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原因及解决途径探析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自2003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从去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更凸显了这一问题的严峻形势。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有很多,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主要从社会资本、性别社会化以及社会刻板印象三个方面分析,认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社会对女性群体认识有失偏颇、女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和运用社会资本的能力不如男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自身定位不正确等。本文
2、的第三部分针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提出应该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着手改善该问题的途径,希望通过社会各界和女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防范和化解女大学生的就业风险。文章的最后是对全篇的自然总结。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Causes from the Angel of Sociology and Solutions of Female graduates Employment Problem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Solvi
3、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egun to enlarge recruitment in 2003.Since then,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hot topic of society. The global economic
4、 crisis begun from last year highlighted the situation. However,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s more severe. Female graduates employment problem is caused by many reasons, which include economic reasons, social reasons, etc. The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ing reason
5、from the angel of sociology and three aspects: social capital, gender socialization along with social stereotype and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he main reasons cause this problem are: traditional Chinese gender labor division “men handle external matters, women look after the home”, biased awareness of
6、 society to females and incorrect positioning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ossess less social capital than males and the inferior ability to utilize them is another reason.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female graduate employment problem,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
7、r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ociety, colleges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ork together to prevent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risk. The last article is a natural summary of the entire chapter.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society目 录引言.1一、中国女大学生就业现状1(一)当前中国的就
8、业现状.2(二)大学生就业问题2(三)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状弱势群体中的边缘群体3二、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社会学分析4(一)社会资本41、社会资本的定义42、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女大学生就业4(二)性别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期待.51.、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期待.52、女大学生的性别社会化过程对其就业的影响53、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6(三)社会刻板印象.71、何为社会刻板印象72、社会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求职的影响7三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采取的举措8(一)政府、社会方面.9(二)高校方面.9(三)女大学生自身方面10四. 结论 .10参考文献11致谢11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原因及解决
9、途径探析引 言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男女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差8个百分点之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从去年开始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更是把这一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各级部门已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这一根深蒂固的问题却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也是真正实现男女权利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
10、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目前国内外有不少这方面的论文著作,比如说李曦、廖克玲等人从性别的角度,郭秀芬等人从环境变革的角度,黄敬宝等人从资本的角度研究了这一问题,都多多少少论及了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状况,从很多方面和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对应策略。本文力图采纳众家之长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现状,同时结合笔者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对阐述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论文以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简单阐述了中国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剖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点。鉴于以上实证分析结论,本文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
11、素进行分类和讨论,运用社会学理论,采用社会学、女性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主要从社会资本、性别社会化以及社会刻板印象三个角度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文章结尾从社会(包括各级政府)、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等角度出发,阐述了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一、中国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乃民生之本”,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就业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只有通过就业才能独立,才能生存,每个人都有劳动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就业问题的重要战略地位。国家和政府只有通过采取各种途径保障公民的劳动和参加工作的权利,国家其他各项事业才能得到顺利和谐的发展。然而,中国的就业问题是不容乐观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就
