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明确目标 提高08高考应考效益2007年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会议讲稿一、2007年高考成绩分析表一:0
2、6、07年全市各县区应届普通类均分单位全市市区赣榆东海灌云灌南06104.8103.5110.799.4101.297.307113.09117.43117.2111.33109.22107.65表二:全市应届普通类均分120分以上的学校学校海州高中城头中学新海高中海头中学东方分校均分122.49121.21121.21121.21120.59学校白塔中学赣榆高中东海高中杨集中学灌南高中均分120.54120.42120.3120.23120.13表三:全市各县区应届均分单位全市市区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均分105.36106.02107.42105.34103.08100.96表四:全市应届均分1
3、10分以上的学校学校赣榆高中新海高中杨集中学东海高中海州高中均分119.99117.07116.81116.45116.34学校灌云高中清华园海头中学东方分校青口一中均分115.65115.07113.65111.91111.23二、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析新课程倡导新情境、新视角,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社会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的学习过程,以健全学生人格。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上述理念的主要方式是“四新”新情境、新内容、新视角和新形式。新情境:让试题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历史新课程强调创
4、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新情境中、新背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200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就特别注重创设情境。这些试题情境可分为文字、图表和综合等三大类,其中文字和图表类又具体分为创设历史氛围和联系日常生活两小类。1.文字类顾名思义,文字类的试题情境,就是运用文字材料创设的情境。对历史学科而言,文字又可分为原始文字材料,现代文字材料等类型。用原始文字材料创设的试题情境,实质就是创设历史氛围。用现代文字材料创设的试题情境,则属于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类型。(1)创设历史氛围类。用文献资料是创设试题情境,营造一个历史氛围,让考生走进历史,在历史氛围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判断文献资料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
5、大致时间、理解文献资料的内涵、分析文献资料反映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文献资料反映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等,是历史氛围类试题的主要考查方向。例1:(广东单科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解析:本题以歌谣为材料创设试题情境,要求考生在历史氛围中,根据歌谣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所学知识,判断歌谣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大致时间。试题中的歌谣反映了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现象,根据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可以判断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1840年以后,由此可判断正确答案为清朝。例2:(山东文科综合11)白居易
6、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不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A B C D解析:本题用白居易的诗为试题情境,要求考生在古代农村社会生活的氛围中,根据试题情境概括诗歌反映的历史现象。从“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等内容,可以概括出诗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自然经济”(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重视农业(家家守村业)、安土重迁(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等历史现象。(2)联系日常生活类。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描述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以此创设试题情
7、境,要求从身边日常生活现象入手,理解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历史含义。一般而言,联系日常生活类的文字型试题情境,或描述日常生活现象,或描述学科研究最新成果,其考查方向则主要是分析试题情境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追溯试题情境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大致时间,概括试题情境反映的历史现象,归纳试题情境反映历史现象产生的重大意义等方面。例3:(广东单科24)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C.第二次世界大
8、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解析:本题用文字描述了1954年的一种社会现象,即某一时段自来水的消耗量激增。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当时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在1954年出现的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就必须联系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在四个选项中,A项早在1954年之前即存在;B项描述的则是20世纪末出现的历史发展特征;C项描述的历史现象与事实不符,1954年左右美国经济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只有D项描述的是1954年的阶段发展特征。2.图表类图表类新情境,就是运用新颖的图表,如
