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道德与法治的实践研究 研究方案 宜宾市道德与法治骨干培训道法班四组课题组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新课程改革后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必须将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现实生活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更好地创造生活。当我们用新课程的
2、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难发现:我们传统的课堂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过于追求理性化,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位置,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同时,脱离了生活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显得枯燥、无味,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而也就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一门课。陶行知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因此,创设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也
3、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研究的意义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头活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兴趣,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的效果。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源于生活,服务社会”这一
4、理念。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1.贴近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之一。指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真正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无论是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探讨话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逻辑关系,还是结论的呈现,都应该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即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品德的养成回归生活。没有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将会失去应有的生命活力。2.贴近实际: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之一。指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品德规范的养成联系实际,不
5、脱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实际现象和问题,并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分析社会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回避现实,不敢直面热点、焦点、疑点问题的思想品德课,没有说服力,没有可信力。3.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研究:本课题所说的“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研究”主要指的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思维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品德情感的浸润和培植,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致力于在生活实例中渗透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三、相关
6、研究综述课题组通过“中国知网”,以“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发现两百多条结果,不过仅仅是包含这个词组中任意一个词汇。 (一)国内已有研究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陈琳静,硕士学位论文)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学科特点,通过客观分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效的对策,为思想品德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有效开展课教学提供了参考价值。浅谈如何联系实际上好思想品德课【李丽蓉,读与写杂志(2013年03期)】围绕“三贴近”原则中的“贴近实际”,论述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把所学的知识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以德为本
7、,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林辉碧,网络出版)指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让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实践思想品德课程更容易让学生喜欢和接受,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成效,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本研究的创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必须贯彻
8、的原则。因此,经查阅资料发现,许多专家和学者关于“三贴近”原则的研究不少,关于“创设思想品德课堂”的研究也不少。但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实践研究却没有。本课题将“三贴近”原则和“创设思想品德课堂”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体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提高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从而对学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和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在相互关联中考虑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教学过程最优化不
9、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系统特征和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依据地选择的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工具经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
10、构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三)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在学习一种新知识时,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先行组织者引领下,尝试运用其既有的先备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吸收新知识,最后纳入他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他自己的知识。并且学生经由接受学习的历程,也并非全是主动的,要靠教师的教学技巧予以促成。他认为: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知识。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一)通过课题研究,获取事实,发现规律,丰富理论,探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力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
11、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一整套典型的教案、课件、活动素材等校本教材,并不断总结反思,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新颖的教学模式。(二)通过课题研究,从而推进宜宾市六中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我校的特色教学。(三)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尤其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与组织者以及学生生命成长的促进者,提升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水平,并通过课题实验使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带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12、。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研究 (四)教学方式的设计多样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与分析七、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即2017年1月2020年1月,共分为三个阶段:(一)课题准备阶段 (2017年1月2017年8月)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分工;2.观察反思总结目前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3.学习有效教学及相关教学理论著作、结合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探
13、讨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阶段成果:课题实验报告、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性总结课题计划课题制度管理等。(二)课题实施阶段 (2017年9月2019年8月)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课题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2.组织教师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思品课教材的有效整合和实施策略,归结有效的做法;3.通过观课、议课、评课活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指导行为的有效性,归结具体流程与做法,上升为理论与实践指导、推广应用。(研究重点)4.通过课堂的观察、学生的学业成绩等,追踪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验证课题研究的效果。成果:教材
