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年级(历史)测试卷
(考试用时120分钟 满分150分) 2008.11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
A.“礼” B.“仁” C.“德” D.“孝”
2.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3.学者对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下列属于这位古人作品的是 ( )
A.《孙子兵法》 B.《四书集注》
C.《大学》 D.《传习录》
4.王定保《唐摭言》说:“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于这句话,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 )
A.选官制度始于隋朝 B.科举成为唐朝主要入仕途径
C.唐太宗时科举制达到鼎盛 D.位极人臣均有进士出身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主张,君主应 ( )
A.建立完善的邮驿制度 B.巡游天下,选拔人才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官员的监察管理
6.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
A.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设置军机处标志着中央集权专制达到极至
7.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这主要是为了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8.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这里的“儒家学说的道德标准”主要是指 ( )
A.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 C.三纲五常 D.民贵君轻
9.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 )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10.《儒学创新的契机》中说道:“‘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这一认识表明( )
A.儒学思想始终对东亚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
B.东亚发展应建立在借鉴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
C.西方发展模式是当今东亚唯一的发展模式
D.东亚社会现代化照搬了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
11.“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九十五条论纲·第86条》
材料反映的作者的态度是 ( )
A.认同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鼓吹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经济掠夺
12.“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主张此说的最有可能是 ( )
A.矮子丕平 B.奥托一世 C.亨利八世 D.马丁·路德
13.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但在谁才是这个权力拥有者的问题上,意见却是大相径庭,下列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
A.国王和教皇都想把这一权力据为已有,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
B.国王废黜教皇、教皇驱逐国王的事件屡见不鲜
C.格里高里七世和亨利四世的争斗是教皇与国王争斗的典型事件
D.经过长期争斗,教皇权力在中世纪末期,终于达到顶峰
14.下面两图中,左图为新教改革后的欧洲社会结构,可见,当时的欧洲教皇、国王、新教、社会力量等势力形成多极并存的局面。
由此推断,右图“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示意”的含义是 ( )
A.教皇高高在上,国王与贵族屈居其下
B.国王与贵族共同支撑起了教皇的至高无上地位
C.国王与贵族相互联合以共同对付教皇
D.教皇、国王与贵族是社会权力的主要构成势力
15.“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受益最多的是 (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美国 D.英国
16.撒切尔夫人步入政坛时,“英国病”(在20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经济出现的滞涨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三十年,被一些经济学家戏称为“英国病”。)这一沉疴正在日益严重地缠绕英国。她抱着振兴英国的决心走进了唐宁街10号。为治愈“英国病”,她为英国开出的处方是 ( )
A.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积极推行非国有化政策
C.实行充分就业的政策 D.强化对海外领地的控制
17.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1798—1863)曾以亲身经历创作了《自由引导人民》的名画(如右图)。该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攻占巴士底狱
B.拿破仑发动政变
C.第一帝国的覆灭
D.七月革命
②
⑥
③
①
⑤
④
18.在欧盟建立和发展中,被称为轴心的国家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⑤⑥ D.③⑤
19.歌德(1749—1832)曾经若有所思地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歌德对于美国的羡慕,包括 ( )
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②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③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④拥有横跨北美大陆的广袤领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右图是某一期英国《伦敦先驱报》的第一版,根据上面的内容,判断可知这张报纸发行于 ( )
A.1894年 B.1929年
C.1941年 D.1971年
21.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反“纳粹暴政”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反对轴心国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22.19世纪末,德国外交大臣在演说中说道:“(我们不愿)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对我们来说,没有巨大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这表明当时的德国 ( )
A.决意发动世界大战 B.全力以赴发展经济
C.要重新划分殖民地 D.发起建立军事同盟
2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政策。这里“干预”的本质含义是 ( )
A.采取改革措施 B.加强计划调控
C.实行计划经济 D.全面整顿金融
24.俄罗斯《生意人报》于2004年读者中展开广泛调查,评出了过去1000年中俄罗斯的10位最佳统治者。在众多竞争者中,著名的彼得大帝得票率名列第一,下列属于彼得的重要举措是 ( )
A.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之下 B.以国家杜马为最高立法机关