9、形势图、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现实生活图片、统计图、统计表格等创设试题情境,把考生引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文字类一样,这类情境也可分为创设历史氛围和联系日常生活等两类。(1)创设历史氛围类。创设历史氛围的图表一般分为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历史形势图,这类试题情境的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理解情境材料、判断情境材料的历史价值、分析情境材料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等。其中判断情境材料的历史价值,也考查了历史方法,在图表类新情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广东、山东等实施新课程省份的高考试题都创设了这类情境。例4:(广东单科试题6)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
10、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解析:本题用历史图片(民国九年的报纸广告)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这一历史氛围中,判断图片材料的历史价值,即可用于研究怎样的历史课题。根据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如根据提倡国货可知“振兴织袜厂”属于民族工业等,结合民国九年和直接证据等题干的提示,最终可判断出图片作为直接证据,可用于研究“实业救国的思潮”这一历史主题。像这种类型的试题还有“山东文综”的第12题(根据形势图判断学生研究的主题是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等。(2)联系日常生活类。用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是历史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考查方法之一。用
11、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就必然涉及到创设日常生活情境,其中图表就是创设这种试题情境的主要方式。例5:(上海高考试题A组6)右图为“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A.浑天仪 B.翻车 C.赵州桥 D.数学解析:本题用网页的形式创设了一个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日常生活情境,要求考生根据现有网页的链接情况和所学知识,增添一个新的链接。对于上网比较普及的上海或其他发达地区的考生而言,本题属于一种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并且紧扣时代脉搏。但对于上网还是愿景的偏僻地区的考生而言,本题的情境就不是考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内容,考生没见过“网页
12、”,不理解“链接”,无形中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可见,运用现代化成就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到公平性,不能为追求最新科技成果而削弱公平性。3.综合类综合类试题情境是指构成试题情境的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表材料。如非选择题中既提供文字材料,也提供图表材料等。对于选择题而言就是题干与选项都是材料构成的情境。例6:(江苏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A B C D解析:本题题干是文献资料创设的历史氛围,即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重要措施。四个选项则属于图片构建的日常生活情境,即四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试题要求考生选出秦始皇
13、统一文字后的官方书体(小篆),其考查方向是理解试题情境的历史内涵。总之,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的新情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比较新颖,一般为考生没有接触过。二是紧扣重点史实,情境仅为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服务。三是没有阅读障碍,只要仔细阅读和观察,即可理解情境蕴涵的历史信息。四是考查方向比较固定,一般在理解情境、判断情境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归纳情境反映历史现象的特征、分析情境反映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设置问题。新内容:增加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试题把“过程与方法”纳入学习目标和考查范围,是新课程的最大特征之一。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成为2007年全国各地高
14、考试题的重要内容。我们可把2007年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度的试题,分为选择题(如例4)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其中非选择题按照“过程与方法”的达成层次,分为模仿层次和独立操作两类。1.简单模仿类简单模仿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二层次(第一层次是识记层次),就是根据试题提供的例子,按要求在新情境中加以运用。北京文科综合的第37题第3组问题,即是典型例证(具体见例12)。2.独立操作类独立操作就是在新情境和新材料中,根据试题要求运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考查考生掌握“过程与方法”的程度。这类试题在2007年广东单科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第26题和第29题都属于这类试题。上海试卷的第33题也
15、属于这种类型。例7:(广东单科试题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
16、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给出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两种研究角度,即“两个过程”和“现代化”角度。要求考生根据第一种研究角度,列举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事件,即选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重大政治事件。根据第二种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即从对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角度评价辛亥革命。根据两种角度评价新中国的建立,即从反帝反封建和现代化两个角度,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重大影响。整个试题就是给出两种指导原则,要求考生按照这两种指导原则,重新整合历史知识,重新评价重大
17、的历史事件等,是一道典型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度的试题。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上海试卷的第33题,试题先给出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和一段材料,要求考生找出材料中的“史料”、“史料解释”和“历史评价”(具体试题略)。例8:(广东单科试题26)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
