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138863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秦恩斌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context)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收益、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懂得这种语言与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如词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话语的前提,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推断等等。因此,语用学要求区分出以下两种意义:说话人使用的词语本身的意义和说话人要通过这些词语意图表达的意义。例如:谈英语的人在经同伴拍照时喜欢说一句话:san cheese!显然,说话人并非要求大家只按他所说的

2、字面意义去理解这句话,即用英语说出cheese这个英语单词来;他这样说的意图是要大家在照相时咧开嘴巴发ti:z的音,好露出微笑来。学英语只求增加词汇量,只求造出合乎语法的语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但要有英语知识,而且要有使用英语的熟巧,而真正的熟巧不仅仅是写得出或者说得出正确的英语,而且写得合适,说得得体。这一来,学语用就是必要的了。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流行语言的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的过程。语用能力就用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须学会针对特定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

3、而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就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下面,我们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方面具体讨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语用能力的问题。9,2语言表达问题9.2.1准确与得体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指在语用中用词准确,语句合乎语法规则。至于语言表达的得体,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它既指说话人说的话合乎语法规则,具有语法上的可接受性,又指说话人说的话在特定的语境下得体、合适。由于语言主要是用来进行交际的,所以得体比准确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传统教学法过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学生使用语言时必须符合语法;但对得体性的关注就不够了。结果,学生虽然学到了不少语言知识,也能

4、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交际效果并不理想。正如Hymes(1972)说的那样,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这里我们无意否定表达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准确性是交际得以进行的保障。但我们更想指出的是,语法正确的话语并非都是得体的;一些语法正确的话语,它们在语用上的可接受性可能是非常糟糕的。例如(夏纪梅,1995:1):(1)(学校负责人在欢迎一位美籍教师的会议上用英语作的讲话)Ladies and gentlemen,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Miss BrownShe is a very good te

5、acher from the USA讲话人是一位中国人,Miss Brown听了这番话后显出了难堪、不高兴的表情。因为尽管这位学生讲得很好听,但讲得并不得体,他把美籍女教师Miss Brown说成是一位prettygirl这一点,足以使当事人对他产生反感的了,按照欧:养的文化,成年女子是不愿意被别人称为girl的。她们宁愿被称呼为ana在当事人Miss Brown看来,别人称自己为girl,是说自己幼稚、不成熟。此外, pretty和good的用法也有不妥。中国人介绍来宾,总是喜欢使用褒扬词语以表敬意,并博取对方的欢心;但西方人则认为,初次相识不宜使用过于主观的言辞。这时,如果说话人客观地介绍

6、来客的身份、学历、技术专长等会更得体些。(1)中最失败的地方是主人对客人(特别是女客人)的外貌作了主观的评价。与上例相反,一些话语尽管不合语法,但在特定交际场合中仍具有交际的价值。例如:(2)I cant do it very good这里的、号表示句子不合语法,但从语用的角度看,句子并未失去其交际功能。如果交际对象是操英语的本族人,他们对(2)的意思是明白无误的。正因为这样,再加上他们意识到他们在同非英语本族人交际,他们对(2)中的语法错误一般都持容忍态度;而且只要大家留心去听,就会发现他们有时也这样说的。可见,语用中语言表达正确固然重要,但表达得体才是关键。应该指出的是,同样一句话在一个语

7、境中是得体的,但在另一个语境中也许就不妥当了。不妥当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太正式,或者太随便,或者太累赘,等等。例如:(3) Could you possibly help,with the luggage?说话人向一个不太熟悉的人请求帮助时,用这句话无疑是得体的;但如果对方是自己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这样讲时就显得见外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得体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文化,认同对方的交际原则和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我们说英语,对方总会把我们当作外国人来看待的;倘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模仿他们,他们反而会觉得做作,不得体。不过,这个分寸是要通过不断实

