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申报》上王韬的书写与传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1536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报》上王韬的书写与传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申报》上王韬的书写与传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申报》上王韬的书写与传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52023/42023/455新闻史申报上王韬的书写与传播 朱 彬【摘 要】目前,新闻史研究主要以历史材料作为新闻史的书写依据,尤其以报纸上呈现的内容作为当时社会的反映。但在历史人物的书写和定位上,新闻史往往难以廓清这些人物的历史地位,申报上的王韬形象作为新闻史判定其地位之重要依据1,实际上是申报馆建构出来的。【关键词】王韬;申报馆;申报;书写;范式【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朱 彬,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作为第一批自办近代报刊的国人,王韬被林语堂称为“中国记者之父”2,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受到广泛认可。但报人地位并非一直如此。戈公振就曾描述过这一现象:“

2、记者之职业,誉之者至谓无冕之王,而在昔则不敢以此自鸣于世也”3。柯文也称王韬等早期报人为“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乡试落第后在晚清边缘活动,工作与主流事件几乎无关,实际上是边缘人的存在”4。如此,王韬是如何在“报馆为末路”的时代显声扬名的呢?王韬1874年于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但其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社论文章中也多署以笔名。未署名或署笔名的文章对王韬本人的名气很难产生加成作用,因为读者对文章的认可观照的并非本人,而是笔名为“遁窟废民”的署名作者。在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前,申报馆选录并刊印其作品的署名方式是直接将笔名或别号转换成姓名“王韬”“王紫诠”,作者与本人对号入座,开启了“王韬”或“王紫诠”的成名之旅。

3、本文研究申报馆对王韬及其作品的宣传,挖掘他的成名史,借由这一个案,分析早期报人成名背后的媒介因素,探讨近代报馆与报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加深对中国报刊史的理解。王韬的成名,不仅与他坎坷起伏的经历有关,更牵扯着近代报刊史在中国的发展。本文的核心问题是:王韬作为近代中国早期报人,是如何一步步成名的?申报馆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的成名对于中国近代报人和报刊又意味着什么?一、报与文:大量选录出售王韬作品与书籍遁窟谰言自序中谈到王韬与申报馆结缘:“岁乙亥,尊闻阁主人有搜集说部之志,征及于余,潆洄歇浦,结海外之相加”5,之所以选中王韬,一是王韬与钱昕伯的姻亲关系,方便进行一系列合作,二是因为王韬早前

4、因普法战纪而“大受赞赏”6。相较于之前国人对西学西562023/42023/456新闻史报的负面态度,19世纪末国人对西报的报人似乎少了些许异样眼光,因此,申报上王韬的作品受到热烈追捧。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普法战纪一书。在1873年香港中华印务总局正式出版该书前,申报就多次从香港报刊上转载书中内容。从1872年10月2日开始至1874年1月23日,申报接连二十七期连载书中部分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阅读需求7。与当时的其他报纸不同,申报上大量出现署名为“王韬”“王紫诠”的文章。50年代,王韬为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遐迩贯珍撰稿,但报纸文章并未署名,除王韬好友之外,读者可能无从知晓。60

5、年代,王韬逃亡香港,迫于生计为香港近事编录中外新闻七日报等报刊撰稿,仅发表一些未署名的论说文章。19世纪70年代,报纸文章署名使得作者与文章内容一一对应,加深了读者对作者的印象。1872年10月,申报发表的续录普法战纪中首次出现署名“吴郡黄韬紫诠削订”,虽然“王韬”印成“黄韬”,但不影响署名与作者本人对号入座。由此可见,王韬的出现伴随着19世纪70年代报纸新署名方式的兴起。但这一特征并非随申报的创刊而出现。报纸的署名方式实际是在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缓慢变化的。王韬首次出现在申报上,是1872年6月申报转载香港近事编录中一则关于王韬的新闻,内容首次涉及王韬个人。同年10月,申报刊载第一期普法战

