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浅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静脉炎
预防:
①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②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 .位置便于固定 , 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③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④ 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⑤ 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
处理:
①立即给予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 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②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 20min/次, 4 次/d。
2)液体渗漏
预防:
①妥善固定导管。
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
③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④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处理:
对液体外渗者,予热敷、硫酸镁湿热敷等。
3)皮下血肿
预防:
①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②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处理:
可行冷敷或热敷,每日 1~2 次。
4)导管堵塞
预防:
①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浓度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③采取正压封管, 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 夹子尽量夹在塑料管的近 心端.
处理:
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将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拧下回抽, 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①再次输液时,用 0.5%碘伏消毒肝素帽处,接上输液器,如果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 液管,否则可将小凝血块挤入循环而发生栓塞,应先调整肢体位置,检查静脉留置针有无脱 出,然后用 5 ml 针管抽取 0. 1%肝素盐水 2 ml,连接输液针头回抽凝血块,通畅后再换接输
1
液管输液。
②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 并注意保护血管,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且留置时间
不可过长.
处理:
①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②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 疼痛减轻。
③避免碰撞伤肢.
④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
⑤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 2 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6)导管脱出
预防:
①妥善固定导管,延长管应弧形或 S 型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②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③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
④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处理:
局部按压至不出血。
2、 PICC 置管术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
脉) 穿刺插管, 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 常见并发症 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如下:
1)导管堵塞
预防:
①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 避免扭曲、 打折, 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 减少血栓形成。
②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 在置管后, 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 在每次换药和 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③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 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④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 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 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 (使 用中冲管2— 3次/日 间歇期1次/周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
①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②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
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 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 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如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2) 静脉炎,穿刺点感染
预防:
①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首选贵要静脉(静脉瓣少 ,血管粗) , 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②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 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2
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 置管24小时换药1次, 后定期换药 (3— 7天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被穿 刺肢体制动, 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 以免损伤血管内膜; 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 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④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 消毒范围大于lOcm.透明贴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处理方法:
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小时,一但发生应给予对症处理。
①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次,每次20min。
②置管后如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疼痛和(或)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应按伤口感染处 理。
③如出现发热、 寒战等症状。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 应严密观察, 遵医嘱对症 处理.
④若为机械损伤、药物刺激导致的静脉炎,一般可通过热敷、远红外线照射(每日3次, 每次30min)、 抬高患侧手臂、 外用喜疗妥或肝素钠乳膏、 限制患肢过多活动及调整输入液体 的浓度等处理。
⑤若为血栓性静脉炎,可给予热敷或同血栓堵塞导管处理方法。
⑥情况严重者及时拔除PICC管。
3)穿刺点渗血、水肿
预防:
病人血管情况好,穿刺针应与导管相适应;剧烈频繁咳嗽时可用手指按压在穿刺点, 防 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 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min, 凝血机制较差 者按压的时间应增至5 —lOmin,制动30min, 24h内限制插管侧上肢过度活动,或加压敷料固 定24h,必要时停服抗凝剂,给予止血剂。
处理方法:
①在穿刺点加盖无菌纱布,再透明敷贴固定后指压穿刺点5~lOmin或局部给予冰袋或沙 袋压迫止血,以促进血液凝固。 嘱忠者在咳嗽、咯痰或入厕时按压穿刺部位,防止压力过大 血液渗出。
②穿刺部位皮肤潮湿多汗,创口易于出现渗出物,可酌情增加换药次数,能有效的抑制 渗出物的出现。
4)导管移位、脱出或断裂
预防 :
①指导病人休息与活动,妥善固定导管,穿刺侧肢体勿过度活动,勿自行牵拉导管.
②定期检查导管,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③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 正确,勿粗暴操作, 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 以免将导 管拔出。
3. 处理方法
①导管移位时, 拍胸片找出移位的位置,使导管移至正常位置, 若无不适感可继续使用.
②导管外脱时,严格无菌操作从里向外碘伏消毒脱出的导管,嘱病人手臂外展900,然后 将外脱的导管送到“0"点。
③如发生断裂,让患者卧床,拍片,请介入科从下腔静脉抓捕器取出导管.