8、践才掌握得好的。如有中国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宣读论文前,照例地声称他只是“抛砖引玉”,“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宣读论文之后,他还不忘说他自己“讲得不好”,“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等等。在这种场合这位学者所表示的“谦虚”,实在是多余的,反而会令与会者反感。总之,准确与得体是话语表达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偏废。在一定的意义上,得体本身就是交际上的“准确”。要在交际上做到“准确”,说话时就要考虑交际所处的场合,注意说话人与交际对象之间的亲疏关系、社会、文化背景等。由于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说话人一定要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角色,把握交际的进程。英语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外语,如果在使用英语时我们能够有这样的认识,

9、我们就能有效地培养出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9.2.2形式与功能 我国的外语教学从60年代起一直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习得,忽视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语用学理论却给我们很大的启迪。例如,语言形式与其交际功能并非一一对应,“道歉”这个言语行为的实施就可以采用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l)直接使用表达歉意的形式 (4) aSorry bIm sorry cIin terribly sorrydI apologize ePardon me fForgive me2)通过解释或描写事件发生的情景和过程来表达歉意 (5) 1 had to take my child t

10、o the hospital;she was ill说话人也许是解释他为什么要求对方让座,或者是说明他为什么要优先(乘车等)。3)承认自己负有责任或犯错 (6) aIts my fault b Im to blame4)许诺或保证不再让类似事件发生 (7)aI wont be late again bI wont do it again5)主动提出补偿 (8) Im extremely sorry,but I will make up for your loss,同样,相同的表达形式可以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例如: (9)Its cold in here这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

11、可以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 1)陈述一个事实(客观说明这里气温的情况); 2)表达一个请求(天气冷,而门窗却敞开着); 3)提出一个建议(这里冷,不妨换一个地方); 4)发出一个警告(这里冷,当心小孩着凉); 5)表示埋怨(这里气温不宜人),等等。 由此可见,学习英语不能仅仅注意语用中语言的表达形式,还要了解这些形式能实现一些什么样的交际功能。这是丰富语言表达,提高交际得体的唯一有效途径。 9.2.3语用失误语言表达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防止语用失误(pragmati,failu戏)。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

12、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Thomas(1983)说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由此可见,语用失误在学习语言表达时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应努力加以纠正。 Thomas(1983)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1)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人们使用语言总是结合一定的语境,尽量恰当地遣词造句,并力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用意。常

13、见的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a.违反操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 (10) A: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 B:Never mind只有当对方表示道歉,自己表示不予介意时才用Never mind。 b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 (11)(售货员在接待一位外国顾客)What do you want? c.将汉、英词语等同,造成失误: (12)A:Is Wellcome(超级市场名)。伴n Sundays? B:Of courseOf course的意义并非在任何场合下都与汉语的“当然”等同。B在这里本想用很肯

14、定的语气回应A,但他误用了Of course,其效果却成了:只有傻瓜才会问这样的问题(Only an idiotic foreigner wouldask!)。d.只了解字面意义,弄不清说话人的真正用意: (13)A:Can youthe question,Carl? B:YesA是教师,当听到B回应之后,就等着B的回答。可是B一直没吭一声。显然老师的用意是要求B回答问题,但B只理解为一种询间,故只按提问的字面意思作答。 e.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 (14) A:John,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B:Yes,I have

15、 finished my homework如果B回答Yes,I have就很妥当。但他用了完整句回答,显得罗嗦,给人的印象是他有点不耐烦,或者在耍脾气。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说话人(无意中)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让人推导出本不该有的含意。学生滥用完整句同教学失当有很大关系。 f.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 (15)(A与B是好友,A请求B帮忙)Could you possibly help;with the luggage?A在这里的口气太见外了。朋友间的请求中出现间接、含蓄都完全是多余的。用Help me with the luggage就很合适。 2)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社交一语用

16、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社交一语用失误主要发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现举数例如下。 a.举止方式差异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16)(Smith教授刚作了一次讲演)Dr Smith, youve made。 wonderful lecture!这句恭维话有点过火了。在西方人的眼里,学术报告是求实的,不会是wonderful。因此,这里有违反质准则之嫌,使人以为说话人在吹捧、显得虚伪。正确的说法是: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lecture, Dr Smith b.

