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如何实现高效【摘 要】目前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为此就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高效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设计;培养;自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把握教材内容,精心选择设计应用题教材是落实
2、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在教学中,我们应客观分析教学内容,处理教材内容,精心选择、编制一些应用题,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应用题的直观性。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系统知识)。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教材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
3、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2.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应用题的人文性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3.注重学生思维过程,提高应用题的开放性应用题应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一方面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也可以有冗余,促使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只要合理都应得到肯定。在学
4、习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做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9/10米 ,第二根截去9/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经过讨论,统一认识:“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必须知道绳子原来的长度,才能确定哪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时再让学 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
5、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解答权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教师为了解决难点,讲得往往太多,规范性的要求也提得太多,学生的解题策略仅仅是遵照老师指定的某一条路径去进行,虽然能在类同的练习中发挥较好,但一旦遇到新的类型就无从下手。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尽可能精讲,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解答时间,并做到以下两点:1.允许解答的个性化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应用题的分类,这样学生一拿到应用题就生搬硬套,套上一个类型,然后按老师的要求按步就班地解答。长期如此,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淡化应用题的分类,淡化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过程的标准化要求,引导学生只要思维
6、策略有效就正确,并让学生真正体现解题的个性化。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应该是新奇独特、别出心裁、突破常规或几方面兼而有之。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当然,这就要求给学生的思维以较大的自由空间,给学生以较多地选择余地。3.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进行适当的变式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的不只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是一类问题的解决,能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领会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注重应用题的教学评价1.课堂即时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应用题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应用题学习的水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的参与度,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
7、度、合作精神等。从而激发学生应用题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应用题学习的信心。2.作业作品评价即结合学生应用题学习过程中的作业、作品进行评价,可以使完成应用题的作业,也可以是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报相等与应用题有关的作品。3.书面考核情况根据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命题进行的书面考试情况,也应列入应用题学习评价的范围。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方面,全面考查学生习应用题学习的状况和水平,写出反映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情感态度、数学思维的特点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语和缺点等第,达到对学生应用题学习质量全面评价的目的。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数学应用题与语文科学等众多学科
8、密切相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这样通过学科间的有机地渗透、结合,能达到互补效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打破“以课本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禁锢,扩大应用题在知识、方法、策略等方面的内涵,真正实现从“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正确地把握应用题教学的本质,实现应用题教学由“习题解答”向“问题解决”的转化,这样就能逐步走向应用教学的成功之路。【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