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十五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097385 上传时间:2025-0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十五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十五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十五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十五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五章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第一节 慨 述 体内任何内脏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多发生于腹部。腹部疝又以腹外疝多见。腹外疝是由腹腔内某一器官或组织连同壁腹膜,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 病因 1腹壁强度降低 2腹内压力增高 病理生理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1易复性疝 腹外疝在病人站立、行走、腹内压增高时突出,疝的内容物与疝囊间无粘连,在平卧、休息或用手将共向腹腔推送时疝内容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称为易复性疝。 2难复性疝 疝内容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不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复性疝。 3嵌顿

2、性疝 疝环较小而腹内压骤增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疝囊颈的弹性回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确诊为嵌顿性疝。 4绞窄性疝 疝内容物不能还纳,合并行严重血运障碍,称为绞窄性疝。第二节 腹股沟疝 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常见的腹股沟疝包括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其中以斜疝最多见,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左右。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管,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l,以婴幼儿及老年人发病率最高。腹股沟直疝系指腹内器官经直疝三角突出而形成的疝,以老年男性多见。腹股沟区解

3、剖概要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部前外侧壁、左右各一的三角形区域,其内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1 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由浅至深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2腹股沟管) 成人腹股沟管长约4一5cm,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斜行裂隙。3直疝三角 病因 1腹股沟斜疝 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 (1)先天性因素: (2)后天性因素: 2腹股沟直疝 直疝三角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为薄,故易发生疝。老年人由于肌组织发生退行性变而使

4、肌组织更加薄弱,故双侧多见。临床表现 1腹股沟斜疝 (1)易复性斜疝: (2)难复性斜疝: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同时可伴胀痛。(3)嵌顿性疝:强体力劳动或用力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之回纳。(4)绞窄性疝: 2腹股沟直疝 病人站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辅助检查 1透光试验 腹股沟斜疝透光试验阴性,此检查方法可与鞘膜积液鉴别。2实验室检企 疝内容物继发感染时,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检查示隐血试验阳性或见白细胞。 3.X线检查 疝嵌顿或绞窄疝时X线检查可见肠梗阻征象。

5、处理原则 腹股沟疝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局部用医用疝带压迫或托起。(1)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2)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疾病而不能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块后,将医用疝带的软压垫顶住疝环,阻止疝块突出。 2手术治疗 (1)传统疝修补术 1)疝囊高位结扎术: 2)疝修补术: (2)无张力疝修补术:(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4)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 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1)一般情况:病人的年龄、性别,婚姻、职业,女性病人生育史。 2)相关因素:有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妊娠、腹水、婴儿经常啼

6、哭等腹内压增高情况;有无腹部损伤或手术史,切门愈合情况,;仃无切口感染;有无因肥胖、久病导致肌萎缩等。 3)腹外疝发生情况:腹股沟区有无异常,有无腹部不适、疼痛或绞痛,有无恶心、呕吐和停止肛门排便排气。肿块是否在站立、行走、咳嗽、用力或婴儿哭闹时出现或更膨大,能否在乎卧休息时用手回纳。 4)既往史:病人有无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有无用(服)药史、过敏史。 (2)身体状况 1)局部: 2)全身: 3)辅助检查: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病人有无因疝块反复突出影响工作和生活而感到焦虑不安。有无对手术存在顾虑。病人对预防腹内压升高的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术后评估 术后有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有无

7、腹内压增高因素及疝复发。护理诊断1知识缺乏:缺乏预防腹内压增高的相关知识。2疼痛 与疝块突小、嵌顿或绞窄及术后切口张力大有关。3体液不足 与嵌顿疝或绞窄性疝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有关。4潜在并发症:术后阴囊水肿、切口感染。护理评价1病人能描述预防腹内压增高的的相关知识。2病人自诉疼痛得到缓解或控制。3病人未发生水、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4并发症能得到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护理措施1提供病人预防腹内压增高的相关知识。(1)术前 1)择期手术病人术前须注意有无导致腹压升高的因素,如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或腹水,应前期处理。应这些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存在,会影响修补部位的愈合,可使手术失败。 2)积极治疗气

8、管炎、慢性前列腺炎和便秘等。吸烟者应在术前2周戒烟,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3)术前晚灌肠,清除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 (2)术后 1)体位与活动: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减少腹壁张力。一般于术后35天可考虑离床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2)防止剧烈咳嗽:术后剧烈咳嗽引起腹内压增高,不利于愈合。因此术后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指导病人在咳嗽时用掌按压、保护切口,以免缝线撕脱造成手术失败。 3)保持排便通畅:给便秘者通便药

9、物,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 4)积极处理尿潴留:手术后因麻醉或手术刺激引起尿潴留者,可肌内注射仁巴胆碱或针灸,以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必要时导尿。 2减轻或有效缓解疼痛 (1)术前 1)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造成疝嵌顿。 2)观察腹部情况,病人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需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术后:平卧3天,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伤口疼痛。必要时根据医嘱应用止痛药。 1)维持体液平衡 若发生疝嵌顿或绞窄,应予禁食、胃肠减压、输