17、称呼差异引起社交语用失误: (17)(一位中国学生向Johnson先生打招呼)Hello,Teacher Johnson英、汉称呼系统不对应,英语中只有直呼对方名字或使用Sir/Madam,或用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 c.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社交语用失误: 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因文化差异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如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如禁忌语)差异。我们先从一本教科书中抄录一个例子: (18)一Whats your name? 一场name is U 一How old are you? Im

18、 forty x x x 一从飞七此are you from? 一Im from GuangdongWhere are you from? 一Im from Hubei 一Is your wife from Hubei,too? 一No,曲e isntShes from Sichuan x x x 一Are you writing a letter to your wife? 一Yes,I am 一How often do you write to your wife? 一Once a week我们的学生从这几段对话中是可以学到英语的一些正确形式的,但它们都是一些不合适、不得体的英语。如果有谁

19、在真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去同英语人士对话,准会被认为是无礼,是干预别人的私事。下面这样的好心办坏事,从使用英语的角度判断,就是语用失误: (19)(师生假日郊游,学生给一位上了年纪的Green太太让座)Please sit down,Mrs Green Youre old尽管中国人的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但Green太太感觉不出来。当她听到别人直言她老,这简直是一种冒犯,她准会不高兴的。有谁愿意别人公开说自己老的呢?何况当事人是一位西方老太太! d.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社交一语用失误。前面例(15)的语用一语言方面的失误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交语用失误。因为朋友间使用如此正式的言辞,听话

20、人会感到不舒服的。再如对出租汽车司机就不能说出这样的话: (20) 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其实,当向出租车招手叫停之后,只要说一声Airport, please就很恰当,既不失身份,又礼貌得体。 9, 3语言理解问题 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种复杂性表现在言语交际受制于交际场合和社会、文化因素,也表现在说话人的话语组织依赖于听话人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语境假设能力及推理能力。语用中理解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亦将随之提高,所以,培养语用中的理解能力是学语用的基本功。 9.3.1一语境与理解无论是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

21、的言语交际,还是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的定义很广,而且不同学派、不同学科中人们对其认识也不一样。但就一般而言,语境就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它包括: 1)语言语境,即文章或言谈中的话题的上下文或上下句; 2)人们交际时共处的社交语境,即说话人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环境,如交际场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等(见第7章7.1节); 3)交际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即各自不同的经验、经历、知识等足以影响交际认知的种种情况。 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语用中的表达常常借助语境,而语用中的理解更

22、需要借助语境。当说话人的话语说得模糊,不够详尽,或者里面使用了意义不十分确定的词语来传达意思时,我们就要借助语境来理解。在语境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理解说话人在谈话中使用的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和语用策略,例如,确定话语中诸如双关、同音异义、反语、隐喻等技巧传达出来的说话人的意义。下面话语的确切意思都是要借助语境才能获得的: (21)His food is not hot enough听话人不但要懂得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而且要依靠语境,搞清楚这里的his food指的是谁的食物,是这个人自己煮的食物,还是他买来的食物,还是他捧出来的食物,还是他正在吃的食物;搞清楚hot指的是“辣”(spi),还是“热”(

23、very warm);还要搞清楚说话人为什么说他的食物是“not hot enough,?只有依靠语境才能搞清楚这一切,才能有效地进行交际。 (22)You are not leaving依靠语境,听话人理解(22)时不但可以明白其命题内容,而且可以明确这句话是一个陈述,还是一个询问,或者是一个命令。(23)Peter:Do you wantcoffee?Mary: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我们在本书第I章就用过这个例子(见该章16节)。听话人Pe-ter依靠语境明白Mary不想喝咖啡,或者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她表示想喝咖啡。 (24) heir friendship

