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启动仪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2267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启动仪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启动仪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启动仪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0 “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启动仪式图1 研讨会及启动仪式现场(来源:会议主办方)作者简介:张煦(199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E-mail:.通信作者:杜晓帆(1963),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E-mail:.DOI:10.19490/ki.issn2096-698X.2023.05.080-088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c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Heritage Studies and Ceremony of

2、 the UNESCO Chair forLiving Heritag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2023年5月7日,“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国际研讨会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启动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图1)。来自10个国家的20余处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所的70余位代表们济济一堂,通过现场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从各自研究领域与实践经验出发,围绕“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这一主题,开启遗产研究与实践的对话。张 煦1,2,3,杜晓帆1,2,3*ZHANG Xu1,2,3,DU Xiaofan1,2,3*(1.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 200433

3、;2.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上海 200433)(1.Depart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olog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2.Center of Land and Cultural Resources Research,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3.The UNESCO Chair for Living Heritag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

4、t,Shanghai 200433,China)遗产动态/Heritage Trends81 2023年10月 第8卷 第5期 Vol.8 No.5 Oct.2023图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揭牌仪式(来源:会议主办方)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 发展教席揭牌仪式会议伊始,复旦大学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UNESCO Chair Programme)“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正式揭牌(图2)。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担任教席主持人。教席揭牌后,本次国际研讨会进入主旨演讲、主题发言和圆桌会议等环节,上午、下午发言环节分别由复旦

5、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系主任刘朝晖教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王辉教授主持。2 主旨演讲宋新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主席宋新潮:各位专家们上午好,祝贺复旦大学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成立,我今天的主题是“文化遗产在时代变革中的挑战”。文化遗产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十分紧密,可以分为四重维度的变革理念层面上价值类型的更新、对文化遗产值认知的转变、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以及文化遗产在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首先,无论是国际宪章,还是中国法律准则,随着保护认定对象的增加、认定标准的变化,遗产价值从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向社会、文化、精神等价值类型不断拓展。其次,不同时代对文化遗产的

6、价值认知也发生着变化。自秦至明代,长城被看作是游牧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发挥军事防御与战略功能;1926年前后,鲁迅、闻一多发表“长城无用论”,可是在1934年,日本向关内华北进军之时,长城抗战抵御入侵长达半年之久。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弘扬民族精神、象征国家安全、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另外,遗产价值也会在时代变革中延续下来。大运河自隋炀帝以来,河道走向、宽度和流域在发生变化,但是运河连接南北的价值没有发生改变。时代变革也给文化遗 孔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揭牌N.中国文物报,2023-05-09(002).

7、82 3 主题发言3.1 探求遗产研究的本土化建构李光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埃德蒙 木卡拉(Edmond Moukal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马里办事处 代表李光涵:各位专家、同学们上午好,首先祝贺复旦大学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成立,我今天的主题是“从本土知识出发的普世理念与遗产价值观”。对原型(prototype)与复制品(duplicate)这一对范畴加以区分,我们可以发现:原型是可供后期参考或评价的原始类型、形态或者范例,而复制品是一模一样地复制,以达到与原品完全一样的效果。不同于原型,复制品是在工业化时代通过工业生产技术大量复制形成

8、的,其消费者没有专门的知识和背景,审美观念不会再从技艺出发,而是从大众审美的角度出发,导致原型在工业化社会面临着与本土知识解体的风险。针对原型的不同方面,需要采取不同层级的文化保护行动,如保存原型本体、关注原型创作者(工匠、埃德蒙 木卡拉(Edmond Moukala):祝贺复旦大学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正式启动。从本土知识体系出发可以建立起遗产本体与广泛社会民生问题的联系,这一观点与联合国2023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主题相呼应。同时,文化及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遗产是从过去到后代人所见证的总和,它被记录在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中,是为当艺术家等

