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认识关系型话题作1.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257189 上传时间:2025-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关系型话题作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认识关系型话题作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认识关系型话题作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认识关系型话题作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认识关系型话题作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系型话题作文一,认识关系型话题作文关系型话题作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 由于关系型话题作文具有多元性、辩证性、发散性等特点,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所以,关系型话题作文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从2003年全国高考卷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到2004年全国高考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从2005年全国高考卷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到2006年江苏高考卷话题作文“人与路”,重庆高考卷作文“走与停”等等,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身影”无处不在。(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话题及其命制特点。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

2、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认知关系”。 就拿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所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来说,其文题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话题,行文中作者就很好兼顾了“我”与“地坛”这两个要素:一方面具体描述了“我”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思,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交代了“地坛”给我的人生感悟,使我完成了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鼓足了生命的勇气,从而揭示了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即“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其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直接表白式,如2005年全国卷二位置与价值。另一种是材料关系复合式,如2005年全国卷

3、一,提供材料,限定话题,要求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作文话题。其中以材料关系复合式为主,因为这种形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就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 (二)

4、要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矛盾关系。单独看各概念间的关系是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例如2006年重庆高考卷的“走与停”。写作时,要阐明二者的辩证关系:“走”和“停”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又是统一的,“走”是为了前进,为了接近目标;“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更快地接近目标,可以视为积蓄力量与整装待发,该停时要停,不该停时就不要停。(2)取舍关系。指的是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之间的是非

5、、对错的关系。例如“忘记和铭记”(2005年高考全国卷)这个话题,我们在写作时,对于“忘记”和“铭记”,该忘记什么,该铭记什么,应该有所选择,态度要明确,并要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来写,“忘记”与“铭记”不可能并存,不能同时兼顾。(3)并列关系。即话题中所给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存在着并列关系,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例如“凤头、猪肚、豹尾”(2005年高考江苏卷)这个话题,按话题材料里的说法,“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这“开头”(凤头)、“中间”(猪肚)、“结尾”(豹尾)三者构成并列关系。写作时,话题里的“凤头”“猪肚”“豹尾”三个概念都要有所顾及,并要有所侧重地分条陈

6、述。 (4)递进关系。例如“一枝一叶一世界”(2005年高考浙江卷)这个话题作文,反映的是“一枝一叶”与“一世界”之间的关系,即“寻常细微事物”与“大千世界”之间的关系。事物由小推进到大,构成递进关系。写作时,要把这个渐进过程写出来。 (5)转折关系。例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5年高考全国卷)这个话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意料与情理也是矛盾的),人生在世,会遇到许多出人意料的事情, 但有些事情往往又在情理之中,前后两部分构成转折关系。(6)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

7、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如 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作文.,有人文素养能带来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文素养”都能带来发展。我们要“人文素养”,但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寄托在“人文素养”上。(7)辩证关系这类文题与矛盾关系类的有交叉之处,但为了区别起见,还是单独列出。所谓辩证关系类话题作文,是指话题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写作时要注意从物质、运动、实践等角度切入,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写清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今年的高考作文

8、题“感情亲疏”与“认知的正误”之间,就有着复杂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可以分为:正影响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准确,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负影响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不准确,所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衰亡也”。零影响写一个人秉公办事,不以感情左右对事物的认知,所谓“宫中府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也”。“反影响”认知的正误反过来影响感情的亲疏。所以这个文题的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感情”一词的含义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指亲情,也可以指友情、爱情。这个话题又可以放到不同的领域,针对不同的对象去谈;放在家庭生活领域,可以写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朋关系等;放到学校教育

9、领域,可以写师德、德育教育艺术、学生成长等,放到政治领域,可以写执法公私、情义矛盾等,还可以写教练和运动员、观众与演员、顾客和商家等等。只要有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有文化的积淀和融会,有较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来。(8)主客关系所谓主客关系,是指话题的两个概念中有一个是主体(往往是人),一个是客体(往往是物),写作这类文章时,要学会以主体来驾驭客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还可以说明。或想象自己如何驾驭客体的行为,或谈自己对客体的认识,目的是写清主体与客体的内容关系。例如:“人与路”(9)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类话题作文,指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平时我们向别人诉说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的

10、始末时,我们总是先说事情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最后说出结果,做数学证明题,也往往由“因为”推出“所以”来,我们在写因果关系的话题作文时,也可由因推到果;当然还可以进行变通,采用因果颠倒法,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这样行文较常规构思有一定的优势,它先把结果说出来,使得作者的思维有了立足点,文章有了论证的方向,由结论再分析原因,可使思维聚合到一点,不再分散精力,不再受其他因素干扰,在考场上容易成篇。如上海市1988年高考作文“清流与活源”,这实际上是一个因果关系类的话题作文,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清流是果,活源是因,只要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挖掘“流”与“源

11、”的含义,进而联系实际,进行议论,结构上或由因到果,或由果涉因,就可构思成文了。(三)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个要素。 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我与地坛”谈的是人与空间;“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 而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

12、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二,关系型话题作文写作指津自从2003年高考作文以“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之后,这种关系型话题作文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4年全国15套作文题,其中有9套是关系型的。2005年全国16套作文题近一半也是关系型的。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并列构成的关系型话题,加大了作文的限制力度,极富思辨性,写作起来较一元话题难度明显增大。