6、纪,并未署名。接下来一期,申报在文章末尾直接署名“吴郡黄韬紫诠削订”,后在10月5日一期中,直接将“吴郡王韬紫诠氏削订”署名悬挂至标题之下,之后两期又将这一署名方式放置在文章末尾处8。而后的二十余期并未署名。1874年,王韬在亲自参与创办的循环日报中也常以“遁窟废民”为笔名9,未署真名。后续申报又顺利选录署名为“吴郡王紫诠”的瀛壖杂识10。1875年申报馆印行遁窟谰言,这是创始人美查发出搜书启事后印行的第一部小说。关于售书效果,申报在新印遁窟谰言出售告白中宣称读者看中王紫诠之名十分买账该书,“诸君子固早耳紫诠文名争以先睹是书”11,这说明王紫诠的名声已经打响。二、书写作者:申报上的王韬普法战纪

7、等书在申报上刊布后,不出所料“为海内所珍赏”。这一时期,报馆继续同步打造王韬的人设(见表1)。申报在普法战纪连载期间,多次于首版显著位置发表本报讯,高度赞扬王紫诠文笔,“本馆告白内有香港王紫诠先生新译普法战纪一书寄沪发售此书钦服其文墨之精、意见之高、有特出之妙”12,为该书的传播继续添砖加瓦。读者也来信夸赞作者王紫诠的文学功底,“是书也用笔之精深,叙事之简”13。此外,申报还夸赞王韬其人博识广见,“于两国情形了如指掌”14才能写出普法战纪这部传世之作。王韬在瀛壖杂志中对上海“地域物产风俗时令寺观园林官宦名人烈女羁旅艺术方外”的书写精确细致,若未对上海进行长期调研和了解,很难概之全貌。申报直接将

8、本书作为旅居上海的必要参考用书,称“身历作客眷申浦上者诚不可无是书”15。可见,申报试图将王韬打造成通晓大千世界的政治家、民俗专家等全方面的作者形象。王韬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贡献不能否认,但申报馆将作者套在作品上宣传的戏码并非所有人认可,包括王韬本人。申报大肆宣扬这些文章的文学价值,标榜遁窟谰言的作者王韬“诚足与汉唐诸小说家齐驱”,直言该书与“聊斋销夏录”16不相上下,王韬却自谦称该书仅是“一卷残书汇荒言于狐史游戏之作”17。对于王张两人合译完成的作品,申报似乎只关注王韬,始终并未提到张宗良,日后普法战纪出售广告中也仅提到“王紫诠先生新译普法战书”“王紫诠先生所撰普法战纪一书”18。此外,申报

9、单方面宣传淞隐漫录一书“价值久已脍炙人口,兹更名后聊斋志异,以其事迹572023/42023/457新闻史文章,直可与聊斋志异相伯仲,商怪诞离奇凡有过之无不及”19,有文人抨击王韬淞隐漫录窃刻他人篇目后冠以己名发表,但这一言论并未在申报等报纸上公开发表。无独有偶,申报在新石印绘图淞滨琐话广告中鼓励“读者但学其笔墨”20,但现有研究显示,“淞滨琐话超过半数的作品并非王韬原创,其中至少有13篇出自门下弟子邹弢之手”21,而在当时,申表1 申报有关王韬及书籍宣传报道标题性质内容期数徵刻王子权先生普法战纪宣传报道此紫诠先生所以有普法战纪之作也扶输文囿腾吹艺林已誉流于众口见普法战纪一书大家叹赏1读普法战

10、纪书后宣传报道普法战纪一篇不下数十万言经本馆巳陆续刊布矣其书系香港华字日报所翻译而为王紫铨所撰成者也是书也用笔之精深叙事之简当其足以悦人耳目启人聪明固不待言而所论器械之精甲兵之壮粮饷之富谋略之神皆千古所罕见而为近时所仅闻有心世道者诚能于是萹细译其旨且足为行阵之助不徒取其辞之富有也1论普法战纪宣传报道本馆告白内有香港王紫诠先生新译普法战纪一书寄沪发售此书虽未见其全文已先于香港新报中得阅其书内数则不胜钦服其文墨之精意见之高寔有特出之妙爲向来诸书不易得见者概故子谓此书可以为世人赏心悦目之一助实为翻译书中之创举也倘如不信请购阅之1遯窟谰言序转载吴郡王紫诠先生著有遯窟谰言一书盖涉于齐谐虞初者流文人游戏之

