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115348 上传时间:2025-02-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江苏省震泽中学 姬惠光 215231 小灵通:0512-61667088【近三年高考回顾】考 点考 题题 型分 值温室效应2003广东大综合39综合题12分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2003江苏33综合题20分农业活动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2004广东25、26、27选择题6分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西北荒漠化的成因、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苏南地下水利用、红树林的生态作用、全球变暖等2004江苏3、10、11、18、24、27、30、31选择题、综合题37分人口容量、108E以西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20

2、05江苏7、13、14、32选择题、综合题25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我国各地区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全球气温升高与生态恶化、中等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资源问题2005广东9、14、15、16、30、32选择题、综合题31分【主干知识整合】【重点难点解析】1、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这幅图可以看出,人与环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人类社会要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质与能量,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将自己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放于环境之中,环境对其有清除、净化的能力。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或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则就会产生环

3、境问题。 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也会反作用于人类,称为环境的反馈作用。人类若合理利用资源,改造环境,排放的废弃物不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则环境良性反馈于人类,人地协调。反之,人类若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则环境恶性反馈于人类,产生一系列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2、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已由局部转向全球,形

4、成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国际水域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臭氧的消耗等。 (1)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原 因影 响防治措施全球变暖自然原因:气候的变化人为原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毁林海平面上升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保护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加强国际合作臭氧层的破坏自然原因:太阳活动人为原因:氟氯烃在平流层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加强国际合作;减少氟氯烃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酸雨人为原因:燃烧化石燃料排放SO2及氮氧化物的酸性气体。(我国的酸雨以硫酸型为

5、主,这是因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国外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一度以硫酸型为主。)自然原因: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大气中灰尘颗粒呈酸性,南方多山地丘陵,酸性气体不易扩散河湖水酸化,鱼类生长繁殖受影响以至死亡土壤酸化危害植被和农作物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最根本途径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2)全球的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措施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港口和工业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核电站和工厂排放的冷却水控制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实行清洁

6、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共同目标。 由于海洋环境的特点,海洋环境问题除沿海国家或地区加强治理外,必须走国际协作的道路。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工程建设滥捕自然环境变化 (3)其它环境问题光化学雾: 措施:严格控制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特别是对汽车尾气的治理,使用清洁燃料。水污染:此外还有土壤污染,白色污染,食品污染,光污染,燥声污染,热污染等。 4、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阶段主要 特征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不断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及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

7、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人口数量十分有限开始迅速增长人口膨胀,不断激增人口增速减慢环境问题不严重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5、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表达的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

8、的;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外图箭头表示);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内圈箭头表示);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既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就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6、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

9、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劳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起一个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北京

10、大兴县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等。7、可持续发展生产模式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它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和消除污染的根本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从企业层次废物排放最小化,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这三个层次中,生态工业已成为

11、循环经济实战的重要形态。它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工业组织模式。【专题巩固拓展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 、2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 ( )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的困扰 深刻的环境危机 这是国际法规 A B C D3“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是因为 ( ) 西部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的状态 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搞好生态建设是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

12、件 A B C D4若我国境内的澜沧江被污染后,它会影响到东南亚哪些国家 ( )A孟加拉国、泰国 B缅甸、马来西亚 C印度、越南 D泰国、越南读长江中游一些省区轮廓图,回答5-6题:5为改善图示地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进行的重点国土整治工程有 ( ) 三北防护林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退田还收工程 退田还湖工程 A B C D6从国土整治角度看图中甲乙两省适宜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 )A稀土工业 B石油化学工业 C钢铁工业 D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某流域管理单位由长年水文数据(18751975年)所推算的洪水频率曲线,与较近年代(19451 975年)的水文数据相比较,洪水频率有提高的现象(

13、见图5)。据此回答79题。7原百年一次的洪水位,在1945年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 ( ) A70年 B50年 C20年 D10年8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在1945年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较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约缩短了 ( ) A1年 B3年 C5年 D7年9如该流域的降雨量及降雨特征没有变化,则近年洪水频率提高的原因可能是 ( ) A河道疏浚 B退耕还林还草 C禁止丌采地下水 D城市化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据此回答10-11题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00年43210人均耕地/亩10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

14、国农业生产B这种趋势在黄土高原不明显C在近期内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D要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11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开垦草原 B围湖造田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大力开垦沼泽在蔬菜、花卉等的栽培方面,发达国家采用玻璃温室,生产全面机械化、自动化,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多采用塑料大棚。据此回答1213题:12这种温室农业属于 ( ) A自给农业 B粗放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农业13玻璃温室主要改善作物生长的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上海市每天排放的污水达510万吨,其中约400万吨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苏州河和黄

