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195176 上传时间:2025-0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期末作业 题 目:浅谈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 姓 名:夏芸系 别:中文系 班 级:07级师本(2)班学 号:0701012372010年 12月 27日浅谈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 【摘要】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就创作题材而言,她的作品以留学生题材著称;就创作主题而言,她的留学生文学集中在表现“融入的困境”;就写作手法而言,她更多地以“个人”为中心展开文学书写;就艺术风格而言,她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追求现代主义的趋向。【关键词】於梨华 留学生文学 主题 写作手法 风格 1.引言留学生文学的一个特性是它的过渡性。不少著名作家亦曾书写过留学生文学,如郁达夫的沉沦、老舍的二马、唐德刚的我的女上司。但是他们都没有

2、致力于此道。於梨华,最早开始台湾旅美留学生题材的文学创作,且作品多,影响大,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领头雁、鼻祖。则不一样,她虽然创作范围很广,却在这个领域耕耘甚久收获甚丰,完成了不少长篇与短篇,后来更被称为留学生文学的开山鼻祖。再见棕榈、再见棕榈曾经一度成为台湾学生留洋前的必读之书。12. 创作主题 於梨华的留学生题材创作,突出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北美华文学的总体风貌:其基本主题集中中以留学生为代表的中国人因“离散”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其模式呈现为以爱情故事作为穿插,勾连起中国人在北美充满着分裂的痛苦经验。这一主题和模式在她的创作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於梨华对留学生题材情有独钟,从最初的归、也是秋天,到她

3、的代表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再到后期的考验、傅家的儿女们,贯穿於梨华留学生题材小说的,是这些留学生们在生活、事业、理想、爱情上一次又一次的受挫和失败。受挫、失败经历不但成了於梨华小说中人物的宿命,而且也构成了於梨华留学生题材小说的基本内容、框架和模式。“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2受挫感和分裂感是那个时代所有在北美华人的共同体验,这种感受说到底是源于他们在北美社会中的难以融入,使他们的内心始终处于剧烈的冲突之中。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牟天磊的一段心理活动直白地表现出这种内心冲突:和美国人在一起,你就感觉到你不是他们中的一个,他们起劲的谈政治、足球、拳击,你觉得那与你无关。他们谈他们

4、的国家前途、学校前途,你觉得那是他们的事,而你完全是个陌生人。不管你个人的成就怎么样,不管你的英文讲得多流利,你还是外国人。牟天磊对与身处环境始终格格不入的强烈感受,以及文化上难以融入的隔膜感,应该是许多新移民的共同感觉。在於梨华的考验中,表面上看钟乐平所遭遇到的只是专业排挤,实质上却是白人系主任华诺对中国移民的种族歧视。美国新移民的生存状态引发出他们强烈的“他者感”,在力图融入北美社会时一再体验到的“受挫感”和“分裂感”,使於梨华产生内心的剧烈冲突。因此对留学生“他者”形态的一再书写,就成为於梨华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也最为基本的主题。3. 写作手法於梨华的小说以写实手法为主要的写作形态,从某

5、种意义上说,一种具有“通俗小说”特点的“高雅文学”她的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清畅流丽的语言,有爱情婚姻的一波三折,有海外生活的奇特和新鲜,同时,她的作品中还融入了海外中国人生存处境的展示和命运走向的思考等内容。她在创作中,注重突出“个人”,并在意识流的运用、个人内心的挖掘、对禁忌的涉及、对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反思、结构技巧的创新等方面留下了明显的现代主义文学的痕迹。她的作品突出强调“个人”,并对心理有着深度的揭示,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中人物在北美的遭际也是於梨华个人感受的文学表现。在小琳达中,在面对小琳达的无礼时,燕心的“喉咙被一种骤然而来的恼怒塞住了”,这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感受,形容得如此

6、贴切,这是一种纯天然的写实写作形态。而在别西冷庄园里有非常自剖式的散文写作,一般写作散文多半为生者讳,为死者隐,於梨华并没有这样做,反倒用非常白描的方式,对内心的感觉一点都没有加以隐藏!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巧妙地利用“时空交错”的技巧,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在触景生情的回忆中,片断地展示他在美国、台湾及童年大陆生活的图景,刻画了主人翁牟天磊为代表的一部份留学生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懦弱个性和矛盾心理。天磊这个形象在当时很有代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天磊就是我自己。”3於梨华这些描写“没有根的一代”的小说,在海外华人文坛被称为“放逐者之歌”,体现出她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文学书写。4. 艺术风格20世纪

7、50至70年代的北美华文文学在艺术上的特征,表现为以对现代主义的追求为基本形态。台湾的现代主义作家比较倾向于“模仿西方小说的人物描写,还引进外来主题,描写微妙的内心活动”,“将自己对世界深深的怀疑、溶入了自己的艺术形式之中”。4而於梨华的漂泊经历使她的创作与现代主义所注重的无根感、孤绝感有着天然的对应,因此她的艺术风格从总体上说是现代主义的。 台湾小说之于象征的运用,较多地带有西方的色彩,往往是依据作家的主观感受,将客观世界扭曲变形,使其成为带有神秘色彩的寓言世界或梦魔世界。但是也没有摒弃传统象征的优长,注意将其纳入情节的框架,并使其尽量晓畅化,弱化朦胧、晦涩的意念。於梨华的小说,对“象征”这

8、种以具象隐喻抽象的表现手段,也寄予了很大的兴趣。从象征物的选择来看,她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可见之物,赋予其浪漫、神秘,甚至荒诞的色彩,如撤了一地的玻璃球中的“玻璃球”象征乱伦的占有欲。於梨华的作品对心理世界的深度挖掘,用陌生化的形式探索赋予自己作品“现代风”的特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都与人们习惯了的“日常生活”中认为的规范的“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作品中透露着奇异的思维、独特的情感、心理的流动、哀伤的氛围,使她的小说在“现实”风貌的背后,内隐着浓重的“现代”气质。5. 结语从对於梨华作品的创作主题、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我们对她的留学生文学有了总体上的了解。於梨华在海外华文文学上的影响和贡献是不

9、容忽视的,她对华文写作有一份深情的挚爱,这份爱源自于她心中炽热的故土情怀,素朴的悲悯意识,源自于她对东西文化的反思,源自于生命的需要。她是一个执着的写作人,正如她自己所说:“作家是寂寞的,海外的华文作家就更加寂寞。在美的华人生存压力大,不可能靠写作维生。我所熟悉的一些作家象丛(更生)已基本停笔,白先勇在孽子之后也少有创作,他目前在写作父亲的传记:白崇禧传,陈若曦、聂华苓、李黎等知名作家也较少创作。也许仍坚持岗位的只有我了吧!”参考文献1王渝:留学生文学,华文报摘,2010年08月27日。2丹纳:艺术哲学,第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版。3朱立立:与华文写作永远相守於梨华访谈录,北仑新闻网,2009年3月13日。4奥斯汀:现代派与当代台湾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