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apter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1 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加经济的学说。P42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原因。 有关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完成。P63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凡是政治经济学都具备阶级性,但不是都具备科学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P9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P1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5 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重点) 劳动对象的两类:自然物(天然存在的:
2、矿藏等),原料(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等)。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P127 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应人和自然界的关系。8 物质资料的生产步骤: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派,互换,消费。P13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派、互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9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开工具。10 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11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原因是:生产力。1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P1613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4
3、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 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15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措施: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措施,从详细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详细的措施,逻辑措施和历史措施,对当代科学和经济措施的借鉴。P20答题1 为何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怎样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记住) 1) 经济规律具备客观性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伴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人们既不能消亡、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 经济规律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
4、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标,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依照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2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体现的自身特点(记住) 1) 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重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 自然规律大多是长期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3 为何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记住)P8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
5、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反过来指引人类的活动进行愈加深入和广泛的社会实践,因此它是一个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停发展,伴随实践的深入而不停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停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 2)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建,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应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 3) 它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人首先提供应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措施,而不是某种不可变化的教义。4 生产关系为何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了解)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
6、一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目前:第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目前: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进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妨碍作用。 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白: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5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派、互换、消费四个步骤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P141)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派、互换、消费四个步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 生产对分派、互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
7、用体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派、互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派、互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派、互换和消费的详细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派、互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 分派、互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详细表目前: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派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妨碍作用,二是互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妨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后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妨碍生产力的发展。6 为何科学技术不不过生产力并且是第毕生产力(了解)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创造在生产过程中被利用,变为巨大
8、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原因和物的原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亲密有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停提升,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渐增加。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工具的不停改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升和数量品种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3) 科学技术是第毕生产力因为,当代生产越来越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当代生产效率提升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
9、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升,越来越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当代化是实现四个当代化的基础。CHAPER 2 商品和货币 重点的重点选择1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一般基础和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一样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2 商品的二原因:使用价值和价值。P31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 价值和使用价值、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3 详细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37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P38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既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纯熟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6 组成财富的内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P31 商品在性质上的不一样体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不一样。7 商品价值通过与其他商品的互换体现出来用于互换的东西是互换价值互换的东西用货币体现叫价格互换价值和价格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8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目前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P399 私人劳动产生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产生条件:社会
11、分工。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私人劳动的产品卖出,得到社会认可,私人劳动即转化为社会劳动P4010 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P41价值的体现形式:a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目前与它相互换的另一个商品上b一个商品的价值 表目前与它相互换的一系列商品上c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一个商品体现d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体现11 价值形式的发展中,发生质的变化的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P4412 等价形式的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体现形式b详细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体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体现形式。13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期期内商品流通
12、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三个决定原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P49 一定期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一定期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数量M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额PX商品价格水平Q)/ 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P4914 金属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伎俩,贮藏伎俩,支付伎俩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伎俩是基本职能。15 价值尺度能够是:观念上的货币。流通伎俩必须是实在的货币。16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纸币发行量超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7 贮藏伎俩:指的是金属货币,它具备蓄水池的作用。P511
13、8 支付伎俩:货币的清偿债务的作用。支付伎俩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债务链条),扩大了经济危机暴发的形式上的也许性。19 世界货币的三方面职能:国际支付伎俩平衡国际贸易差额,国际购置伎俩购置外国产品,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P5220 价值、互换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互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互换价值是价值的体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体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21 价值规律内容包括的两个联系的方面:价值量的决定,实行等价互换。答题1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分和联系(记住) 1) 区分:一是内涵不一样,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互换为目标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社会资源配备起
14、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二是产生时间不一样,市场机制在资源配备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2)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详细表目前: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依照,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2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记住) 1)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 作用,自发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百分比分派,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动二实现。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15、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竞争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 为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记住) 1)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存在矛盾。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备社会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具备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么就产生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
16、矛盾。原因是,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重要矛盾决定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记住) 1) 产生:货币是商品互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详细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成果。它的生产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2) 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5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何是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枢纽(记住) 1) 经济学史上,马克思首先
