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方少数民族民俗事象与仿生陈伟明1 吴水金2 戴 云3(暨南大学,广州 510632)摘 要 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的某种结构和功能来建造技术设备,使其具有类似生物系统特征的科学。历史时期南方少数民族的仿生,与严格科学意义上的仿生学不同,只是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生活中,通过模仿一些动物的体态与特性,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生产形态及生活特点。由此,更多样地反映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地方民族特色,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关键词 南方;少数民族;仿生 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在生命演化和物竞天择的长期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功能。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
2、借鉴生物原理和功能,去发挥人类的自我意识与潜能,这便是仿生学。仿生学(bionics)是关于应用有关生物体系的功能知识去解决工程问题的分支科学。而从历史与民族角度去谈仿生,则主要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自觉不自觉地对大自然的某种动!植物进行模仿的行为,或者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利用某些动!植物的形态特点作为工具或文化载体。本文所说的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指岭南地区!海南岛及台湾岛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中,不少行为模式或内容均体现了仿生的意义,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原始仿生的生产生活特色,显示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民俗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其体现的社会意义,更对南方少数
3、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里可以从若干层面透视南方少数民族与仿生的社会联系。一、衣饰仿生衣饰,包括服装与人体装饰。南方少数民族的衣饰仿生内容五花八门,乃是南方少数民族仿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文身,这是典型的衣饰仿生行为。主要在身体某些部位纹上动!植物花纹,以体现某种生活情趣或社会意义,而从仿生的角度,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趋利避害。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湿热的生态地理环境中,域内江河纵横,林木丛生,蛇虫遍地,猛兽成群。在历史时期,给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带来了人身威胁,于是盛行文身以避害。他们认为只要在身上纹上某些动、植物的纹饰,就可以免受动物的袭击或伤害。正如史记周本纪
4、集解所引应劭之言谓:“(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台湾少数民族文身偏好几何形纹,如曲折纹、锯齿纹、叉纹、网目形等,据说乃是从百步蛇背上的三角形纹饰变化而来,类似的纹饰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百步蛇的简体。1除了宗教图腾上的意义,不排除其中也具有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又如海南岛的美孚黎,在脸部和四肢刺上蚺蛇状纹样,曾得名“蚺蛇美孚”。清人张渠粤东见闻录中曾谓:“蛋人有三,一为鱼蛋,二为蚝蛋,三为木蛋,统称龙户。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如蛟龙状,使龙认为己类,不致吞噬。其神宫画蛇以祭,自称龙种。”虽然这在今天来并无科学道理,但在历史上,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南方少数民族,面
5、对自然的威慑,除了祈求神灵祖先的庇护,也只能希望通过文身仿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安全。其次则是出于审美观念,这在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甚为普遍。南方地热,植被茂盛,百花争艳,飞虫翩舞。给人们带来了更多视觉上美的享受。在身体上纹刺若干动植物或花卉的纹饰,很自然成为南方各少数民族追求的时尚。明代广西的少数民族,。黔面绣额,为花草、蜻蜓、蛾之状。2又有云:“海南诸州黎俗,生男女三日,必请善文绘者,于头面、肩颈、手腕、膝胫、腹背周身画成诸花,后用细针数枚挑刺出血,搽以青靛,候三数日涤去,断续处再刺身以补之,至死不漫。钜族大家以之相尚,佣贱者则不敢。”3富贵者以之为尚,当然是为了追求美感。广西马平县伢