9、)、生产原型的技艺和知识。文化遗产是原型的重要代表。如果说文物更关注历史研究,那么文化遗产则呈现出展望未来,更关注社会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特征,更为强调自然评估与文化视野、自上而下的法规框架与由下至上的权益方法的融合。在当下的遗产研究中,尤为强调对本土知识的重视。本土知识系统是社群经过长时间和自然环境的互动产生的理解、哲理等知识体系等,包括语言、分类系统、资源使用方式、社交活动、仪式和精神信仰等。这种基于本土知识的遗产观,能够在文明比较中彰显本土性的保护理念,而且回应了遗产的主人是谁(本地群体)及相关社会和环境问题,能够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状态。在此过程中,通过培养人们对于建成环境和自

10、然环境的主权意识和共享责任,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和适度利用,进而实现有序平等的代际传承。代和后代留下的无价记忆。文化是社区和人民的身份认同和凝聚力的源泉,在政治、外交和经济层面塑造了国家和民族认同,也有助于形成开放、包容、多元和有弹性的社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需要真正的国际合作,每一方都能认识到另一方独特的文化,它邀请每一方研究对方的文化价值,以获得对传统、历史、语言和生活方式的相互理解,保证关系的平衡和共同发展。在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和公开对话的基础上,只有采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人类世界的持久和平。产带来了威胁,例如,人类不当开发,如经济发展、旅游管理缺失等对遗产及其价值的威胁;

11、台风、洪涝灾害等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全球地质灾害频发,地震、海啸以及山火等;人类战争、意识形态等对文化遗产构成直接破坏和潜在威胁。最后,我们既需要充分认识世界变革对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应该认识文化遗产在推动变革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遗产动态/Heritage Trends83 2023年10月 第8卷 第5期 Vol.8 No.5 Oct.20233.2 以中国方案拓展遗产研究董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 主持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齐欣:人民日报 海外版 高级编辑穆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 主持人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董卫:至20

12、50年,全球城市化95%的进程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中国应该在变革中抓住机遇,形成自己的理论发展模式。2023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世界遗产更需要发挥其团结、联动、合作的“黏合剂”作用。在国内,以系列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成为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西安和郑州2个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之间存在着上齐欣:遗产传播是近年来文化遗产本土化研究的重要力量,为遗产保护拉近社会联系、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作用。我今天带来的发言题目是“遗产传播的本土化实践经验及其在全球互鉴中的位置展望”。在遗产传播中,利益相关者将遗产及其价值视为一种社会资源。在守护遗产的前提下,主动地使用遗产

13、资源进行社会生产。200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发 关于世界遗产的布达佩斯宣言,有效地支撑了遗产传播在保护、宣传和推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反过来,遗产实践也推动了遗产传播体系的建穆钧:大家好,祝贺复旦大学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正式启动,成为UNESCO教席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全球视野下中国传统建筑遗产的当代万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重要遗址聚落,环太湖地区在5 000年的协调发展历程中,构建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家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在国际背景下,构建亚洲历史文化空间体系也将有助于历史城市展开国际合作。缅甸妙乌老城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实现了历史城市整体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国家历

14、史文化空间理论的建构,满足了“一带一路”深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开展系统性亚洲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立。遗产传播体系由知识传递体系、叙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三大部分构成,围绕遗产信息、遗产资源、遗产传播、遗产传播原则、遗产传播空间等要素展开基础性探索,促进全社会对遗产传播各个方面的认知。通过设立 人民日报 海外版世界遗产版、世界遗产传播青年工作坊,努力弥合专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对内宣发与对外影响、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等领域的鸿沟。目前中国遗产传播的渠道、平台和路径较为分散,而遗产传播在全球发展中的定位展望,不仅是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也是在国际化语境下构建中国的遗产传播体系的必然。传承

