小鼠和大鼠微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
8、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取消了普通级。豚鼠、地鼠和兔仍保留四级。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1页,一、普通级动物,定义,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是在微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动物,它要求不携带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如鼠痘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弓形体等,喂养于普通环境中。,应用:举例说明,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2页,应用,用于医学生物学中,教学示范和科学试验预试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3页,二、清洁级动物,定义,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CL)是指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病原
9、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病原动物,如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体外寄生虫等,喂养于半屏障环境。,应用:举例说明,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4页,应用,国际上普遍认为CL动物仅适合于短期或部分科研试验。依据国外试验动物工作发展及国内详细条件,CL动物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较普通动物健康,又较SPF易到达质量标准,在动物试验研究中可免受动物疾病干扰,其敏感性及重复性亦很好。所以,我国针对自己实际情况认为这类动物当前可适合用于大多数科研试验,应,是国内科研工作主要要求标准级别动物,,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各个领域。,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5页,三、,无特定病
10、原体动物,定义,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是指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试验干扰大病原动物,又称SPF动物。喂养于屏障环境。,应用:举例说明,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6页,应用,选择SPF动物,防止了病原体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及一些条件性致病菌对试验结果影响,所以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合用于全部科研试验,是当前,国际标准级别试验动物,疫苗生产必须应用SPF动物,。,利用SPF鸡生产疫苗、抗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二联活疫苗、抗轮状病毒卵黄免疫球蛋白、抗大肠杆菌O157H7鸡卵黄抗体等。,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
11、类和控制,第27页,药品安全评价,:试验能否连续取决于污染可能性,老年病学研究,:SPF动物寿命普遍超出普通动物,免疫学研究,:免疫缺点动物只有SPF级或以上级别,动物才能保种、繁殖.,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8页,四、无菌动物,定义,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是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动物。喂养于隔离环境。,应用:举例说明,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29页,无菌动物发展过程,18951910年 处理了无菌生命能否生存问题。,Pasteur认为动物没有肠道菌参加不能生存。生物学家NenK提出了相反看法,由此开展了一场学术上争论。十年后,1895年Nuttall
12、和Thierfelder经剖腹产,用牛奶饲喂取得了无菌豚鼠,第八天后处死,肠道内未检出细菌。1898年Scottellies取得了无菌鸡,无菌环境中养活了17天,至此建立了无菌生命能够存活论点。,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0页,无菌动物特点,(一),形态学改变,消化系统,:无菌动物盲肠及其内容物重量可达体重25%,多数情况下,无菌动物盲肠是普通动物510倍。无菌动物因为盲肠膨大,肠壁菲薄,常易发生肠扭转造成肠壁破裂而死亡。相关盲肠膨大原因尚无定论。,血液循环系统,:心脏相对变小,白细胞数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与无病原体入侵相关。,免疫系统,:因为无菌动物几乎没有受过抗原刺激,其免疫机能基
13、本上处于原始状态。胸腺中网状上皮细胞较大,其胞浆内泡状结构和溶酶体较少,胸腺和淋巴结处于不活跃状态,脾脏变小。,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1页,(二)生理学改变,免疫功效:,因为网状内皮系统、淋巴组织发育不良,淋巴小结内缺乏生发中心,产生-球蛋白能力很弱。血清中IgM、IgG水平低,免疫功效处于原始状态,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本身免疫现象消失或减弱。用低分子无抗原饲料饲喂无菌动物时,血清中几乎不存在-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生长率:,无菌禽类普通禽类;无菌大小鼠普通大小鼠,无菌豚鼠、家兔普通动物,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3页,无菌动物应用,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应用
14、,在免疫学研究中应用,在放射医学研究中应用,在营养、代谢研究中应用,在老年病学研究中应用,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4页,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应用,在毒理学研究中应用,在肿瘤学研究中应用,在宇航医学研究中应用,在寄生虫学研究中应用,在口腔医学研究中应用,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5页,抗体制备研究,普通动物体内细菌种类多,极难制备较纯抗体;无菌动物缺乏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处于“休眠”状态,对外来刺激,有快速、单一和持久作出反应特征,假如接种单一菌株,会产生较纯、高效价、且不会污染其它微生物抗体。,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6页,五、,悉生动物,悉生动物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