17、提出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指出劳动二重性两类是“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答了形成商品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详细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其中包括着剩余价值。 4)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如资本有机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6 从货币的产生阐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记住)1)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白,货币既不是智慧的人创造的,也不是人们
18、协商的产物,而是商品互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成果。价值形式通过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2)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表白,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3) 货币的本质体目前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流通伎俩、贮藏伎俩、支付伎俩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伎俩是货币的基本职能。7 为何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记住)1) 使用价值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19、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原因的对立统一体。2)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目前: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原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负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目前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3)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目前: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价值取得者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使用价值的取得者必须给生产者让渡价值。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互换处理的。通过商品互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
20、者得到了使用价值。8 为何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关系(记住)1) 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统一性表目前,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 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矛盾表目前:第一,生产各种商品的详细劳动在质上是不相同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异。第二,详细劳动所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应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9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备的调整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记住基本意思)1) 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
21、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效,又共同发挥功效的有机联系。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2) 价格机制调整生产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整资源的配备。调整商品供求关系。调整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整收入分派。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又趋于一致,并且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时间、方向、程度应当是灵活而适当的。这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3) 供求机制以调整商品的价格,调整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整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
22、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供求关系在不停变动中取得相正确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4) 竞争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改进消费服务;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对应的经济利益和负担各种风险。同时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5) 市场调整就是市场机制的调整,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
23、互联系,调整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后调整社会资源的配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0 怎样了解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了解)1) 商品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商品是用于互换的劳动产品,人们互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互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互换各自劳动的关系,是将详细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因此,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2) 价值也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体现同毕生产部门内部不一样商品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同毕生产部门内部的不一样
24、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么,价值就将同毕生产部门不一样生产者的劳动平均化,体现了它们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又体现了不一样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不一样生产部门生产不一样的商品,其详细劳动和劳动复杂程度不一样,部门之间为进行商品互换而决定价值量时,必须把不一样的详细劳动转化为同一的抽象劳动,把复杂劳动转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么,价值就将不一样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异同一化,因而价值体现了不一样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经济关系。CHAPER 3 资本和剩余价值选择1 GWG的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P65
25、2 处理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a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b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产生c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发生增殖d价值增殖是在流通领域中实现P653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4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最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起源。5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不小于自身价值的源泉。6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培训的费用。7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备二重性:劳动过程,价值增殖。8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按资本家的意志劳动
26、,劳动产品所有归资本家所有。P679 价值增殖过程: 超出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P6910 资本一般或资本的共性:资本功效在于增殖,资本是一个能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个处在不停运动中的价值;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11 依照资本的不一样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一样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标准:资本的不一样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一样作用。12 辨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阐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所有预付资本产生的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为考查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3 资
27、本家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措施是因为:工作日能够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工作日的低限:不小于必要劳动时间。 制约工作日的高限的两个原因:生理原因,道德原因。P7414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P7515 超额剩余价值的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比较记忆: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16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17 资本有机组成的提升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18 社会再生产,按照规模不一样分简单再生产 和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同一。19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
28、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20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停免费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深入免费占有更多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21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发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所有资本归根到底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22 影响资本积累的原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生产力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23 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发觉资本主义
29、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特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所有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不过剥削工人的成果并且是深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伎俩,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互换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以获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24 单个资本的增大的两条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托剩余价值资本化增大自己资本的总额。资本集中:把本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25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重要有三种形式:流动形态的过剩人口,潜在形态的过剩人口,停滞形态的过剩人口。26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巨大提升,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提升。资本主义积累
30、的历史趋势:生产不停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积累的成果:资产阶级为自己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资产阶级为自己灭亡造就了掘墓人。1 为何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紧记)1)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2) 流通中的等价互换和不等价互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因此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个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但能创造自身价值,并且能创造超出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3)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同样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31、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裔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应;劳动者接收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原因的影响。4)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但能创造自身价值,并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互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记住)1)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因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对
32、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为前提。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减少工人及家庭必须生活资料的价值;为减少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升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升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对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为条件。3) 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成果。3 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处理条件(记住)1) 资本的总公式
