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最后产品:最后一个购置人购置所消费或一国在一年内所新创造的价格和。2.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一定期期内利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3. 存量:一定期点上存在的变量。 流量:一定期期内发生的变量。4.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民所拥有的所有生产要素在一定期期内所生产的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5.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贴金后所得到的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期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酬劳,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6. 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个赔偿方式。这种按固定资产
2、损耗程度进行赔偿的措施称为折旧。重置投资:用于赔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7. 名义(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所有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8.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所有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9.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恰好等于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10.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11.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它的值为1。12. 资本边际效率(MEC):资本边际效率是一个贴现率或折扣率,这种
3、贴现率或折扣率恰好使一项资本品在有效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应价格或者重置资本。13. IS曲线:一条反应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么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相等,即i = s, 从而市场是均衡的。向右下倾斜14. 流动性偏好:人们处在对现金流动性最强的偏好以牺牲利息为代价而手中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15. 凯恩斯陷阱:人们无论有多少货币都乐意持在手中的情况。16. LM曲线:一条反应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曲线上的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么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应相等,即货币市场均衡。向右上倾斜。17. 财政政策:为促进就
4、业水平的提升,减轻经济波动,预防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加,而对政府支出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控制实际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总需求的政策。18.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减少的效果。19.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20. 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处理经济问题的指引标准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成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故意识的干预。21. 充足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乐意的酬劳参加生产的状态。22.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原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
5、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应处在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它既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23.摩擦失业:劳动力在流动性过程中所导致的短期、局部性失业。24.自愿失业:劳动者不乐意接收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25.非自愿失业:乐意接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26.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在转型过程中因为劳动力在职业技能地辨别布等方面的不协调等原因引起的失业。27.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失业。28.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自身存在的一个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
6、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29.交易动机:为了应对日常交易开支的需要手中持有一定的货币。30.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为了应对意外性开支手中持有一定的货币31.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以获取更大收益手中持有一定的货币32.IS-LM曲线:二者移动时不但收入移动,利率也会移动。当LM不变而IS向右上方移动时,收入利率都上升。当IS不变而LM向右下移动时,收入提升利率下降。33.通货膨胀: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34.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3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一国在其他原因既定期随国民收入的增加每增加以单位的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支出增量趋于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