C.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D.建立陪审和律师制度
25.1921年,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与之交谈:“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紧接对话后出现的情形是 ( )
A.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B.粉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C.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26.戈尔巴乔夫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主要是由于他在改革中 ( )
A.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
B.破除对最高领导人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
C.实行“重视工业生产,忽视农业生产”的政策
D.宣布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27.美国的日本通赖肖尔评论:“日本拿它的一切去冒险,结果丢掉了一切,八十年来的巨大努力和非凡成就化为烟尘。有史以来日本土地上第一次响起了外国征服者的脚步声。”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冒险”是指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 ②“巨大努力”始于明治维新
③“化为烟尘”指一战惨败 ④“外国征服者”是英国军队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D.倒幕运动/新文化运动
29.《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30.《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卢沟桥歌》:“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从《松花江上》到《卢沟桥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 ( )
A.从东北沦陷到华北、华南沦陷 B.国共从内战到走向联合抗战
C.从东北沦陷到中国人民奋起抗战 D.国民党从不抵抗到奋起抗战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秦朝)“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清代学者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结合示意图,说说秦朝是如何做到“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4分)
(2)与之前的朝代比较,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有哪些?(4分)
(3)自秦至清,中央机构设置变化的目的是什么?(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760—1860年间英国的投资与国内产出:(年平均数,10年为一平均期)
单位:百万英镑
1761—1770
1781—1790
1801—1810
1811—1820
1831—1840
1851—1860
国内总投资
7.5
13
17.5
22.5
42
61.5
总投资
8
14.5
15.5
27.5
46.5
81.5
GDP
95
110
160
200
365
595
——数据出自《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
(1)能直接从表格中获得的信息有哪些?(4分)
(2)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4分)
(3)“国内总投资”与“总投资”的差额是怎样出现的?这种差额的变化及其与GDP的比重能说明什么?(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摘自《伏尔泰语录》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其进步意义是什么?(3分)
(2)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3分)
(3)关于如何才能获得“自由”,二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不同?(4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19世纪美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00年它的边境所包围的土地不足9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微略超过500万,3/4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到1910年以前,它的人口超过了9000万,这些人口居住的土地面积已扩展超过了300万平方公里。它的经济的转变也同样引人注目。在10个劳动力中,农业所占用的仅为3个,制造业——这个行业在19世纪初期几乎没有雇佣劳动力——则在4个劳动力中吸收大约1个。这个国家已经变成了农产品和制造业最大的生产商……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19世纪的百年间发生的“很大的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美国发生“很大的变化”的原因。(4分)
35.观察下图:某一时期的欧洲形势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1)“某一时期”确切的说是指什么时期?(1分)
(2)当时的欧洲出现了怎样的局势?(2分)概述促使当时欧洲出现这种局势的各种因素。(4分)
(3)这种局势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什么?(3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861年2月19日……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即有时不严格地称之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许多同时代的的人,普遍坚持认为解放农奴是迟早的事,是一定要发生的。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
(1)1861年2月19日,俄国发生了什么事?(2分)
(2)为什么把这一事件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4分)
(3)是否赞同“解放农奴是迟早的事,是一定要发生的”这一观点?简述理由。(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七月二十五日)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发现两缕烟柱……原来是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这时,清舰对我将旗(“吉野”号挂有舰队司令官的将旗)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敌我距离约三千米,“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鱼雷击中“高升”号运兵船后)清兵争先恐后跳入海中,一部分人用步枪进行抵抗。不久,该船开始下沉,我放下小艇救助溺水者和包括英船长在内的两名英国人。
——(日)《近世帝国海军史要》,《清末海军史料》