12、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交织在一起,使就业问题成为中国政府面对的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当前中国的就业现状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有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居高不下的劳动力剩余率和失业率,将会使大规模的城乡居民陷入生活的困境,将会因居民支付能力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就医难、上学难和住房难,将会因为国内消费不足对出口形成强烈的依赖,将会由于生产能力强及劳动参与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不足而在出口不顺时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将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会使居民对社会从心理上产生负面的感觉,将会成
13、为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就业问题势必引起中国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的就业问题是相当严重的,是中国各种社会问题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据中国统计局2007年发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的失业率是4%,就业率是96%。但是中国的统计和世界上的是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还有很多隐形失业的情况存在。所以实际上来说,中国的失业率应该是高于政府发表的数字。随着全球经济衰退影响的逐渐深入,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的就业形势。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有1000万左右农民工失业,往年没有就业和今年毕业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有700多万,另外,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全部就业压力在2500万左右
14、。1 中广网. 两千五百万人失业OL.2009: http:/2008年12月1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城镇的经济活动人口调查失业率大概是9.4%,虽然这一数据还有争论,但是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就业问题的严重。(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给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才能给中国的发展插上翅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把大学生的就业彻底推向了市场,实行了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因此,那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天之骄子”
15、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市场经济的大潮由浪峰推及波谷。大学生就业,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无情地摆在国家、社会、高校和每位大学生的面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即便在前几年经济快速上升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已经是中国的一大社会困扰。然而从去年起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更是让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将有610万新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为100万人,今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
16、加严峻。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三)、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状弱势群体中的边缘群体1、问题现状: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上大学早已不再是男生的专利。伴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逐年上升,至2005年全国女大学生已占毕业生总数的44%。然而,这一群体在就业大军中却面临着诸多歧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知识、有文化的女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据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对天津市三所高校2007年的就业率统计显示,男生就业率为83.0%,女生就业率为79.5%。而一项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
17、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 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 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七期,118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从去年开始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更是把这一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今年,江苏省有关教育部门曾经进行了采集信息分析,在随机调查的100家用人单位提供的700个岗位中,有53%明确表示限招男生,仅35%36%要求招女生,其余岗位对性别不限。虽然只是抽查,但还是能从一定程度上看出来女生在就业中仍然经受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以及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女大学生在求职路上的被动
18、,更容易引发一些不正常的社会思潮。“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的说法屡屡出现,“毕婚”族增多,“寻有房有车无贷男友”从一句玩笑变成了婚介网站上贴出的征婚信息。部分女大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上,比如,热衷于拍写真,将这些照片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走上一条缺乏自爱又危及社会的生存之路。如果将女大学生驱逐出社会工作,便割断了她们与社会的联系,其受教育权、生存权、发展权将再次面临挑战,女性的价值自然被剥离,最终将导致女性整体素质的下降。一个社会没有高素质的女性,这个社会是不健全的,这也势必影响下一代的发展。这样持续下去,再谈“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一话题时可能
19、只剩下哀鸣了。胡解旺. 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女大学生能就业、就好业,不但是她们自身的希望,更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也是真正实现男女权利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2、为何是就业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上的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制约,缺乏较强的竞争力,不能或只能很少地占有社会资源,因此只能获得甚至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职业。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5.24.在中国的就业大军中,农民工、残疾人、下岗职工是大家公认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被划入到这一群体似乎有失偏颇。
