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3 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山东地区专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
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5页)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2.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 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 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 措( )
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C. 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3.唐中后期京畿乡村普通农民家庭收支情况一览表
钱
/
夏秋税钱、榷酒钱 2870 文
耕牛 300 文
生产生活用品 1322 文
—4492 文
项目 粟
收入 粮食 52.2 石
夏秋税 2.1 石
支出 口粮 39.5 石
其他 5.5 石
5.1 石
盈亏 (折合钱 4080
文)
绢(绵)、布
绢(绵) 2.5 匹、
布 5 端
制衣绵 6 两
制衣布 1 端 3 丈
绢(绵) 1.5 匹、
布 3 端 2 丈(折
合钱 1375 文)
据表可知,当时当地(
A.农民生活相对稳定
C.赋税改革深得民心
)
B.社会阶层分化加快
D.货币经济发展迅速
4.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彩瓷的发展也飞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色彩发展到后面极为 华丽。而且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无 不入画,极具收藏价值。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明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繁荣趋势 B.郑和下西洋全盛时的特点
C.手工业发展促进民众审美变化 D.手工业产品国际化的程度
5. 1845— 1854 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 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 络。这些新发现( )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6.1919 年 3 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 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 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
A. 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
7.从 1939 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 《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 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
A.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8.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 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体现了矿产资 源勘探( )
A.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B.使国家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C.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国民经济的区域平衡
9.1990 年 3 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 券交易所成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 这反映( )
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历史试卷 第2页(共15页)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0.12、 13 世纪法国卢昂的市政管理机关,由百人会组成,这100 人多为富商。他们掌着城市的 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
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这反映了( )
历史试卷 第3页(共15页)
A. 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
C.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
B.资产阶级掌控了市政管理权
D. 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
11.18 世纪, 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 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 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这一思想
( )
A.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基本要求
C.与孟德斯鸠的主张基本相同
B.深受巴黎公社革命的启发
D.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12.下面为 1550— 1800 年美洲贵金属的流向情况表(单位:百万帝国银元)。表中现象( )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
量
2—3
4.4
6
8.5
12.2
18
西属美洲白银产 量
2
11— 14
10— 13
12
18—20
30
运抵欧洲数
量
3
10
8—9
10— 12
18—25
23—25
年份
1550
1600
1650
1700
1750
1800
A.表明欧、美、亚三角贸易规模扩大 B.加速了西葡两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C.使全球贸易中心由欧洲移至东亚 D.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3.如表所示是 1925 年苏联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主要经济领域所占比重情况。对此解读合理 的是( )
行业 工业 批发商业 零售商业
非社会主义经济成 26.7% 12. 1% 44. 1%
分所占比重
历史试卷 第4页(共15页)
A.私人经济受到严厉压制
C.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B.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D. 国家控制着经济命脉
14.1977 年, 日本大藏省开始实施国债“流通化”和利率“弹性化”措施, 为债券市场的发展以 及自由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1980 年日本修订的外汇法,原则上实现了外汇交易自由化, 1984 年又撤销了期货交易的实际需求原则,日本金融领域的这些改革( )
A.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质变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是当时经济“滞胀”下的被迫调整 D.使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提高 15.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 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由此可知,“新模式”
的产生( )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兴起
C. 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B.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D.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多元视角下的汉代风俗成因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
植物的果实)蠃(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指懒惰
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 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摘编自《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 风俗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对待外部环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现的 普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其外延部分则是构成这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 境。
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汉代的区域风俗差异都与各自的自然和经济环境 息息相关。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在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人口压力总是通过不同方 式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统治集团也对风俗产生影响。汉统治者通常采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教诲 强制半强制地剪除与政治控制相矛盾的风俗;强制半强制地助长与政治控制相适应的风俗。
——摘编自彭卫、杨振红《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歌词内容(节选)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
谁与我仗剑挥刀?……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庚子年,拳匪狂,北省兵火三次殃。
湖北省,和约倡,长江人民享安康。
派赔款,搜索忙,各省分派民与商。
湖北省,免捐项,就将此款兴学堂。
早兴学,民盼望,各省开办无定章。
名称
《祖国
歌》
《学堂
歌》
时间
1902 年
1904 年
作者
李叔同
张之洞
历史试卷 第5页(共15页)
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
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不广。
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
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
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
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愿安作
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
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侯,
独去占头筹。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
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国民第一资格高,年纪无老小,讲求学问不辞劳,
知识开通早。敦品励行重节操,道德真紧要。体育工
夫深造,体健身强脑力好,共和程度一齐到,全球人
称道。二十世纪我同胞,国民资格高。
《勉女
秋瑾
权》