材料二:七月中旬,日本海军已经完成了发动战争的组织准备工作。……22日……要求朝鲜政府“亟令清军退出境外”。当时,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提出质询:若于此最后通牒期间后遇中国舰队,或中国有更增派军队之事实,“日本舰队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困难?”陆奥宗光果断地回答:“作为外交上的顺序,没有什么问题。”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材料三:日本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在日记中写道:“七月二十五日午前7点20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战斗命令。”
——《东乡平八郎击沉高升号日记》,《中日战争》
材料四:当高升号将沉之际,高善继等意气自若,同士兵一起誓死抵抗。在浪速炮火的猛烈轰击下,用步枪“勇敢地还击”。浪速虽不停地“向垂沉的船上开炮”,但清军官兵视死如归,仍然英勇战斗,直至船身全部沉没。日舰为了报复,对落水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野蛮的屠杀,竟“用快炮来向水里游的人射击”,为时达“一时之久”。
——《汉纳根大尉关于高升商轮被日军舰击沉之证言》,《中日战争》
(注:汉纳根系当时在英国商船高升号上的德国籍工作人员)
(1)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哪一战役?该战役发生于哪一年?(4分)
(2)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中哪些有争议的细节?(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判断这些“有争议细节”的历史真相。(20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A 2.D 3.B 4.B 5.D 6.A 7.B 8.C 9.C 10.B
11.D 12.D 13.D 14.D 15.D 16.B 17.D 18.D 19.A 20.B
21.D 22.C 23.B 24.A 25.C 26.A 27.A 28.B 29.D 30.C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1)共4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1分);中央设置丞相等官员机构,负责各项具体事务(1分);地方实行郡县制(1分),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1分)。
(2)共4分:明朝取消丞相职位,权分六部(2分);清朝设军机处(1分);明清时期设有内阁(1分)。
(3)共2分: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32.(1)共4分:英国国内总投资、总投资和GDP均稳步增长(2分);GDP增长幅度高于投资增长(2分)。
(2)共4分:这段时期正值英国工业革命进行期间,投资增长多用于工业等方面,促进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并导致GDP迅速增长。
(3)共4分:包括对海外殖民地的投资(2分);殖民地对英国具有重要意义,是英国资本输出的主要场所(2分)。
33.(1)共3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1分);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起了进步作用(2分)。
(2)共3分:权力“制约与平衡”(1分);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2分)。
(3)共4分:材料一侧重于个人人权,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2分);材料二侧重于政治制度如何保障自由与人权(2分)。
34.(1)共4分:人口增加(1分);疆域拓展(1分);经济转变,不仅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工业生产也跃居世界第一(2分)。
(2)共4分: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1分);内战结束使国内政局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分);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重视科技的生产运用(1分);重视教育(1分)等。(如回答内战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等影响,可得2分。)
35.(1)共1分:20世纪初(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分)。
(2)共6分:欧洲列强为各自利益组成同盟国与协约国军事集团(2分)。
原因:19世纪末德国的崛起(1分),制定争霸世界的政策(1分);欧洲列强相互之间的矛盾(如德国与法国、俄国的矛盾,英德矛盾的激化等)(2分)。
(3)共3分:为争夺欧洲及世界霸权,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分),战争使欧洲政治格局产生变化(1分)。
36.(1)共2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2)共4分:改革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2分);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3)共4分:赞同(1分)。理由:19世纪中期的俄国农奴制发生深刻的危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在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与腐朽,加剧国内矛盾。(3分)
37.(1)共2分:甲午战争爆发的战役——丰岛海战(1分);1894年(1分)。
(2)共4分:1894年7月,日本蓄谋挑起中日战争,丰岛海战爆发。日本以优势兵力——三艘军舰突然袭击中国的两艘军舰,后又击沉运兵船高升号。
(3)共4分:是日本还是清军开了第一炮(2分);高升号被击沉后,落水的清军受到了救助还是炮击(2分)。
(4)分层评价:
第一层次:没有运用材料,直接判断历史真相。(0—4分)
如:认为是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首先向清舰队发炮,引发战争。日军的确曾向落水的清军进行了炮击。
第二层次:能运用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得出结论。(5—10分)
如:根据材料可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中译本、日本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的日记中的记载等),日本在战前就作好了战争的准备,并首先炮击清朝舰队。史料中(《汉纳根大尉关于高升商轮被日军舰击沉之证言》、《高升号遭难遇救者之陈述》等)也明确记载了日军曾向落水的清军进行了炮击。
(只笼统的提及材料,得出结论,得5—7分;能引用材料,如括号中的内容,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可得8—10分)
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能分析材料的类型和出处,甄别史料的不同历史价值。(11—18分)
如:在第二层次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所提供的史料中包括日本官方记载、参战军官的日记等,虽是第一手史料,但出于立场角度的关系,其真实性令人怀疑,而材料四引用的是中方遇险者的陈述,尤其是德国工作人员的证言,更为客观,更为真实可信。
(第二层次的阐述不全,而又涉及第三层次,得11—12分;第二层次的阐述基本完整,第三层次能对材料进行分析,得13—15分;第二层次的阐述完整合理,且对材料能进行详细的甄别、分析,得16—18分。)
第四层次: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能意识到通过补充更多的各方面的材料,能使真相更清楚。(19—20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