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知识一、有关矿山压力的基础知识(一)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1、岩石的物理性质(1)岩石的重力密度(容重):岩石所受的重力与包括空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之比。如砂岩的重力密度(容重)为:=19.6KN/m-27.5KN/m(2)岩石的孔隙率 (n):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其总体积之比。沉积岩的孔隙率一般小于10%,但部分砾岩和胶结性较差的砂岩孔隙率可达标10%20%。(3)岩石的碎胀性:岩石破碎后体积增大的性质。残余碎胀性系数( kp。):破碎岩石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压实后的体积与破碎前的体积之比。2、岩石的变形性质岩石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见图1)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力 ;应变=
2、(LL) L(1)压缩阶段;(2)弹性变形阶段;(3)塑性变形阶段,直至破坏。岩石性质不同,应力应变曲线各不相同。3、岩石强度性质(1)强度概念:抵抗外力(应力)而不破坏的能力。根据应力状态,强度有: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单向抗压强度,双向抗压强度,三向抗压强度。(2)强度的特征抗压抗剪抗弯抗拉三向抗压双向抗压单向抗压;三向抗压强度,侧压力愈大强度愈大:(3)岩石强度的指标:f称为普氏系数硬石灰岩、硬砂岩,f=8;普通砂岩,f=6;砂质页岩,f=5;砾岩,f=4;普通页岩,f=3;软页岩、无烟煤,f=2;煤,f=1-1.5。4、岩体的变形与强度特性岩体与岩块特性的差
3、别:(1)构造上的差别:岩体充满裂隙、层理等弱面;(2)受力状态差别:岩体受三向应力;(3)岩块尺寸不同,强度也不同;岩块尺寸愈大,强度愈小。岩体被许多裂缝切割,但块度也很大。(二)矿山岩体内原始应力分布规律1、自重力 地下岩体处于三向应力状态。2、构造应力(见图2)原因:构造应力。地壳运动使岩体变形,岩体内储存弹性变形能。当应力超过岩体强度时,岩体破坏,能量全部或部分释放。未释放的能量,变为构造应力(残余应力)。构造应力特征:(三)孔的周围应力分布(见图3)4、大小孔周围的应力5、压力在底板内传播(见图5)二、长壁工作面围岩运动基本规律5倍。(见图6)第一种情况:有老顶,直接顶不太厚;直接顶
4、厚度小于或等于采高的3(1)在开切眼内开始回采;(2)采到一定距离后,直接顶垮落,但垮落后的碎石不能充满采空区,有间隙;(3)随工作面推进,直接顶一次一次地垮落,老顶岩层的跨度不断地增大,增大到一定距离,折断,给支架一个动压-初次减压;(4)工作面继续推进,直接顶再一次一次的垮落,老顶跨度增大到一定长度后,又一次折断。这种折断随工作面推进是周期性的-周期来压。第二种情况:直接顶厚度大于采高的5倍,垮落后能充满采空区,老顶距工作面较远或无老顶。(见图7)直接顶上部老顶岩层,随直接顶的垮落而下沉(折断或不折断),压在采空区的已垮落的矸石上,无周期来压(或周期来压不明显)。第三种情况:无直接顶,坚硬
5、而厚的老顶岩层直接在煤层之上。老顶岩层悬空后,弯曲不大;在端部出现裂缝,并从两端整体切下,剪应力破坏。(见图8)支架载荷 ,顶板折断时,产生很大的动压,并形成风暴,催跨工作面。第四种情况:直接顶为裂隙发达的石灰岩,煤层厚度不大,直接顶下沉到底板之前,不会垮落。支架上载荷, ,顶板压力不大,稳定。(见图9)根据以上情况,顶板可分为五类:(h: 直接顶厚度;M: 采高;L8:老顶初次垮落步距)。I、h5M无周期来压或周期来压不明显(第二种情况)。II、0.3Mh35M,L8=2550m,周期来压明显(第一种情况)。III、0.3M50m; h0.3M, L8=2550m周期来压强烈(第一种情况)。
