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睛和眼镜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前边学生通过探究和总结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成像规律及生活应用有了一个了解。眼睛是一个复杂的凸透镜成像系统,但是其基本原理和规律还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中学生不健康的用眼会使眼睛发生病变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材所讲述的内容有二:一是进一步探讨凸透镜的应用;二是通过光学和生理的角度认识视觉形成的原理,让学生认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
2、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教学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入。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眼睛的结构如何?人眼时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如何矫正? 3.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如何矫正? 4.眼睛的度数怎么计算
3、?(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眼睛的结构及视物原理(1)人眼结构(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成像特点: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2)视物原理 照相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调焦) 人眼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晶状体自动调节: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远处的物体 看近处的物体(3)近点、远点和明视距离 眼睛的
4、调节有一定的限度,晶状体变得最扁平(薄)时,能看到的最远叫做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来的平行光经晶状体折射后,它们的像恰好能成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变得最凸(厚)时能看清的最近点叫做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睛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cm的地方。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叫做明视距离。近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睛近一些,患近视眼的人在看书时,常把书放到离眼睛很近的位置。远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睛远一些,患远视眼的人在看书时,常常将书离眼睛远一些。2.近视眼(1)特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看远处的物体 看近处的物体(2)成因
5、: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导致成像在视网膜前。(3)矫正:用凹透镜做成近视眼镜 (让光线先发散一点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有一种治疗近视的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引导学生要在正规大医院进行)。3.远视眼(1)特点: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看远处的物体 看近处的物体(2)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导致成像在视网膜后。(3)矫正:用凸透镜做成的远视眼镜(老花眼)(先让光线会聚一点再经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4.眼镜的度数(设镜片的焦距为f) 眼镜的焦度,眼镜的读数=100. 远视眼镜(
6、凸透镜)的度数是正数,近视眼镜(凹透镜)的度数是负数。注意:如何分辨一副眼镜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以及度数的深浅?近视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用凹透镜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是缩小的。远视眼镜镜片是凸透镜,用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缩小的。近视眼镜度数越深看书上的字越小;远视眼镜度数越深,看书上的字越大。5.用眼卫生:看书时保持书本到眼镜的距离为25厘米左右,此时正常眼睛观察物体最清晰又不容易疲劳;在光线适度处读书学习,不要再昏暗的房间或者强烈的阳光下学习;看电视要离电视2米以上;看电视、用电脑等时间不要太长;认真做眼保健操。三、课堂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小题。五、板书设计5.4 眼睛和眼镜一、眼睛1.眼睛的结构及视物原理2.近点、远点和明视距离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的特点2.近视眼的成因3.近视眼的矫正三、远视眼及其矫正1.远视眼的特点2.远视眼的成因3.远视眼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