24、blossomed (25)Ivehad such a lovely meal听话人依靠语境确定如何理解(24)和(25):是作字面理解呢,还是作形象理解;如果作形象理解,那么这个形象又是表示什么样的意思。再如,(25)到底是一句反语,还是一句正说?如果是反语,它“反”在什么地方?这时,又是要靠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26)Two taxis collided and 30 Scotsmentaken to hospital离开当时的语境,我们很难对(26)作出准确的推理。但如果都有以下的背境知识,即知道这句话的暗含前提,则(26)就是暗含结论,理解就没有问题: 前提:aScotsmenvery

25、 bThey travel in enormously overcrowded taxis to avoid pay- ing full fare 结论:Once two taxis containing 30 Scotsmen collidedThe passen- gerstaken to hospital (27)The United States has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离开美国社会环境,这句话也是不好理解的。所谓loneliness in-dustry指的是美国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由于美国社会的大量孤寡老人乏人照顾,成了社会问题,于是,美国政府部门

26、就建立一种专为孤寡老人服务、名为loneliness industry的社会服务项目。可见,没有这方面的语境知识,理解(27)是有困难的。 9.3.2社会文化因素与理解如果我们看过西方国家的电视节目,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所谓Soap Opera(肥皂剧,一种反映日常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始于肥皂商为做广告而赞助,故名)很难理解。主人公在剧中的对话引起幕后当地观众的一片笑声,而我们作为外国人,尽管对话语中的每个单词、语句都听得清清楚楚,可就是无法领悟其中的幽默,笑不出来。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在于我们不熟悉对话中体现的西方社会、文化因素。 英语是我们的外语。当我们用英语同英语的本族人交际时,尽

27、管我们的英语说得很流利,但里面多少都会带着我们的汉文化因素,听话人理解起来会感到费力。有时,为求得交际的成功,他们往往对那些虽不地道但总可以弄明白的英语抱容忍的态度。在另一方面,当说英语的本族人操母语同我们交谈时,我们应当很好地领会在他们的语言中与我们不同的文化差异,正确理解他们说话的用意。我们在第8章已经对文化差异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在本章的9.2.3节又分析了社交语用方面失误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再从学英语的角度提出一些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的语用理解问题。 1)数字引发的语用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数字语用上存在差异。英语民族理解汉语中的数字含意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此,当我们用英语表达汉语中与

28、数字有关的语句时,我们就不能照搬汉语的数字。如果开会表决的场合说“一人一票”,我们尽可以照译为one person one vote,理解上绝对没有问题;但遇到具有强烈的中国社会色彩的词语,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如果我们照样直译为one centre,two basic points,那就十分费解了。其他如近年受经济大潮影响而出现的以“8”代表“发(财)”一类的俗语,用英语直译出来准会让英语民族百思不得其解。 2)颜色词语的语用差异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偏好是不同的。国际贸易中商品装潢的颜色就存在文化差异:巴西人忌绿,日本人忌黄,泰国人忌红,比利时人忌蓝,土耳其人忌花色,欧洲人忌黑色等。如缺

29、乏这方面的知识,商品就不容易卖出去,经济上就会受到损失。英语的blue是汉语的“蓝”、“青”,如blue sky, blue bricks.但无论是学英语的中国学生,还是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如将两者等同起来都会出现失误:“青衣”不是blue dress,而是black dress;“青玉”也不是blue jade,而是gray jade.同样,英语说: (28) It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feel like going back to work (29) Paulin a blue mood(28)中的blue Monday当然不是什么“蓝色的星期一”,(2