20、对于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弱势群体来说,女大学生是特殊的弱势群体。然而,从上面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女大学生拥有学历和专业知识优势,但是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她们在教育特别是就业方面处于相对劣势,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此,从相对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女大学生是中国就业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贺金莲. 女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5二、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社会学分析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的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如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的学者张京就认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就业市场供求失衡、高校的培养方式存在弊端、就业指导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此外,还
21、有学者认为女大学生也应从主观上找原因。女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择业理念狭窄、就业心态不好等原因也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不如男大学生的原因。本文采用社会学、女性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主要从社会资本、性别社会化以及社会刻板印象三个角度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社会资本1、社会资本的定义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詹姆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不是一个单一体,是有许多种,彼此间有两个共同之处:它们都包括社会结构的某方面,而且有利于处于同
22、一结构中的个人的某些行动;和其他有形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而在缺少的时候,这些目的不会实现。”上述定义都是将社会本视为一种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可以看作是微观层面社会资本的观点。罗纳德伯特认为,社会资本是指朋友、同事和更普遍的联系,通过它们你得到了使用其他形式资本的机会。普特南则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上述定义可以看作是中、宏观层面社会资本的观点,本文主要关心的是微观层面上的社资本,即社会资本是指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嵌入于社会关系络中的资源情况。石春燕.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就
23、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写上页码,见论文格式。2、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特殊群体,按照一般的理解,由于他们拥有比其他大多数社会群体更高的学历和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居于较高的地位。即他们以其自身的学历、知识和技能为核心构成的人力资本比其他人要多,因而在找工作时发挥作用的应该是人力资本。倡导以人力资本为主导机制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也从根本上强调了劳动力配置的双向选择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分配机制。尽管正式的就业制度安排情况如此,但是也不可否认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社会资本在拥有不同性别、
24、拥有不同家庭背景及人际网络关系的大学生的求职、就业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阐述社会资本在女大学生求职就业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在性别上存在着差异,即女大学生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资源以及调动社会资本资源的能力劣于男生。即使在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也得不到与男生同等的和平等的就业机会,女大学生就业层次低化、就业领域狭窄以及受到性别方面的歧视等,这种现象背后有国家的政策、法律不健全以及社会和传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从政策、制度上看,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 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保障条例等为主体的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妇女在政治、经济、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权利
25、在法律上已经受到确切的保护。然而事实上的法律保护效应与文本上的法律保护条款还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女大学生还时时遭遇因法律不健全或执法不严而导致的在就业等方面的性别歧视,从而使女大学生处于就业困境。另外,就业市场对性别的选择模式化、社会化,使更多有才能的女性无法进入所谓的“男性领域”并得到职业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党政机关在招收公务员时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如以各种借口拒绝招收女性,或提高女性进入的门槛等,这往往也会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变得艰难。再加上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以及一些企业的经验歧视,更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此外,中国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也造成了男女的不平等以及
26、对女性的歧视,一些旧的思想观念导致女性的权益被剥夺,使女性在社会舞台上以及在求职、就业中较之于男性更会不平等。(二)、性别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期待1、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期待角色是社会学从戏剧中引入的概念,它的本意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扮演的剧中人物。社会学借用这一概念,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者的行为期望。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之一是学习社会角色,而性别角色是与社会性别有关的社会角色。一个社会往往通过对两性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配置来体现其社会性别的概念。社会基于个体的基因/生理/生物特征而期待和要求个体发展规定的人格特征,遵从一
27、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承担和完成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性别角色就是这些社会期待的总和。性别社会化是指人们接受并内化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发展性别角色意识的过程。在中国,对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期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一定的性别气质,如对男子而言,社会一般希望他们坚强独立、理智果敢、积极进取;而女性气质则通常被界定为温柔顺从、感情丰富、敏感依赖。二是认为男人和女人因此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说男人应该更努力工作、挣钱养家;女人则应更多地承担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的责任。三是针对男女两性建立不同的社会规范,涉及言行举止以及社会交往方面。不同的社会期待导致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
28、别社会化过程,这在男女大学生身上也有着深刻的体现,女大学生的性别社会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被动地位。王金玲.女性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连括号一起为上标2、女大学生的性别社会化过程对其就业的影响从教育方面来看,女性往往会受到限制和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男女有别,因此家庭、学校对男女两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就不同。在小时候,男孩子常被父母告知应该“坚强、竞争、勇敢、聪明”,而女孩子则应该“灵巧、温柔、忍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潜移默化的性别角色隔离教育也会影响到初高中的教育,特别是大学入学的专业选择方面。女性则倾向于选择文科,男性倾向于选择理工科。即使有女生
