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轻易混同词语 整顿人:何老师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凡能做的都做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尚有“无所不为”。形容什么坏事都做了。如:旧社会的官府横征暴敛无所不至。 不能用来形容好的事情。如:老师对我们的照顾无所不至。见异思迁:看见别的事物就想变化本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爱慕不专一。如:他志存高远,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见异思迁过。 不能用作形容“拿不定主意”。折冲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宴席上战胜敌人。泛指进行外交谈判。挂一漏万:举出一个,遗漏上万。形容列举到的极少、不周到,遗遗漏的诸多。常用作谦词。 如:对于这件事,我挂一漏万的说点提议。敬谢不敏:指以自己的能力不够为理
2、由而恭敬地推辞。常用于客气地表示拒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如: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个重担,只能敬谢不敏了。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收他人的正确意见。如:他不是个师心自用的人,常与他人共商计策。 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如:在学习上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好。首鼠两端,指在二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如:首鼠两端,不是大论文家应有的态度。 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危言危行:危:正直。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如:君子不畏权势,危言危行。 不能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为”,或者“胆怯刊登言论,不敢说话”。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么。书面色彩较
3、重,其对象多指做错了事。如:从事这项事业,他心中从没有懊悔。 懊悔:事后懊悔。口语色彩较重。如:目前懊悔已经晚啦。敦促:以诚恳或迫切的态度催促或提请注意,多用于外交辞令。如:政府敦促有关部门尽快处理拖欠工资问题。 督促:指监督推进,催促使事情做好。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小辈。有促使他人去做的意思。多用于日常生活。如:老师常常督促我们,要好好学习。振振有词:贬义,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足,说个没完,同振振有辞。如:他打了人还振振有词,诬陷他人先动手。 常被错用来替代“理直气壮”。如:他振振有词地讲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贯串的事物一般都比较抽象。如:这部作品各章节
4、都贯串着一个基本思想。 贯通:穿过,连通。贯通的事物一般都比较详细。如:这条公路贯通十几个市县。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指不与他人商议便自作主张去做某事。如:他没等会议结束就径自离去了。 竟自:竟然。指做事做得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吃惊。如:虽然没人教他,他探索了一段时间竟自学会了。巨变:巨大的变化。合用巨变的语句,大都对这种变化有预料或以为这种变化是合理或必然的。如:这几年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剧变:激烈的变化。合用剧变的语句,大都对这种变化不能预料、常常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忽然的发生。如:政治局面发生了剧变。擢:拔。擢发难数:拔下所有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与“罄竹难书”近义
5、。如:此人数年来为害乡里,所犯罪行擢发难数。 不能用来形容事物多得难以计算。如:这片森林里的植物种类繁多,简直擢发难数。下里巴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对,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个歌曲。比方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表示“俗人”、“下等人”,不带有贬义。如坐春风:同“如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方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或者比方受到良师的教诲、良好的教化。如:先生的博识和良好的修为,常使从学的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 对“景物”的感受无关,不能用于形容沐浴在春风之中。如:这么的好天气,让人轻松,感觉如坐春风。让枣推梨:指弟兄间的友爱谦让,不用于其他关系。运斤成风:斤,斧头。挥舞
6、斧头,风声呼呼,比方手法纯熟,技术神妙。如:江南渔夫操纵船只如运斤成风一般得心应手,灵活自如。不是指有力气的意思。趋之若鹜:像鸭子同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方许多人争着追逐(不好的事物),贬义词。不能用于中性的形容对某一事物感兴趣。 错误:各家品牌纷纷推出新品上市,性能和外观设计方面都有诸多提升,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正确:区分这些商品的真伪并不困难,然而在极低的价格诱惑面前,许多人仍对假冒商品趋之若鹜。自夸:强调夸张地显示自己的本事、功劳等。例如:他自夸为神枪手,其实否则。 自诩:强调自己夸张自己的才能。是书面用语,口语中不用。例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予以,不想取得。(拿来主义