18、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解析:本题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史学研究方法,即运用史料、理解和论证历史结论、判断史料的价值、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等。试题第1问要求考生运用
19、所给的史料,论证历史结论,即运用材料证明当时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和自主性。第2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结论,即结合当时的经济、文化状况,分析研究者提出“明朝妇女婚姻观出现自主性”的原因。第3问要求考生针对该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评价“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的看法”。整个试题由史料到历史结论,最后到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对历史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完整再现了历史研究的过程。综上可见,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都以历史研究方法或历史研究过程为考查重点,特别关注研究角度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史料的收集
20、、判断和运用,历史结论的提出和论证等。但历史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仅包括历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后一种“过程与方法”的内涵要适当加以关注。新视角:引导考生多角度审视历史过程从新的角度审视历史过程,是传统历史教学适应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锤炼学生整合历史知识,深刻理解历史事物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能力的需要。从新的角度切入、命制试题,成为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主要亮点之一。这些体现新视角的试题,除引入新的历史研究角度(例7要求用两种角度重新整合与评价历史事件等)、新的考查内容(例7、例8等考查“过程与方法”)等外,还包
21、括新的理解角度(如例9)和新的历史观点等类型。例9:(广东单科试题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解析:本题以1942年国统区报纸评论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要求考生从报纸评论内容,判断当时国人的主流观念,以考查考生对全民族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程度。试题跳出教材单纯讲述中国抗战史实的视角,从依据评论判断国人观念的角度,考查对全民族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程度。类似的还有上海试题A组第11题,试题以政治漫画的形式创设历
22、史情境,要求考生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评价。试题跳出美国与国联关系的传统评价,用评价政治漫画的形式,考查考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例10:(上海高考试题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问题:(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用新观点整合与评价历史事件的试题。试题以某学者的新观点(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和以此设计的图片为情境,考查考生对新观点的理解、论证和评价,即分析
23、中国的1978年被视为21世纪开始标志的主要原因,并且试题答案由唯一(197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到半开放(考生可从三个角度论证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再到全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的理念。总之,引入新视角,考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基本线索和历史结论的理解程度,关注的是历史事物产生和演变的全过程,突出强调对历史事物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有的非选择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等。这对引导学生克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全面看待历史发展过程,及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等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本店售书目录共产党
24、宣言庶民的胜利列国陆军制儒门医学汽机新制开明书店1921年12月20日新形式:让试题灵活多样且富有情趣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2007年全国高考试题在呈现方式上,突出了多样化和情趣性。这种多样化和情趣性除体现在新情境的创设(如前述选择题的情境等)外,还表现在文字材料的呈现方式上的创新(如例11)和试题以学习过程的方式呈现(如例12)等方面。例11:(上海高考试题B组23)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A. B. C. D.解析:本题用1921年的售书广告创设试题情境,要求考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根据售书目录,选择洋务运动时期的畅销
25、书。由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生产技术,兴办军事企业,创办新式军队等内容,可以判断出当时畅销的书有列国陆军制、汽机新制。本题文字材料用列表的售书目录的方式呈现,给考生以真实和新鲜感。例12:(北京文科综合37)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1)史料研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鋟鋟(马旁)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合众国
26、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 、 结合1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2)理论指导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14分)理论来源基本主张实践过程结果孙中山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毛泽东马列主义
