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263312 上传时间:2025-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摘要2-4 ABSTRACT4-8 第1章 绪论8-12 1.1 选题动机8-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1.2.1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9-10 1.2.2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10 1.3 研究的思路和创新之处10-12 第2章 国有企业相关理论12-16 2.1 国有企业界定及特征12-14 2.1.1 国有企业界定12-13 2.1.2 国有企业特征13-14 2.2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14-16 第3章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16-30 3.1 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发展16-19 3.2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体系19-24 3.2.1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体系形成19-20 3.

2、2.2 五要素理论框架的特点20 3.2.3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之缺陷分析20-22 3.2.4 我国企业借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思考22-24 3.3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体系24-28 3.3.1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体系的概念及特征24-26 3.3.2 我国企业借鉴风险管理框架的思考26-28 3.4 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28-30 第4章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30-42 4.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成效30-33 4.1.1 逐步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起较为合理的产权链条31 4.1.2 投资决策和管理逐步规范化31 4.1.3 财务、资金管理电子化、集中化31-32 4.1.

3、4 逐步加强对人员的管理32 4.1.5 加强了审计监督32 4.1.6 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32-33 4.2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3-42 4.2.1 国有的产权结构决定了内部控制难以建立33-35 4.2.2 控制环境不完善,没有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35-37 4.2.3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37-38 4.2.4 企业管理控制不完善,实施效果差38-42 第5章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失效问题对策42-57 5.1 改变产权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根基建设42-45 5.2 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45-49 5.2.1 完善董事会制度,加强董事会

4、的核心地位45-47 5.2.2 强化监事会作用47-49 5.3 改进国有企业管理控制手段,创新内部控制活动建设49-57 5.3.1 健全内部审计的制度49-51 5.3.2 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改进薪酬体系51-57 结论57-59 参考文献59-62 后记62-63 国内现状我国内部控制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均起步较晚,1986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首次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1997年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实施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以便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该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

5、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1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代发论文,该法律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2000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招股说明书中专设一部分,用来说明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作出报告。22001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出具内部控制审核

6、报告,在审计规范中明确了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要求。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2002年12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3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用以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发表论文。2003年11月25日,审计署审计长会议通过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该评价准则目前已失效),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42004年8月20日

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25次主席会议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2005年2月28日,为规范保险中介机构内部运行,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保险中介机构安全稳健运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保险中介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试行)(保监发200521号)。2006年12月8日,为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第54次主席会议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并自公布之日2007年7月3日起施行,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52008年6月份,财政部等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从2009年正式

8、施行。应该说此次发布的规范,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立足我国国情的同时,与国际发展潮流保持趋同,是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在会计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国外现状前 言 自2001年“安然事件曝光以来,美国相继曝出环球通讯、世界通信、施乐、默克制药等国际性大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丑闻,充分暴露出内部信息披露形成虚设等问题。在我国,从几年前的琼民源、猴王、郑百文、银广夏,到近期发生的中航油巨额亏损、四川长虹巨额应收款欠款案,无不显示出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以及有关信息披露的缺乏。美国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没有引起相应的关注。

9、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建设,财政部、监事会、银监会、审计署等组织均出台了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应该说,这些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将强内部控制构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如何具体地实施内部控制尚缺乏明确的规定,相当多的企业或者职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真正含义仍未了解。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内外舞弊丑闻的频频爆发,内部控制这个概念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上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所流行的内部控制问题几乎是来自于审计研究的领域。也正由于审计界正式提出内部控制后,人们才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而根

10、据企业整体管理目标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本文主要分析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所帮助。关键词:内部控制 控制环境 控制活动一、 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其要素 内部控制就是企业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促进企业管理方针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与手段。换句话说,内部控制就是以企业管理为核心的组织、规划、程序、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的组合。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内有助于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提高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对外则

11、有助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的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该定义强调,内部控制不只限于与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方面,还包括了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统计分析、培训计划和内部审计以及其他领域的有关经营活动。但从承担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的责任角度看

12、,这一定义过于宽泛。 1958年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作了正式的修改,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涉及与财产安全和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有直接联系的方法和程序;内部管理控制主要是与贯彻管理方针和提高管理效率有关的程序和方法。由于考虑到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广泛的主题,将扩展了内部控制的含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发生案件的缺陷。 新准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以及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内部控制的丰富内涵:1、当前已从关注“