④拔管过程中出现断裂,立即扎止血带,请医生静脉切开取导管。
5)静脉血栓
3
预防:
置管前测量臂围,排除既往静脉血栓史;尽可能选择细的导管;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 体,嘱患者做握拳、松拳动作,预防血液缓流而发生静脉血栓。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液,通过血管彩超确认,根据血栓程度、静脉受累情况、症状严重程度决定 处理措施。
①拔管。
②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 14天,抬高患肢20— 30度。
③患肢制动,避免按摩。
④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同时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
⑤避免在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严密观察有无肺栓塞症状。
⑥抗凝、溶栓治疗。
3、胸腔引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 引流管阻塞
预防:
① 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定时捏挤,使管腔通畅。
② 术后应随时观察引流管内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
处理:
① 排除引流管扭曲受压。
② 捏挤引流管,或重新置管。
2) 皮下气肿 预防:
① 引流管的粗细要适宜,切口大小要适当。
② 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留有足够长度,以防翻身、活动时脱出胸腔。
③ 一旦滑出用凡土林纱布及厚层纱布封闭伤口,并立即通知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处理:
① 局限性皮下气肿,未做特殊处理自行吸收。
② 广泛性皮下气肿,患者出现疼痛、呼吸困难 ,立即通知医生行皮下切开引流,以排出气 体减轻症状.
3) 疼痛 预防:
① 调整引流管的位置,避免引流管与胸膜摩擦。
② 可能与压迫肋间神经等引起的疼痛有关.
处理:
① 适当调整引流管位置或应用止痛药。
② 经上述处理仍不能解除疼痛,可予以局部封闭。
4) 肺不张 预防:
① 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咳痰,避免剧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
② 引流过程中,保持引流管道的通畅。
③ 鼓励病人吹气球促进肺复张。
处理:
① 可经鼻导管吸痰或应用支气管镜吸痰。
4
②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以利于引流液的排出及肺部扩张。
5) 胸腔内感染 预防:
① 胸腔闭式引流放置应低于胸腔 60- 100cm,尤其是搬动患者时,切勿将引流瓶提至高于 引流管的胸腔出口水平面,最好先钳闭,至搬动完毕再松开以防引流液倒流入胸膜腔。
② 更换引流瓶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③ 引流管一旦脱落,决不能将原引流管再插入。 处理:
①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一旦出现体温升高,胸痛加剧等应及时报告医生。
②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等治疗。
6) 血胸 预防:
①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躁动不安。
② 注意体位,减少频繁变换体位.
③ 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摩擦血管而并发血胸.
处理:
① 在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
② 如引流为血性, 量突然增多,患者出现休克等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必要 时进行手术止血。
7) 纵隔摆动 预防:
① 大量积液、积气引流时应控制引流速度。
② 剧烈咳嗽者嘱其勿用力过度,必要时应用镇静镇咳药。
处理:
① 大量积液、积气引流时应控制引流速度,一般放 500ml 后夹管 5~10min,再放 500ml 再夹管 5~10min,或根据医嘱增减夹管时间。避免一次放气放液过多过快。
② 一旦发生纵隔摆动,应迅速通知医生抢救。
4、输液泵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药物外渗
预防: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用药的局部反应,有无回血、外渗,尤其从中心静脉输入时 ,密切观察 局部皮肤颜色、有无回血、肿胀。
处理:
重新选择静脉,根据输入药物性质做好局部处理。
2)静脉炎和静脉硬化
预防:
使用输液泵前,先选择好血管,一般选择血管较粗直,易固定并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 刺,对老年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穿刺输液.
处理:
①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②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 5~8cm 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
3)常见报警处理
空气报警:
5
输液管内有气泡.重新排气,调整滴液壶内的液体。
滴速报警:
①输液瓶已空。及时更换输液。
②旋夹紧闭。打开旋夹。
③滴液壶壁有液体凝集。晃动滴液壶消除凝集.
④滴数传感器未安装好传感器损坏。调整滴数传感器位置。
压力报警:
①旋夹未打开.打开旋夹.
②管路扭曲、受压。保持管路通畅。
③针头或管路有血块堵塞。消除血块或重新穿刺。
泵舱门报警:
输液管放置不正确或泵门关闭不严。重新放置输液管或关闭泵门。
电池报警:
1 交替显示输液速率和 AAA.A。 显示屏显示: Battery discharged, connectto main. (电池用完, 接至主电源) .连接至电源,持续充电达 16 小时。
5、微量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微量泵报警:
预防:
①熟悉微量泵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掌握不同用药剂量及速度换算.