27、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3)社会调查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理由。答题示例调查题目:1950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调查题目: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调查题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调查题目:(写出序号) 调查理由:(4)问题讨论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社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角度一:角度二:解析:本题以历史学习过程为试题呈现方式,即以史
28、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为呈现方式,以考查学习方法为重点,分别考查了史料理解(第1组问题)、社会调查(第3组问题)等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囊括了世界近代和现代史、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以学习过程为试题的呈现方式,能够突破历史的时空限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呈现方式更具情趣性,能够激发考生的兴致,提高答题正确率。能够考查多维度目标的达成度,既可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能力发展水平;也可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度;更可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发展程度。这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题型。类似的试题还有江苏高考试题的第29题,试题以撰写交流提纲的形式呈现,涉及了古今中国、日本及中日关系等内
29、容(具体试题略)。三、2008年高考复习应考策略(一)科学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内容1.复习计划第一阶段(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中旬5个月)(1)主要目标:落实基础,培养能力。(2)基本要求:全面、准确、深刻地落实基础知识,切实、有效地加强能力培养。(3)教学程序:本阶段以节、专题和阶段三种形式同步进行为主,兼以适当的练习训练。首先,章节复习课是落实基础的关键,帮助学生回忆和强化记忆高考内容。应运用科学方法使学生在思考和运用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和综合等能力,进而构建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丰富历史意识。其次,单元复习要有层次性。先帮助学生归纳单元教
30、材内容,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包括图表和材料、课后练习等,增强对高考内容的理解。注重专题发展线索的掌握,引导学生由历史基础知识归纳专题线索,由专题线索理解基础知识,一般以专题为单位进行。再次,重视前后联系。对同一时期的历史知识要适时联系,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阶段的历史知识体系。(4)注意事项:有计划,杜绝盲目随意,计划应包括复习目标和教学措施等内容;要讲求方法,落实到位,注重实效性,以问题引导为核心;要以适当的练习训练,来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历史认识的升华等;要稳扎稳打,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阶段(从2008年2月至4月初共3个月)(1)复习目标:在纵横联系中巩固基础知识和提
31、高能力;在专题训练和模拟强化中,回扣基础知识和提高答题技能。(2)基本要求:纵横联系的综合复习,应以第一轮复习内容,特别是考试大纲为依托,理解重要历史事物、巩固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专题训练应以非选择题的审题为手段,以提高答题技能为核心目标;回忆教材内容以巩固基础知识是本阶段的灵魂。(3)教学程序: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揭示纵横联系内容,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在精选的练习训练中,查漏补缺,提高能力;在精评中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答题技能。(4)注意事项:要精导、精练、精评穿插进行,不要集中导、练、评;要与单元复习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审视教材内容。第三阶段(从2007
32、年5月至6月初共1个月)(1)复习目标:回扣教材,封堵漏洞,全面理解记忆教材;穿插热点专题的归纳,提高应试技能。(2)基本要求:回忆教材内容以巩固基础知识是本阶段的灵魂;依据考试大纲的考查内容,全面检查对教材的掌握程度;根据高考信息及历年高考试题,确定热点专题,穿插进行。(3)教学程序: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检查记忆效果,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在热点专题复习中,多角度理解教材,细化教材的记忆程度;在精选的练习训练中,查漏补缺,提高能力;在精评中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答题技能。(4)注意事项:要精导、精练、精评穿插进行;要与热点复习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多角度的审视教材内容。2.
33、市统考计划今年改革统考模式,主要分两次进行,本学期结束前一次,属于摸底考试,主要考查5本教材的掌握程度。2007年4月一次,属于模拟考试,主要根据高考信息,尽量贴近高考,并略难于高考。要调整复习进度,本学期初步完成五本教材的单元复习,学期末统考范围是五本教材,以综合考试的形式,突出重点和主干性知识的考查进行。(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记忆是永恒的中心目标,运用一切手段帮助学生记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记熟教材内容,最后帮助学生运用教材内容是主要任务。1.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间的关系2.注重知识点的梳理与归纳3.在活动探究中提高复习效率4.在精练精评中提高答题技能5.重视高考信息收集,提高复
34、习的针对性重视高考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研究高考试题,学习其他研究成果,多阅读有关杂志,把收集到的高考信息落实到高考复习过程中,提高复习的针对性。特别要强调高考新信息的共享。四、第一轮复习让课堂学习效益最大化第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础性工程。与新授课不同,第一轮复习中的课堂教学,学生已具备了学习的基础;学习的重点是进一步开阔视野,全面而细致地掌握学习内容,广泛而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兼顾提高答题技能,使解决问题的答案更全面;这就要求课堂学习内容充实,容量更大;学习方式更实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针对传统课堂学习不能体现复习本质而导致学习效益低下的现状,我们提出优化课堂结构,突出复习特色;