15、,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动物,。属四级动物,喂养于,隔离系统,。分为单菌、双菌和多菌动物。,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7页,悉生动物特征,悉生动物肠道内存在能合成某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细菌,不象GF动物发生维生素缺乏症,,生活力较强,抵抗力显著增加,,易于喂养管理。,中国药检所利用五联菌悉生动物(大肠埃希氏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可替换无菌动物进行药品检定。,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8页,悉生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微生物学研究,在无菌动物断奶前后,接种一个或各种菌,可观察这些细菌对机体作用。,了解细菌之间及细菌与机体之间相互关系和菌群失调
16、现象。,观察机体、微生物、致病因子三方面相互作用关系。,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39页,第三节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 特征比较,洁净动物是指起源于剖腹产,实施严格微生物控制,喂养于空气净化设施内动物,主要包含:清洁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0页,一、各等级动物相关关系,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1页,二、微生物控制比较,因为动物分类等级不一样,因而其微生物控制程度也不一致,与之相对应动物喂养环境及喂养管理方法也各不相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2页,按微生物控制程度试验动物分类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3页,实验动物
17、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4页,三、对科研试验结果影响比较,四等级动物优缺点比较,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5页,四、怎样选择不一样等级试验动物?,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6页,GF、GN动物在绝对屏障内维持,管理复杂,无菌状态保持难、产量低、价格高,,实际应用有限。GN动物多用于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间相互关系动物模型。,SPF动物在相对屏障中维持,易管理、产量大、价格低,。因其不携带病原体,不影响试验结果,在发达国家己广泛应用,是当前国际标准级别试验动物。,五.等级动物优缺点比较,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7页,CL动物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较普通动物
18、健康,又较SPF易到达质量标准,在动物试验研究中可免受动物疾病干扰,,其敏感性及重复性亦很好,是国内科研工作主要要求标准级别动物,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各个领域。,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8页,选择标准,对于试验动物微生物学级别选择,应依据其,各级动物特点、应用范围及课题水平高低,,选取相匹配微生物学级别试验动物。普通而言,教学示范选取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是国内科研工作要求标准动物,适合于大多数科研课题,而SPF动物则是国际标准试验动物,对于一些含有国际交流意义重大课题,最好选取SPF动物,但无菌及悉生动物为非常规动物,仅在特殊课题需要时才选取,。,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49页,注
19、:“+”可能或必须用;“-”不可能或适用;“*”不用或不能用,不一样等级动物在生命科学应用,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0页,(一)监测意义,实施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监测,是确保试验动物质量及标准化必要伎俩。经过监测可掌握动物群中病毒、细菌、寄生虫流行情况,及时诊疗感染性疾病,发觉并控制其传输,以确保试验动物健康,。,第四节、试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监测,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1页,(二)监测内容,不一样级别试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内容不一样,见国家标准GBl4922.1和GBl4922.2。,(三)检验方法,当前使用国家标准推荐方法和详细检验程序。病原菌以分离培养判定为主
20、,病毒以检测抗体为主,寄生虫以镜检为主。,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2页,病毒惯用检测方法有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细菌学惯用检测方法是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真菌监测主要采取分离培养法(沙式培养基),寄生虫监测采取肉眼观和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3页,(四)检验程序,抽取动物,编号,体外检验,麻醉,取血血清检验病毒抗体或,其它病原抗体,体外寄生虫检验皮肤取样真菌检验,脏器、肠内容物、无菌解剖气管分泌物、肠内容物、,粪便,体内寄生虫检验 脏器分离细菌,检测,检测汇报,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4页,要求了试验动物质量判定标准,即:经检测,如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该级别标准要求,
21、则判为不符合该级别标准。依据检验结果,由检验人员及其责任人签发检测汇报。,(五)汇报,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5页,第五节 试验动物卫生防疫与隔离办法,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6页,试验动物(除大型或稀有试验动物),不应采取疫苗接种或药品治疗,第一,应用疫苗或治疗制剂可能干扰试验结果,而使试验无效。如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品可使动物肝、胆、肾等脏器组织产生毒性损伤,影响试验结果;,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7页,第二,经过治疗或免疫动物,外表健康,但仍带菌或带毒,成为潜在传染源。如沙门氏菌即使采取药品治疗,也不能使其从动物群中彻底根除。又如小鼠肝炎病毒,虽用疫苗免疫能够产生
