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一画论”与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异质同构”比较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2098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画论”与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异质同构”比较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画论”与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异质同构”比较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画论”与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异质同构”比较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0文艺天地一、“一画”与“异质同构”整体论从整体论的视角出发审视石涛的“一画”论,在艺术信息同构的意义上,“一画”论反映了艺术品的整体审美特征,涵映着审美创造活动主体的全部审美心胸和审美文化积淀,显现着无穷尽性的宇宙万物的整体风貌,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上实现对绘画艺术的审美把握,体现了一种整体论美学观。而“异质同构”论从属的格式塔本身带有整体的意思,格式塔审美心理学美学理论试图用整体思维的方法把握美和艺术。阿恩海姆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批判了西方以前的思维不够整体(理解为重理性轻感性,逻辑与直觉两者中偏重逻辑推理而导致的物我不统一,知觉与思维的分裂等),他在其中还提到中国的道家和

2、阴阳学派思想家的一些观点,并认为有一定的相通性。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充分考虑天地人的互动、渗透关系,正是在整体论的哲学基础上对艺术的情感表现做出了阐述。二、一画与异质同构石涛的画学思想有强烈的任持自性的思想,但不能片面地理解石涛的“任性”就是单纯的“自我”,在画语录“资任”一章石涛专门谈了这个问题,这里充分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说提出的“异质同构”观点。资任章是第十八章,他总结了前章提以“一画”之理为基本,以“尊受”“蒙养”“生活”积累丰富内在涵养,以“笔墨”“运腕”“皴法”等作为表现手法。在他看来,万物受任于天,皆有其存在之合理性,也决定了存在的差异性。石涛伸展个性的画学非常重视这种差异性。

3、万物本于天,因而各得其性,石涛“姿任”的核心就是“任性”,也就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呈现。虽然万物都是生生联系中的一个纽结,但都有其存在之特点,丧失了这一特点,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可能性。这个特点就好比“异质同构”中的“格式塔质”。石涛认为万物各有自性,人也有其自性,人必须不舍自性。所以他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这里他只是坚持自己的自性,并非直接理解为“自我”。他发现了万物的差异性并通过此展现他的独创性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审美特点的对象,所以他才游历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一)“蒙养”“生活”与“力的样式”石涛一画论笔墨章中言:“古之人,有有笔者有墨者,亦有有笔者无墨者墨之溅笔也已灵,笔之云墨也以神。墨

4、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这其中涉及了“笔墨”“神灵”“蒙养生活”的关系问题。在一画论的基础上石涛衍生出了“蒙养”“生活”两“一画论”与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异质同构”比较研究李东菊北方民族大学摘要:本文通过“一画论”的一画整体论与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的现象的基本特征、意识经验中所显现出来的结构性或整体性及所处的美学体系特征为前提着手研究,虽然两种理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但并不影响两者根本的共通之处,研究涉及“姿任”“蒙养生活”“场论”“心物”及“力的样式”等概念,通过多种文化视野着重研究东方美学的独特

5、范畴和体系,使西方美学和东方美学融合起来。使美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在中西方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一画;异质同构;心物统一;整体论作者简介:李东菊(1997),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101文艺天地个概念,朱良志的石涛研究中认为“生活”可以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其一,可以理解为“生活”即为大自然富有生机的活泼形态,“生活”的形态概括都在“笔”上,这里概括出来的某种物象可称之为一种“质”,这个“质”不单是简单地描述大自然,“可以理解为通过体验“生活”而导致主体对客体的感受而选择提取出的某种物象物质。这个意象通过用笔而传达其“神”。其二,“生活”还有生机的意思,这里指的

6、是山川气息生生相连、周流环抱、一气流荡的“势”,这里的“势”也可以理解为异质同构里“内在张力”,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具体解释了这个“张力”,他认为力通过运动来呈现,他首先指出了物体静止时的“不动之动”,比如中国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似乎不断运动。对于这种不动物体之中的运动。我们还可以在希腊雕塑的折褶中或巴洛克式建筑物正面的漩涡饰中见到。例如物体本身是一种圆盘形,向四面八方发射,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或正方形的,它就沿着它们的边线向外发射;但也有沿着正方形的对角线向外发射的例子。物体的一个星状体运动会沿着向外伸出的角向四面八方发射;一个等边三角形,如果是以第三条边为底直立着的,运动就会以

7、这第三条边为基地,沿着其余两条边向外和向上发射其后他还举例了各种样式“张力”的间接呈现并提出了可以创造“运动”的样式 力的样式。无论是“张力”还是“力的样式”充分说明了“异质同构”在艺术创作中把握运动的生活气息的途径,艺术家通过将这些样式有意识的组合后,使艺术作品有生气活力不僵硬的运动之势。这个运动之势无意间与“生活”中的“势”耦合。所以通过创作主体把握“势”后,用笔纵横合度、运转自如、变化神妙。其三,“生活”还有生理的意思,这是生命的最深层,生机指自然内在的生命节奏,生理则处于核心的层次,是控制自然运动的根本。石涛的“生活”包括的这三个层次,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哲学的继承。石涛的“蒙养”有天地未

8、开、元化初创之意,这便与“墨”联系起来。因为墨韵酣畅,淋漓流荡,正可见“天地真元气象”。“墨”表现出的“质”就如酣畅淋漓有韵味的气质。“蒙养生活”通过“笔墨”之下两种不同的“质”的同构描绘出主体对客体概括的审美意象。归根结底,艺术品是人的创造,有了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才赋予创造对象以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大自然的万千奇妙还是水墨的酣畅淋漓,都赖于创作主体的审美表达,所以“石涛章第十三”总结说:“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一画”实际上对应创作主体的全部精神世界。正因如此,石涛反复强调画家应该深入体验生活,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只有将一画之理贯通于心手之间,将主体的