7、)交汇: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会合。如:两条江在这里交汇。 交会:会合、相交。如:郑州是京广、陇海两条铁路的交会点。 “交汇”合用对象多指水流、气流等事物,而“交会”合用范围较广,不限于此。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日常同样,心情安静地看待。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安静。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日常。如:虽然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仍然能够做到安之若素。 不能表示“心里安稳”。如:岁月流逝,我依旧会寂静如初,安之若素。辽阔:辽远宽广,宽广空阔,多指地区。如:辽阔的土地、版图辽阔等。 寥廓:高远空阔,多指天空。如,寥廓的天空、视野寥廓等。改头换面:改换一副面
8、孔。比方只变化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含贬义。如:他把他人的文章改头换面,变换变换遣词造句的格式,堂而皇之成了他自己的。 常被误用为“面貌焕然一新”的褒义词,如: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西北某地已改头换面,山青水绿了。不瘟不火:指戏曲、演出既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过火。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方紧急、急促。如:这出戏情节安排得当,演出不瘟不火。常被人错误地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 不温不火:指不升温,也不过火。原是成语“不愠不火”的误用,现一般用于指性格温和或者销售行情不够火爆。如:这个地方的消费需求不温不火。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方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搞清楚。如:
9、这件案子已经水落石出。 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如:他这人很执着,凡是认定的事情都坚持到水落石出。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高妙胜过天然,多形容技艺极其精巧高超。假如自身就是天然的东西,则不在合用之列。 错误:银子岩的钟乳石形状各异、玲珑钟秀,真是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不像人力所能达成的。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为形容自然景物。 例如:“天长日久,风蚀的力量会将坚硬的岩石雕刻成各种奇妙的形状,可谓鬼斧神工。”就属误用。如丧考妣:考,称死去的爸爸;妣,称死去的母亲。犹如死去了父母同样,形容像死了父母同样的伤心或着急。多含贬义。 错误:听到朋友不幸遇难的
10、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 正确:球迷为何最近都如丧考妣的样子?浩如烟海:浩,指广大;烟海,指茫茫大海。形容典籍、文献等极为丰富多得无法计算。用于形容书籍、学识。不能用以形容商品等东西。不名一文:名,指占有。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常被误解为“不值一钱”。 错误:这幅画是仿品,能够说不名一文。 正确:企业破产,我目前不名一文了。别无长物:长物,指多出的东西。没有多出的东西。形容生活俭朴或贫困,易被误解成“人没有别的特长”。 错误使用方法:也许有人以为唐代诗人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他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正确使用方法:房内只有一张桌子,四下一看,别无长物。曾几何时:才过了多少时
11、间。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常误解用为“曾经”“不知何时”的意思。并且,“曾几何时”是指没过多久的意思,那么在它的前边,一般要交待、阐明有关的时间和问题,不能凭空、忽然地在没有“没过多久”之意的地方用“曾几何时”。 误用:曾几何时,人类向大自然挑战,已把竞技比勇的场地转到了高山峡谷、急流险滩。 正确:80年代后期,90年代早期,不少报纸都有文史版,但曾几何时,这些文史版都统统砍掉了。椿萱并茂,指大椿和萱草都很茂盛。比方父母都很健康。不能用来形容树木繁茂。 例如: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久假不归:假:借;归:偿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偿还。亦指迷途不知返。常被误解为“长
12、期请假而不回来”。 错误使用方法:开学已经四天了,他仍然久假不归,家里一定出了什么事。 正确使用方法:刘备借据荆州,久假不归。周瑜于是设宴黄鹤楼,招刘备过江赴宴,想逼刘备交出荆州。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特长的人。轻易望文生义,误解为慷慨不吝啬。 正确使用方法:晚辈才疏学浅,还请各位大方之家多多指教。 错误使用方法: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侧目而视:侧,指斜着。侧目而视,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常误解为“不正眼看人,看不起人”,有时也被误解为尊敬。 正确使用方法:街上的人都对那无赖泼皮侧目而视。 错
13、误使用方法:他性格高傲,对一般人都侧目而视,遭到诸多人的嫉恨。精练/精炼:二者都可指文章或发言简明扼要,没有多出的词句,此时可互换,如“他的文章写得很精练/精炼。” 但“精炼”尚有另外使用方法,还用在提炼精髓,除去杂质,如“原油都要送到炼油厂去精炼”。不足为训:不足,指不值得;训,指法则、教诲、规范。不足为训,是说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榜样,不值得效仿,与教训无关。 例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就这一点小失误,影响不了大局,不足为训。”此句中就把不足为训误解成了“不足以成为教训”; “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个写法,不足为训。”此句中不足为训的了解和利用是正确的。息息有关:息,是指