15、与创新发展以生土建筑为例”。中国营建传统的最大特点是就地取材,主要包含土、木、砖、石、竹、草等建筑材料。直到今天,土依然是许多传统建筑的自然材料,世界范围内、中国各个地理区域和省市依然存有土房 齐欣,玄增星.文化遗产传播视角下寻找公共政策和公共文化产品的生成路径:北京“四名”的功能与演变J.北京规划建设,2019(S2):52-60.84 子。传统的东西要让人愿意选择和消费,需要积极把研究成果融入实践当中。我们团队开展了大量系统性研究与实践,如举办生土建筑展览“土生土长:生土建筑实践京港双城展”“现代生土建筑国际论坛”,并完成了第一部现代夯土建筑技术规程。以生土为材料的建筑遗产的当代传承和创新

16、发展,需要以高校团队为核心,以慈善基金慈善捐助为资金来源,通过UNESCO教席的科学支持,让生土建筑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曹永康: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主任 今津生(Setsuo Imazu):日本奈良大学 校长曹永康:遗产本体的保存与修复是维系遗产寿命的重要工作。在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本土化应用中,从国外“嫁接”的保护技术却存在着“异化”的情况。从3种类型的技术应用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保护技术在本土化应用过程中的潜能与不足。第一,数字测绘用于真实地描绘对象的物理特征,汇总精细的测绘数据,却产生了大量的冗余数据,对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不足。第二,无损检测在实际应用今津生(S

17、etsuo Imazu):非常高兴参加“遗产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研讨会,祝贺杜晓中作用较大,研究和检测单位在前期研究中对无损检测较为积极,但是微钻阻力与应力波检测法结合的无损检测在后期工作中却是脱节的。第三,材料的研究,包括原材料和修复材料。以砖粉为例,虽然专业层面建议减少砖粉的使用,但实际工作使用砖粉有经济利益的吸引。在使用内置锚杆加固时,水泥砂浆会使镀锌钢管和螺纹钢筋年久锈蚀,容易造成重大事故。因此,要让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乃至大众接受新的保护技术,这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帆教授担任教席主持人。我想以长崎县松浦市鹰岛水下遗迹的调查为例,分享水下文物保存处理的合作经验。鹰岛水下遗迹要追溯到蒙

18、古帝国在13世纪的3.3 融通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保护实践帕斯卡尔 塔鲁文加(Pascall Taruvinga):南非罗德斯大学 讲师帕斯卡尔 塔鲁文加(Pascall Taruvinga):感谢复旦大学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邀请,我发言的题目是“国家遗产的村庄化和世界遗产的国际化:非洲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本土化的轨迹”。围绕遗产保护、社区发展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的保护需要与地方参与者协商,建立起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好关系。在申报和保护中,地方社区往往被忽视、被边缘化。相较于成为遗产申报事后的附带受益者,地方社区必须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以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为例,社区

19、需要参与到重大决策问题的讨论当中,在解决土地问题的同时,促进遗产地的保护。社区不只是作为国家机构决策的接受者,而是遗产地的日常管理的实际参与者。在规划中,将保护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地方知识系统也提供了社会和经济包容性的机会。实现可持续性的保护,必须从村庄一级开始,然后到国家一级,再到全球一级,在遗产研究中涵盖多个层级和多方主体,而非忽略甚至排斥地方一级的社区。遗产动态/Heritage Trends85 2023年10月 第8卷 第5期 Vol.8 No.5 Oct.2023张朝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旅游教席 主持人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教授张朝枝:祝贺复旦大学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成立,我

20、今天的题目是“遗产张集强(Teoh Chee Keong):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建筑与建筑环境学院 副院长康纳 麦卡锡(Conal McCarthy):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斯托特研究中心博物馆与 遗产研究项目 主任张 集 强(T e o h C h e e Keong):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马来西亚都市与文化遗产保存经验”。14世纪以来,马六甲王朝之后马来半岛定居的居民逐渐增多;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兴起,殖民势力带入西方文化,与本地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和碰撞。马来半岛开发也吸引了大批中国南方移民,主要包括闽南、岭南2支。欧洲输入的文化与当地融合更为普遍,如:建筑虽外观保留西洋特征,但会根