11、所爲作也西儒美查先生爲之刊行于沪上紫诠先生天挺异姿负才抱学上稽瓠史旁及稗官靡不醰粹于心锤炉在手所著普法战纪遍传南北几于纸贵一时尝从友人卢得卒读其书窃叹叙事得马班之神议论擅苏曾之胜实近今一大手笔也1读遯窟谰言奉题五绝读者来信紫诠先生与振未尝有一日之雅而心向往之昔年读其所著普法战纪己叹其为史才矣玆复得遯窟谰言读之乃知先生之才之大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信乎能者1新书出售告白王紫诠先生撰普法战纪竹纸每部八本价洋三元瀛壖杂志每部两本白纸价洋六角四分竹纸价洋五角五分均托上海申报馆及二马路千顷堂味三堂文魁堂书坊代售伏祈赐顾11增订普法战纪出售告白天南遯叟向著普法战纪久已风行海内现又重刻并增人后三年事实分为二十卷装

12、订十本白纸每部定价三元五角蔓买另议另有弢园文录外编六本价洋六角均在申报馆及上海各书坊出售10普法战纪出售告白吴门王紫诠先生经济文章名驰中外前年目睹普法交战译成战纪一书记载精详谕宏富行之字内谈洋务者皆取资焉兹禾以活字板白纸印成都爲十册託本帐房出售每部收洋三元五角诸君子有志于欧洲时事者请移玉购取可也3奉读紫诠先生自粤归吴四律依韵学歩寄呈吟坛诲正读者来信君著有普法战纪等书为海内所珍赏1读王紫诠先生园老民自传书后即请令钱昕伯吟文同正可读者来信先生又有普法战纪四溟补乘等书邓攸无子不须悲刘蕡下第休嗟失行看闭户业能精会见名山传可必昌黎子贵不知名和靖有鹤能绕膝今之视昔后视今朱张犹在称民逸1本馆告白/新印遯窟谰

13、言出售告白启者本馆又摆印得遯窟谰言一书係呉下王君紫诠所撰爲近来最新之说部而夙未锓版行世者也按是书所记述者仕商欲购者或向本馆来买或即由卖申报人购阅皆可惟外埠则均归卖报者经手也13读遯窟谰言毕喜其笔墨新奇赠赋西绝并呈尊闻阁主人以感增我眼福读者来信奇书喜得未曾观述异搜神一例看具此如椽才子笔寓言八九尽波澜普法当年战纪编知君风度更翩翩何如传播鸡林外1覆吴中寓公包晓村先生书 本报讯来示并经艺均巳读悉容当分别登印可也楚庭稗珠录及各件希即邮来为盼金壶七墨向为友人所托售兹巳卖缺矣遯窟谰言自当遵谕随后寄上耳专此敬复顺候元安不旣尊闻阁主人谨启1新印瓮牖余谈出售告白瓮牗馀谈共八卷釐爲四册係吴郡王紫诠先生所撰先生天才照

14、耀著作等身久爲海内名流所倾慕卽所排印之遯窟谰言几已脍炙人口几于傅徧艺林头若兹之馀谈一书其笔墨又与谰言逈径来本馆购取或向卖申报人购阅均可若外埠则仍专归卖报人经手也此布3582023/42023/458新闻史报馆似乎并未察觉这一情况,即便知情,也并未告知读者实情。这是为何呢?无外乎两种可能:一是察觉到了却未发表声明;二是申报有其他商业意图。两种可能都说明当时作者与文本不相匹配的挂名现象很正常。近代早期国人尚未有清晰的版权意识,王韬瀛壖日志和瓮牖余谈中皆提到他为好友应雨耕载笔一事22,随着两书的畅销,王韬并未受到时人批评。但问题是,申报宣传中对王韬及其作品的反复造势和人书对应的暗示,有误导读者之嫌。