《共和
华航琛
国民》
1907 年
1912 年
学堂乐歌反映了鲜明的时代主题。请选择某一时代主题或社会现象,结合学堂乐歌和所学知识 进行说明。(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说明充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水彩映万象:一幅水彩画
历史试卷 第6页(共15页)
体育兴则国运兴。结合所学知识,以“《体育与国运》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 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旧结构的调节功能瓦解了,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出现了,这是不是一定会有新结构
取代旧结构呢?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 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 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
——摘编自金观涛《历史的巨镜》 上述材料是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社会结构替代过程”的分析。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材料中的 观点进行阐释。(要求:结合具体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历史试卷 第7页(共15页)
2023 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山东地区专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义以为质……信以成之”“夫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得出孔子 和孟子都是强调义是礼的本质,都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需要通过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A 项正确。“道德教化”与材料主旨不符, B 项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义”,而不 是“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C 项错误,排除。 D 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
2.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政策中优抚群体的年龄限制从 90 岁下降到 80 岁,实现了优抚群体的扩大,且养老赐物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汉哀帝时发展成赐予象征意 义的王杖而非实惠性物品(如粮食和布帛),这凸显了优抚政策的教化性趋势, A 项正确。材 料未体现赈灾行为,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排除 C 项;汉武帝时期确立 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 D 项。
3.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乡村普通农民交过赋税后,还有所剩余,粮食和丝织基本 满足生活需要,可见当时农民生活相对稳定, 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普通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未涉及其他阶层, 无法体现社会阶层分化加快, 排除 B 项; 材料未体现人民对赋税改革的态度,
排除 C 项;材料未体现货币经济发展迅速的内容,排除 D 项。
4.答案: C
解析:明代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无不入画” 反映出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众审美的变化, C 项正确。明代市镇经济与制瓷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 联,排除 A 项; B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以上产品是否用于国际贸易,不得而知,排除 D 项。 5.答案: B
解析:英国人发现中国境内的区域贸易网络,这就使得他们可以更方便的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和 有针对性的进行商品输入,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B 项正确。这些新发现和晚清政 府加大开放力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 项;英国人发现的是中国内陆的贸易网络,并不是 窃取商业情报,排除 C 项;此时列强还没有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排除 D 项。
6.答案: B
历史试卷 第8页(共15页)
解析:材料中邓中夏等人将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对象定位为下层工人阶级,说明当时开始以马克 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体现了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B 项正确。提升国民觉悟是“平民教育讲演 团”的宗旨,但不能说明国民的觉悟得到提升,排除 A 项;材料只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 结合加深, 并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排除 C 项; 虽然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 但材料现象并不是在筹建政党,排除 D 项。 7.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 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C 项正确。材料中 的活动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A 项; 1937 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排除 B 项; 1940 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 D 项。 8.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可知, 当时矿产资源勘探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A 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国家工业 体系初步建立,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工业建设的关系, C 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的区域平衡,排除 D 项。 9.答案: C
解析: 20 世纪 90 年代初,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 需求, C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 年开始,排除 A 项;题干中的现象是国内金融市场 和企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关联不大,排除B 项; 1992 年十四大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 D 项。 10.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 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可见,国 王仍掌握部分行政权,具有较大权力,可知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 A 项正确。材料的 主旨信息是国王仍掌握较大权力,并非强调资产阶级掌握多少权力,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出 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 排除 C 项; 材料未涉及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 排除 D 项。 11.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18 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
历史试卷 第9页(共15页)
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 财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法国处于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人民没有民主自由, 贫富分化悬殊,思想家梅里叶对这一现象的抨击,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基本要求, A 项正确。巴 黎公社革命发生在 1871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材料未体 现,排除 C 项;材料只是思想家梅里叶一人的思想,无法说明这一思想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 潮,排除 D 项。
12.答案: 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1550— 1800 年,即新航路开辟后的近三百年间,大量贵 金属由美洲流向西班牙、葡萄牙,大量贵金属的流入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葡两国封建制 度的解体, B 项正确。三角贸易主要是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展开,与亚洲没有关系,排除 A 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的西欧,而不是太平洋沿岸的东亚, 排除 C 项; 19 世纪以前,大量贵金属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不会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排除 D 项。
13.答案: D
解析:材料中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并没有占到相应经济领域的多数,说明国家掌握的社会主 义经济成分仍占主体,即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 D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私人经济受到压 制, 相反新经济政策期间国家鼓励发展私人经济, 排除 A 项; 材料信息中没有经济总量的变化,
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排除 B 项;材料中的比重是按所有制划分的,无法说明国民经济
结构出现失衡,排除 C 项。
14.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对国债和外汇进行改革,促进金融自由化 发展。结合所学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危机,政府减少对经济干预。 因此,材料反映当时经济“滞胀”下的被迫调整, C 项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旧是生产资 料私有制,排除 A 项; 20 世纪 70 年代后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排除 B 项;二战后经 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使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提高,排除 D 项。