35、选准复习重点,提高复习针对性,让课程复习效益最大化。(一)复习与提问:在回忆中构建知识结构本环节的主要方式是提问,以提问实现复习和检测的目的,在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学习内容间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如本课的复习内容是“中国古典文学成就”,课程标准要求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复习提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具体知识点:(1)每一种文学体裁出现的原因、主要代表、时代特色和影响。(2)从诗经到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提问的方式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简答题。在检测学生学习现状的过程中,形成以下知识结构:原因表现内容时代特色影响
36、趋势诗经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二)归纳与提炼:在梳理中理解基础知识本环节的主要方式是归纳与提炼,用数字和要点归纳核心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本课的知识可梳理如下:1.诗经(1)出现的3个原因(礼乐制度、采诗制度、劳动号子的发展、孔子修订);(2)3部分内容(风、雅、颂);(3)3个特征(早且成熟、内容丰富、维护统治秩序);(4)3角度的影响(文学、统治、历史)。2.楚辞(1)2个原因(屈原、战国纷争);(2)2方面内容(1个代表、4部著作);(3)3方面特征(战国纷争且变法与反对变法斗争激烈、浪漫主义、爱国情怀);(4)2方面影响(文学、历史)。3. 汉赋(1)3个
37、原因(骚体诗与散文、社会状况、统治者提倡);(2)两方面内容(西汉、东汉代表作);(3)3个特征(大一统帝国的恢弘气势、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4)2方面影响(文学和历史)。4.唐诗(1)3个原因(唐朝社会、科举制、诗经与汉乐府);(2)2方面内容(2人与代表作);(3)3个特征(唐朝社会生活、各种流派、质量高诗人多);(4)2影响(文学发展及人文素质、历史影响)。5.宋词(1)4个原因(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形成、社会发展与动荡、唐朝民间出现了雏形、文人有时间和精力);(2)2方面内容(2中流派、6词人);(3)3个特征(符合主流意识、符合各阶层需要、体现时代安定与动荡);(
38、4)3个影响(文学、人民素质和休闲、历史)。6.元曲(1)4个原因(市民阶层扩大、少数民族政权、词的基础、演出场所);(2)2方面内容(2种体裁、2位人物);(3)3个特征(抒发感情与借古讽今、思想控制减弱、商业发展);(4)3影响(文学、丰富生活、历史)。7. 明清小说(1)5个原因(社会状况、世俗化趋势、宣扬传统主流意识、原有基础、印刷技术与识字人数扩大);(2)3个内容(4大名著、三言与两拍、四大谴责小说);(3)2个特征(涉及面广、休闲功能强等);(4)2方面影响(文学、历史)。8. 发展趋势(1)世俗化趋势不断加强。(2)传统主流意识的影响不断加强。(3)中国古代文学内容的不断丰富等
39、。(三)前后联系:初步形成阶段的知识结构本环节的主要方式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和其他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试题的类型一般包括问答题和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命制的主要切入点有二:一是相似历史现象的比较,二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高考经典试题,二是各地调研或模拟考试中的典型试题,三是自己根据具体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设计的试题等。如本课学习中第一部分(问答题)可使用如下试题:1. 分封制与宗法制、孔子的思想、古代先哲孔子2. 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3.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演变4.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5.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艺术6. 19世纪以来的文学(四)活动与探究:高
40、效达成三维学习目标塑造时代的精神背景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它们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人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文学艺术往往又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去不断的追求着美好的生活。步骤一:点击卓而不群的文人骚客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多样,具有突出的成就,有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按要求将下列文学作品与作者、体裁连线。 A屈原 窦娥冤 a汉赋 B枚乘 春望 b曲 C杜甫 离骚 c诗歌 D张孝祥 喻世明言 d词 E关汉卿 七发 e小说 F冯梦龙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f楚辞步骤二:调查我们喜爱的文学作品 调查我们的父辈、老师、同学喜欢的文学作品,请
41、他们说出喜欢这些作品的理由和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喜欢的作品文学形式喜欢的理由对生活的影响父亲母亲老师同学步骤三: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时代精神,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例如,作品产生的时代、作者的生活阅历、以及作品对当时产生的影响。仔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望庐山瀑布 示 儿李 白 陆游日照香炉生紫烟, 死去原知万事空,遥看瀑布挂前川。 但悲不见九州同。飞流直下三千尺, 王师北定中原日,疑是银河落九天。 家祭毋忘告乃翁。步骤四:感受文学艺术的时代精神有人认为过去优秀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精神大有益处。结合所学的知识,根据提示,各举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谈谈它对我们成长的益处。增长历史知识: 感受愉悦心情: 丰富思想情感: 陶冶高雅情操: (五)练习巩固:全面检测学习效果选择题要有情境非选择题要关注三维目标传统的题型的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