14、分析与建议、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反思(课堂实录)、教学论文、学生学业成绩的追踪与统计分析、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月) 1.课题研究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2.分析研究,撰写结题报告,汇总课题的研究成果。 3.申请结题,组织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八、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一)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 课题实施启动以前,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吸取有益的做法和观点,指导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的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了解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为研究的持续推进提供事实性的依据和参照。 3.行动研究法
15、 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4.比较法 在课题的推进中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统计与评价分析,印证课题实施的前后效果,比较得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访谈法对我校参研班级学生及教师进行了实地听课、考察,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访问,分析并提炼影响学生阅读力的因素。6.经验总结法参研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
16、备素材。 (二)研究的基本策略 本研究拟在观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课堂表现的基础上,探讨怎么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怎么更多的去贴近生活实际,设计相应的活动,找寻相应的策略,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提高教学效益。具体而言: 1.通过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观察,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善于去发现课堂与生活联系的切入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探讨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教材资源整合和利用,努力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角色首先就要转变:倾听学生心声与学生共同参与。追求“用活教材”,力促教师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经验融入到教材的再加工和创造中,避免课堂
17、教学随意、模糊和照本宣科的现象。 3.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探讨在学生主体视域下的教师指导行为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衔接好道德与法治课与高中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的说教导致德育低效。 4.通过对教学评价的分析与探讨,促发教师提升教学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课题组长:陈静,宜宾市六中教师、区骨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课题的申报、研究过程的管理、各阶段总结报告及结题相关工作。课题主研人员:廖霞:屏山县书楼中学教师,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
18、科教学、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立项前期资料的准备,研究计划及课题申报相关资料的收集。宋天甫:翠屏区牟坪中学教师,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研究阶段的具体实施,收集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实例。辜仪华:屏山县中都中学教师,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研究相关论文的收集,资料的汇总,为研究后期阶段性成果作准备。刘霞:翠屏区赵场中学教师,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和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杜娟:翠屏区棠湖学校教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资料搜集和研究阶段具体实施。十、课题研究的
19、保障措施1.成立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由备课组全面设计、落实、管理课题的实施,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校骨干教师来负责具体落实实施研究计划,并聘请有关专家作为顾问指导课题工作。2.制定课题方案,并构建与课题方案相适应课题评价体系,对课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考核,强化过程评估。3.制定课题方案的实施细则,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在上级科研部门的督导下由课题组负责按课题研究的阶段要求认真落实课题计划,确保课题稳步进行。4.建立课题管理制度,促进课题规范运作 (1)档案积累制度。由专人负责整理各种课题进程资料,定期归档。 (2)成果评审、奖励制度。定期对课题教师的研究情况进行验收和
20、考核,对在课题进程中研究成果显著和有突出贡献的课题教师给予年终考评加分和奖励。 (3)学习与研讨制度。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与研讨,定期检查学习笔记,每学期期末上交学习心得或论文。5.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按课题计划确保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课题设施和课题条件。为了给课题顺利进行提供经费保障,学校建立了经费使用制度,设立了本课题的专项科研经费,提供财力支持,确保研究按照既定计划顺利完成。学校计划投入该课题研究经费1万元。前期调研、开题报告1000元;实验、考察及配套相关资料设备2000元;成果收集印刷、录制3000元;召开结题验收报告会、表彰先进4000元。十一、拟研究成果(一)认识性
21、成果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见识,开阔视野,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体系系统地理解和掌握。2.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科研能力。3.教师自身的教学范围得以拓宽,教学技能以及教学指导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提高自身教学的科研含量和教学效益,增强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教育实践能力。4.反思性活动更频繁,促进教师和学生不断反思总结提高。教师经常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教师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科研工作,改进教育科研的策略,在反思中提升了自己的的创新能力。学生反思也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在反思中不
22、断辨析,不断提高。(二)操作性成果1.研究出初一到初三各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及各期知识重点和难点。2.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再根据在外学习的经验,集体讨论研究出可行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格式等。3.齐心协力,打造优质课堂,取得优异的成绩。(三)资料汇编汇编资料成果集、经验文章集、案例集、校本教材等 (四)具体预设预期形成的研究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下:1.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12017.012017.02课题实验方案方案陈静等22017.032017.04课题申报报告报告陈静等32017.052017.06课题实验论证
23、报告报告陈静等42017.072017.08课题开题报告报告陈静等2.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9年8月)12017.092017.10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实施计划方案全体参研教师22017.102018.10收集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活动实列论文全体参研教师32017.10201905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教学具体实施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光盘、研究的知识体系和配套的校本教材等全体参研教师42019.052019.08各阶段性总结报告、研究报告报告陈静等3.总结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月)序号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 责 人12020.01课题研究报告报告陈静等2202
24、0.01课题研究论文汇总论文陈静等32020.01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汇编资料册陈静等十二、主要参考文献1陈琳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6.2李丽蓉.浅谈如何联系实际上好思想品德课,期刊,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年03期.3武光锐.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探索,期刊,学周刊,2012年02期.4刘庆军.让思想品德课堂生动起来,期刊,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9期.5朱纯永.让学生贴近品德与生活,期刊,中国农村教育,2012年12期. 6奚晓霞.创设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期刊,科教文汇,2009年01期.7王鹏万.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关注学生生活,期刊,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09期.8王竟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情景创设,期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05期.9钱丁盛.常态下思想品德课堂的再思考,期刊,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04期.10李志荣.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期刊,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02期. 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组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