15、三、多方联动宣传:打造名士效应王韬成名并非凭借申报一己之力,申报馆与书局之间成熟的运作网络才是关键。1874年始,普法战纪等书籍出售的广告频频见诸报端(见表2)。申报馆是最早将书局与报馆合二为一的综合性商业报馆。蔡尔康在申报馆书目序中指出:“申江以聚珍版印书问世者不下四五家,而申报馆独为其创”23。可见,此时申报馆也承担“书局”的书籍刻印工作。代客印书说明一开始报馆收费刻印:“本馆可代客印书,即照字数定价,较之刻字,费亦更廉,且版字极明,印刷又甚捷便,如各书铺有赐顾者,请来面议可也”24。一年后访书告白本馆告白陆续发布印书需求:“新奇艳异、幽僻瑰玮之书,拟陆续摆印,汇作丛书”25。为了抢占初印

16、书籍的市场,申报继而刊出览书启事:“本馆以印刷各书籍发售为常,如远近诸君子有已成未刊之著作,拟将问世,本馆愿出价购稿,代为排印”26。申报馆刊印的书籍大多通过申报刊登的售书广告浮出水面。申报曾大肆介绍所刊印的王韬的第一部小说遁窟谰言,而瓮牖余谈刊印后,申报也在首版发售广告。书籍发行必须借助强大的销售网络。一则售书广告说明申报的发行渠道也是书籍的销售渠道:“凡在上海发售,仍有本馆代卖申报之人经卖,其城内或至旧教场醉六堂书坊购表2 王韬书籍出售告白(1872-1889)书名渠道价格刊载期数普法战纪城内醉六堂书坊城外麦家圈礼拜堂八本计洋三元92申报馆帐房白纸每部洋四元竹纸每部洋三元托上海申报馆及二马

17、路千顷堂味三堂文魁堂书坊竹纸每部八本价洋三元二马路味三堂或宝善街北首醉六堂上洋四马路万卷楼书坊棋盘街文瑞楼新译普法战纪三元遁窟谰言申报馆或即由卖申报人,外埠归卖报者经手洋银四角191申报馆或即由卖申报人,惟外埠归卖报者经手三角上洋四马路万卷楼书坊五角上海抛球场并城内扫叶山房上海二马路千顷堂申报馆各书坊四角五瀛壖杂记托申报馆及二马路千顷堂味三堂文魁堂书坊每部两本白纸价洋六角四分竹纸价洋五角五分78申报馆出售各书坊五角申报馆帐房每部价银五角五分格致书室申报馆寄售上海各书六角瓮牖余谈 上海发售,外埠归卖报者经手洋三角46592023/42023/459新闻史买”,“外埠则仍专归卖报人经手”27,而上

18、海之外“亦可至苏州、杭州及南京、宁波、汉口、武昌、松江、青浦、常熟、天津、燕台等处”,均有申报经销商28。在当时交通、通信等技术有限的条件下,申报馆的全国发行网络表现出其他报馆前所未有的竞争力。报馆负责刻印书籍,并通过各书局散发出去,两端又借由申报进行宣传。申报馆与各书局之间相辅相成,形成联动效应。1872年至1889年间,申报馆刊出开印和出售的一百九十余种书籍中,以王韬作品居多,其中包括遁窟谰言瓮牖余谈淞隐漫录淞隐续录重印普法战纪新印缩本松隐漫录图说等,这些书在申报上皆有过广告宣传。对王韬及其作品的宣传不仅仅通过报纸这一有形媒介,还有多种形式的助力,读书人无形的人际网络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多篇署名“愚弟”的来稿刊登在申报上,内容多是对王韬及其作品的赞美之词。为何如此私人的言论会在公众报纸上发布,柯文对此解释道,19世纪70、80年代,“舆论实际上是士大夫的意见和知识界的意见”29。詹姆斯凯瑞也指出,“新闻主要是由18世纪的中产阶级发明因此,它并不代表普遍的口味”30,更确切说是代表中产阶级的口味。早期申报内容就代表知识分子的口味,也是文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在报纸上的表征。不仅如此,书籍正文外的序言、题跋亦是文人关系的体现,作序人多是作者的师友。1875年申报馆出版遁窟谰言一书时,黄淮珍、洪士伟为其作序,佩服作者王韬的才气,“吴郡王紫诠先生所著普法战纪,遍传南北,几于纸贵一时实近来