22、免疫力,但有些小鼠仍可带毒,使其在小鼠群中长久存在;,第三,对小型试验动物,采取治疗办法,尤其是需用特殊药品个体治疗,经济上也不合算,。,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8页,一、试验动物防疫标准,隔离喂养:各种动物要分开喂养,禁止混养在一起。预防交叉感染。,引进动物要严格检疫:依据国家检测标准进行,要从含有动物质量合格证单位引进动物。,坚持卫生消毒制度:杜绝各种微生物侵入和繁殖。其中定时对动物房舍和喂养用具消毒是必不可少。,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59页,喂养管理人员要定时健康检验,有些人畜共患病者,应调离与动物接触工作岗位。,保种单位要对保种动物定时进行质量检验,发觉问题及时更新种群
23、。,对国家标准要求必须实施预防接种试验动物要定时进行免疫接种。,严格预防野生动物侵入试验动物室,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0页,二、平时预防办法,喂养人员应严格按照不一样等级试验动物喂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发觉情况,及时汇报。,试验动物设施周围应无传染源,不得喂养非试验,用家畜家禽,预防昆虫及野生动物侵入。,坚持平时卫生消毒制度,降低环境设施中病原,体含量。,不从疫区引进试验动物。,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1页,各类动物应分室喂养,以防交叉感染。喂养室,禁止非喂养人员出入和各类人员互串,购置或领,用动物者不得进入喂养室内
24、。,饲料和垫料库房应保持干燥、通风、无虫、无,鼠、饲料应到达对应国家标准。,喂养人员和兽医技术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验,,患有传染性疾病人员不应从事试验动物工作。,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2页,三、发生疫病时扑灭办法,及时发觉、诊疗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快速隔离患病动物,污染环境和器具紧急消毒。,若发生危害性大疫病,如鼠痘、流行性出血热,等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性办法。疫情扑灭经消毒处,理后一个月方可解除封锁。,病死和淘汰动物应采取焚烧等办法合理处理。,应及时报上级管理部门和防疫部门。,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3页,四、消毒办法,随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
25、毁灭刚从患病动物体内排出病原体而采取消毒办法。消毒对象包含患病动物所在房舍、隔离场所以及被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和可能污染一切场所、笼具等。通常在解除封锁前,进行定时屡次消毒,患病动物隔离舍应天天和随时进行消毒。,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4页,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喂养管理定时对试验动物房、笼架具、饮水等进行定时消毒,以到达预防普通传染病目标。,终末消毒:在患病动物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毁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病原体所进行全方面彻底大消毒。,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5页,五、隔离办法,隔离患病动物和可疑感染动物是防制传染病主要办法之一。隔离是为了控制传
26、染源,预防健康动物继续受到传染,方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就地给予扑灭。隔离时应选择不易散播病原体、消毒处理方便地方或房舍进行。如患病动物数目较多,可集中隔离在原来动物房内。,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6页,隔离场所禁止闲杂人员和动物出入和靠近。工作人中员出入应恪守消毒制度。隔离区内用具、饲料、粪便等,未经彻底消毒处理,不得运出。对于发生烈性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动物群,应及时采取有效办法,全群扑杀,严格消毒,预防疫情深入扩散。,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7页,第六节 洁净动物培育及 喂养管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8页,(一)无菌动物培育,主要采取生物净化法即,
27、剖腹产技术,。对于小动物,多用子宫摘除术;大动物,多采取子宫切开术。,器械消毒,剖腹产母鼠及带乳母鼠准备,子宫摘除术,胎仔处理,剖腹产仔鼠培育,无菌检测,在无菌隔离器中进行,一、无菌动物培育及喂养管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69页,剖腹产母鼠与带乳鼠准备,选择适当母鼠作为剖腹产母鼠,按试验要求,1012周龄鼠,雌雄鼠以1:1合笼,每日早晚两次,观察有没有阴道栓,或用阴道拭子涂片染色,检验其中有没有精子。以出现阴道栓或发觉精子作为妊娠半天计算。剖腹产手术应在妊娠19.5天为好,。,另选择,无菌母鼠,作为代乳鼠。剖腹产母鼠与带乳鼠应同时交配.带乳鼠较剖腹产鼠提前2-3天交配。,实验动物微生
28、物学分类和控制,第70页,剖腹产仔鼠培育,(,1),人工哺乳,(2),代乳方法,由无菌子宫摘除术取得胎仔,由哺乳中无菌小鼠给予代乳。乳姆鼠选择普通要考虑其综合性能,选择母性强个体作为乳姆鼠。,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71页,将代乳母鼠仔鼠留下23只,其它弃掉,优异可弃去全部亲生仔鼠。,将代乳母鼠笼内垫料充分分散到被代乳仔鼠身上,悄悄地置于代乳鼠腋下。,一但确认被代乳鼠吸吮代乳鼠乳汁,就将代乳鼠自产仔鼠弃掉。,代乳4周龄即可离乳。,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72页,无菌检测,对乳姆鼠、剖腹产仔鼠无菌检测,应在手术后7、12、25天进行,对了解动物体内微生物情况,确保动物质量极为主要。,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73页,(二)悉生动物培育,传入 授入,已知微生物材料 无菌隔离器 无菌动物,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74页,二、SPF动物、清洁动物培育,1、,种群起源,起源于无菌动物,。即将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喂养于屏障系统或半屏障系统。培育SPF动物时是以卵或子宫无病原体为前提,预防一些病原体经过胎盘垂直传染给胎儿。,2、,喂养设施,SPF动物 屏障系统,清洁动物 半屏障系统,3、,喂养管理,严格微生物学检测,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和控制,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