10、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同时备血,做好紧急手术准备。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禁食期间,应继续给予补液和支持治疗。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预防阴囊水肿:因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积聚于阴囊。为避免阴囊内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2)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疝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1)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应做好阴囊及会阴部的皮肤准备,避免损伤皮肤。 2)应用抗菌药:绞窄性疝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术后须及时、合理应用抗菌药。 3)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和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

11、 4)注意观察: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其他 (1)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向病人讲解手术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若病人希望用无张力补片修补,应向其介绍补片材料的优点及费用等。 (2)送病人进手术室前,嘱其排空小便,以防术中误伤膀胱。 (3)饮食:一般病人术后61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进流质,次日可进软食或普食。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进流质饮食,再逐渐过渡为半流质、流质饮食。护理评价1,病人能否正确描述预防腹内压升高的有关知识。2病人腹痛是否得以缓解。3病人体液代谢是否维持平衡,或已发生的代谢紊乱有否纠正。4有无发生阴囊水

12、肿、切口感染;若发生,是否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教育1.病人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2注意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3.若疝复发,应及早诊治。第三节 其他腹外疝 腹内器官通过股环、经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形成的疝,称为股疝 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5,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病因 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而易发病。妊娠是腹内压增高引起股疝的主要原因。股管解剖 股管是一狭长的漏斗形间隙,长约11.5cm,内含脂肪、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结。股管有上下两口。上口称股环,直径约1.5cm,有股环隔膜覆盖;其前缘为腹股沟韧

13、带,后缘为耻骨梳韧带,内缘为腔隙韧带,外缘为股静脉。下口为卵圆窝,是股部深筋膜(阔筋膜)下的一个薄弱部分,覆有一层薄膜,称筛状板。卵圆窝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下方,下肢大隐静脉在此处穿过筛状板进入股静脉。病理生理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对着股管上口的腹膜,被下坠的腹内器官推向下方,经股环向股管突出而形成疝。疝内容物常为大网膜或小肠。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由于股环较小,周围为坚韧的韧带,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一锐角,容易嵌顿。是腹外疝中嵌顿最多者,高达60;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 临床表现 平时无症状,多偶然发现。疝块往往不大,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的突起。易复性股疝

14、的症状较轻,常不为病人所注意,尤其在肥胖者更易疏忽。股疝若发生嵌顿,除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外,常伴有较明显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处理原则股疝易嵌顿、绞窄,因此,股疝确诊后,应及时手术治疗,目的是封闭股管以阻断腹内器官向股管坠人的通道。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则应紧急手术。最常用的护理诊断 参照第二节。扩理措施】 参照第二节。二、切口疝 切口疝是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自腹壁手术切口突出的疝。其发生率约占腹外疝的第三位。腹部手术后,若切口一期愈合,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但若切口发生感染,发病率则可达10,切口裂开再缝合者甚至可高达30。最常见的腹壁切口疝是经腹直肌切口疝。病因 1腹部纵行切口 除腹

15、直肌外,腹壁各层肌及筋膜、鞘膜等组织的纤维大多为横向走行,纵行切口势必切断上述纤维;缝合时,缝线易在纤维间滑脱;已缝合的组织因常受到肌肉的横向牵引力而易发生切口哆开。 2切口感染 切口严重感染后形成瘢痕愈合,部分瘢痕组织较薄弱,不能承受腹内压力。 3手术因素 切口留置引流物过久、切门内血肿形成、切口过长时切断肋间神经过多、腹壁切口缝合不严密、缝合时张力过大。 4腹内压升高 术后剧烈咳嗽、胃肠胀气致切口内层裂开。 5其他 肥胖、老龄、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等所致的切口愈合不良。临床表现 腹壁切口处出现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处理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较小的切门疝,

16、手术基本原则包括:切除原手术切口瘢痕,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缝合健康的腹壁组织。对于较大的切口疝,可用合成纤维网片或自体筋膜组织加以修补。护理诊断 参照第二节护理措施参照第二节。三、脐疝 腹内器官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疝称脐疝。临床可分为婴儿型脐疝和成人型脐疝,以婴儿型脐疝多见。成人型脐疝为后天性,较少见,多数为中年经产妇女。病因 脐疝的发生原因主要是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组织不够坚强,在腹内压增高,如经常啼哭、便秘、妊娠或腹水等情况下即可发生。临床表现 病人多无不适,主要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块,多在婴儿啼哭或成人站立、咳嗽时疝块脱出,安静平卧时消失。婴儿型脐疝极少发生嵌顿和绞窄。成人型脐疝由于疝环狭小,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未闭锁的脐环迟至2岁时多能自行闭锁,因此,除了嵌顿或穿破等紧急情况外,在小儿2岁之前可采取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原则:在回纳疝块后,用一大于脐环、外包纱布的硬币或小木片抵住脐环,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加以固定。6个月以内的婴儿采用此法,疗效较好。2小儿2岁后,若脐环直径还大于1.5cm,则行手术治疗。成人型脐疝由于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故应采取手术疗法。手术原则:切除疝囊、缝合疝环。护理诊断参照第二节。护理措施参照第二节。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