13、硬性控制”走向“软性控制”,前者即关注控制是否一切都置于管理层的掌握之中,所有的经营活动是否都处于规定的状态下,而后者即关注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层的管理基础、企业文化及内部控制意识的作用。2、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而并非仅仅是一些僵硬的制度或规定。3、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负有主要责任,但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内部控制分担责任,从而促使所有员工团结一致,而不是与管理层对立。4、强调内部控制有利于处理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即内部控制可以使组织目标易于达成,但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5、强调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相结合,而并不是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同时控制已不再仅是管理

14、的一部分,管理与控制的职能界限已经变的模糊。(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要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并且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单位资料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三)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和各项业务环节。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至少应当考虑以下的几个基本要素。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气氛,影响该组织中人们的内部控制意识。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

15、基础,决定着内部控制的规划和结构。其内容主要包括了正直品行与价值观、人员胜任能力、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等。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与提供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财务报告有关的风险的确认、分析和管理。风险评估过程必须判明企业完成既定目标存在的外部风险,分析各种风险的类型和程度,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企业管理当局应制定计划、程序或行动来避免具体风险,或者出于成本或其他因素的考虑接受这一风险。一起风险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环境的改变、新职员的引入、新技术的引入、信息系统的更新等等。3、事项识别 即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中暗含风险的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

16、社会因素、组织因素、技术因素等,各种因素中存在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等。4、信息系统与沟通 信息系统与沟通是收集与交换被审计单位执行、管理和控制业务活动所需信息的过程,包括收集和提供信息(特别是履行内部控制岗位职责所需的信息)给适当人员,使之能够履行职责。信息系统与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管理层对经营活动作出正确决策和编制可靠的财务报告的能力。5、对控制的监督 管理层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建立和维护控制并保证其持续有效运行,对控制的监督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管理层对是否定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复核,内部审计人员评价销售人员是否遵守公司关于销售合同条款的规定,法律部

17、门定期监控公司的道德规范和商务行为准则是否得以遵循等。监督对控制的持续有交叉进行十分重要。 持续的监督活动通常贯穿于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与常规管理工作中,例如,管理层在履行期管理活动时,取得内部控制持续发挥功能的信息,当业务报告、财务报告与他们获取的信息有大差异时,会对有重大差异的,报告提出疑问,并作必要的追踪,调查和处理。 在一定的程度上而言,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内部控制的有关人员。内部控制的相关人员包括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人员和组织内的其他人员。管理层对组织所有活动负有最终责任,并且他们通过企业内部组织作为行使其职责的手段,构建和运行内部控制。 董事会决定内部控制构建和运行相关

18、的基本政策,并且对管理层构建和运行内部控制有监督的责任。监事作为董事以及董事执行职务进行监督的一环,以独立的立场,负有对内部控制的构建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核查的职能和责任。内部审计人员则承担着对内部控制构建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促使其改进的职责。组织内的其他人员也承担着与自身业务相关联的一定的使有效的内部控制构建和运行的职责。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相比,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较大差距,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无法对实践提供系统、规范的指导。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内部控制仅有形式,实际未得

19、到执行 美国SEC要求所有依照1934年证券交易法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都要在年报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及其执行的有效性,并且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相关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一要求体现了美国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实效。内部控制从完全自律他律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我国基本规范第27条规定:单位应重视内部控制监督和检查工作,由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规范很重视内部控制的自我检查和评价,但是却未明确企业内部的专门监督机构的构成及其地位,权限和工作范围等。这势必会导致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评价弱化,

20、使内部控制停留在表面的建设上而实质上则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理解存在的偏差,意识薄弱 在企业中,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容易对内部控制产生错误的理解。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漠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仅包括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财务报告目标,同样包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营性目标。然而我国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试行没有提及内部控制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方面的作用。2、对内部控制度一贯性与灵活性的尺度把握存在偏差。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过时,失效的内部控制度管理企业,同时不能在遇到具

21、体问题时过分强调灵活性,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控制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甚至为了获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不择手段,将灵活性作为弄虚作假的便利条件,无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3、对内部控制对象的理解存在偏差,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有效的,任何人都需要遵守,没有例外,包括制定内部控制的最高管理当局在内。财务和会计合署办公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财务人员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无法有效防范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主要风险;管理者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培训,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并且有一些领导破坏有关的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控制度宽以待已、严以律人,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一般员工,与自己没有关系,造