14、呼吸,息息有关,指连呼吸都相互关连,比方关系亲密。中性词。合用的对象比较广泛,能够指人,也能够指物。如:物权法与13亿人的生活息息有关。 休戚有关:休戚,是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休戚有关,是比方彼此间的祸福互有关连,含有同甘共苦、利害一致的意思。有褒义色彩。合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如: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人的行为体现是休戚有关的。简捷:表示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如“这种计算法十分简捷”。 简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出的话,如“这篇论文简洁有力”。不刊之论:刊,是删改、修订,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
15、就削去。不刊之论,指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误解为不能刊出的言论。例如: 误用: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刊登。 正确句: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方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常被误解为没有全局观念。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需要删改。形容文思灵敏,写作技巧纯熟。不可了解为“不加标点”。 例如:“这篇文章不但结构混乱,并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就是误解为“不加标点”。 “祢衡即席作鹦鹉赋一篇,援笔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则为正确应用。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袭击或遭遇灾难。
16、 常被人误用来“首要”、“首先”、“处在首要位置”、“处在领先地位”和“理所当然”之意。 例如:“要想经济发展,首当其冲就是要改进交通条件。”句中就把“首当其冲”当做“首先”来了解了,是不恰当的。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金融行业首当其冲。”此句中“首当其冲”的利用就是正确的。质疑:指提出疑问。如:群众向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进行质疑。 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如: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惟妙惟肖”和“栩栩如生”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是表示很像的意思,但实质上是有差异的。 “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同样,真假难辨。如她画技高超,能惟妙惟肖地临摹出大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阐明模仿得与
17、原作十分接近,真假难辨。再如: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这阐明弟弟模仿得像真的同样,真假难辨。区分的措施就是前面能用“模仿”的,就用“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同样,仿佛在动。如石壁上雕刻的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阐明刻画的龙,像活龙同样,仿佛在动。区分的措施就是前面能用“刻画”的,就用“栩栩如生”。三人成虎:一个人说老虎来了,两个人说老虎来了,三个人说老虎来了,他人就会以为是真的。形容传言有虎的人诸多,大家便相信了。常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的意思。“寂静”与“沉静”都是形容词,都有安静的意思。在使用方法上的区分是: 1、
18、“寂静”多用于描写环境、气氛十分寂静。如: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寂静。 2、“沉静”,可用于描写环境的寂静,如:夜深了,热闹的大街沉静下来。但更多的是用于描写人的性格、神色、心情的安静或安静。如:她是一位性情沉静的姑娘。制定”和“制定”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动词,都有表示创制、确定的意思。 区分是“制定”是动补型,“制定”是联合型。 “制定”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 “制定”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签订。 “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制定”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用“制定”体现的是权威性,而“制定”体现的是创造性。制定的对象是具备强制性的,常常是政策、法规、方针等,
19、具备一定的决议性和针对性;而制定的对象则具备制约性,常常是计划、措施、方案等,具备一定的约束性和可操作性。当然,“制定计划”和“制定法律”也都不错。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裔。如:“这是祖辈留传下来的秘方。”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输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日。”边界: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多指国界,有时也指省界、县界,如“越过边界限”。 边陲:边境。如“边陲重镇”。 边疆:指接近国界的领土。爱慕:侧重于“爱”,爱慕,多指对人或对美妙事物喜欢并乐意亲近的情感,也指思想意识方面。 倾慕:侧重于“倾心”,用于对人的一心向往,程度较“爱慕”更深。不齿:不乐意提到,表示藐视。如:“人所不齿”。
20、不耻:不以为可耻。如:“不耻下问”。激烈:着重指运动担心或双方斗争尖锐,达成很高的程度,常形容争论、搏斗等。如:“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激烈:指急剧变动或刺激厉害,常形容药性、疼痛等。如:“他忍受着激烈的疼痛。” 强烈: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高、浓度大,利用范围较广,能形容光线、色彩、对比等,也能形容欲望、感情等。如“强烈地震撼着人心”萧萧:一般用来形容风声、马嘶声、草木摇落声等声音。 潇潇:形容风雨急骤或飄落。做客:指当客人,如:昨天我在亲戚家做客。 作客:是客居的意思,如:作客他乡。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的重大影响,不能安静。如:山谷、人心。 振荡:重要是物理学用语,
