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1、史前描述:(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山海经和禹贡,后有史记、 (2)欧洲:古希腊的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学17卷 (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商业地理学的产生2、商业地理研究:17世纪后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最具影响的是苏格兰学着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3、经济地理研究:(1)由俄国学着罗蒙诺索夫提出;(2)葛茨指出性质特点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20世纪上半叶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的引入;(2)二战后开始了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
2、、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法-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地理学-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跨国公司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文化转向(1)经济地理学的“文化转向”:研究涵盖企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与制度性环境的关系,区域增长中社会文化传统,关系型资产的作用,金融交流中文化的影响;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社会经济学、女权理论等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1、欧美学者: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2、苏联学者:区域学派和部门统计学派3、我国学者:欧美学者和苏联学者的影响以及自身
3、的特殊国情4、本书:(1)经济活动的内容:开始以企业组织制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2)经济活动区位:既是对过去各种区位的实践总结,又发现规律来为未来区域提供指导 (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二、学科体系:1、通论经济地理学 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信息业4、公司(企业)地理学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在地理学中的地位: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注重与自然地理学、地理技术学科以及其他人文地理分析学科的关系二、与经济学的关系: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为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三、经济
4、地理学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有重要影响四、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 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1、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2、可以在经济创新以及相关的经济增长来源上有较大作为3、经济学忽视区位研究,经济地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二、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人口、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环境问题以及贫富差异问题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
5、间格局的理论研究:(1)增长极的演进问题;(2)增长极的层次性 (3)区域多极现象;(4)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企业本身增长直接影响区域发展 (2)企业的技术、管理也会产生间接关系 (3)企业追求自身利益影响区域利益第五节 本书编写知道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指导思想:1、理论和研究方法并重2、以可适用论为主3、反映中国经济地理学特色4、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6、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的内容或实体就是区域主体, 按产生与发展先后,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3、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区别:(1)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2)在区位目标上:前者仅考虑利润或成本,后者还要考虑非金钱收益和满足需要;(3)在具体目标上:前者理论缺失或轻视区位选择具体目标,后者则具有(4)前者的区位选择基准成本最小,后者需要考虑具体目标的风险及不确定性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具有
7、不同的属性或性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人类活动也会不同,可分为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2、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可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1、以劳动对象参与经济活动: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作用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二、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通过对原材料的可运性
8、、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的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世家影响三、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生发展的必需条件,能耗企业在区位选择中必然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导致能耗类企业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四、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加上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其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企业选择区位;2、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因素,优先融资等优惠政策会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生较大的影响五、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2、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劳动力对其区位
9、影响可能不同3、随着科技进步,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少,质量要求不断增加六、技术和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新技术、方法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可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的组合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取相当利润第二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优美的环境对现代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会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存续2、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
10、环境、管理秩序等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产业之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如计算机的软硬件(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及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并率先投入,提高当地期待收入,促进经济活动向某地区集聚和布局2、关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导因素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1、交通线(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
11、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站点。线则是连接点和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交通路线,线由“长”和“宽”两个变量决定,“长”即点和点之间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以及经济距离等,“宽”即通行强度及运输容量2、“人和物质的移动”通常说的“交通流”存在着起点到终点的方向3、地域二、交通运输对区委选择的影响(一)运费成本的影响1、运费:(1)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而站场费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2)定价制度不同而不同: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二)交通便捷程度的影响: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1、交通
12、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2、交通网的结构(1)连结度:贝塔指数来计算,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E/V式中为交通网络连结度,E为边得数量(两个地点之间的道路数量),V为点的数量(地点)(2)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Ai=Dij式中A为顶点i的通达度,Dij为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可以用边来描述通达指数数量越小,通达度越好分散指数:衡量网络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D=Dij分散指数指数越小,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条件对区