33、:GWG。2) 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同价值规律相矛盾,按照等价互换的标准,商品互换过程的成果只能使价值形式在货币与商品之间转换,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而资本总公式却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这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3) 处理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核心是阐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阐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互换还是不等价互换都不能发生价值的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此,从货币到资本家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处理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4)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处理: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而只
34、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购置到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难度得到处理。4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措施之间的区分和联系是什么(记住)1)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措施诸多,概括起来有两种措施,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措施既相联系又相区分。2) 二者的本质和成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升了剩余价值率。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生
35、产,都必须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深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4)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措施的物质技术基础不一样,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一样的作用。在资本主义早期,生产技术水平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重要措施。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停提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重要措施。5 为何资本积累具备客观必然性(记住)1) 资本主义生产目标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没有止境。为了取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停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扩大生
36、产规模。为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 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个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停进行资本积累。只有不停进行资本积累,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改进生产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并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取得比较优越的条件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6 为何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记住)1) 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求来说,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出了资本对它的需要。相对过剩的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2)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不不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并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
37、的必要条件。3)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能够随时调整和满足不一样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发展,可随时调整劳动力的供应。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4) 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能够乘机压低工资使用更便宜的劳动力。还能够迫使工人遵守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5) 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也许也不会真正乐意消亡失业人口。7 什么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了解)1)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标和动机是追求尽也许多的剩余价值,达成这一目标的伎俩是不停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38、。2) 剩余价值之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为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要素存在,而资本的使命就是进行价值增殖。因此,生产必然是服从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标,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3)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重要方面和重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步骤,包括生产、流通、分派和消费,都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同时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所有过程。8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阐明什么(了解)1) 马克思曾经从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中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尖锐的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的反抗性矛盾。2)
39、 它的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的积累。在业工人为了减少贫困,就要多受劳动折磨。失业工人不受劳动折磨,却要受到贫困增大的折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种反抗性矛盾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这种反抗的根本出路在于消亡资本主义制度。9 为何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了解)1) 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同时每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条件。2) 其次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伴随生产的不
40、停更新和重复,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停的得到维持和发展,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进行。3)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CHAPER 4 资本的流通过程选择1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两个条件: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个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P1002 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原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百分比。3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速度成正比。P1024 产业资本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的非劳动时间包括:a生产资
41、料储备时间b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c停工时间P1035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照:生产资本不一样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一样。P1046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精神磨损)。P105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两种情况:生产措施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升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因为出现新技术和新创造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重点考点)P1057 计算:某企业预付资本为100万,其中固定资本80万,流动资本20万。在固定资本80万中,厂房价值30万,可用30年,每年周转价值1万;机器价值40万,可使用,每年周转价值4万;小工具价值10万
42、,可使用5年,每年周转价值2万。企业的预付资本年周转速度为:1.07次。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1+4+27万,流动资本年周转5次周转总额205100万。预付资本年周转速度(7+100)/1001.07次。P1088 资本周转速度影响:a年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不影响c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率e利润率)9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分: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但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并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从运动内容看,都要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从运动形式上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
43、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循环;从运动过程看,都要通过购置、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10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11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赔偿问题。P110社会总产品的赔偿分:价值赔偿和实物赔偿。12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v+m)=c;(c+v+m)= c +c;(c+v+m)= (v+m)+ (v+m)。(第一个为最基本)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v+m)c;(c+v+m/x)(v+m/x)。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v+v+m/x)=(c+c);(c+v+m)= (c+c
44、)+ (c+c);(c+v+m)= (v+v+m/x)+ (v+v+m/x)。(第一个为最基本实现条件)13 列宁指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加规律):a增加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b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c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1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P1201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体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感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P12016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17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
45、周期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性不如战前明显,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各重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存。答题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记住)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指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赔偿和实物更新。2)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赔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赔偿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3)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确保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核心,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赔偿,再
46、生产才能正常进行。2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记住)1)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2)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3)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4)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括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3 为何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记住)1) 产业资本依次通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本来出发点的所有运动过程,叫产业资本循环。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停
47、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个职能形式都要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本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因此,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4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形式是什么(记住重要意思)1) 产业资本依次通过购置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对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2) 购置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因为这一阶段购置的是具备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因而这一阶段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成了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货币即执行了货币职能,又执行了资本职能,因此这一阶段产业资本中小的职能是货币资本职能。3) 生产阶段。资本家使用购置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括剩余价值的商品。因为这一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采取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