21、据当地生活环康 纳 麦 卡 锡(C o n a l McCarthy):博物馆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与社区遗产实践发生联系,即“本土的”加“全球的”等于“全球本土化”。不同层级的博物馆都可以与社区发展发生联系,如国家层面的国家博物馆、城市博物馆、地区博物馆、部落或社区博物馆,再如蒂帕帕博物馆、旺加努伊市的地区博物馆,还有来自太境进行细部调整。从中国南部来的华人以及印度欧洲等各地商人各自精彩,从家乡带来的文化互相交融。马来西亚在英国殖民期间建立了许多博物馆,形成早期文化保存意识,将其归为国家所有。2005年以来,马来西亚与世界遗产的概念开始同步,包括文化遗址、历史文物、国家文化遗产宝藏等,其管理单位包

22、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层面和关于文化遗产保存的民间组织等。马来西亚政府和各组织一直在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到其在培育国家认同、促进旅游等方面的重要性。平洋群岛的瓦努阿图岛博物馆。在这些地区的案例中,博物馆学理论质疑了将国际和本土进行分离的学术倾向,并且对“博物馆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事实上,博物馆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及其社区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与社区互动的过程中,博物馆正在发生形态转变或方向改变。博物馆和当地的联系越紧密,它们在形式和内部实践上的变化就越大。3.4 通往活态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平衡之道统治。1985年起,日本在此处进行了考古发掘调查,于2011年发现2艘蒙古沉船。在鹰岛

23、海底遗迹的考古过程中发现了炸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蒙古军队投入实际使用的武器。当时我工作的九州国立博物馆,引进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大型X射线CT扫描设备,检测到炸弹内部容纳的东西,包括木炭、陶瓷器的碎片或者铁片。日方和中方仔细查看CT图像和实物,通过国际共同研究,不仅了解了遗物的形状,而且了解了它们的用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沉船采取聚二乙醇(PEG)的保存方法是欧洲和世界各地所普及的,然而各种各样的保存问题也随之出现,如聚乙二醇的保存方法会造成铁锈氧化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今津团队一直在探索新的保存方法。在处理沉船的过程中,使用太阳能的保存系统和海藻糖的保存方法,实现了在短时间内

24、保存大型遗物,也可以面向国际社会进行广泛推广。86 活态保护与社区生计可持续”。在遗产旅游研究中,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活态遗产”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囊括了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要素,又因为其是活态变化的,所以必然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旅游这一行为,无法维持原始遗产状态的稳定,使其只是以表演的形式存在,成为“虚假的”“舞台化的”“非真实的”平衡。恰当的遗产旅游也为其动态平衡提供了可能性,沿着这一思路,可以提出3种解决方案:以外部力量推动传统知识挖掘和传播,提升传统知识的生计能力。传统知识要传递下去,才有助于遗产动态平衡的维持,通过文本记录和正式教育可以将这类传统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受

25、众。旅游利益分配考虑遗产保护。以哈尼梯田为例,旅游行业引发对于梯田本身的改建,年轻人流失,梯田撂荒。虽然户籍人口在增长,但长居人口在减少。此时旅游利益分配并不能促进遗产保护。根据房子在不在、梯田种不种按比例分配旅游利益分配,通过利益分配有意识地维持传统生计方式,有助于保护旅游与社区动态平衡的可能性。但这一想法还较不成熟,制度的维系和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实践摸索。将传统知识转化为生计资本。遗产申报后,资本入驻通过大开民宿等行为获取收益,而真正的农民被边缘化了,这与活态遗产保护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研学旅游和教育改变其方式,将农民传统的生计变成课程,实现遗产保护和传统生计方式的平衡。虽然展示出来的传统生

26、计方式未必是最原始、最真实的样貌,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确实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张剑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副院长邵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执行主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张剑葳:首先祝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的成立,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社区参与途径”。案例一:大运河公众参与遗产监测。大运河价值高、体量大,部分当地社区却不知道自己生活在遗产地,以至于沿岸居民认为大运河“大到不知其所在”。恰逢大运河北京段的年度监测工作,在以往遗产地专业监测的基础上,