30、9)中的blue mood也不会是“蓝色的情绪”。如果我们知道英语文化中的blue常表情绪上的不快,(28)和(29)中的blue就会分别理解为: (28)那是讨厌的星期一,又得干活去了,他委实不愿意。 (29)保尔闷闷不乐。 黑色在汉语文化里表示“坏”、“邪恶”,英语里也可以找到一些对应的涵义:blacklist一黑名单;black market一黑市等。但下面这句话对中国学生说来就不一定好理解了: (30) 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 这里的in the black讲的是公司盈利,与

31、in the red表示亏损(赤字)相对,故理解为: (30)打从他提拔为经理之后,公司一直赚钱。 3)时间词语的语用差异时间词语表达方面的语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影响话语的理解。我们在指示语这一章中谈过时间指示的先用现象,即在表达时间时,先选用笼统的、不确定的时间指示,不用表达具体、确定的时间指示语(见该章的2.2.3节)。除了先用现象之外,英语的时间表示法还有一些与汉语文化不同的独特表现,足以影响我们对语句的理解。例如,我们在第2章2.2.3节还谈过,下面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它们的意思我们一定要弄清楚: (They will coming here today week(或we

32、ek today)英语中的todday week, tomorrow week和yesterday week要分别理解为“下星期的今天”(七天后),“下星期的明天”(八天后)和“下星期的昨天”(六天后)。可是yesterday week还可以表示“上星期的昨天”(八天前),这样的歧义只好靠语境或句子的其他手段(如时态)来消除。 英、汉时间词语的语用差异还表现在时序和先后顺序的表达上: (32)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当“前”和“后”分别指过去和未来时,汉民族多以“前”作为过去,于是,未来就用“后”来表达,故有“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前车之鉴

33、”、“前所未有”、“后会有期”等说法;但英语民族就不同了。上面(32)中的ahead of是指(故事的)后头的情节,但学英语的中国学生会因自己的汉文化背景而误解为故事“前头”的内容。 按照西方文化习惯,男士往往给女士“让先”以表尊重。如进人大厅,常让女士先行,这时中国学生习惯上说lady first,其实,礼貌、得体的说法应该是After you,这恐怕又是两种语言在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4)日常生活用语的语用差异 如果在这方面出现误解,往往会影响交际,导致不愉快的局面发生。a.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一般都较笼统、模糊,如今更流行不论辈份大小,一律按名称呼;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却十分讲究,尊卑老幼,总要

34、分得清清楚楚,否则被视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英语民族说一个cousin,我们就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在汉语中的称谓:到底称之为堂兄还是堂弟,堂姐还是堂妹,此人到底是伯父母、叔父母还是姑父母的儿女;或者确定那是表兄还是表弟,表姐还是表妹,此人到底是舅父母还是姨父母的儿女。 b.除了亲属称谓,英、汉民族在社会上的称谓也有很大差异。英语民族直呼名字的习惯,汉文化中视之为唐突、无礼;而汉民族表示尊称、谦称,如x董事、x经理、x处长、x科长、x主任等,不管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都如是称呼,英语民族的文化又会认为那是虚伪。 c至于日常见面的招呼用语反映出来的误解,英语民族初次来华时,时有发生。邓炎昌、刘润清就

35、举过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例子: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由于别人总是用“吃饭了吗?”向他打招呼而显得有点生气,于是用汉语结结巴巴地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邓、刘指出,这个外国学生以为人们老问他吃了没有是因为怕他没钱开饭。这可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误解。 5)但俗用语的语用差异 所谓便俗用语,是指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粗俗语言用法。在跨文化交际中,不熟悉俚俗用语可导致误解。即使同操英语的人,由于存在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俚俗语含义也不尽一致。有一位澳大利亚妇女和一位美国人结婚,在美国度蜜月。一夭,新郎、新娘一起赴宴,新郎觉得没有合适的服装可穿,恰巧新娘前不久在庆祝他生日时送过一套服装给他,

