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例浮与沉教学构思:浮与沉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浮与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浮与沉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
2、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探究活动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工作图片。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二、认识浮沉现象:观察木块和石块。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浮”。把石块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做“沉”。三、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1.教师出示10种身边的物体,
3、提问“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出示实验要求: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实验是要注意,物体放在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溅出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的在表格对应的地方画,浮的画。3.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1.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那么我们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把里面灌满水用沙子填满。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
4、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4.引导学生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
5、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教师提示学生分析: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是沉浮的情况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四、拓展PPT出示图片:死海上漂浮的人用了什么浮沉原理?五、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师进行补充。六、板书设计浮:轻、大:泡沫木块乒乓球带盖塑料瓶沉:重、小:石子回形针纽扣铁钉橡皮泥(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