27、增加公众监测。志愿者巡查不仅巡查运河沿线,还可以绘制文化地图,体现出遗产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案例二:疫情环境下的北京昌平区遗产日常巡检、延庆世界地质公园文化遗产的公众监测。经过地方文物部门、专业技术团队和社区志愿者的共同工作,在疫情严峻的大环境下,也能够不间断地记录数据,对文物进行健邵甬:接 着 各 位 老 师 的 发言,我想讨论一下“历史城市在康管理。案例三:WHITRAP-Beijing还发起并策划“安岳石窟寺2023小红花梦想守护千颜”计划。面向安岳石窟寺文保管理人员、安岳石窟寺文保巡查员、安岳石窟寺文保志愿者,活动送出100份物资加油包助力日常守护工作。不同环节、角色、机构整合起来,

28、进一步加强人和遗产的联结。案例四:校园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途径以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项目为例。师生共同举办了许多遗产保护活动,如数字化工作坊,尽可能多地让同学们参与进来,建立起多元主体保护利用工作机制。文化遗产的社区参与,需要基于对当地社区组织形式和群体特点的研究,动态调整策略,多种方式并行,推动建立可持续的保护利用途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面临着挑战的同时,如何发挥好公共政策的作用,平衡遗产性与人居性”的问题。遗产性与人居性,是我遗产动态/Heritage Trends87 2023年10月 第8卷 第5期 Vol.8 No.5 Oct.2023

29、4 总结与展望 对“遗产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讨论,恰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关键时期。纵观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历程,遗产理念与方案往往诞生于本土与国际间的借鉴、交流和对话之中。从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视野出发,我国遗产研究的历史脉络,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文物工作经验,学习苏联对文物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制度和保护修复方法。1956年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我国根据苏联经验开展以考古遗址、古建筑为主的文物普查工作,建立起文物保护单位制度。20世纪后半叶以来,遗产保护准则的更新与发展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

30、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时期,以 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保护宪章和法律文件被引入到中国,新的保护理念、保护原则、保护技术和修复方法在中国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应用和推广,也产生了影响至今的诸多讨论与思考,如对真实性完整性等核心概念的界定、保护技术的适用程度以及材料的特殊性等。如果说国际保护宪章的引入从整体上推动我国遗产保护在能力和水平上与国际化接轨,那么我国加入 世界遗产公约 并参与申遗则是让中国文化遗产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尊重与守护。两者相比,前者侧重国际理念的引入与吸收,激发出更具本土化的保护方案和理论议题;后者则基于统一的遴选机制和评选标准,把世界遗产相关的申报方式、保

31、护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价值认知方式带回中国本土。进入21世纪,在借鉴东西方文物保护维修的理论与经验方面取得了巨大收获,国内业界也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方法和体系。2000年形成的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借鉴了 巴拉宪章的“文化重要性”这一核心理念,遗产认知和评估也从三大价值向社会文化价值拓展,曲阜宣言 北京文件 则体现出中国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西安宣言及相关国际保护中心的成立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指导,诸多大遗址保护会议、亚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会议等国际会议提出对保护体系的思考,国际合作的遗产们认知历史城市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涉及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问题,也涉及兼顾物与人的关系。第一个案例是

32、1962年,安德鲁马尔罗提出“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改善法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马尔罗法令 中提出了双重目标,即:城市遗产的保护;为城市更新提供另一种模式。在法令实施的基础上,针对文物建筑采用修缮和活化利用的鼓励性和强制性政策,制订风貌街坊的保护与整治计划。法国的公共政策先后发生了改变,其目标是促进城市更新,加强社会团结,防止士绅化、过度商业化蔓延。第二个案例是巴约纳的公共政策。巴约纳被称为“城墙中的城市”,极其高密度的建筑肌理,造成了建筑容积率极低。巴约纳采取了历史住房改善补助政策的公共政策,制订保护与价值重现规划,建立起地方政府、国家、公众、地方企业之间公私合作的机制。第三个案例是世界