36、于是她不加思索地向新郎建议说: (33)Why notyour birthday suit?不料这句话引起了新郎全家大小的“轰动效应”。原来在美国英语中birthday suit是一丝不挂的委婉语。就像我国俗语中的“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的形象类似。这位澳大利亚新娘子一语惊人,那是她始料不及的。我们在本节开头的地方谈到对“肥皂剧”不得要领的事。这正是俚俗用语的语用差异所导致。下面这个例子说明,不懂得俚俗语言,当然会妨碍理解: (34) A:Ron,you dont read,do you? B:Me? No,Im a tube freak如果查一下词典,我们也许知道freak在理俗语中指“狂

37、热的爱好者”,就像汉语的“迷”的意思;而tube在俚俗语中则从电视机的“显像管”发展到指“电视机”;再发展到指“电视”。只有知道这种民俗语用,我们才会理解(34) B要表达的意思:他说他不读书不看报,是个电视迷。 俚俗用语中包括一些粗俗语;粗俗语多出自文化素质较低下的人群,偶而也夹杂在其他阶层人们的口语中。我们不应学习使用这些粗俗的表达,但要警惕别让这些东西影响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对英语的“4字母词”(four-letter words)要有所认识(1)。 6)价值观念引发的语用差异 在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下,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反映到跨文化交际中,也会造成语用理解的困难。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本

38、章的9.2.3节和第8章8.1.2节都涉及了。我们提到不同民族对事物或形象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如西方人对狗,中国人对龙,可谓情有独钟。我们要是把相当于“走狗”的lackey简单地说成naming,英语民族理解起来就会同我们相差很远。为培养英语的理解能力,我们必须注意我们和英语民族在价值观念上的异同。 a.形象价值。除了西方爱狗,东方尊龙之外,汉、英语用的形象价值也有相同和相异的方面。狐狸与fox喻狡猾,汉、英皆同;猫的喻意则汉、英各异:汉语有“猫哭老鼠一假慈悲”的歇后语,但英语中说She is a cat时,指“她是包藏祸心的女人”,各有不同的 1所谓04字母词”,指由4个字母构成的下流话、粗

39、言秽语,如: fuck,shit,cock,等。形象价值。再如,汉语用“鼠”喻胆小,而英语用同样的动物喻贫穷(as poor as a church);汉语要表示贫穷,有自己的成语“一贫如洗”,如用英语说出来一as poor as being washed away,操英语的本族人准会感到奇怪。至于英语表示胆小,也使用动物形象,但不同于汉语,说成:as timid as a rabbit,或者说成:chicken-hearted,又或者说成pigeon-hearted。 b事物价值。我们在本章923节和第8章812节都提到事物价值观念差异会引起社交一语用失误,给交际带来影响。例如,传统的汉文化

40、习惯将“肥肉”看成是人人想吃的好东西就是一例。同“肥肉”价值观念相类似,说某人脸白、体胖也成了我们中间某些人恭维说话对象的语用手段。又如,西方人喜欢别人恭维自己越活越年轻,但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喜欢别人恭维他“长寿”。从下面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同一事物在英、汉文化中竟具有不同的价值: (35)A:Youre very clever woman B:No,Im not a woman,Im a girlA是一位加拿大男教师,而B是一群中国女大学生中的一位。这位女学生将woman和girl严加区分,以为两者价值不同:前者表示已婚的“女人”,而后者表示年轻、未婚的“青年女子”。B是未婚女学生,生怕别人

41、把自己看老了,故作此应答。可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就完全不同:十几岁的女孩子就希望被看作是成年人,女大学生更是自视为成熟的woman,她们讨厌别人仍将她们作为girl看待,认为那是对她们羞辱,因为在她们的眼里girl实际上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 西方人对个人隐私(pnvacy),个人的行为,个人独立和个人自主看得很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36)A: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B: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A: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B: Youre not my mother, are you?第二话轮中A的热情是多余的。正常的反应只说: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就足够了; 因为A这番话有明显的侵犯个人独立自主的嫌疑。B最后的应答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甚至反感。本文发表于2008年教学研究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管理学资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