②规范操作程序, 连接微量泵前常规推注少量希肝素盐水,保证管路通畅。
③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床边交接班。
④确保电源连接紧密,注射器正确卡如微量泵卡槽内,查看延长管有无打折、脱落.
处理:
①保证机器没有故障,正常运转。
②保证电源没有故障。
③保证管路通畅,延长管无打折、脱落、无气泡.
④确保穿刺针处无回血凝固。
2)血液回流:
预防:
①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处理。
②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微量泵使用完毕后,使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③将微量泵至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 10~20cm 左右,防止血液回流。
处理:
可用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头皮针,将回血推回.如回血已发生堵管,切勿用力推注, 以免血栓 进入静脉,可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
3)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预防:
①正确选择静脉 ,不宜于其他药物共用一条静脉, 以免受输液速度,压力等影响微量泵的持 续泵入,降低用药效果,有条件者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确保药物泵入. ②危重症病人采用深静脉置管, 防止药物浓度过高或用药时间过长, 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静 脉炎。
处理:
6
①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②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 5~8cm 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
.
6、胰岛素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低血糖反应:
轻度:能够自我治疗、感觉饥饿、乏力、出汗、颤抖、心悸。
中度:可能需要外界帮助、头痛、注意力下降、情绪变化。
重度:不能够自我治疗,意识障碍或昏迷.
预防:
①告知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 ②指导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案 ,使患者自觉或在家属督促下正 确、及时、准确进行胰岛素注射并准时进餐。 ③病情较重,无法预料患者每餐进食量时,可以先吃饭,然后再注射胰岛素. ④预防夜间低血糖:加强巡视,监测血糖、睡前加餐、减少夜间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注 射时间、改变胰岛素类型.
处理:
①对轻、中度及意识清楚者:给予口服15-20g 糖类食品(葡萄糖为佳;或 6—7 颗糖, 或含 糖饮料如 1/2 杯果汁,或 1 杯牛奶等).
②对重度患者或意识障碍者:给予 50%葡萄糖液 20ml 静推,或根据病情正确处理。
③低血糖已纠正:了解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调整用药 ,可监测动态血糖,注意低血糖症诱发
的心、 脑血管疾病, 监测生命体征,建议患者经常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以避免低血糖再次发生, 对患者实施糖尿病教育,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儿童或老年患者的家属要进行相关培训。 ④低血糖未纠正:静脉注射 5%或者 10%的葡萄糖,或加用糖皮质激素.注意长效胰岛素及 磺脲类药物所致低血糖不易纠正,可能需要长时间葡萄糖输注.意识恢复后至少监测血糖 24 —48 小时。
2)抗体反应、过敏反应
预防:
提倡选用高纯度人胰岛素.
处理:
注射胰岛素后出现皮肤寻麻疹、 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 甚至过敏性休克, 一但出现按抗过 敏治疗。
3)局部反应(皮下脂肪萎缩、皮下硬结形成)
预防:
提倡选用高纯度人胰岛素及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
处理:
更换注射部位,避免短时间内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要求二周内不可在同一部位注射)。
4)胰岛素水肿(体重增加)
轻度水肿,一般无须处理,这种水肿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即可逐步自行消退;严重水肿可用少量 利尿剂.
5)屈光不正(视物不清)
屈光不正原因:血糖下降速度过快,使晶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不平衡所致.表现为视物模糊, 多见于初用胰岛素者。屈光不正者血糖稳定后症状自然消失,无需特殊处理。
7
7、 CV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导管堵塞
预防:
(1)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 壁,减少血栓形成.
(2)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 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3)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 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4)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 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使 用中冲管2— 3次/日 间歇期3天冲管1次,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
(1)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2)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先抽回血, 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
切不可用暴力、 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 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 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如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2) 静脉炎,穿刺点感染 预防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手部卫生,皮肤的消毒,, 做好输液接头的维护、导管
部位的护理.置管24小时换药1次,后每周换药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 清洁。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2)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 贴,消毒范围大于lOcm。透明贴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处理方法:
(1)置管后如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疼痛和(或)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应按伤口感染 处理。
(2)如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应严密观察,遵医嘱对 症处理。
(3)情况严重者及时拔除CVC导管。
3)穿刺点渗血、水肿
预防
剧烈频繁咳嗽时可用手指按压在穿刺点, 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 置管前常规检查凝 血功能,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min,凝血机制较差者按压的时间应增至5- lOmin,制动30min, 加压敷料固定24h,必要时停服抗凝剂,给予止血剂。
处理方法
(1)在穿刺点加盖无菌纱布,再透明敷贴固定后指压穿刺点5~lOmin或局部给予冰袋或 沙袋压迫止血,以促进血液凝固。嘱忠者在咳嗽、咯痰或入厕时按压穿刺部位, 防止压力过 大血液渗出.