13、委选择的影响:1、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明显减弱,而交通便利程度、时间节约、效率则成为更加重要的影响因素2、铁路枢纽以及港口的优势有所减弱,机场以及高速公路交叉点的作用日益强大,尤其是机场(特别是大型国际枢纽港)3、区位选择受到的约束趋于缩小,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明显提高机场产业: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机场业务关联产业,包括直接管理与运营机场的航空公司、物品零售业、货物运输与管理业、新闻报道业、饮食业、机场服务业及其他金融保险、设施管理等服务业;二是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与空运相关的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航空农业、渔业等)、流通业、通信、运输也、广告、软件开发等信息关联产业以及其他服务
14、型产业。航空城以及相关经济活动,它们在空间上依次分布在从中心向外的核心区、中心城区、一般城区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一、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1、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试图解释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关于农业经营方式区位的理想模式二、理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用于航运的运河和河流,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业;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4、距离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5、人口、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
15、城市的食物供给则来源于众位平原;6、矿山和食盐都在城市附近;7、追求利益最大化(二)形成机制1、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1)R对于某一固定农作物而言,随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当地的收入为零及以下时,经济上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2)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曲线成为地租曲线。每种农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较小(三)
16、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一般在城市(市场)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而运输量较大或者运费成本相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或者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价格而言运费较小的作物。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形成杜能圈的同心圆结构。1、自由式农业圈: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烂难运的作物或产品;2、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3、轮作式农业圈:无休闲地,在所有土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4、谷草式农业圈: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每一块带七区轮作;5、三圈式农业圈:
17、距离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将每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6、畜牧业圈:最外围,生产谷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1、宏观尺度: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研究为代表,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以及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2、中观尺度(城市范围):以大城市(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的分圈层形态3、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表,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四、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1、农业地理学的意义:(1)揭示了在同样
18、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2)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3)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收益最大2、经济地上的意义:(1)研究方法: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经济区位研究领域:提出的系列论点对韦伯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3)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可以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
19、理论基础五、理论的局限性1、是一种完善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1)未加入河流干扰因素的影响:有通航的河流存在时,使得距离城市(市场)161KM的沿河农场相当于距离城市(市场)16KM的非沿河农场,距河岸8KM且距城市(市场)161KM的农场相当于距城市(市场)24KM的非沿河农场,由此同心圆模式成为沿河流伸展的狭长型分布模式(2)未考虑谷物价格变动和图纸存在差异时的影响随谷物价格降低,商业性谷物种植范围明显向城市中心方向缩小,畜牧圈的面积扩大随着土地劣质,单产降低,谷物农业圈的范围向城市中心方向缩小,畜牧圈面积扩大2、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农业生产
20、中相当部分以自给性经营为主,且这种经营以产量而非利润并且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这也是导致杜能模式与现实农业空间分布状况产生偏离的最大原因之一3、商品性农业经营者不可能完全获取关于农业经营的知识及信息,且每个经营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4、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作用的距离因素趋于变小5、现代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理论偏离的重要因素“辛克莱尔”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的开发而形成的“无秩序开发状况”随处可见。在城市近处的农民,由于农地可以完全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对农民的资本和投入劳动会较少,并有可能放弃耕
21、种或者仅进行临时性操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由于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对农地的投入较多、并且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土地经营。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一)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些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的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2、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包括:(1)相关场所的土地费;(2)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3)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4)劳动力成本;(5)物品的运费;(6)资本的利率;(7)固定资产折旧率3、特殊因子:与特殊工
22、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温度等4、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如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二)理论前提1、已知原材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成本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4、三个阶段:(1)运费指向论;(2)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3)运费指向和劳动力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三)理论重点1、运费指向论: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
23、位即运费最小区位:(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质量:按原料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根据局地原料在生产时发生的重量转换状况,又可进一步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原料指数:是指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局地原料重量公式: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 /产品重量(Wp)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最重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公式: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1=原料指数+1(2)最小运费原理:前提: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区位指向:a