29、选择了理工科,也往往会被丑化为没有女人味、不漂亮、不潇洒、不浪漫,甚至是一种怪物,网上流传着诸如“理科女生一回头,吓死田中两头牛”等之类的惊人之语。其中不乏对理科女生的性别歧视。从受教育的方式来看,女性往往很容易成为被照顾、宽容的对象。对女性来说,长期的这种保护和照顾,容易形成一种惰性,影响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最终也就影响了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总之,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都对她们的就业产生了影响,使得选择就业的领域越来越窄;但同时,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教育的人数也
30、越来越多,女性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塑造了女性的自我角色定位,削弱了女性事业成就欲望和地位信心。在一项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中,有 72.2 %的被调查女生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其中,选择“非常同意”和“较同意”分别占 19.%和 52.8 %。有的女大学生认为“夫贵妻荣”,找个好老公比什么都管用,她们贪图安逸舒适的工作,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敬海波.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透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在这种氛围下,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家庭和亲友身上,把未来的幸福寄托在未来丈夫身上,自己
31、则胸无大志、甘于平庸。3、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社会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及其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造成现实中的社会性别排斥。在社会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下,家庭分工导致了社会分工。由于男女两性的体力差别及繁衍后代的分工不同,从原始社会起,男性负责狩猎、保卫一类的工作,而女性负责采集、内务以及养育孩子,从而形了社会性别的规定角色。经过解放后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打破了传统的“男外女内”性别分工模式,绝大部分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了社会工作,形成了与男性平分下的局面。传统文化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使现代职业女性产生双重角色冲突。在我国受“传宗接代”等封建传统思想
32、的影响,孕育后代几乎是女性一生中头等重要的大事。女性从怀孕到生育再到哺乳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而这一时期正是女性成长和成才的黄金时期,紧接着对孩子尽的抚养和教育,都默默地消耗着女性的时间和精力,使许多女性因此错了不少发展机会。女性生育行为的义务化和家务劳动的无偿化决定了现代性的社会价值依然要通过社会工作成绩来衡量。也就是说,现代女性只有成功地肩负家庭和事业双重角色,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可。社会要求妇女在家庭中像传统家庭主妇一样,在单位上则要像男性一样,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女性要孕育后代和担负大量的家务劳动,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因此,在双重角色冲突中,女性成了最终的“受害
33、者”。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女大学生求职中由此而产生的性别歧视。据江苏省妇联近期对南京五所高校女大学生的择业调查表明,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程中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者达到34.3%。可见性别歧视已经成为女大学生择业的一大障碍,而性别歧视的背后则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在作祟。(三)、社会刻板印象1、何为社会刻板印象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他的行为既可能影响他人,也可能被他人所影响,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要想让自己的行为发生好的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及其行为的规律。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做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目的是根据对他人的认知决定自己的行为趋向。在认知他
34、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作为心理定势,“刻板”是它的根本特点。刻板就是呆板而没有变通;刻板印象就是对事物或人物的呆板而没有变通的印象。社会刻板印象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社会刻板印象与社会性别、社会角色期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性社会行为上的差异受限于社会角
35、色的影响,因社会角色的期待,造就了可被观察到的刻板印象。两性在刻板印象的刺激下,重复地表现出角色期待的行为,甚至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加深了性别刻板印象的事实。反过来说,社会刻板印象的产生又强化了社会角色期待。由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存在,社会传统中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有不同的要求的双重标准,导致重男轻女的偏见发生。所谓双重标准就是指不以统一标准(指社会规范)评判男女两性角色的情形。这种双重标准是先入为主、过度类化的结果,极易形成一种偏见、甚至歧视,表现出性别的差别待遇。沈美杏.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之内涵J.网路社会学通讯第61期,2007年2、社会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求职的影响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
36、影响,在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依然兴风作浪。社会性别理念暴露出传统文化观念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意识的滞后影响;传媒中的陈规性别角色定型,对女性消极人格、依赖人格的片面塑造,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社会参与的排斥,对妇女作能力的怀疑。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取得全面进步时代背景下,它的不良影响依然无形存在。在女大学生就业方面体现为:第一,社会对女性能力的歧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许多女性已逐渐认识到自身的社会存在,增强了自身的独立意识并参与到社会生活,积极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素质,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据统计调查,女
37、大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随着高校扩招,女生人数的增长更快。同时女大学生的素质也令人鼓舞,据有调查显示,女生学习成绩普遍优于男生,在部分专业更是如此。女生中有85%的获得过各类奖项,而男生的这一比例是52.3%。此外,女性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涌现出大批的女性人才。尽管如此,社会看女性仍然用一种“挑剔”的眼光,把女性定义为“弱者”“享受者”“辅助者”,把女大学生定位为“脆弱”的代名词。广东省妇联、省统计局近日联合公布的“第二期广东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对“男性能力天生比性强”这一说法持“同意”态度的达44.3%。这种“男强女弱”的社会刻板印象
38、无疑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张京.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7月第三期第二,社会对女性职业性别的歧视。“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思想体现在社会职业分工方面,即是职业性别歧视。据上海市妇联妇女发展部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做的“2004年上海市女性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从行业分布上看,女性劳动力正在向第三产业集中,受访者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2%,从事商业的占30%,两者相加,上海六成以上的女性在商业和服务业工作。这种行业和职业中性别隔离情况一直明显存在。女性就业的分布现状一方面受女性的生理特点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受社会传统性别意识也就是社会刻板印象