6、IV、h=0,老顶坚硬而厚,来压极强烈(第三种情况)。V、塑性弯曲顶板,无周期来压(第四种情况)。三、长壁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基本规律I、应力降低区:比原始应力小。工作面支架,采空区矸石。II、应力升高区:比原始应力大。工作面四周煤体,采空区后部的矸石。III、原始应力区:远离工作面前方的煤体和采空区更后部的矸石。应力集中系数k=升高(降低)应力区的应力原始应力。升高应力区k=2357。四、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一)工作面顶板下沉及顶板下沉速度1、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板下沉量及顶板下沉速度(见图11)曲线1,直接顶下沉量,mm;曲线2,直接顶下沉速度,mm/day。C0 - 初次来压老顶垮落步距;C
7、1 - 周期来压老顶垮落步距。2、采高、控顶距离及支架阻力对顶板下沉量的影响(1)煤层厚度(采高)大,顶板下沉量大;(2)控顶距离大,顶板下沉量大;(3)支架阻力愈大, L愈大,顶板下沉量愈小;支架阻力不变, L不变(常数)。工作面推进速度愈快,顶板下沉时间愈短。根据实际观测,工作面推进速度增大,顶板下沉速度也增大,但不是成正比例增加。因此,顶板下沉量 随工作面推进速度增大而减小。4、开采深度及煤层倾角根据实例,开采深度在600-800m以内时,顶板下沉量与开采深度无关。煤层倾角愈大,顶板下沉的垂直分量愈小,但顶板下滑力增大。5、回采工艺对顶板下沉速度影响落煤,放顶时,顶板下沉速度增大。(二)
8、支承压力显现1、应力升高区的压力称支承压力。位于工作面前方,工作面两侧煤柱上,采空区压实的矸石上。2、支承压力形成过程(1)割煤后,最大压力在煤壁;(2)随煤壁的破碎,支承压力向煤体内转移;(3)继续转移。3、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因素(1)开采深度:随开采深度增大,应力集中系数增大,支承压力最大值距煤壁距离增大;(2)煤的强度:煤的强度愈大,支承压力的集中系数愈大,但支承压力最大值距煤壁距离愈小;(3)煤层厚度:煤层厚度愈大,其强度愈小,支承压力最大值内移;(4)顶板岩石性质:顶板岩石愈坚硬,支承压力分布范围愈广,应力集中系数愈小;(5)支架阻力:支架阻力大,支承压力小,分布范围小;支架阻力小,
9、支承压力大,分布范围大。(6)顶板控制方法:与垮落法相比采用充填法时支承压力小、分布范围小。(三)老顶矿山压力显现: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见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顶板控制与顶板灾害防治一、顶板控制方式工作面支架、采空区处理、工作面来压的预报与监控、工作面冒顶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二、工作面支架(一)单体支架1、对支架的要求:(1)阻力:初撑力:支架架设后顶板开始下沉时,支架对顶板产生的阻力,初撑力大可避免和减少顶板的“离层”;工作阻力:支架的额定阻力,此阻力使支架能支撑直接顶和老顶作用在支架上的全部载荷。(2)可缩性:随顶板下沉而收缩的性能,根据顶板性质决定可缩量的大小。2、工作面单体支架类型3、工作
10、面单体支架选择(1)木支架:消耗木材多,可缩量小,有时加木垫(少用);(2)急增阻磨擦式金属支柱:阻力变化大,可缩量小(少用);(3)微增阻磨擦式金属支柱:阻力变化小,初撑力大,可缩量大;(4)恒阻式液压支柱:阻力不变化,初撑力大,可缩量大。工作原理:4、工作面单体支架的设计:确定工作面支架的布置(1)工作面支架的载荷估算a.水平煤层:最小控顶距1110.33.3最小控顶距范围内每排支柱支护面积=3.3bb为支架间距3.3bN=3 b=3/(3.31.07)=0.85m,实际采用支架间距:b实=0.8m(2)工作面单体支架受载特征a.支架所受的载荷与支架本身特性有关;b.工作面不同地点,支架载