24、.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区位 b.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c.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区位法则:a.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 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b.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 2)时,工厂区位为消费地c.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均可(自由区位)(3)综合等费用线:总运费相等的点的连线。设存在单一市场N和单一原料地M,运输每一个单位重量的原料,每千米需要一个单位货币,运送一个单位的产品,每千米只需1/2个单位货币。运输费用每增加一单位货币,可画出分别围绕N、M的同心圆状连线,其一个单位货币的间隔,就N
25、而言为2KM,对M而言为1KM,这种呈同心圆状得线为费用线。而综合等费用线则为全部运费相等地点的连线。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属于地区差异性因子,是导致运费形成的区位发生变形的因子(1)思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化为劳动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即在低劳动力成本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比在最小运费地点移动产生的运费的增加额大时,劳动力成本指向就居主导地位。劳动力成本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其越大,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去为i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只是判断劳动力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
26、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 公式: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 /区位重量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愈加向劳动力廉价地集中。(2)环境条件:作用较大的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劳动力指向与人口密度的关系:人口稀疏的地区工业区位倾向于运费指向,人口稠密地区则倾向于劳动力成本指向。运费率与劳动力指向的关系:运费率增加时,即使远离运费最小地点,增加的运费也不至于增加很多。(3)运输工具会降低运费率,劳动力成本指向变强,机械化会降低劳动力系数,导致工业因运费作用转向消费地。3、集聚指向论(1)集聚因为作用分为两种形式:“大规模经营或生产的利益”:由经营或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集聚;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主要
27、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用等(2)集聚可分为纯粹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而产生,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和偶然性集聚(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结果)(3)分散因子:与集聚有关(集聚反作用),作用主要是抵消集聚因子,从而产生集聚的分散导向(4)当集聚节约额大于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便产生集聚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其越高的企业,集聚的可能性越大。三、韦伯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可将现实工业分为3类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钢铁、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酿造、制糖业和乳制品业(接近原料产地)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啤酒酿造业
28、、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接近消费地)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医疗器械制造工业(既原料产地,也接近消费地)(二)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者对集聚(规模经济)利益要求不高,靠单纯劳动可进行生产的行业(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日本的“三湾一海”中化工也集聚带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及局限性(一)意义:1、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的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2、最大的特点和
29、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的原则(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3、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已超越了原本的工业范畴(二)局限性:1、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随距离递减,运费率也不同2、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是不现实的3、就工厂经营而言,分为生计性经营和企业性经营。者不会意识到最低成本,从而不受最小费用指向影响,后者则更关注利润的最大区位4、工厂区位是由经营者所选,会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5、技术进步导致产品原材料消耗下降或者替代性材料使用,使得产品向轻、薄、短、小发展,使得运费、劳动力指向对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消费地
30、指向增强6、交通发达程度提高使得产品价格中运费比重越来越小7、其他诸如地域政策因素:如政府在一些地区鼓里或者限制工业发展,也会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第三节 其他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一)把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引进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并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解决了两大基本问题1、在假定原料的价格和分布地区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2、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率已经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范围(二)生产区位布局1、在韦伯等费用线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概念,重点关注运费率与等费
31、用线的关系,指出当运费率不恒定时,等费用线就不再是固定间隔的同心圆,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运费的综合最小的区位(三)市场区域研究“直线市场”模型:(1)假定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运费与距离成比例,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该地到消费地的运费,因此所有方向的价格都将会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而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价格空间变化呈漏斗状。(2)漏斗的下端部位为生产地,漏斗线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与购买地无关,这条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关部位在平面上的投影线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一)运输费用理论1、运费结构:分为场站作业费和线路运输费,每千米的平均费用与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2、运输方式和运费
32、的关系;运输方式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每单位距离的运费也不同。一般场站作业费低,线路运输费用高的运输方式适用于短距离运输,反之则为长途运输有利3、意义:(1)强调在区位布局中,要避免原料和产品的多次中转 (2)根据运输方式不同运费率不同的原理,给出了降低运费的重要手段:根据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二)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位选择1、胡佛的理论是生产者(或者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完全可移动的假定条件下,研究运费和生产费对区位的影响2、在理论中采用了与帕兰德相同的送达价格(采掘费和运费之和)概念,送达价格向外成放射状,其相同地点的连线即为等送达价格线。同帕兰德分析一样
33、,消费者是从最低送达价格的供给地购买商品,这样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面就是以两个供给地为中心的送达价格相同的地点的连线。3、随着是市场地域的扩大,规模经济带来了生产费用的降低,但在一定地域生产过度集聚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生产费用将再次上升。可见制造业随着产出量增加,如果生产费用减少,即使消费地不断远离生产地,边界线也会成下降趋势4、在区位三角形内部一般很少存在运费最小点,即使假定运费率不变,在三角形顶点之外的场所存在最小运费点的可能性也很小。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1、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点,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最大利润点2、假定:(1)在均质平
34、原上,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2)在平原中均等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3)在整个平原中局面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居民都能得到生产机会; (4)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他因素可不考虑3、廖什的需求圆锥体:在生产地P处,产品的销量为PQ,但随着距生产地距离的增加,由于运费的增加,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到F点需求量为零,则以QF为需求曲线,PQ为轴,将QF旋转一周,得到圆锥体,因此以P为圆心,PF为半径的圆形地域成为啤酒生产的市场地域,其边界线为产品的市场边界线4、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式是正