20、一大手笔也”31。梁鹗、钱昕伯和蔡尔康等文人在遁窟谰言瓮牖余谈等书出版时,都先后为其作序题跋,制造和维持表面的排场。从人际关系和身份地位来看,这些读者并非普通人,序中明确表示他们的身份“为名流雅士”32,说明王韬的名气主要是在报纸书籍的读者文人圈范围内传播。据爱森斯坦所言,“出版商会将分散的精英圈子整合起来,将大多数精英读者纳入通信网络中,同时将出版嵌入其中,产生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传播网络”33。这种文人交往网络不仅是社交网络,还是书籍的传播网络。文人阅读投稿申报,又串联起其他书局在申报上为书籍进行宣传,申报馆和书局形成为名流和书籍宣传的媒介网络。1897年,王韬逝世34,但时间的洪流并没有冲

21、淡王韬的名气,申报馆对其作品的宣传仍然持续不断。遁窟谰言新出绘图版时,申报盛赞“吴门王紫詮先生弢自号天南遯叟,前清同光间最负盛名之奇士也”35。战后申报在庆祝七十五周年二万五千号纪念报中列出本馆“先后出版的各类图书刊物,作为七十五周年的纪念和敬仰前人的劳绩,也是历史上光荣的一页”36,王韬作品位列其中。直至今日,署名王韬的书籍盛行海内外,王韬一直是中国近代新闻史的重要人物。结 语申报打造的偶像不止王韬一人。申报大量刊载袁祖志、李芋仙等报人作品,亦直接赋予孙玉声两部作品上海十姊妹及续海上繁华梦以“海上三大名著”37的美称,使他们成为一代著名报人。但不同的是,从后来研究者“对校式”的文本批评来看,

22、申报对王韬的宣传存在夸大之嫌。申报馆的诸多做法符合其自身作为商业报馆的定位:一方面利用王韬早已打响的名号捆绑销售书籍;另一方面拉近王韬与申报馆的合作关系,借此培养文人阅读申报的习惯。对于未能以传统科举制度追求名气和仕途的中国文人来说,进入报馆成为留名的新途径。伊尼斯指出,传播媒介对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理论上,姓名符号的存在意义需要借助报馆和书局的媒介外力以延续姓名符号的历史性,延展姓名符号的空间性。出版物的公开、报纸的署名方式,使姓名符号与个人一一对应。爱森斯坦强调,“如果在私密的情况下培育得太久,而且被剥夺了暴露的机会,即602023/42023/460新闻史使最精湛的实验

23、也注定在生命的藤蔓上凋谢枯萎”,被掩盖的金子也无法展露其光芒,“只有在著作印行以后,科学的内在生命才能够与外在的社会力量联系起来”。当然,这并不否认报人的个人能力。本文通过个案分析了解到,报馆自身发行的报纸以书籍为内容,署名并进行连载宣传,为文人提供了交流和交往的网络,也在诸多环节为书籍作者提供了成名想象的空间。本文并不否定报人的学识和才能,也不排除脱离申报馆的王韬仍留名青史的可能性,但申报上的王韬形象作为新闻史判定报人地位的重要依据,实际上是申报馆塑造出来。对此,本文希望为目前学界对新闻人物史的书写提供些许思考,新闻史研究不能仅以报纸材料作为现实依据,正如学者所言“新闻与历史之间、新式报刊与

24、史学传统之间,不存在天然的、本质的关系。”38 注释:对校式的文本批评方法试图还原最接近作者原本的文本,包括对作者与文本内容的校订。参见美倪健著.有诗自唐来 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M.冯乃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4-6.参考文献:1 萧永宏.王韬与循环日报王韬主持循环日报笔政史事考辨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46,121-158.2 林语堂.中国出版与公众舆论史M.芝加哥,1936:79.3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103.4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M.雷颐,罗检秋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8.5 王韬.遁窟谰言自