6、人,“妇短衫缘绵袖,连彩帛三四重,裙则纯棉,常刺额为花草蛾蝶状,所谓雕题漆齿也”。4当然文身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美丽,也有的是作为家庭识别标志,或者具有婚姻意义,其所纹之形状也未必与动物有关,则与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无关,此不赘言。以动物形体及羽毛作为衣饰的组成部分,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在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如广西天河县,“七八月之交,有金龟虫,大如黄豆,头甲足尾,宛然龟也,色如赤金,多生扁豆叶上,亦能飞,干之可为妇人首饰”。5连州瑶人,“高发为髻,红布缠头,喜插鸡翎”。 4又播州苗,“信鬼好诅,射猎为业,民用虎皮,以虎尾插首为饰”。 6台湾美雅族,“其颈饰,以兽牙、熊蜂头等以为环。
7、7南方少数民族类似的仿生装饰,主要是利用动物的形态或色彩特点以美化自己。所谓“瑶无冠礼,少年男子以五色绿球及棉花作条饰,髻上插鸡尾以为美”。 8也有利用衣饰仿生的特点,在民族群体内部,作为贵贱等级之识别。台湾凤山傀儡番,“土官内有戴豹皮帽者,名为居楼大罗房,如豹头形,眼中嵌玻璃片,周围饰以采英,帽后缀以豹尾。亦有戴头箍者,名奥曼,插以鸟羽十余枝,参差排列,垂发二缕,云系其妻之发,衣熊豹皮” 。9类似的衣饰,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更是为了显露权势者的尊贵地位与权力。南方少数民族的衣饰仿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情趣。如近代广西大瑶山少数民族的服饰,据调查,大瑶山瑶族妇女
8、的衣服巾带及部分男子的巾带,都挑绣或纺织许多美丽可观的花纹。花蓝瑶和坳瑶男女背物布袋以及盘瑶青年男女喜用的垫肩背裙也是如此。这些花纹有的是几何图案,有些则是鸟兽花草,色彩鲜明夺目,而这些图案,又都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如蝴蝶、飞鸟、大木花、缠枝、蕨草等都是在劳动环境中习见的东西,被恰当地安置在衣裤的边缘上,使质朴的衣服,变得悦目,充分表现了他们内在的智慧和制作才能。10同时南方少数民族的衣饰仿生特点,也大体反映了民族的生产形态与生产环境。广西三江侗族妇女服饰以及重大节庆时男子的“百鸟衣”等完全是图案化的,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浮萍花纹等植物纹饰,均与农耕经济有关,而较少有反映狩猎经
9、济的动物纹样。而有些动物纹样,如鱼骨纹、虾纹、龙纹、田螺纹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11始终摆脱不了农耕文化的主题,体现了衣饰仿生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意义。二、工艺仿生工艺仿生,主要是指南方少数民族生产与生活用品的工艺形态特色中所体现的仿生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工艺器物上刻上各种动植物的形象,以传达某些社会信息,体现某种社会意义。这在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如陶器纹饰,在新石器晚期以后,多为几何印纹,在陶器上拍印有各种几何花纹,这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典型器物。类似的几何花纹,学术界有不同角度的论述。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几何花纹是蛇和蛇的斑纹的模拟和演变,如云雷纹可能就是蛇的盘曲形
10、状的简化,S形纹可能是蛇身扭曲的简化,波状纹可能是蛇爬行状态的简化。12实质上是指几何印纹陶与蛇的仿生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南方几何印纹陶有五六十种之多,有的是仿竹、麻、芦一类纺织物的图案,如席纹、方格纹、菱形纹、重菱形纹、米字纹等;有的是当时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如圆圈纹、水波纹、涡点纹、叶脉纹、锯齿纹及动植物纹等;有的为图腾崇拜的反映,如曲折纹、菱形纹等;有的则是统治者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如变体兽面纹、夔龙纹等,带有荒诞神秘的恐怖色彩。13尽管角度观点并非统一,但都一致确认类似的纹饰与仿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他器具也表现了类似的特点,如铜器。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漆绘铜盘”,口沿上绘
11、的是菱形图案,腹内壁绘的是龙、鱼和卷云,两条巨龙构成整个图案的主体。14另一件铜提漆绘筒,器物表面漆彩画,画的内容有人物、禽兽、花木、山峦、云气等,可能是一种神话题材。14又如广东始兴县赤土岭54号墓中出土的唐氏瑞兽葡萄纹铜镜。纽座外饰瑞兽纹及葡萄纹,兽伏卧仰首,外缘一周饰凤鸟葡萄纹,形态生动,纹饰精细。15其他还有瓷器、玉器等。南方民族工艺器物仿生内容普遍,不同质料的器物均具有不同的仿生内容,类似的仿生内容,或表现了宗教色彩,或体现了权力象征,也有某些工艺仿生则主要显示了生产的功能。如台湾南路凤山番(上、下澹水),“弓、矢、槊,亦与北路同,刀长止尺许,或齐头,或尖叶,函以木鞘,男妇外出,系以
12、腰间,以坚木为木牌,高三尺余,阔二尺,绘云鸟以蔽身”。9可能是为了猎兽及防身之用,而更多的则刻画了吉祥之物。在器物上刻画吉祥动物形象,既产生了美观的效果,也寓意了人们追求吉祥好运的心态。二是把一些实用器具品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生物形象,以表达对社会环境的感观或作为权力财富的象征。如“仡佬之富者,多以白金像鸟兽形为酒器或为牛角鹁鸠之状,每聚饮,盛列以之夸客,名银鹁鸠”。16出土文物中就有不少类似的仿生器物。西汉南越王墓曾出土虎头金钩玉龙,为金玉组合饰件。整体为龙虎相争之态,构思独特。另有一件透雕龙凤纹玉环,玉环中央透雕一龙,玉环外两侧各雕一凤,龙居正中,双凤位于两侧,它是秦汉时龙作为天子之位象征的反