35、六边形。 第四节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1、将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相结合,能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分析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次佳区位”,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2、为最佳满意行为区位论发展提供了依据,是的摆脱传统假设具有了经济合理性3、空间费用和收入曲线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基本形态,费用曲线或者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空间变化)越大,工业越集中,而因为企业家经营手段和能力不同也会造成区位模型变化,企业家的经营手段和能力高,总费用就会降低,相反就会升高,从而导致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范围比同行业
36、大4、社会因子: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也会造成区位的变化。一般来说,国家为了开发落后地区或出于政治需要,会给予各种优惠条件促进企业投资,相反为了限制某地工业发展,会制定限制政策或征高额税5、企业家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作用:如工厂创业者的住宅或出生地是否有可利用的空地,以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好非最佳化行为对空间选择的作用,运用矩阵进行研究1、结构:行为矩阵由信息水平轴和信息利用能力轴构成。信息水平轴表示在某种区位决定时,各个决策者拥有信息的质与量;信息利用能力轴表示决策者运用信息的各种能力。在行为矩阵中,决策者的位置越接近右下方
37、,其采取的行为越与最佳行为相近。 信息利用能力 信息水平2、主要结论:(1)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决策主体的只是、经验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处理信息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另外加上模仿那些成功决策者并不断修正初期错误行为的存在,他们在行为矩阵中会从左上向右下移动(2)新运输方式,新开发的技术或新获得的知识,也会推动决策者以左上向右下移动。如果是负向冲击,决策者的行为矩阵会发生逆转。第四章 商业好服务业区位论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一、基本概念: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使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居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者服务业的
38、中心。2、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堆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公式: C=B1-B2C为中心地中心性,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3、货物的供给范围:是理解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关键。克里斯泰勒将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线或外侧界限。供给范围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者内侧界限。4、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城市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5、中心地的等级:(1)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
39、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提供高几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较高,反之较低。(2)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最大特征是中心地等级和中心职能相互对应。最低等级中心地具有最低中心职能,而高一级的不仅具有自己的职能,还包含最低的中心职能。二、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1、前提条件:(1)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2)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相同; (3)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
40、(4)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2、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是其低一级中心地市场区域的3倍,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1-3-9-27-81-.)3、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为其高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1-2-6-18-24-)4、特点:(1)中心地数量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适应 (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各等级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是呈几何数变化(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
41、系统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2、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三)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1、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数量关系:1-6-42-294-2058-2、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也被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商品供给2、交通原则:(1)适用于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
42、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 (2)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 (3)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作用更大3、行政原则:(1)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2)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4、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的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合理三、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一)理论和时间意义:1、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首次把演绎的思维方式引入地理学,
43、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是对地理研究思维和方法的一次革命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下列研究具有指导意义:(1)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2)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3)城市内和城市之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4)城市的区位、规模和职能等方面的研究;(5)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研究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有关中心地与市场空间的关系论述,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二)存在的问题1、只重视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虽然提出了货物供给范围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2、在中心地系统中K值固定不变,世纪中由于区域的各种条件作用,所形成
44、的区域模型各等级变化无法用固定值概括;3、把消费者看做“经纪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4、忽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集聚利益;5、对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变化和论述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一)消费市场状况: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构成、生活方式等1、与人口分布密度成比例,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零售业区位较多,而且规模也相对大;2、消费者收入: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的差异上(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1、消费者客服空间距离的作
45、用所要付出的空间费用或时间费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购物地点的重要因子2、交通条件的影响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常能形成大型商业中心(三)零售业间的竞争1、区位间的空间竞争,如果属于同业种间的竞争,则可能出现相互排斥区域分散和竞争中产生联合两种趋势,在现实中后者居多,如果属于不同业种的竞争,由于存在互补关系因而集聚趋势明显(四)地价的作用1、地价的高低与土地的区位条件有关:交通便捷性、空间的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满意度是影响土地购买者支付土地价格的重要因子,因此市中心的地价达到最高;2、对于追求收入最大化的零售企业而言,最高低价区位是最佳选择二、零售业空间模型(一)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1、最早的学者是普劳德福特,其将零售业空间分为中心商业区、外用商业区、主要商业街、紧邻商业街和孤立商店群2、迈耶侧重于从美国的城市为对象进行划分,侧重于零售业活动的规律和形态研究3、贝利在普氏和迈氏基础上,运用多变量分析法进行划分(1)在中心部存在一个核心商业设施,以此为中心商业职能是呈同心圆分布,按规模可进一步划分为CBD(中心商业区)、区域中心地、社会中心地和近邻中心地(2)在道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