25、序一M.光绪元年上海申报馆铅印本,1875.6 徵刻王紫诠先生普法战纪启N.申报,1872-09-10.7 王韬.普法战纪(卷一)M.同治十二年中华印务总局排印本,1873:1.8 续录普法战纪N.申报,1872-10-05.9 Natascha Vittinghoff.遁窟废民:香港报业先锋王韬A.王韬与近代世界C.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0:313.10 选录瀛壖杂识N.申报,1873-07-04.11 新印遁窟谰言出售N.申报,1875-05-17.12 论普法战纪N.申报,1874-01-16.13 读普法战纪书后N.申报,1873-04-21.14 新书出售N.申报,1874-

26、09-08.15 新书出售N.申报,1876-02-12.16 明季南北略複印出书N.申报1907-09-22.17 新印遁窟谰言出售N.申报,1875-05-17.18 新书出售N.申报,1874-09-08.19 明季南北略複印出书N.申报,1907-09-22.20 新石印绘图淞滨琐话N.申报,1912-04-29.21 张振国.王韬淞滨琐话中的邹弢小说考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8):125.22 萧永宏.王韬与循环日报王韬主持循环日报笔政史事考辨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2.23 陈平原.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6

27、9-178.24 代客印书N.申报,1873-02-04.25 访书告白N.申报,1874-11-13.26 览书N.申报,1875-10-1827 新印瓮牖余谈出售N.申报,1875-10-02.28 招刊告白引N.申报,1872-05-07.29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M.雷颐,罗检秋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43.30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31 王韬.遁窟谰言黄淮珍序M.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32 遁窟谰言序 选录香港循环日报N.申报,1875-04-23.33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

28、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6-360.34 彭泽益.关于王韬的卒年N.申报,1948-05-22.35 新出石印绘图遁窟谰言N.申报,1914-10-26.36 本报出版事业回顾N.申报,1947-09-20.37 海上三大名著N.申报,1918-02-24.38 操瑞青.史学传统与19世纪新式报刊的本土认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7):110-125,128.952023/42023/495英文简介9.The Narration and Publicity of Wang Taos Image on ShenbaoZHU BinAbstr

29、act Press history research at present mainly based on historical archives,the main problem with this is that the content reported in newspaper press usually regarded as social reality in history.As for the writing and positioning of historical figures,it always finds difficult to clarify their place

30、 in history.Based on the publicity of Wang Taos and works on Shenbao,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papers and newspapermen,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ress history.Keywords Wang Tao;the Shenbao;narration;normal form10.Everyone Love You:emotional la

31、bor behind network collective memoryHUANG Ya-ting,YANG Li-mingAbstract Taking the singer Wang Xin-lings stage performance of Love You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ternet platforms using nostalgic words and collective memory to encourage netizens to engage in unpaid motional labor,as well a

32、s the manifestation,inducement and influence of it.It finds that collective memory is a cover of internet platforms exploitative nature,netizens immer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further consolidate this collective memory through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memory collage.The subjec

33、t expanded from fans to ordinary netize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tmosphere generated by large-scale affective labor,resulting in a wide impact of mass participation.The products of affective labor were occupied by the platforms,which constitutes affective exploitation while netizens real needs

34、for affective expression were ignored,thus may lead to emotional alienation,blind following and conflicts on the internet.Keywords affective labor;collective memory;Nostalgia11.On the Media Image of Generation Z Constructed by Japanese Media:under the approach of interpretive packageLIAO Rong-cheng,

35、WEI Ran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pretive Package theory and by means of qualitative discourse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dia images of Generation Z constructed by Japanese media Yomiuri Shimbun,Asahi Shimbun and Nikkei Shimbun with their construction features and finds that these newspapers

36、 constructed Generation Z into five images,they are“Concerned about social issues”,“Young and competent”,“Close to the Internet”,“New values”and“New consumer force”.The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 in the reports are as follows:“Diversified and multi-angle description”,“Objective and authoritative evidence”and“Positive and typical molding”.Keywords Generation Z;Japanese media;media image;interpretive package;qualitative resear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