13、映。17类似的工艺仿生器物,质料各异,贵贱有别,但都是出于人工模仿大自然的生物或人们传说中的生物制做而成,具有浓郁的生态气息与特点。三是利用某些生物的生理特征,作为工艺用品或生活用品,如唐代岭南的红虾杯,“红虾出潮州、潘州南邑县,大者长二尺,士人多以为杯”。18宋人有谓:“南海出大螺,南人以为酒杯,有哆口而圆长者,曰螺杯,有阔而浅,形如荷叶者,则曰潋滟杯,有剖半螺色红润者,曰红螺杯,有形似鹦鹉之睡朱喙绿首者,曰鹦鹉杯。”19又清人谓:“蜀多虎,滇之大理多龙,粤西多凤凰,峒中蛮女,往往缉以为裘,甚丽,南恩州人或截取其嘴为杯,曰凤凰杯。”20类似的工艺仿生,有些主要是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与方便,有些则
14、是利用某些动植物的性能,作为某种特殊用途。如“椰杯,见毒则裂,岭南人多食器以群盎”。21三、宗教仿生宗教仿生,是指在南方民族的宗教生活中,往往以某些动植物作为偶像,一般而言,较多表现在图腾崇拜中。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图腾崇拜流行,表现了浓厚的宗教仿生特点。台湾少数民族常常将百步蛇蛇纹用于祖灵雕刻之上。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害怕蛇的侵袭而供奉祭祀,一种则是以蛇为祖先而崇拜。因为至今在台湾部分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以蛇为祖先的神话传说。22鲁凯之族,也有以百步蛇为祖先的传说。台湾排湾族的祖灵像,立石雕未明显地表示为男女性器,但左有两条百步蛇,正是象征生命来源的奇迹。23据20世纪50年代田野调查,台湾
15、排湾族有团主制度,其团主器用有专用纹章,其中就有百步蛇,24显示了蛇的尊贵地位。而且蛇崇拜的意识还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中。据调查,台湾屏东与台东两县境内的排湾族,其居住家屋乃至食器,及屋前所属木刻,都刻有人形或人首与百步蛇交错的图像。25南方少数民族宗教生活中,鸟图腾崇拜颇为盛行。古代越人就是崇拜鸟类的民族之一。晋人张华博物志异鸟中载:“越池深山有鸟如鸠,青色,名曰治鸟,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所以有关鸟类的仿生,便成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民俗内容之一。广西左江岩画人像所刻划的装饰物就是以羽毛为主,亦有兽角。装饰的方式及部位也有不同,“或头插羽尾,或头戴羽冠,或身缀羽毛”。26考古发现广西出土石
16、寨山型铜鼓的鼓身纹中,头戴羽饰或身缀羽毛的人像,是最具特色的装饰主题。除了美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宗教崇拜意识。即使是祭祀活动中,其仿生色彩也十分明显。广西西林出土的石寨山型280号铜鼓,鼓身铸有六条船纹,船身颀长呈弧形,首尾高翘像首尾,装饰美丽,每船各载八、九、十一人不等。从主要人物的活动来看,似与祭祀河渎水神有关。27此类图纹,既表明古越人对鸟的神圣观念,也是图腾崇拜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南方少数民族的宗教仿生,不仅在较为肃穆的宗教拜祭场合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四中谓:“ (瑶人)自言为狗王后,家有画像,犬首人服。”南方瑶人,有不少是以狗为图腾,所以他们崇拜的
17、偶像中也有狗,有谓:“ (瑶)女则用五彩缯帛缀于两袖前襟至腰,后幅垂至膝下,名狗尾衫,示不忘祖也。”28一些有鸟图腾崇拜的瑶人,甚至发型也做成鸟飞之状。有谓瑶人:“女子簪花以行,复以花布,如鸟张翼状。”29也有通过仿生表现了对鬼神的恐惧与敬畏。据宋人传闻:“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神,一产千鬼,朝产之,暮食之。今苍梧神中有鬼姑神是也,虎头,龙足,蟒目,蛟肩,其形畏人。”28反映了宗教崇拜中人们通过仿生形象对偶像的既尊崇又畏惧的心态。四、舞蹈仿生南方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能歌善舞,通过歌舞表现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生产生活。在舞蹈的表现中也有不少仿生的内容。主要是模仿动物的体态与特征,与人的形体运动相结合,经
18、过艺术加工,形成了舞蹈仿生的文化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方少数民族重生产生活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功能。以舞蹈仿生表现民族喜庆的欢乐场面。如有苗人,其“苗童之未娶者曰罗汉,苗女之未嫁者曰观音,皆髻插鸡翎,于二月群聚歌舞,自相择配,心许目成,即谐好合”。30又“高州除夕元旦,各公署俱有鼓吹,谓之闹衙门,复有蛮人装狮子跳掷为戏”。31又有罗城苗妇“又善音,操楚歌挂钗留客,能为鹆舞”。4通过不同形式与特点的舞蹈仿生,表达民族的欢乐情感。因为舞蹈仿生,通过模仿动物的体态,可以给人带来奇趣欢愉。所以在一些喜庆年节的大场合上,舞蹈仿生的表演不可或缺。以舞蹈仿生的形式表现民族的生产形态及特点。如壮族的蚂节便
19、是一个典型。蚂节是壮族传统节日,人们模拟青蛙的动作起舞。据调查,全部舞蹈根据角色的需要带面具,动作模拟青蛙及农耕劳动和生活,舞风古朴,表演风趣,突出祈求蛙神保护庄稼丰收的主题。其他如壮族的麒麟舞、凤凰舞,均模拟人们想像中的神兽仙禽的形象和动态,以冀为人间带来丰收吉祥,富有民族特色。32壮族的蚂信仰源自其农耕生产特点。类似的仿生特点在广西壮族地区十分普遍。如广西壮族许多地区还保留的“牛魂节”,实际上也说明了南方少数民族所具有的生产特色。在左江岩画中,其中有些仿牛舞蹈,岩画人像头部有角状装饰,呈弯曲状,酷似牛的双角,饰牛角而舞,也表达了南方少数民族尊崇牛的意愿,这也与农耕生产形态密切相关,说明了某