11、荷不同,上中下、前后支架受力都不均匀;c.由于支架架设质量,造成支架受力不均匀:例1、支柱打在浮煤上;单铰掩护式支架随采高的变化,顶梁尖端(铰点)围绕支架的后铰点作圆弧运动,因此支架的空顶距随采高的变化而变化,使支架前端无支护增大,不利于顶板控制。采用带四连杆的掩护式支架(双铰式),随采高的变化顶梁尖端的运动曲线为双纽线,在设计中可以使顶梁尖端在采高范围内呈近似垂直层面的直线运动。3、液压支架的阻力(1)工作阻力:液压支架的主要参数,决定支架结构尺寸,支架的支撑能力。两种观点:a.加大工作阻力:支架适应性强,可靠性强,使用寿命长,减少使用过程中维修,安全,但制造费用高;b.支架工作阻力必须与顶
12、板条件相适应,只要支架能控制住整个工作面的顶板下沉与压力,保持控顶区内顶板的完整与可靠即可。加大工作阻力,使支架重量大、造价高、装运使用都不方便。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要设计“支架系列”。目前,工作阻力高达400t-800t,甚至超过1000t。(2)初撑力:初撑力大,立柱能很快达到工作阻力,减少顶板下沉量,避免顶板的离层,改善支护性能。但初撑力过大易破坏直接顶。3、支架的附属装置(1)掩护式与支撑掩护式:侧护板,护壁装置,支柱复位装置;(2)支撑式:挡矸帘,支柱复位装置。4、液压支架选型(1)顶板压力合力的大小与作用点根据直接顶岩石性质,将直接顶破坏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直
13、接顶岩石中硬,在采空区无悬顶,合力作 用点在前后柱之间:(见图26a)Q=P1+P2Qq=P1L1+p2L2P2=Q-P1P1=(q-L2)Q/(L1-L2)P2=(L1-q)Q/(L1-L2)第二种情况:直接顶岩石坚硬或有老顶,在采空区有悬顶,合力作用点在后柱之后:(见图26b)Q= P1+P2P1应为负值,但不可能,P1只能为0Q+R= P2 ,R= P2-QQq+Rr= P2L2P2=(q-r)Q/(L2-r)P1=0式中R为附加力第三种情况:直接顶岩石松软,在工作面控顶区内有破坏,合力作用点在前柱之前:(见图26c) Q= P1+P2 P2 应为负值,但不可能,P2只能为0Q+R= P
14、1 , R= P1-QQq+Rr= P1L1P1(r-q)Q/(r-L1)P2=0式中R为附加力(2)支架特征与选型a.支撑式支架:顶梁长,控顶距离大(4m左右),立柱在后部, 立柱合力作用点靠后,支撑力大;顶板覆盖面积小,支架之间的空隙,易漏矸。适用于第一种情况,直接顶岩石坚硬。b. 3m),并有掩护梁将工作面与采空区隔开;支柱合力作用点靠支架前部,且有平衡千斤顶调整合力作用点位置,支撑力较小;架与架之间有侧护板,防止漏矸。掩护式支架:顶梁短(2适用于第三种情况,直接顶岩石松软。c.支撑掩护式支架: 顶梁长度大于掩护式,小于支撑式;掩护梁克服支撑式的缺点,四柱都在顶梁与底座之间,克服掩护式支
15、撑力较小的缺点;架与架之间有侧护板;适应于中硬顶板,对于硬和软的顶板也有一定的适应性。三、老顶来压(初次来压与同期来压)的控制(一)老顶来压的意义(二)老顶来压的规律初次来压步距(L)与周期来压步距(L)1、影响因素(1)老顶岩石的力学性质:老顶岩石坚硬,L、L大;(2)老顶岩层的厚度:老顶岩层厚度大,L、L大;(3)地质构造:老顶岩层构造面平行于工作面,易折断。2、初次来压步距( L)与时间初期来压步距( L):厚度较小的砂岩:L=15-25m厚度大于4 m的砂岩:L=20-30m厚度45 m的砂岩:L=35-45m厚度大于810 m的砂岩:L=60-70m石灰岩(裂隙质育):L=20-25
16、m初次来压延续时间:2-3天3、周期来压步距(L)(三)老顶来压征兆1、顶板下沉速度突然增大,金属支柱大量沉缩;2、支柱发出声响;3、支柱钻底、钻顶;4、支柱倾倒;5、 片帮;6、直接顶破碎。(四)顶板来压的监测与预报1、建立监测系统工作面内观测 :顶板下沉量,顶板下沉速度(利用动态仪),支柱载荷(利用压力盒)。工作面两侧巷道观测站:巷道顶底板移近速度(利用动态仪)。2、老顶运动过程监测(1)老顶岩梁相对稳定阶段(曲线OA段),即老顶跨度未达到极限跨度之前,超前平巷内顶底板移近速度平缓,工作面顶板下沉速度稳定。(2)老顶岩梁端部断裂(曲线AB段):老顶岩梁开始断裂、折折,超前平巷内顶底板移近速
