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教材依据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二、设计思想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句朴素的格言蕴含着这么一个道理: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实验观察分析与交流”过程。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强调知识获得过程学习,突出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学生探究知识过程与方法的
2、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三、教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是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第4节内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它是为后面学习物质在水中溶解作过渡和承接,所以是在本章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比较紧密,教材中是先介绍溶液以及溶液的组成和特点,再介绍悬浊液和乳浊液。这样的编排有利于突出溶液这个重点,但是如果从生活实际入手来看,学生往往是先从观察中了解到各种分散系的宏观特点。因此我将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先从实际例子出发,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探究,让学生
3、自己动手实验并观察,依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分析出三者的区别,再给出浊液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学会区分三者。然后将重点放到溶液上,学习溶液的特点以及组成,最后再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的安排可能更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并且可以培训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溶液的组成和特征,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是本节的难点。在学生分析讨论实例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节课借助于课件和实验演示,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分析讨论,最后归纳总结,以实验演示和学生观察分析贯穿整节课,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五、学情分析在7年级上学
4、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并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一些生活经验也让学生对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些知识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堂课以动手实验为载体,学生对此有较高的热情,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来。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
5、价值: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科学学习是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操。七、实验准备:分组:学生每两人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分组实验器材:高锰酸钾、碘、食盐、酒精、粉笔灰、色拉油、水、试管教师实验器材:一瓶事先加了砂糖的矿泉水课前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如药品的取用、振荡的方法)。八、教学过程情境一:出示一瓶矿泉水,(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白砂糖,量不能太多,以免出现不同部分甜度不一样。)请一名学生来品偿。师:这瓶矿泉水和平时的有什么不一样吗?生:有点甜。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老师一定事先在矿泉水中加入了白砂糖。师:砂糖溶解于矿泉水中,使矿泉水变甜。通
6、过实验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物质也能溶解在其他物质里。板书: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来物质在水或其他液体中的分散现象。ppt1同学们可以看实验报告单。温馨提示:ppt21.按照实验报告单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2.在实验中药品的用量要尽量少并充分振荡。3.小组内要注意分工与合作。4.滴管取用不同的液体时,先要清洗。洗液要放在废液缸(烧怀)中。5.用准确的语言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6.控制你的好奇心,你的奇思妙想课后有机会再去偿试。7.小心轻取轻放,不要弄脏你的衣服。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请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高锰酸钾晶体溶解在水里,液体变成紫红色 生2:碘溶解
7、在酒精中,液体变成橙色(或棕色) 生3:食盐溶解在水中,液体成无色 生4:浑浊,液体中有粉笔灰固体小颗粒 生5:浑浊,液体中有色拉油小液滴师:在它分别静置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出现分层?生:高锰酸钾加入水中、碘加入酒精中、和食盐加入水中没有出现分层现象;而粉笔灰加入水中和色拉油加入水中出现了分层现象。师:请根据实验现象,我们能不能将上述实验所得到的液体分类呢?生:师:分类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科学上通常这样分。实验1、2、3中物质均溶解了,且静置后是稳定的(不分层)。我们把这样溶解后得到的物质叫做溶液(板书)。实验4、5中物质混合后,物质并没有完全溶解,且静置后出现了分层现象的物质叫做浊
8、液(板书)师:这两种浊液在状态上有什么差异呢?我们能再次进行分类吗?生:师:这种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面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不管溶液还是浊液,它们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都是混合物。师:从实验中我们发现溶液和浊液分别有什么特点呢?生:浊液静置分层而溶液是稳定的(板书)。师:溶液除了保持稳定外还有什么特点呢?比如说哪部分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更大一些?学生回答或猜想。学生演示:品尝不同部位矿泉水的甜度。生:各部分的甜度是一样的。师:这象现说明了什么呢?生:溶液各部分的浓度是一样的。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板书)。师(设问):那么均一稳定的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师
9、:在实验1、2、3中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生:高锰酸钾、食盐、碘分别溶解在水或酒精中。师归纳:我们把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高锰酸钾、食盐、碘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溶液就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的。(板书)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溶质全是固态的。我们不禁要问:溶质一定是固态的吗?思考:鱼可以在河水中生活,说明河水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ppt4生:水中溶解了氧气,它是一种溶质。师:由此可见,气体也可以做为溶质。师:哪么液体可以做为溶质吗?请你举例学生举例演示:酒精溶于水中师:由此可见,液体也可以做为溶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都可以做为溶质。师:那么在溶液中如何判定溶质
10、与溶液呢?投影“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3.用水做溶剂的叫水溶液,用酒精做溶剂的叫酒精溶液,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是指水溶液练习:将溶质和溶剂填入相应的表格中ppt6溶液碘酒酒精的水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溶质溶剂讨论: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学生举例:判断下列物质属于何种混合物:血液ppt8、农夫果园思考:1.今有一件有油污的衣服,水洗不了,咋办?ppt10三、小结:让学生来小结一下这节课学了哪
11、些主要内容四、练习: 1.溶液是由和组成的。所以溶液的质量等于之和。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 ) A.都是浑浊的B.都是均一的 C.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 ) A.溶液无色透明 B.溶液均一、稳定C.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4.将少量的(1)菜油(2)醋(3)味精(4)胡椒粉(5)面粉,分别加入水中,振荡后,其中形成悬浊液,形成乳浊液,形成溶液。(填编号) 课外知道延伸:干洗是怎么回事?ppt12五、作业: 1.小实验:清洗餐具观察你家的餐具上有哪些污物?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只用冷水、只用热水、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在热水
12、中加几滴洗涤剂,然后清洗,并用净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漂洗干净。上述哪种方法清洗餐具最干净?2.作业本和教与学的相关部分板书设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九、课后反思:1.课堂中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学生在5个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溶液与浊液的形成,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得到过程。这是值得提倡的。2.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知识,对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如何进行观察是有很大不足的。所以在学生实验时要给于指导,比如药品的用量、振荡的方法等。同时在实验观察中要降低学生的难度。因此笔者在设计实验报告单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指出了观察的方向和重点。3、科学源于生活,又能指导我们的生活。所以在课堂中的例子都来自我们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兴趣。4、作业1的布置,能让学生及时的巩固和利用本节的知识,同时也为下一节的学习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