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高考地理基础知识题库选择题1、 “半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 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我国 在 2010 年前后进入了“半城市化”阶段,随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至少需要 20 年时间才能逐步解决。据此回答 下列各题。(1) “半城市化”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用地紧张 B.农业发展缓慢C.老龄化程度加剧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在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过程中()A.城市人口比重会短暂下降B.城市住宅用地面积会扩大C.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增加D.
2、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答案:CB【提示】城市化的利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根据材料, “半城市化”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主要迁移人口是劳动力人口,导致 乡村老龄人口比重增大,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老龄化程度加剧, C 对。乡村人口迁出,缓解土地压力, A 错。农业人口减少,机械化水平提高,不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B 错。不会导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D 错。故选 C。(2)在解决
3、“半城市化”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住房问题,所以城市住宅用地面积会扩大, B 对。 人口迁入城市,城市人口比重不会下降,可能提高, A 错。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减少, C 错。城市劳动力充足,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D 错。故选 B。2、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 100m 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如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1)(3)题。(1)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岩层断裂发育石灰岩层厚度小岩层产状平缓地下河水位浅A. B. C. D. (2)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
4、使流水对岩石()A.溶蚀、冲蚀增强 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C.溶蚀、冲蚀减弱 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3)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塌陷堆积物的()A.冲蚀作用 B.溶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答案:AAC【提示】喀斯特地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解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 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 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
5、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读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图,天坑发育条件是岩层断裂发育、石灰岩层厚度大、岩层产状平缓。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溶蚀、冲蚀增强。读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图,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塌陷堆积物的搬运作用。3 、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一腾冲线划分,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回答下列小题。(1)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植被 C.历史和文化 D.政治和经济(2)青藏高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但局部
6、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此类地区大多()A.海拔较低,热量充足 B.地处山麓,临近河流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D.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答案:AA【提示】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4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下图是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A.a 减弱 B.b 增强 C.c 减弱 D.d 增强(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区河流()A.流量减小 B.流速增快 C.含沙量增加 D.结冰期延长答案:DA【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解析:(1)本题主要
7、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据图可知, a 为蒸发, b 为地表径流, c 为下渗, d 为地下径流,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下渗水量 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蒸发量增加。故 D 正确, ABC 错误。故选 D。(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使得地表径流减少,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流量 减小,流速减慢, A 正确, B 错误;绿地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减轻了地表水对土地的冲刷,河流含沙量减少, C 错误;对结冰期没有影响, D 错误。故选 A
8、。5 、生态植草沟(下图)是指城市中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主要用于雨水前期处理、雨水运输,利用弹性的排蓄空间降低雨水对城市排水造成的压力,用以代替传统的沟渠排水系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生态植草沟对水循环的主要影响是()A.增加地表径流 B.减少大气降水 C.增加地下径流 D.减少植物蒸腾(2)与传统排水系统相比,生态植草沟的主要优点是()A.净化雨水径流 B.减轻土壤盐渍化C.减轻水土流失 D.提高雨水利用率答案:CA【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略综合题6、闽宁曾经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戈壁荒滩。 1997 年,闽、宁两省区对口扶
9、贫协作, 在此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陆续接纳了西海固地区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 万多名移民,历时 20 多年的闽宁协 作由此展开。闽宁成为由最初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为菌类、葡萄酒、光伏、电子装配等多产业融合的特色小 镇,这种扶贫协作方式被称为“闽宁模式”。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气候、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概括闽宁的自然特征。(2)阐述闽宁镇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从区域关联的角度,说明“闽宁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的启示。答案:(1)气候干旱,地表径流量少,植被稀疏等。(2)完善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等。(3)与发达地区加强区域协作,承接产业转移等。解
10、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口迁移的意义的有关知识。产业经济是助推闽宁镇经济发展的核 心,是移民实现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是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1)自然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径流量少,戈壁广 布、植被稀疏、土地荒漠化严重等。(2)建设移民镇,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完善,成为菌类、葡萄酒、光伏、电子装配等多产业融合的特色小镇, 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等。(3)与发达地区加强对口扶贫协作,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等。小提示:7 、我国特有的