17、度增大、达到峰值、减小(按动态仪1、2、3顺序),并确定煤壁前方老顶岩梁断裂线位置(根据动态仪4的无变化)。工作面顶板下沉速度无显著变化。(3)老顶岩梁显著下沉(曲线BC、CD段):超前平巷内顶底板移近速度再次变化,减小、增大、达到峰值、减小(按动态仪3、2、1顺序)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值和范围均增大,煤壁的破坏范围扩大,可能出现片帮;但工作面顶板下沉速度仍比较平缓或有所增加。顺序);支柱载荷增大;直接顶岩石进一步被破坏,平行于工作面出现裂隙、台阶下沉,并产生巨响,有掉矸现象。、2(4)老顶岩梁继续显著下沉、开始触矸(曲线EG段):老顶岩梁折断后下沉并开始触矸,超前平巷内顶底板移近速度减小、趋于
18、平缓,但工作面顶板下沉速度增大、达到峰值、减小(按动态仪1的GH段曲线),老顶岩梁一但触矸后,超前平巷顶底移近速度、工作面顶板下沉速度、支架载荷趋于正常。、2(5)老顶岩梁触矸(曲线GH段):老顶岩梁触矸,工作面和超前平巷顶底板移近速度减小(动态仪1、2、3、13、老顶来压预报内容(1)来压时间预报老顶岩梁显著运动,失去平衡,压力显现移近煤壁附近,经现场实践证明,一般在20小时后,工作面来压。c.临场预报(曲线EG段)8小时内的全面来压。工作面顶板下沉速度、支柱载荷突然增大,一般经过0.5(2)来压强度预报来压十分明显:加强支护,撤出人员;来压明显:针对性加强支护,可不撤出人员;来压不明显:只
19、需在来压时加强支护,不撤人员。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一)工作面大面积冒顶1、老顶来压时的大面积冒顶(1)产生条件类或类顶板,周期来压明显或周期来压强烈,支架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较低,或支架架设质量差。 (2)产生致因老顶岩梁下沉时由于重力作用压垮支架,导致工作面大面积冒顶;老顶岩梁下沉时由于冲击作用,支架被压死、压坏或压入底板,导致工作面大面积冒顶。(3)预防措施a.支架要有足够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b.支架要有足够可缩量;c.工作面遇断层或裂缝时,在断层、裂缝范围内加强支护(如用木朵)。2、厚层难垮顶板的大面积切顶(1)产生条件类顶板,厚而坚硬的老顶岩层剪切破坏,导致顶板岩梁大面积冒落
20、。(2)预兆a.顶板断裂声响的频率和音量均增大;b.严重片帮;c.底鼓或煤柱附近产生裂缝;d.上、下平巷超前支承压力明显增大;e.工作面支柱载荷和顶板下沉速度明显增大;f.工作面或采空区淋水加大。(3)预防处理措施:a.顶板的高压注水,软化顶板、扩大岩层的裂隙;b.打眼放炮强制放顶。(二)工作面局部冒顶1、工作面端头局部冒顶机头、机尾处以及与工作面相连的一段巷道。顶板暴露面积大、支承压力集中,易冒顶。措施:加强端头支护(如四对八梁支护、抬棚子、十字铰接顶粮等)。2、工作面煤壁附近的局部冒顶工作面煤壁附近无支柱,顶板被密集的裂隙切割,形成游离的岩块而冒落;煤壁片帮增大了无支护顶板的面积。措施:放
21、炮时,炮眼布置及装药量合理,避免崩倒支柱;采用正悬臂交错顶梁支护、正倒悬臂交错顶梁支护;尽量使工作面与煤层的主节理方向垂直或斜交,避免片帮。3、工作面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工作面放顶线处支柱受力不均匀,在回撤“吃劲”的支柱时顶板会立即冒落;顶板被断层、裂隙、层理等切割成大块游离岩块时,回柱后游离岩块推倒其他支架,导致局部冒顶。措施:在大块游离岩块范围内用木朵加强支护;在大块游离岩块范围内用木支架替换金属支架。4、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断层、裂隙、破碎带附近顶板易发生局部冒顶;有垂直或斜交于工作面的断层,断层附近的岩块可能顺断层面下滑而推倒支柱,造成工作面的局部冒顶。措施:采用木朵或迎岩块下滑方向架设戗棚或戗柱;用锚杆或注浆(水泥或树脂类浆液)加固裂隙或断层破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