22、成信息交流不畅,监督环节也在减弱。(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而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表现在:1、董事会缺乏独立性,难以对经理层形成有效控制。在我国企业中,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种关键人模式实质上是裁判员兼运动员,经理人员自己监督自己最终使企业的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导致相关管理层权责不清,职能履行不到位,降低了制衡力度,增加了决策的随意性。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管理层我行我素,从而使内部控制失效也就成为

23、了一种必然。同时,我国企业董事会很大程度地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2、监事会功能有限,难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形成有效监督。我国的企业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或经理班子的成员,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班子的决策。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重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略了监事会的地位,使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难以反映财务报告真实性 财务信息的质量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只有规范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真实

24、性。我国股市目前之所以存在过度投机的风险,上市公司业绩之所以虚假成分较高,股价波动幅度比较大,固然与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理有关,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关注,造成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人员不重视财务信息的披露,并且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而美国SEC规定,公众公司按年度递交给SEC的10K表格中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管理当局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年度报告,具体为关于管理当局建立和维护适当的企业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的责任报告;管理当局用于评价企业财务呈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柜架的报告;管理当局对到最近财政年末为止的企业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包括企业财务呈报内

25、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声明,其中,必须披露管理当局所确认的企业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的任何重大弱项,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重大弱项,管理当局就不得认定其财务呈报内部控制是有效的;一个声明,即会计事务所(对公司包含在年报中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机构)已经对管理当局的财务呈报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意见签发鉴定报告。2、会计师事务所的鉴定报告,提供审计人员对管理当局财务呈报内部控制评价意见的鉴定报告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变动,对于任何重大影响或可合理预期的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任何变动都应予以披露。内部控制批评价报告可以提高管理层的控制意识,避免舞弊事件发生后进行责任认定时出现相互推委和责任转移现象。同时,通过管理层改善

26、控制环境,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五)相关法规制度有待完善我国财政部门于2001年6月22日发布的基本规范中,有些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超出了会计控制的范围。财政部门就制定内部控制规范的动因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问题;加之财政部门的职权范围,决定其相关规范必然更多地关注会计控制。但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会计控制只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要真正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实现防止舞弊,保证遵循法律法规等目标,需要会计和各种管理手段相互配合。即使是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但仅靠内部会计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 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鉴于本文的分析,同时又考虑到我国经

27、济发展的现实,尊重企业的历史演进路径,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如下建议:(一)应披露由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形成的报告 内部控制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仅需要一些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些手段和方法是建立在对企业的特点和分析控制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制度方法和手段,并且要定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效率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监督和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从而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质量,对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使内部控制更加晚上和有效。同时,在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内部控制报告,可以把内部控制效率有关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控制主体,以便其决策

28、,促使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转。(二)我国应拓展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对象,从而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 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因为会计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提供成本、营运、生产、库存等信息。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系统的建设。 在交流方面,要注重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确保每一个人均清楚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同时,美国ERM框架的内部控制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四个方面,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只有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所以我国内部控制目标要不断扩展,以调动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关注

29、和需求,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基本规范可以类似于美国COSO报告那样的概念性的制度框架,必须具有强制力;具体规范是运用在实际操作上的规则,具有参照性。例如我国有关部门应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成设提到日程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提供依据。(三)完善公司治理,丰富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 内部控制中强化公司治理的作用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股权结构异化,股权文化缺失,公司治理形备而实不至。惟有强化公司治理,提倡股权文化,才能净化控制环境。我国应加强公司治理建设,是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从根本上

30、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防止管理层超越内部控制。2006年2月新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生大错报风险已将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向上扩展到治理层董事会,向下扩展到其他员工。这种理念运用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丰富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主体发展。(四)发展内部控制独立审计业务,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 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强烈要求上市公司每年评估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上市公司管理层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明确管理层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应控制程序充分有效的责任,持续性地对

31、公司相关领域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内部控制审计除了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否客观发表意见外,还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并出具意见。内部控制评估和审计加重了企业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企业管理层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对企业长远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在注册会计师的协助下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实实在在地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也会为降低自身风险监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证券市场的透明度。(五)完善我国财政部门规定基本规范的内容,加强监督,严格奖惩制度 我国财政部门要对基本规范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