15、浦江中,造成苏州河等14条河流终年黑臭。黄浦江每年黑臭数天,1976年为30天,1978年后年年超过100天,最高达151天,每当此时,长江口外数公里的海域都被显著污染。据此回答1415题:14造成上海市河流和近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 ( ) A 工业和生活污水 B 上游来水 C 海水倒灌 D 施入农田中的杀虫剂随雨水汇入河流、海洋15上海市的河水黑臭,不能为生活和生产利用,根据上海市具体情况,近期最迫切、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 ( ) A 大力抽取地下水 B 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关闭所有化工厂C 淡化海水 D 将自来水厂取水口移至黄浦江上游未受污染河段二、双项选择题河北省沧州市是我国严

16、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因超采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漏斗区不断扩大。据此回答16-18题:16.该市长期以来开发利用的地下水主要属于 ( )A.浅层地下水 B.深层地下水 C.动态水资源 D.静态水资源17.地下水漏斗可能造成的危害有 ( )A.引发地震 B.引起地面沉降 C.引起沿海地区突然盐渍化 D.引发风沙危害18.解决该地区缺水问题的正确途径有 ( )A.停止开采地下水 B.人工降雨,增加水资源 C.进行跨流域调水 D.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上海目前每年消耗煤炭4200多万吨,占全市能源总量70左右,其煤炭消耗量和消耗密度居全国太城市之首。超大量用煤不仅影响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也给上海及周边地

17、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有关部九测算,上海每年酸雨发生率为11,江苏为21,杭州等浙江省的主要城市高速50。假如这些地区用天然气代替渫炭作燃料,可减少90以上氯氧化合物和98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据此回答19-20题。19.下列叙述与率题所提供的信息无关的是 ( ) A.中国煤炭是一种储量大、分布广、易开采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B.同于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加剧了东部地区的人地 矛盾 C.改善能源结构能极大地改善大气质量 D.天然气的利用对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在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地区,天然气的开发所遇到的困难有 ( ) A.人口较少

18、,工农业不发达,市场需要有限 B高寒、缺氧、低气压及多年冻土 C.社会经济落后,资金短缺 D现代勘探技术还无法提供稳定的气源条件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中国自然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全国缺水城市300多个,日缺水量在16xl07吨以上。全国缺煤约3x107吨,因缺煤导致电力紧张。石油消费量增长(平均增长5以上)超过生产量增长(年均增长18),已有10种主要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1)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2)下列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途径,正确的是(可选多项) ( ) A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并重,把开发资源放在首位 B首先是开发利用,其次是保护好资源 C对煤炭、石油、木材

19、等加强综合利用 D对工业“三废”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材料二 读1992年中国农村生活用能结构图,回答:(3)这种用能结构是否合理,为什么? (4)下列解决我国农村生活用能的做法正确的是(可选多项) ( ) A发展沼气燃料和小水电 B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C依靠科技,提高秸杆产量D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代替薪柴、秸杆作为主要生活用能22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读图回答: (1)按产品用途分类,该经济模式属农业,在我国地区分布较为广泛。 (2)该经济模式与澳大利亚类似的农业地域类型相比,有哪些显著差别?(3)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哪些积极的环境意义23读“世界荒漠带分布

20、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上的荒漠带包括和两种类型。 荒漠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图中A地区荒漠化现象比较严重,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B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简述形成的主要原因。C与B纬度相当,为什么没有形成荒漠气候?图中F处距离海洋比较近,却形成荒漠,试分析主要原因。24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与治理就是一个较成功的范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为了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19

21、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材料二、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2487575 代表高程(米)密西西比河田纳西河材料三、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制定的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 材料四、经过多年的实践,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已取得的成绩有:航运方面:田纳西河干流已建成9座梯级船闸,完成了航道渠化整治,通航里程共1,240千米;防洪方面:田纳西河干支流上已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流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水力发电方面:建成水电站30座,总装机容量(包括抽水蓄能)609.3万千瓦,水能利用率达90%;水质管理方面:通过有效监测为流域内提供

22、了洁净的水源;土地利用和水上游览方面:TVA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保护相协调。(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2)我国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从流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分析)(3)针对当前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现状,请你就今后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1B 2B 3B 4D 5C 6D 7B 8B 9D 10D 11C 12D 13A 14A 15D 16 AC 17 BC 18CD 19AB 20AC21(1)既要立足于自然资源基本自给和国内市场,又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 (

23、2)CD (3)不合理。薪柴、秸杆所占比重过大。这种能源利用方式热能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不利于植被保护,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4)AB22(1)商品南方(或东部农耕) (2)答案要点:农产品不同;农业投人不同;生产规模不同;农业商品化水平不同 (3)答案要点: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3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自然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持续的干旱会促进荒漠化的发展。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耕,过度樵采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同时该地区还受到来自内陆的东北信风的影响,炎热干燥。该地地处亚欧大陆

24、东南部,濒临辽阔的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所以不会形成荒漠。地处安第斯山的背风坡,阻挡了西风带来的湿润气流,形成温带荒漠气候。24(1)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加上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或答: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和能源丰富等自然条件是该流域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2)相似之处:都通过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等。 (3)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管理学资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