15.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可知新模式指的是通过国际各种 力量共同应对跨国问题,这显然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区 域集团化,排除 A 项;材料中的新模式顺应了全球化发展,排除 C 项;“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
历史试卷 第10页(共15页)
政策”,与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现状不符,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 1 分)汉代南方山林富饶,水资源丰富, 民众采用“火耕水耨” “渔猎山伐”等粗放生产方式,即可衣食常足,南方民众不需勤于劳作。 而北方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人们多种植粟类作物,在冬季严寒的情况下,不精耕细作无法 满足生存需要,故北方地区多有朴实勤农之风。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北方地区地 狭人稠,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生存压力大;而南方地区地广人稀,生存压力小。 所以造成南北方风俗差异。 (5 分)统治集团对风俗产生影响。 ( 1 分)统治集团为加强中央集 权,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独尊儒术,北方地区位于政治中心区域,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南 方距政治中心相对较远,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小。(3 分)总之,作为文化现象的风俗,是自然 环境、经济、政治、人口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历史传统、社会心理等也是汉 代风俗形成和改变的重要因素。各种因素的合力影响了汉代风俗的形成和发展,但这种合力并 不是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2 分)
解析:第一步,根据材料三可以概括出三个观点:①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
②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③统治集团对风俗产生影响。第二步,提取材料一、二的 关键信息对材料三中的观点进行论证。由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 水耨……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以故些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可知南方地区自然环境优 越,民众不勤劳作。根据“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故 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可知北方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恶劣,民众朴实勤劳。通过材料二中 的人口分布情况可得出北方地狭人稠,南方地广人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离政治中心 较近,南方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第三步,综合以上信息,对材料三中的观点进行总结说 明,并进一步升华。
17.答案:示例 时代主题:秋瑾《勉女权》中体现出了拯救民族危亡,追求思想解放与妇女解 放的时代主题。(2 分)
说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改良及革命潮流影响下,西方的自由、民 主、平等及教育思潮逐渐传入,中国处于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中。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促 成大量新型学堂创办,一些知识分子注重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通过编写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的学堂乐歌来宣扬爱国救亡、男女平等等新思想,对于启发民智、振奋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 亡发挥了重要作用。(5 分)女革命家秋瑾也深受影响。通过学堂乐歌《勉女权》,秋瑾表达
历史试卷 第11页(共15页)
了“爱自由”、“男女平权”的心声,并决心做“国民女杰”,号召女性勇于追求自由,努力 实现男女平等。之后的浙皖起义中,秋瑾英勇牺牲,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近代中国女革命家 追求男女平等、献身革命的壮丽诗篇。(4 分)
清末民初之际, 类似 《勉女权》 的学堂乐歌反映了鲜明的拯救民族危亡与男女平等的时代主题, 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时代特征的反映。(2 分)
解析:根据设问学堂乐歌反映了鲜明的时代主题,要求选择某一主题或社会现象,结合学堂乐 歌和所学知识进行说明。作答过程中首先确定某一时代主题或社会现象,如《勉女权》中“吾 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将追求思想解放与妇女解放同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在说明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 出现相应主题,学堂乐歌中的内容如何体现了相应主题,以及对相应主题进行评价。可说明如 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改良及革命潮流影响下,西方的自由、民主、 平等及教育思潮逐渐传入,中国处于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中。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促成大 量新型学堂创办,一些知识分子注重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通过编写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学 堂乐歌来宣扬爱国救亡、男女平等等新思想,对于启发民智、振奋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亡发 挥了重要作用。女革命家秋瑾也深受影响。通过学堂儿歌《勉女权》,秋瑾表达了“爱自由”、 “男女平权”的心声,并决心做“国民女杰”,号召女性勇于追求自由,努力实现男女平等。 之后的浙皖起义中,秋瑾英勇牺牲,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近代中国女革命家追求男女平等、
献身革命的壮丽诗篇。清末民初之际,类似《勉女权》的学堂乐歌反映了鲜明的拯救民族危亡
与男女平等时代主题,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时代特征的反映。
18.答案:(14 分)(一)信息提取层次要求:层次 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 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
层次 2 :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
(二)历史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1) 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阐述, 强身健体和 国家工业化建设有关。
(2)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角度阐述。
(3)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可联系民族团结的角度阐述。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历史试卷 第12页(共15页)
层次 1 :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加以简要说明。
层次 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 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 (三)历史表述层次 1 :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
层次 2 :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
层次 3 :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水彩画内容“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和该画的 创作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需要努力 发展国民经济,强身健体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紧密相关;同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巩固 政权的斗争,如抗美援朝等也需要发展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另外发展民族形式的体育 运动,有利于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促进民族团结。在论述过程中要做到表述成文,思路清晰, 逻辑严谨。 19.答案:示例 观点:近代英国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系统替代的过程。(2 分)
阐释:中世纪后期,英国已出现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和议会,但传统封建制度并未解体。新 航路开辟后, 随着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扩大,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逐渐瓦解英国的封建经济。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冲击着英国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近代科学的兴起则进一步促进了英国 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至 17 世纪, 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 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经 1640— 1688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10 分)
结论:英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充分证明,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为动力,实现了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的系统替代,并形成稳定的新的结构的过程。( 4 分)
解析:根据材料“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 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可 概括出,新的社会结构取代旧结构需要各领域新因素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作用,并且是一个系统 替代的过程。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某个国家相关知识提出明确观点,然后进行 阐述,注意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本题可以运用英国近代相关知识提出观点:近代英 国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系统替代的过程。然后从经济、思想、政治等领域阐述资本主义不断
历史试卷 第13页(共15页)
发展,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接着进行总结,指出社会结构的替代是生 产力发展的结果。
历史试卷 第14页(共15页)
历史试卷 第15页(共15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