32、辑的内部控制概念框架,从而更好地指导具体规范的制定。同时,一方面,单位及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单位要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先进行自我考评,政府财政、审计部门要集中重点对各单位内部会计执行的结果,即收支核算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执行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内部控制不健全、执行不好的单位责令健全整改,必要时对领导进行撤职、处罚,以提高其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并严格执行的积极性。(六)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诚实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

33、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和经营的风格、董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等。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单位的气氛。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能否生效的至关因素之一。即使设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败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不论其他控制要素是否存在,管理部门缺乏诚实性或对内部控制不感兴趣,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许多单位内部控制的不完善。例如,公司治理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机衡机制,导致少数管理者权力过分集中;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或带头越过内部控制;员工素质低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了解,或由于违反内部控制并不会导致严厉的处罚而对

34、内部控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使企业内部控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结 束 语 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加大,大量的案件出现,必然跟企业的内部管理有着紧密的关系。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来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产权的不断多元化,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会计目标也会逐步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化,这些都为我国逐渐推行和运用新的会计准则垫定了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和运用已是大势所趋,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在内部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这就表明审计界非常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也表现出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与无效将关系到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一方面要根据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

35、要进行各项经济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注重对制度有效性设计,要保持中国特色,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适时地推进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运用,不断向国际惯例靠拢。采用新审计准则规定的内部控制涵义,它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这种做法在技术上的先进性是不容质疑的。 我国己进入研究如何使内部控制的理论、企业实务的管理制度与政府部门的相关立法形成互动关系。因此,今后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方向除了要注重研究应该采用什么措施来解决目前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1 李桂

36、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刍议.中国农业会计,2006(02).41-42页2 崔东敏.邹军.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11-13页3 邢风云.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商场现代化 , 2005 (21) . 22-23页4 王棣华.试论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澳门理工学报, 2007 (02) . 第五版5 田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11) . 15-17页6 吴明志.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当代经济,2007 (09) . 33-35页7 杨帮文.浅议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公用事业财会 , 2006 (03) .

37、 21-23页8 周玲珍.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公用事业财会 , 2006 (03) . 37-38页9 曲秀霞.内部控制发展研究及几点建议.北方经贸,2006(07). 40-42页10吴毅华.郭鸣 .论我国肄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理(下旬刊). 4-5页11 张 敏.马熔蓉. 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财经政法资讯 , 2006 (05) . 7-10页12 陆 磊.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公用事业财会 , 2006 (02) . 51-52页13 耿佃余 . 关于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 (01) . 11-13页14 彭远讯.论我国

38、企业内部控制.航空工业经济研究, 2007 (02) . 52-54页15 吴明志.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当代经济, 2007 (09) . 40-42页16 潭月芬.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北方经济,2007(16). 38-40页17 许丽芳. 反倾销应诉下的内部控制.财会通讯(理财版) , 2006 (Z1) . 18-20页18 李景华. 如何抓好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新疆农垦经济,2008(03). 28-31页19 张立民.唐松华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研究,2007(5). 36-40页20 董黎明.浅析上市公司异常派现.财会月刊,2004(10).

39、 12-14页21 潘琰.徐新佳.科龙事件的会计审计问题分析.财务与会计,2007(5). 22-24页22 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会计研究,2005(2).24-25页23 易有明,田富军.新旧审计准则有关内部控制的比较.审计月刊,2006(11). 20-22页24 刘金文. “三要素”: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最佳组合.审计研究,2004(2). 3-5页25 陈 蕾.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强制披露述评.财会月刊,2005(12). 21-23页26 张连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涵与框架体系.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5). 第3版27 柳絮.刘小清.现代企业内部的概念研究

40、与设计思路.会计研究,2006(1). 11-12页28 高一斌.王宏.对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2006(02). 31-33页29 陈汉之.吴益兵.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后续发展.会计研究,2005(2)54-55页30 朱荣恩.应唯.吴承刚.关于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会计研究,2004(10)31-33页31 AndrewJ,Leone,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A discussion of Ashbaugh, Collins ,and Kinney(2007) and Doyl

41、e, Ge ,and Mcvay (2007)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 September: pp224-237.32Hermanson,Heather 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 Accounting Horizons,2005.septembei:pp325-341.33 Weili Ge,Sarah Mcvay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 act, Accounting Horizons,2005.september:pp137-15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管理学资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