11、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严重性。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说明某年 8 月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发生的原因。(2)近年来,西南地区连年发生旱灾。为了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华北地区: 8 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 涝灾害。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 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2)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 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
12、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本题以我国自然灾害为背景,考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原因及防御措施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 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依据已学知识, 8 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华北地区,来自东南方向太平洋暖湿的夏季风与北方冷空气相遇, 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而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 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易出现旱灾。(2)根据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规律,加强旱灾的预测,为有效防灾提前做准备;适当减少需水量大的水稻 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
13、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 利基本建设,力争做到旱涝保收。8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 A, C, D, F 代表的地球圈层分别是 、 、 、 。(2)图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有 (填字母),在外部圈层中,范围渗透于其他圈层的是(填字母和名称)。(3)图中岩石圈由 (填字母)共同构成,一般认为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 。(4) DE 之间的虚线代表的界面是 。说出地震波在穿过该界面时速度发生的变化 答案:(1)大气圈;水圈;地壳;地幔(2) A, B, C; B 生物圈(3) D; E 软流层(4)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14、增加解析:(1)根据示意图可知, A 为大气圈, B 为生物圈, C 为水圈, D 为地壳, F 为地幔, G 为地核。(2)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分别对应图中的AB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 部,岩石圈的上部。所以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渗透于其他圈层的是生物圈。(3)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构成,图中对应的字母应为 D ,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4) DE 之间的虚线代表的界面是莫霍界面,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在莫霍界面处横波纵波传播速度都明 显加大。【小提示】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 17km,大陆地壳 33km,海洋地壳 6km。)、地幔、地
15、核。(以莫 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 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 活跃的因素。填空题9 、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_ 的过程。答案:破坏解析:略10、影响聚落发展的表现(1)在客、货吞吐量大的_ ,还会集聚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较大的_。(2)重要交通_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_ 的变化,从而促进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答案: (1) 交通枢纽 城市(2) 运输线路 集散地解
16、析:略11、传统工业区以_ 、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_工业企业为核心。答案: 煤炭 大型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传统工业区的有关知识。传统工业区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大多属于重工业,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例 如中国辽中南、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小提示:12、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影响减少国内的_,常常引起_人口的增加缓解_国家或地区 转出国或地 区转入 国或地 区答案: 就业机 失业 就业压力解析:略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简述芜湖市 2008-2017 年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特点。(2)分别简析 2010-2011 年、 2016
17、-2017 年芜湖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3)结合弹性力和压力子系统的影响因素,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芜湖市生态承载力的主要措施。答案: (1)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011 年前增长缓慢; 2012-2016 增长非常迅速,但 有微小的波动; 2010-2011 年与 2016-2017 年明显下降。(2)2010-2011 年主要是压力系统系数快速下降;其主要因素是人口压力指数上升; 2016-2017 年主要是弹性力 系统系数急剧下降;其主要因素是年降水量与水资源量指数下降。(3)提高弹性力。要加强植被恢复,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修建水利设施,降
18、低因降水不 均及干旱带来的影响;发展科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肥力; 降低压力:加强环境监测与灾害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废”达标排放;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积极落实垃圾分类。解析:本题以芜湖市 2008-2017 年生态承载力各子系统指数得分及发展均势图,压力系统指数得分及各指标变化趋势, 弹性力子系统指数得分及各指标变化趋势三幅图为载体,考查生态承载力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 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1)由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波动上升,部分年份下降。 2016 年最高, 200
19、9 年最低; 2010 年 2011 年下降, 2011 年 2016 年上升, 2016 年 2017 年下降。(2)分析在特殊时间,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原因要结合三幅图一起看,根据最上方图可知, 2010-2011 年压力系统指 数变化得最大,因为人类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压力增大。而2016-2017 年弹性力指力系统指数变化 得最大,因为降水少,气温升高,使水资源数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3)影响弹性力和压力子系统的因素主要是:压力系统(人口经济压力、环境治理压力)、弹性力系统(降水、气 温、水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为了进一步提高芜湖市生态承载力,应该提高弹性力,降低压力。提高弹性力: 保护生态,恢复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配,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科研,提高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生产力;发 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降低压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坚决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污染物处理以后再排放;发展新技术,多途径减 少污染物的排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