21、指物体运动的一个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甄别:通过考核来辨别真伪。(非常仔细细致)如: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也许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 判别:一般用来指判别事物的好坏。如:在选择读书时,我们首先要书的好坏。行迹:(1)指为行动的踪迹。如:“尽管敌人狡猾,最后还是没有发觉边区领导机关的行迹所在。”(2)事迹、行为。如:“君少读书,慕古人行迹。” 形迹:指举动和神色,如:“形迹可疑”,也可指痕迹、迹象,如“不留形迹”。隐晦:意为(意思)不明显,如:这些诗写得十分,不轻易懂。 隐讳:指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如:他从不自己的缺陷和错误。捉摸:指猜测,预料。如:这位老人精神
22、很好,但脾气越来越古怪,令人难以。 琢磨:指思考,考虑。如:仔细一下应对措施。凋敝:生活事业衰败。如:民生凋敝 凋零:(1)草木凋谢零落。如:秋风扫过。万木。(2)衰落。如:家道幽雅:一般指环境幽静雅致。如“这家茶楼很幽雅,很适合约会。” 优雅:一般用来形容人的举止言谈有风度。“她是一个优雅的女人。”间隙:指空隙。如:她利用开会的间隙,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间歇:动作、变化等有规律的停止。如:这是一处间歇性喷泉。幽雅:一般指环境幽静雅致。如“这家茶楼很幽雅,很适合约会。” 优雅:一般用来形容人的举止言谈有风度。“她是一个优雅的女人。”试验: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际验证。 试验:对某事物的成果、性能进行
23、试探观测。申明:郑重申说理由,含解释辩白之意。 申明:公开宣布或表白立场、态度,可作名词和动词。涣然:指消散、消失。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失。如“涣然冰释”。 焕然:形容光彩焕发。如“焕然一新”。启用:开始使用。多用于物。如:启用新的印章。 起用:(1)重新任用已退职或撤职的人员。如:长平之战后,赵王想起用当初已逃到魏国的廉颇。(1)提拔使用。如:要大胆起用新人。徘徊:往返走动(一般有心事)。如:他长时间地在公园门口徘徊,久久不肯离去。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如:在月光下徜徉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话、道理等)。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如: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高尚品格。
24、 启事:公开申明某事的文字。如:招领启事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很快,一般单用。 继而:关联副词,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始而”、“先是”搭配。年龄:指生存的年数,利用范围比“年龄”大,常用于人,也可用于动植物。 年龄:一般只用于人。坚苦:指坚忍刻苦,常形容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 艰辛:是艰难困苦的意思,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快要于,如:几乎折磨死。 简直:强调语气比“几乎”强,带有夸张,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如:这人简直是不可理喻。铲除:对象除抽象事物,如旧思想、旧意识外,还可指详细事物如铲除杂草等。 根除:比“铲除”的程度重,对
25、象多是抽象的、或者有害的事物,如根除假新闻。“尔后”着重指从此以后,常在句首作状语。 “而后”着重于然后,即在某事之后,常在句中作状语。陈规:过时的、不合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措施,如“墨守成规”。终年:指一年到头,整年。如“终年积雪”、“终年劳作”等。 常年:1、指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2、指日常年份,如“常年产量不过200斤”。不至(不至于):不会达成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懂得”。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起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庇护:指偏护,是故意识、有目标的掩护。语义较重。 袒护:指偏袒、偏向,是出于私心或偏爱而无标准地保护、
26、支持首先。语义较轻。窜改:指对文本、文献、成语、古籍等进行的改动。常常指错误地改易、变更。 篡改:指用作伪的伎俩改动历史、理论、政策、学说、精神、指示、经典著作(的精神)等。常指用假的、错误的,取代或曲解真的、正确的东西。草率:着重指在过短的时间里草草地了事,不细致、粗枝大叶。能够说“草率从事”。 轻率:着重指不谨慎,随随便便。常用来形容说话、行动以及对人的态度。必须: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一定要”。作状语时,背面能够跟上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也能够用于主语前面。 必需:动词,侧重“一定要有”的意思,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考查:用一定标准、伎俩来了解和搞清事物的情况。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标是评定或审核。对象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 考查:着重指实地观测调查或深刻观测了解。多为实地的、大规模的调查,或者进行细致的、深刻的、长时间的观测。目标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的真相或问题材的本质。对象常是重大的,多半是客观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