13、怎样写好这种关系型话题作文呢?笔者结合高考作文话题谈几点看法,以供同学们借鉴。(一)吃透话题内涵吃透话题内涵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把话题跟题引材料与提示语结合起来理解,注意题引材料的倾向和提示语的暗示。题引材料往往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如 2005年全国卷作文题,题引材料: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了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这个材料的倾向就表明了“铭记与忘记”的立意方向:要把关爱铭

14、刻在心,让怨恨随风而去。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奏响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取舍统一,彰显辨证,什么该记,什么该忘,要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主题。 又如2004年广东卷作文话题“语言与沟通”,提示语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这个提示语就暗示了“语言与沟通”的立意方向: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沟通的障碍。二是要准确理解话题的关键词语的含义。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审题时要加以注意。如2005年全国卷作文话题“位置和价值”,

15、“位置”,可以是一种空间、一种时间、一种角色、一种地位,而“价值”也是相对意义上的价值。又如2005年辽宁卷作文话题“今年花胜去年红”,就要把握“花”的引申义:友谊之花、科技之花、普法之花、和平之花。准确理解了话题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写作起来就不会跑题。(二)辨明话题关系所谓辨明关系,就是在仔细审读话题材料的基础上,用辨证思维的方法,分析清楚构成话题的几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2005年全国卷作文话题“位置与价值”,表现为一种依存关系,有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或者说要什么样的价值就要找到什么样的位置。建立在这种关系上,写作时可以作相关的、相反的思考,比如有了好位置就会有好价值吗?怎样在

16、一定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价值?为了体现价值怎样寻找合适的位置?等等。又如2005年全国卷作文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细加审题,便能领悟:话题的两个因素是对立统一的,同时又是互为因果联系的,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微观与宏观、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写作时可以运用所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透析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出符合话题的文章来。关系型话题中的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承的、相反的或相关的,也可以是必然的、或然的或变化的,还可以是同步发展的相互影响的或相辅相成的。写作时要全面思考,缜密分析。万万不可只说一面,而忘记另一面。如“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个话题,两个因

17、素之间是条件关系。人文素养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两者养密不可分,既可相互制约,又可谐调共进。写作时应把握这种互动性。(三)找准话题基点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很难辨明几个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作起来无从下手。但是几个因素无论何种关系都有一个隐含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写作的基点,这个基点找准了,文章就不难写了。寻找关系型话题的写作基点,要从话题提供的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如2004年江苏卷作文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要写好这个话题作文,就必须找准能够沟通

18、两个因素之间的交汇点。话题提供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水的灵动给人以智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可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变化出不同的色彩。从话料提供的这些条件就可以探究出话题两个因素的交汇点:万事万物变中亦有不变,不变之中也蕴含着万变。围绕它写作才会更切题,立意才显得深刻。又如话题“平凡与自豪”,在话料中说的是一位母亲既为当上名人的儿子而骄傲,又为正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而自豪。据此,可以提炼出话题两个因素的交汇点作为写作的基点:我们应该具有正确的人才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面的,平凡而充实的生活同样有意义。(四)分解细化话题在关系难明、基点难找的情况下,不妨对话题进行分

19、解,从而打开写作思路。所谓分解话题,就是把那些宽泛的能表现多个主题的话题细化,分解成若干个子话题,然后再锁定某一个子话题来构思写作如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可把这个话题分解为三个子话题:在自己认定目标或有能力时,相信自己,不可随意听从别人意见;在自己困惑迷茫或别人的意见更好时,听从别人意见,不可盲目相信自己;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凡智者强者往往既充满自信又融会万物。这样分解后,得知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话题,而且是一个相容的选择关系,写作时任选一个子话题切入,立意指向会更集中,选材范围会更明确,写作起来也会得心应手。(五)善于从不同角度构思立意。 我们的思维切入点不同,

20、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构思立意也就有所不同。例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走与停”这个话题,从生活中的“走”与“停”可以联系到人生中的“走”与“停”,可以引申到“追求”与“反思”,可以联想到“文化的进步与反思”总之,关系型话题作文,一定要抓住话题几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认清它们的内在本质,缜密分析,辨证说理。这样,你将会是考场作文的大赢家。四、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

21、,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如果考生在审题

22、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误区三:分别谈论 孤立分析 以“上楼与下楼”为例,有些考生文章除开头和结尾外,中间大体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谈论上楼的利与弊、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并运用例证、喻证、引证等加以阐释;一部分谈论下楼的利与弊、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并运用例证、喻证、引证等加以阐释。这乍看起来两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但没有写出关系话题的两个方面的联系,是割裂的写法,分割了中心论点,实质上就是把“上楼”、“下楼”当作两个问题分别发表意见,这就误解了关系话题的题意,跑了题,而“上楼与下楼”

23、是要在引喻社会人生之后,讨论“上楼”“下楼”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应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讨论,每一条理由(分论点)都必须紧密地联系“上楼”和“下楼”两个方面,而不能仅顾一个方面大谈一通。误区四: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广东卷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另外,注意偷换概念。换词也应尽量避免。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尽量用话题中的词,以免产生曲解。误区五:思维不严 关系摇摆 2005年黄冈联考卷话题作文先引用了雷锋的谈“钉子精神”一段话为材料,再要求学生以 “钉子与木板”为话题作文,喻指的相互关系应是如何钻(钉)进去或怎样结合起来的问题。有的考生把两者的关系理解为“小与大”的关系,完全偏离了题意。有些考生在同一篇作文里,一忽儿谈论刚强与软弱的问题,一忽儿谈论锋利与平和的关系,论证不严密,阐释的关系摇摆不定,有时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