(2)穿刺部位皮肤潮湿多汗,创口易于出现渗出物,可酌情增加换药次数,能有效的抑 制渗出物的出现。
4)导管脱出或断裂
预防:
(1)指导病人休息与活动,妥善固定导管,勿过度活动,勿自行牵拉导管。
8
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洗手
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瞳孔、活动能力:约束
9
(2)定期检查导管,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勿粗暴操作,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 以免将导 管拔出。
处理方法 :
(1)导管外脱时,严格无菌操作从里向外碘伏消毒脱出的导管,嘱病人手臂外展900,然 后将外脱的导管送到“0”点。
(2)如发生断裂,让患者卧床,拍片,请介入科从下腔静脉抓捕器取出导管。
3、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床档碰伤肢体、床档断裂
预防:
① 护士每班检查床档功能。
② 患者肢体与床档之间用软枕隔挡,以保护患者肢体。
③ 教会患者家属正确使用床档,确保安全.
处理:
① 报告护士长、医师.
② 按医嘱对患者碰伤肢体进行检查,必要时拍片, 明确诊断。
③ 立即报修。
2)约束带过紧,肢体淤血,皮肤破损
预防:
① 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
② 极度消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准备柔软的保护垫。
③ 约束带系成活结,松紧度以患者活动时肢体不易脱出、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以能伸进
一、二指为原则。
④ 约束带应固定于病床缘、床头或坐椅上(约束背心),不能系在床栏上,15—30 分钟巡视患 者一次,约束带 2h 松解一次,间歇 15—30min
⑤ 翻身或搬动患者时,应松解约束带。
⑥ 松解约束带时,加强看护,防止意外的发生。
⑦ 观察末梢循环情况: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水肿等。遇约束部 位皮肤苍白、紫绀、麻木、刺痛、冰冷时,应立刻放松约束带,必要时行局部按摩。
处理:
① 报告护士长、医师。
② 约束带只能作为保护患者安全、 保证治疗的方法,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病情稳定或者治疗 结束后,应及时解除约束, 有专人看护。
③ 按医嘱对淤血、皮肤破损处进行换药.
约束带使用操作流程
准备
部位皮肤情况: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对使用约束 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并进行解释
病人准备:将患者肢体摆放于功能位置
用物准备:约束工具(约束带或约束背心、约束衣
)、保护垫(棉垫、手电筒等)
以保护垫包裹约束部位
套约束带于约束部位
固定约束带
检查患者肢体活动程度、范围, 以及约束带的松紧度 调整约束带
交代约束后的注意事项
观察约束效果
观察约束部位皮肤完整性及血液循环情
观察患者的呼吸和面色
询问患者的感受
记录约束原因、方法和部位,起止、松解和间隔时间 记录患者全身和约束部位皮肤情况
记录约束带引起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措施及效果
1、 极度消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准备柔软的保护垫。
2、 约束带系成活结,松紧度以患者活动时肢体不易脱出、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 以能伸进一、二指为原则。
3、 约束带应固定于病床缘、床头或坐椅上(约束背心) ,不能系在床栏上。
4、 15-30 分钟巡视患者一次,约束带 2h 松解一次,间歇 15-30min
5、 翻身或搬动患者时,应松解约束带。
6、 松解约束带时,加强看护,防止意外的发生。
7、 观察末梢循环情况: 皮肤颜色、 温度、 动脉搏动、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水肿等。 遇约束部位皮肤苍白、紫绀、麻木、刺痛、冰冷时,应立刻放松约束带,必要 时行局部按摩。
8、 约束带只能作为保护患者安全、保证治疗的方法,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病情稳 定或者治疗结束后,应及时解除约束。
实 施
观 察
记 录
床边交接班
备注
10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