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榆次区寿安里学校 张瑞颖一、教材分析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50-51页的内容。我们所教的这套教材,小数是分两个阶段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第二阶段是四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置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
2、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这样简化了小数的意义的叙述,更有利于学生们理解,是这次课程改革一大优点。确定课题后我们首先钻研教材,解读教材,因为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老教材,如何让老教材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新理念、新教法,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和“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真正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并能收到良好效果诸如这样的问题是我思考最多的。但当看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时,我最初的感觉是怎么有点像重复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于是我再次找出三年级下册的书仔细的对比思考。通过对比,发现
3、我们所教的教材在三年级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把“让学生知道1/10米写成小数是0.1米,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作为教学目标了,课本上直接把这些作为结论告诉了学生。而这节课,为了概括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句结语,教材又一次象三年级下册那样呈现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过程,虽然目的是引导学生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但却依然采用了“告诉”的办法。通过上网查资料,看教学视频,分析名家的课例,使自己在总体上对教学内容有较高层次上把握。于是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也反复思考:是否应该像教材这样直白地“告诉”学生?通
4、过对教材理解的不断深入我逐步认识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有肤浅与深刻之分。如果仅仅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句结语,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那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呢?通过和同教研组的老师们探讨,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使我更加坚定的认识到: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绝不能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学生的概念学习需要经历一种经验性的活动过程。在小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进行一次再创造,并在这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本节知识,是在 “元、角、分及分数的”的基础
5、上进行的,包括了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使学生明白不仅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体会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起了重要的作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而不是单纯靠教师的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一开始就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在是简单枯燥的教学。教学
6、中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得来的?这是本节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又能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课标中提出:有效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
7、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明确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8、通过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善观察、爱动脑、喜创新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四、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与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五、教法学法说教法。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
9、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五、教学方式的构建为了让这节课更具实效性,备课
10、时我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以米、分米、厘米、毫米原有知识为背景,用分数、小数形式来表示尺子中的一份或者几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小数的意义,进而主动建构知识。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注重组织同伴
11、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有所得、有所思。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教得实在、学得踏实。 六、教学流程第一个环节:感知小数的产生,引出课题。课前老师用1元买了两块橡皮,一块橡皮多少钱?你能用几种方法表示?5角=()元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记忆,根据单位间的进率准确的写出对应得分数,为后边讲分母是10、100、1000等十进分数作铺垫。第二个环节:(两个任务)1、观察、探究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要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
12、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在这里我引用了分数、小数两种形式表示同一个长度,说明分数小数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来完善课题。(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节课的学习借助一样工具尺子,让学生观察屏幕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十份、百份,那其中的一份、几份分别是多长?用分数、小数表示出来。以分数知识为切入点,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每次得到的分数、小数都书写到板书上。以便于学生充分的观察比较。学生通过观察小数点后的数位,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等。小数这部分知识重复性强,容易平铺直叙。讲课过程中教师注重转变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表示任意的几份、自己举例两位
13、小数、创造三位小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在学生的例举中明确了知识点。生活中可以分的不仅仅是一把尺子,也可以是任意的一条线段、一个正方形、一车货物等,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在生活中更多的方面得到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这样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小数的意义范围更扩大了、应用更广泛了。它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更密切了。这个环节学生在观察、推理、交流的活动中层层推进,不断丰富小数的意义。我让学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数学家和老师规定的,而是他们自己发现与创造的,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并通过小练习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2、通过练习探究明确计数单位及进率在探求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时
14、,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多少,而是创设闯两道数学难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计数单位的教学再一次以分数为切入点,学生很快说出答案,并自然地讲出了道理。因为板书上的分数、小数一一对应,便于学生发现总结。运用板书,形象直观地提炼小数计数单位,使每一部分都有的放矢。不失时机的通过连连画画以读法和写法两种形式出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计数单位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构建数学概念。没有牵强痕迹。学生通过练习、观察发现小数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我认为这样设计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为媒介,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第三个环节:师生进行全课总结。提问学生“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收获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储存到原有认知体系中去,真正理解,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了进步与发展。不需死记硬背与机械操练。是学生主动的、探索性的、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