20、些舞蹈仿生所具有的实用与功能性。体现宗教文化特色。主要是以舞蹈仿生的形式,表现了某种图腾崇拜。如鸟崇拜。在古代南方的乐舞中,有一种舞者执羽仿鸟的舞蹈。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M1:10号鼓,环腰饰八组舞人,每组有舞人二至三个。舞人皆化妆作翔鹭,头饰四根大蓑毛,髻缀羽翼,下身披前后幅,前幅短仅蔽膝,后幅有鸟尾纹尾饰,长披及地,舞人双手向前后上下屈伸,四指与大指分开像“人”字形,形象地塑造了群鹭飞翔戏逐的各种姿态。27类似的舞蹈仿生直至近代仍十分流行。侗族至今仍流传着一种羽人舞。广西三江侗族姑娘所戴头饰近一尺高,分三层或四层,框架是银钨合金构成,最顶端站着一只凤凰,凤凰四周有四五只小鸟围绕,最底一层,
21、系着各种颜色的绒球,中间穿插着各种形态的小鸟,腰间绣着鸟纹。腰上所系的飘带每根系着一只用绒花做成的小鸟,跳起舞来,全身的鸟饰都飞动起来。小伙子头上也插着羽毛,身上的飘带也每根系着一只小鸟。他们跳祈求丰收的芦笙舞,以鸟纹为前导,芦笙队穿羽衣,跳鸟舞。羽人是以鸟的羽毛装饰起来的,头戴羽冠,身饰羽毛、羽尾,双手张开上举,或飞腾,或跳跃,呈示出鸟的各种姿态。33通过舞蹈仿生,表现了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对鸟的认同与崇拜。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仿生不仅仅是一种地方民族艺术,更是透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三棱镜,可从多方面折射出民族文化景观与民俗风情。南方少数民族的仿生内容,应该并不限于上述若干方面,这里只是通过一些相
22、对较为典型的民族仿生内容,展示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活动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从更多方面反映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民俗文化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地方民族特色。首先,南方各少数民族的仿生文化,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同的形式、方式出现,或者不同的民族也具有不同的仿生内容与特点,但都具有相当的实用意义,揭示了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民族社会生活的规律与特点。如宗教仿生,是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精神反映。他们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不能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把自然视做有生命、有意识、有灵魂的对象,顶礼膜拜,并加以人格化的模仿,以希望求得人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沟通。同时企求借助某些偶
23、像,给民族群体带来和平安定、五谷丰登的美好日子。其次,南方少数民族的仿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少数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形态。如对龙、蛇等的仿生内容,一般与沿江沿河的少数民族关系较为密切,多以农耕生产为主。而对虎、豹等的仿生则多见于聚居山区的少数民族,其主要从事狩猎或游耕生产。如台湾排湾族的各种图案中,除了蛇作为祖先崇拜较多出现,最多的是反映了台湾生态特点的野鹿,这也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此外还有山猪、鸟类、野狗等。34最后,民族仿生,在民族生活中也体现了怡性与强身的功能。人们可以在有关的仿生文化实践中,领略到欢乐与成功,感受到民族群体的团结与力量。如龙舟竞渡,在广西壮族地区颇为盛行,有
24、谓:“梧江竞渡,龙舟长十余丈,坐可五十余人,有衣白数人分之舟上,每擢动,则右手摩小白旗,左手摩袖,袖甚长,女所谓郎当舞袖者。”35即使边远地区,也有此俗。据载:“横州虽为殊方僻邑,华夷杂处之地,然亦有一二节序可观。遇端阳前初一日,即为竞渡之戏,至初五日方罢,舟有十五数只,甚狭长,可七八丈,头尾皆刻龙形,每舟有五六十人,皆衣红绿短裳衫,鸣钲鼓数人,擎旗一人,余各以浆擢水,其行如飞。二舟相拉胜强,且疾者为用。则以酒肉红帛赏之,其负者披靡而去。远近男妇老稚毕集江浒,珠翠绯紫,煌炫夺目,或居于楼屋,或买舟维绿阴间,各设酒,歌鼓欢饮而观,至暮方散。”3充满了欢快气氛,人们在这欢庆的时刻,心理与生理都得到
25、了调节,更加鼓舞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勇气。南方少数民族的仿生内容,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特点,所以南方少数民族的仿生内容与特色,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与历史意义。参考文献1何廷瑞.台湾土著诸族文身习俗之研究J.考古人类学(15,16).2(明)邝露.赤雅(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M.3(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国朝典故(卷八十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819.4(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M.沈阳:辽沈书社,1992.426.5(清)陆祚蕃.粤西偶记.丛书集成初编本M.6(清)陆次云.峒溪纤志(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M.7中国地
