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社会学院的心路历程演讲稿 原创:潘德尔 尊敬的教授、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中午好。 我是社会学院2017级新生潘修明,很荣幸能作为代表在这里发表感言。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选择社会学院的心路历程. (一) 正如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所说,我们这些政治经济学家往往有一种学究式的习惯,总是从问题的外部环境讲起(马克思韦伯著、冯克利译,2016),在正式选择社会学院之前,我们势必要对社会学与社会学院的外部环境有所考究。恩格斯说:人们只有在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需要之后,才有可能去进行政治、艺术、科学、宗教等等的各种活动(恩格斯著;方亮朗读,2016),对于大学生而言也不例外。 遗憾的是,社会学院在世俗的成见
2、中并不能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欣喜的选择。一方面,人们认为社会学院赚不了钱,这在经济实用主义盛行的中国社会几乎就是原罪般的错误;而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否认,在选择社会学院的一刻,我们就与软件学院毕业生二十万年薪的平均值(南京大学,2017)挥手告别了。另一方面,社会学院各专业也承受着远甚于其它类似专业所受的社会偏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工作被视为志愿者的培养基地,心理学则和算命与催眠搭上了关系,而社会学则最倒霉人们甚至没有为这个学科发明一个众所周知的误解。就算是在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人们也不见得对社会学更加了解:就在上个学期,我还被一位值得尊敬的学长称为问卷专业的新生. 然而,正如硬币有其两面
3、一样,如果社会学院真如此不堪,想必各位包括我在内就不会在这个讲堂里相聚了。所幸,社科大类的课程揭开了蒙在我们头上无知的面纱,将社会学院更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至少是它想让我们看到的那一部分。 那么,这个新的、更有利的社会学院的外部条件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尤其是社会学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自然,只看排名是一件很让人诟病的事,但这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必须付出的代价。借用丘吉尔的话来说它一定不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坏的制度.就我个人而言,能够在一个国内领先的院系学习,是一个十分令人愉悦的事情。 其次,社会学院在社科各院系中有出色的出国率与保研率。人天性总是或多或少想要偷一点懒,不
4、然就没有歌颂勤劳的必要了。一个更广阔、更清晰、甚至和其他社科院系比起来要容易一点的未来,总是更讨喜的。 如此种种,不再赘述。总之,社会学院用事实给我们证明了一个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米哈伊尔罗姆,1939)的明天。 (二) 无论如何,一个只注重物质生活的人始终是浅薄的。韦伯说过,无论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马克思韦伯著、冯克利译,2016)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结尾,这位伟大的社会学家写道:清教徒自愿在天职中劳作,现代人只是被迫如此(马克斯韦伯)。在所从事的事业上,我们应当至少具有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天职的信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这
5、个事业的冗杂、痛苦与迷茫中挣脱,向成功的险途强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像信义宗某些流派的教徒一样,独自在世上彷徨,与历史的大神做着无意义的搏斗。 社会学院尤其是社会学正是一个能够提供热情与天职的地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卡尔马克思,1845)改变世界,这正是社会学能够做到的事情。 把谶纬的世界留给哲学吧。把物质的世界留给物理吧。社会学能够改变的不是其他,正是人们眼中世界的形状。社会学家清除群体的幻觉、指出房间里的大象、试图还原被道德、习俗、偏见、舆论所扭曲的社会的真实情况。社会学家是对人的所作所为感兴趣的人,他不耻下问,他的兴趣非常强烈、永无止境。他的栖息地是人
6、的一切聚集地,无论这些聚集地在何方。让社会学家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有很多,但他压倒一切的兴趣始终是人的世界人的制度、历史和情感。既然他对人感兴趣,人的任何所作所为都不可能是完全枯燥乏味的东西。凡是激发人终极信仰的事件,凡举使人悲伤、辉煌、极乐的时刻,他都自然而然地感兴趣。不过,普普通通的、日常的事情也会令他神往。他会心怀敬畏,但这样的敬畏并不会妨碍他去探索和理解。有的时候,他会感到厌烦或不屑,但这也不会妨碍他要别人回答问题的激情。在追求理解的过程中,社会学家在人间游走,他不会囿于平常那些僵化的疆界。高贵与低下、权力与卑微、聪明和愚蠢尽管这一切在他的个人价值或品味中有高下之别,然而对他而言,它们都具
7、有同等的吸引力。于是,他的问题带领他走向社会的各阶层,使他走向最著名的和最不为人知的地方,使他接触到最令人尊敬和最令人不齿的东西。除了求得问题的答案,他实在是别无选择。(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 参考文献 南京大学。2017.南京大学就业白皮书。2017年。 卡尔马克思。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 彼得伯格著、何道宽译。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恩格斯著;方亮朗读。201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中语文必修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米哈伊尔罗姆。1939.列宁在1918.1939. 马克思韦伯著、冯克利译。2016.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2016.isbn978-7-1008-05726-6.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