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丝路明珠教学设计一、课时分析第四课主要内容为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人们积极利用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丝路明珠”。通过了解新疆人民发挥创造性,开挖利用坎儿井,从而获得宝贵水源发展了独特的绿洲农业,创造了人间奇迹。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能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做到因地制宜,与环境和谐共处。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水乡还是草原,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为他们学习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起点。同时,生活中新疆的很多物品也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也为教学顺利
2、开展打下条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自然条件、措施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提问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利用googleearth丰富地理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体会到人类能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从而创造了人间奇迹。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坎儿井。教学难点:坎儿井的原理、构造、作用。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屏幕形式内容导入1、 教师利用从谷歌地球上下载的两幅图片,一副是新疆绿洲,农田规整,绿意盎然,一
3、副是新疆沙漠,慢慢黄沙,驼铃悠悠。逐个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所展示的是什么地方,不管学生猜测什么,教师均不予置否。2、 展示第三张图片,沙漠中间的绿洲,告诉学生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来自这个地方,其实他们是同一地方,让学生猜测这个地方是在哪里?3、 【过渡语】在漫漫沙漠沙漠中竟有着可以和江南相媲美的农田,这样的奇迹到底是怎么创造的,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到新疆去看看,那里的人们是如何发挥智慧,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人间奇迹的。1、 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测图片所指的地方。2、 对图片所指的地方表现出较高,欲进一步了解。1-3三幅图片,依次为绿洲,沙漠,吐鲁番地区绿洲和沙漠的卫星图片。新课1、【走进新疆】利用地
4、图和文字材料,分别展示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降水情况。2、【过度】过渡语:我们已经了解了新疆的自然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新疆我们也是熟悉的,新疆很多的物产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展示新疆四种最有名的水果)3、【绿洲农业和坎儿井】(1)引导学生思考,新疆发达的绿洲得益于什么?(2)播放坎儿井的视频资料。(3)组织学生讨论,坎儿井的优点有哪些?(4)了解坎儿井的现状和面临的危机及带来的环境问题。4、【丝绸之路】(1)展示新疆绿洲分布图,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设计一条通过新疆联系中亚的道路。(2)展示丝绸之路图和丝绸之路的概况,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明白古人就已经利用沙漠中的绿洲,发展绿洲农业。根据图
5、片和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依次说出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形成对新疆自然条件的整体认识。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类资源,参与讨论,探究坎儿井的优点,并对坎儿井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并积极发言。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情况并明白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三幅幻灯:依次为新疆政区图和相关文字资料,地形图和相关文字资料和降水图和文字资料。新疆的名优农产品资料图。坎儿井及相关资料,共五张。新疆绿洲分布图和丝绸之路。小结学生根据板书,说出新疆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人间奇迹的。利用板书,参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课堂内容小结的文字材料拓展利用Google Earth查看新疆地形地貌和民俗风情,进一步理解新疆人民利用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人间奇迹。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