26、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446.8(清)李来章.八排风土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M.9(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七).丛书集成初编本M.10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315.11石佳能.侗族服饰文化简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8(2).12陈文华.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试论几何印纹陶饰的起源J.考古与文物,1981(2).13彭适凡.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9.14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6,41,42.15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27、广东出土晋唐文物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9.16(宋)朱辅.溪蛮丛笑说邬(卷五)M.北京:中国书店,1986.17林齐华,吕烈丹.象岗南越王墓珍品选录J.岭南文史(西汉南越王墓专辑),1987,46,附页一.18(唐)段公路.北户录丛书集成初编本M.19(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M.20(清)陇蜀余闻古今说部丛书本M.21(清)王士.香祖笔记(卷八)笔记小说大观(第八册)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39.22杜而未.台湾邹族的几个神话J.(台湾)大陆,20卷(10).23刘其伟.台湾土著文化艺术M.台湾:台湾雄狮图书有限公司,1919.53,插图.24
28、林衡之.排湾族之团主制度与贵族阶级J.台湾文献,6卷(4).25江家锦.平埔族信仰杂记J.(台湾)南瀛文献,4卷.26广西左江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91.27中国古代铜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8汪森.粤西丛载(卷十八)笔记小说大观(第九册)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29(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卷五),金壶浪墨广东瑶族历史资料(上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13.30(清)陆次云.明流千志(卷中)丛书集成初编本M.31(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M.32纪兰慰.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祭祀舞及其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9(1)
29、.33丘振声.壮族鸟图腾考J.民族艺术,1999(3).34陈鸿荣.山地同胞的原始艺术J.台东文献,第1卷,(2,3).35(明)魏.峤南琐记(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M.Folklore Phenomena & Bionics among Ethnic MinoritiesIn the South of ChinaCHEN Wei-ming WU Shui-jin DAI Yun(Jinan University,Guongzhou 510632)Abstract Bionics means that people construct technique equipments and make
30、them possess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systems through imitating som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organisms.In the history,bionics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south of China was different from bionics in the strict scientific meanings.In the life of material and spirits,they expressed their t
31、houghts,feelings productive styles and lif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imitating sha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s.So,the bionics reflects the local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during the social history of ancient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 China.Keywords South China;ethnic minorities;imitation作者简介:陈伟明(1957-),男,福建永春县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水金(1975-),女,江西抚州人,暨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戴 云(1959-),女,广东惠州人,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