39、的影响,是一种职业性别歧视。女性的就业现状及就业特点无形地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使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被人为地局限于特定的行业和职业,以致产生专业不对口,竞争激烈和高才低聘等现象。女大学生就业危机固然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然而如果要将其与男大学生作一比较,则不得不从整个社会对女性就业的观念与制度性规定谈。女大学生就业危机离不开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造成的对性别差异过分强调甚至存在歧视的社会环境。女性在生理上确实存在着劣势,然而过分敏感和关注形成的歧视就不再是强调一些客观原因所能让人信服的,是社会传统观念的使然。在一定程度上说,女大学生在求职市场上遇到的“性别壁垒”现象是由于社会对女性刻板印象
40、的存在。三、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采取的举措根据以上的分析,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不如男大学生有优势的原因主要有:女大学生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资源以及调动社会资本资源的能力劣于男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女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失偏颇。以下主要从政府、高校以及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阐述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应该采取的举措。(一)、政府方面1.政府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推动全社会广泛的社会性别态度的转变,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的反
41、就业歧视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从而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一方面,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向劳动力市场传递政府反对歧视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歧视者的风险和成本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具体措施可以如下:明确列出可以有年龄、性别、学历等特殊要求的行业或单位或岗位,拟定不同行业企业中男女比例的底线,达不到者予以处罚;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对就业市场歧视行为的监管职责;明确规定受歧视者的诉讼权利和程序。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当女性求职者证明雇主的人事政策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后,举证责任就落在雇主身上,雇主必须证明进行某一标
42、准或行为是经营所必需或者实际职业资格要求,然而雇主进行此项证明有相当的难度,而且企业一旦败诉,将面临高额赔偿,这项措施大大减少了美国妇女求职中的性别歧视。贾婀娜. 高校应如何应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教学园地),2007.9规范劳动用工市场,对用人单位加大奖惩力度,对雇佣较多女性雇员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如女职工专项补贴、税收优惠等,以平衡企业雇佣不同性别员工的收支预算。2.政府应加强就业的公共信息传播,减少市场不完全信息对女生的消极影响,减少女生的工作搜寻成本,从而减少就业中形成的“岗位歧视”和“工资歧视”。同时,政府也应该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从根本
43、上扭转根植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常规陋习和根深蒂固的制度性歧视观念,努力减少以至消除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从而减少用人单位在用工中的性别歧视,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二)、高校方面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就业工作,针对女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面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要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差别教育,帮助女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设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就业自信心。女生在体力上与男生有一定的差别,但在语言能力、形象思维、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忍耐能力上有一定的性别优势,高校要引导女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帮助其树立就业自信。还有,高校实行的教育机制都是“无差别教育”,即男女一起接受完
44、全相同的教育,这对女生并不一定是有利的。如果高校能够针对男女两性的差别,根据女性的身心特点,进行某些针对女生的女性教育,为女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引导和帮助,促使女大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廖克玲.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年3月致 谢经过几个月的忙碌,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时间和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督促指导,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田飞老师。田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
45、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另外,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社会学系的老师,是在他们的悉心教诲下,我才掌握了比较坚实的专业基础。最后,还要感谢各位朝夕相对的同学四年来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我将铭记在心。 再次,在求职阶段,高校要针对女生进行专门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就业信息方面的主要来源作用,为女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要建立起择业、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端正择业、就业观念,加强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女生的求职技能和择业技巧,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46、提高其就业能力。(三)、女大学生自身女大学生要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培养个人的就业能力。在大学学习期间,女大学生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汲取本专业前沿的信息,拓宽知识基础,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于提高个人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尤其是英语水平,还要注重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在党团组织和校园团体中锻炼自己,以知识实力和工作能力实现就业。其次,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要仔细分析就业形势,适度降低个人就业期望,以拓宽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机会;发挥女生性别优势,并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行业、地区和岗位,减少求职中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就业主渠道的作用,利用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技巧,运用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最后,女大学生要有敏锐的社会性别意识,敢于抵制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行为,保护自己的劳动合法权益。四、结论当前一段时间,我国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既不利于女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