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ppt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818268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2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政府承诺领导人讲话1994年和2001年,中国政府分别在全球艾滋病防治政府首脑会议的巴黎宣言和联合国艾滋病特别联大上签字,作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政府承诺。胡锦涛总书记曾批示:“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四免一关怀”四免: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可得到免费、匿名咨询和初筛检测;对艾滋病患者的遗孤实行免费上学;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一关怀: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

2、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纲领性文件中国预防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1998年国务院下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年国务院下发)二、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 2006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艾滋病防治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一种传染病制定的防治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不仅仅代表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

3、领导、部门各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行综合防治。艾滋病防治条例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国家鼓励和支持开滋病的临床治疗

4、与研究。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艾滋病防治条例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

5、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有关部门、组织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艾滋持。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医务人员在开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医务人员在开展艾滋病、性病等相关疾病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展艾滋病、性病等相关疾病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中,应当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艾滋病防治条

6、例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艾滋病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监测计划和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和专题调查,掌握艾滋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和专题调查,掌握艾滋病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病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

7、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监测,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二十三条: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第二十三条: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

8、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条: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第三十条: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的规定,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营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

9、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二条:对卫生技术人员和在执行公务第三十二条:对卫生技术人员和在执行公务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县级以上人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疗保健措施。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

10、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源性感染。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六条: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第三十六条: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不得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不得采集或者使用。但是,用于艾滋病防治科研、采集或者

11、使用。但是,用于艾滋病防治科研、教学的除外。教学的除外。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人体血液制品,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人体血液制品,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书。准,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书。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器官、细胞

12、、骨髓等,应当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得进口。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得进口。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实提供有关情况。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

13、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艾滋病防治条例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行治疗。艾滋病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第四十

14、二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告知其监护人。艾滋病防治条例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15、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访和检测等服务。艾滋病防治条例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

16、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的治疗和咨询。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五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第五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定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艾滋病传播

17、、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追究刑事责任: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五十五条)未履行艾滋病监测职责的;未履行艾滋病监测职责的;未按照规定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的;未按照规定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的;对临时应急采集的血液未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时应急采集的血液未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未进行

18、核查,或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未进行核查,或者将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用于临床的;者将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用于临床的;未遵守标准防护原则,或者未执行操作规程未遵守标准防护原则,或者未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或者和消毒管理制度,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或者医源性感染的;医源性感染的;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五十五条)未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未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推诿、拒绝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推诿、拒绝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的;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的;未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医未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的;学随访的;未按照规定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未按照规定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的。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的。谢谢 谢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