33、遗产平遥古城。经过多年探索,平遥古城的定位从博物馆式保护与旅游发展结合的方式,转向以“活着”的古城、宜居的世界遗产地,保护的目标也从“保下来”和“管起来”到“活得好”,形成保护策略、宜居策略与产业策略相配合的“共同缔造”模式。历史城市活态保护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国家政府经由政治过程选择制订的方案和对策,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双平衡”。谢辰生.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50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3):61-70,126.陈生.学习苏联,使文物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J.文物参考资料,1957(11):13-14.李光涵.从国际主义到全球化:试论 威

34、尼斯宪章 和“世界遗产”概念的衍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2):35-40.陈志华.介绍几份关于文物建筑和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国际性文件(一)J.世界建筑,1989(2):65-67.张忠培.中国大遗址保护的问题J.考古,2008(1):18-26.罗哲文.关于建立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J.古建园林技术,2001(2):31-35.88 保护规划也相继出台,世界遗产体系中文化景观、系列遗产等概念也被采用。这3个阶段确立了中国遗产研究开放包容的特征,国际化与本土化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今天,我们需要更为冷静地审视文化遗产所在的处境。全球各地的文化遗产面

35、临战争冲突、经济增长、民粹主义、自然灾害等挑战,这无疑给遗产保护的未来带来了一层阴影。通过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围绕保护理念、管理机制、材料与技术、社区参与等共同话题,展开深度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在下半场的圆桌讨论中,各位与会专家和遗产地代表还从2个方面对以下问题展开积极而热烈讨论。在“遗产研究的本土化”讨论中,中国遗产保护的本土化历程,需要在遗产研究与保护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遗产保护传承本土化体系建设。作为遗产研究的核心问题,应该注重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研究与发掘,正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王辉教授所言,不论是考古发掘,还是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价值发掘和阐释都很

36、重要,考古遗址的核心价值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考虑。在“遗产研究的国际化”讨论中,与会学者讨论了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体系的普世价值、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国际贡献;通过建立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学者们还讨论了活态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发展趋势,以及通过国际合作深入推进活态遗产保护。本次会议既展现人类文化遗产的创造力与丰富性,也搭建起中外文化遗产之间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形成以下共识与目标:第一,在文明发展的大历史观下,聚焦全人类的文化遗产。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世界各区域产生、留存下具有独特价值、代表人类创造力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遗产的留存与延续不仅是展开实践和研究的前提

37、,也是保护与传承的根本目标所在。因此,代表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和世界范围的遗产保护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我们必须既要尊重各区域与国家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又要符合人类守护美好的共同愿望,更好地延续全人类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第二,跨越区域与文化背景的界限,推进遗产理论与方法的更新。针对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遗产行动者展开保护实践,采用符合遗产价值与遗产地情况的保护理念、方法、技术。从充实的会议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遗产保护走向世界,主动发挥中国力量,还是域外学者积极开拓保护与研究领域,关注中国本土实践,从保护理念到方法论,从理论构建到保护行动,跨越文化和区域的理念与实践相互交织在一起,

38、这其中既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也需要本土化的方案与行动。在文化遗产领域中面对“共同问题”时,科学地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它们未必是凌驾于他者的最佳方案,却为全人类在地球上的健康存续赋予源源不断的力量与启迪。第三,在平等对话的交流互鉴中,保持学术争鸣的“张力”,探索遗产保护的“合力”。本次研讨会系统地总结了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经验的国际与本土经验,指出了未来遗产研究的重要方向。会议内容与成果不仅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的历史与精神支撑,而且将文化遗产保护置于中国与世界、本土与国际对话的大格局中,广泛吸收国际成果,守护人类美好,繁荣中国学术,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遗产研究的自主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在遗产保护中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由人创造,也应该由人守护。会议嘉宾从遗产保护的诸多方面,深化“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深入探索文化遗产的人、地、事、物与关系,在保护中思考人的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人的价值,让人的价值在保护实践中逐渐生动起来。杜晓帆.科学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J.人民论坛,2023(9):103-106.遗产动态/Heritage Trend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