9、全部审美心胸和审美文化积淀展露于笔墨之间、方寸之上,才能够随心所欲地展现天地万物、表现各种审美意象。(二)异质同构说与一画的“心物统一”艺术格式塔是一个多元有机渗透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欣赏者四部分,而这四部分主要是以“心物”场为基础展开活动的。这里就用到了“场”的概念。“场”是物理学术语,格式塔心理学把“场”的概念引到心理学中用来系统研究人的心里,考卡夫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行为场”“环境场”“心理场”等系列概念,阿恩海姆用场论系统研究人的审美鉴赏和审美知觉。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利用“场”的概念来证明“力的样式”在审美知觉中形成的原理。异质同构论认为

10、引导艺术家和鉴赏者的都是同样的力,这是构成知觉的基础。在这个“心物”场中有一种无形的张力,这种张力形成的场效应既是“完形压 强”“完形压强”可称之为格式塔质,“心物”场力的统一提取出事物具有的各类形式特征的格式塔质,这些特征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审美意识上的格式塔。艺术家所有与外部环境与事物同构并创造出艺术作品,按格式塔心理学理解,是因为物理世界、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这相当于考卡夫提出的“环境场”“心理场”和“行为场”,所以这些也被认为是力的作用,“心物”之间的力传导下使得艺术家在外部世界通过知觉、体验、感悟、理解等感受捕捉某种特殊性质。所以艺术家通过审美心理场所,外部世界中的事物、场景同构并使之物

11、化为艺术品。而卡夫在其著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将同构的一般原理作了更详细阐述:“在每一种情形里,任何一种实际意识不仅盲目地与它相应的心物过程相结合,而且在基本的构造特性上还与他相近。”这句话说明了同构过程中构造的基本特性相近或形式上的统一,并不是心呈现的形象与事物细节完全一样,而只是“力的样式”一致。就像郑板桥所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的:“在观赏时,这个重要样式并没有被观赏者的神经系102文艺天地统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而是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唤起一种外部客观事物的纯认识活动。这样看来,观赏者的欣赏活动就不再是一种外部客观事物的纯认识活动。这个用于

12、表现这个故事特定的力的样式,在观赏者头脑中活跃起来,并使观赏者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就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经验。”“一画”虽然说要解放个体的创造力,但不代表“一画”说是一个洋溢着强烈主观主义色彩学说,但有人认为石涛是受到心学的影响,是“从于心”。朱良志在石涛研究一书中的说法是我更赞同的,朱良志通过深入研摩石涛的文字发现,石涛并不是简单的“从于心”,对于“一画”,石涛并不是以绝对的创作意志去控制,以主体的意志去宣扬。石涛说了很多“我”字,并不是主张以自己的意志主导所有,在石涛这里,世界不是意志的表象,也不是心的表象。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

13、奇峰打草稿,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这表达了石涛的山川与我的神遇而“迹化”,通过“迹化”才能把我和山川之间的隔绝消除,所以石涛的“一画”就是要消除心与物、天与人之间的相互冲突的关系,将关注重点从世界的对面回到世界之中,让我成为这世界的一部分。朱良志先生说:“石涛提倡一画,要人们从二回到一,也就是回到天人、物我想合的一中”。在石涛看来,人若将自己视为主,将对象视为宾,则人与对象的关系是分离的、二元的。当人作为认识的主体的时候,人似乎不在这个世界中,他用理性的大脑、高高地站在人的位置打量对象。这时,人与世界的关系只能是“隔”“滞”,不可通。人满足于对对象的解释,这样必然造成对对象真性的忽略。所以石

14、涛强调要消除这些“壁障”超越创作主体与客体对象的这种分离模式,天人一体,物我同视,从而恢复在这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艺术作品是心物同构的产物,是一个充满了“力”与“气”的生气勃勃的有机体,里面的山川、草木、河流甚至包括人事景观,莫不与人相感应,莫不与人的心灵契合。所以可以也可以看出“异质同构”应该是符合艺术自身的审美性的,在艺术活动的生活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家的情感愿望之间形成某种一致的特性。在西方提出的异质同构理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仅能从时间的延续性中看到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的同一性,就是在它们的某些属性当中,比如它们的强度和响度、简单性和复杂性、流畅性和阻塞性、安静性和骚乱性中,同样也能

15、看到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这样一来就认为外在物理世界的力与内在心理世界的力具有异质同构关系,这两种质的外在不同而形式结构相同的力,在创作主体的脑海中引起相同的共鸣运动,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一体,物我统一。从心物同型同构关系的角度看,虽然各种艺术类型的艺术作品通过力的样式同构艺术作品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双方的研究及思考角度也有差别,但石涛的“一画”与西方艺术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无意耦合。结语一画与艺术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说之间的关系,在整体论角度的美学体系前提下,都作为各自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母法则,通过对“资任”“蒙养生活”“心物”“力的样式”等概念的理解及对比研究,探讨了二

16、者有相通之处的可能性。“一画”与“异质同构”相通但并不相同,西方的艺术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说,是汲取了二十世纪初西方美学诸家学派的理论精华后,结合现代物理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众多新知识提出的。而石涛一画学说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与禅宗,其中糅合了儒家思想、易学思想、道家思想等,但石涛并非是生搬硬套这些思想,他将这些思想悟入他的具体论述之中,形成了拥有丰富内在理论结构的“一画说”。对两者的研究使得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两个理论融汇贯通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精髓内涵,还能给予我们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参考文献: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84.2美库尔特考卡夫.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朱良志.石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朱良志.石涛画语录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5胡安民.艺术格式塔异质同构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