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梁家河主题演讲 尊敬的各位老师、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读领袖著作,跟领袖前进。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梁家河一书,这使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5岁至22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最美好的日子是在中学、大学度过的,作为当时的青年一代,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他们纷纷从城市走向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考验的是个人意志,更是对人生未来的一种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和当时大多数青年人一样,背井离乡从首都北京来到贫穷落后的陕西延川梁家河,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知青岁月。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观、劳动观、思
2、想观,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梁家河迎来巨变,而这正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作为进入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学习好梁家河,学习梁家河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再开始,学习梁家河是紧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这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唯有奋斗,才能不负芳华;唯有奋斗,方可梦想成真。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方能不负芳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忆起国家主席
3、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岁月里,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多是酷爱读书。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一路追寻过来,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他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我们从习近平主席身上看到了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劲头。 习近平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确实
4、,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着智慧的迸发。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初衷就在于:在全校师生中间,倡导一种热爱读书的风尚,营造校园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 只要你用心读书,你就会发现,不出家门就能领略自然界的美丽风景;未曾谋面却获得了与伟人、精英对话的机会。高尔基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习主席的脚步一起阅读吧,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让阅读蔚然成风,在文明的星空下诗意地栖居,这是读书人的幸福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梁家河演讲稿学习梁家河精神演讲稿 在有限的时间里,奉献我们的青春 习总书
5、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历练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教师该如何历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急切之心、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实现中国梦,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
6、生活态度、作为一种习惯,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不怕苦,不怕累,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他深夜在窑洞里读书求知,给支青树立了爱学习的模范,给农村激进的青年带来了希望,他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习总书记坚定的理想和为民奉献的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在陕北贫瘠的梁家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而得出的真理。在他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
7、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最重要是学以致用,做好学习的带头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待群众要有“责任心”。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的教师要将生命的温度注入到工作
8、和生活中,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心疲惫、坚持不住、丧失信心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切实把习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的足迹,来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来比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的工作忙,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现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 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样的条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心系学生,心中有国家有民族,更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工
9、作全过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在有限的时间里,奉献我们的青春。 第三篇:梁家河学习心得梁家河阅读笔记 近期阅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被里面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梁家河是陕北延安下辖XX县区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习近平下乡当知青的年代甚至是当地最为贫困的。可这里也是习近平一直牵挂的地方,经常探望的地方。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为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却与这样一个小地方的群众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我觉着这正是我们要深刻认识的。 把时间倒拨回40年前,一个懵懂少年为躲避磨难
10、,孤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生存环境还比较恶劣的地方。当地群众以宽厚之心包容着他,养育着他,感染着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少年立志扎根黄土高原,尽自己才能挖水井、办沼气、打坝地,带领着社员们一步一步用汗水开辟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在坎坷岁月中建立起来的这种感情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正如本书第一章“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中写的那样,习近平同志回到梁家河,当地的村民像自己的亲人回来一样远远地迎接;青年时代的伙伴,习近平像亲人一样叫着他们的小名、关心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家庭生活这,就是亲情。 早在大约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延安窑洞里有马列”。正如本书第二章标题一样:“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句话到今天有了新的
11、内涵。延安人民、梁家河的乡亲用他们宽阔的胸怀和仁厚之心包容着、尽最大努力帮助者这个所谓的“黑帮子弟”,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温暖、关怀着他,助力他一步步入团、入党、当支书、上大学。习近平同志这个“北京来的娃娃”到陕北,住窑洞,通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专访)等一系列苦难磨砺,成长起来。带领乡亲们搞发展,搞创新,冒着风险搞副业,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梁家河取得了大发展,当年的少年也成长为可造之才。习近平和陕北农民,和梁家河乡亲建立起来不可割断的深厚感情。一个个故事,一件件事实都说明:只有扎根地方,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民众的疾苦;只有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办
12、好事,做实事,正直、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老话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同志虽然因为上学的原因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形象、他的作风、他的影响还在,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梁家河人,开创自己的未来,为社会做着贡献。“随娃”石春阳接替习近平同志书记的工作后,牢记着“老”书记“雷厉风行”、“多动脑筋”和“一碗水端平”的嘱托,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修生产道路、退耕还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工作中顺利化解矛盾,带领着村民走上富裕道路。“铁锁”武晖在习近平的影响下,立志上大学,最终当上教师。在禹居中学校长、永坪镇教委主任、永坪中学总务主任等岗位上,真抓实干,做出了不少成绩
13、。在“能人”刘永耀看来,习近平这个20岁出头的娃娃书记“看得远、想得深、办法多,办事干脆利落”。在他的提议下,刘永耀办起了柴油机学习班,教学成果惠及全县。在习近平“人来到这世上,就要办好事”这句话影响下,他制作幻灯片、新教具,申报节油器专利,退休后还引进南方荷花品种想着为乡亲们做好事。“黑子”王宪平虽然很早就调离梁家河,到关庄公社工作,但一直受习近平同志影响,心里装着乡亲。看望穷困家庭、修路、调解纠纷为百姓为社会付出不遗余力。 如今的梁家河,在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群策群力之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向前发展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居住得到改善,医疗有了保障,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家家户户生活水平得
14、到了切实的提高,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梁家河实际上是延安地区的一个缩影。 通读全文,我认为梁家河说的可不单单是梁家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人生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第四篇:学习梁家河心得学习梁家河感悟人生路 梁家河,陕北延川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山村,这里是习近平同志当知青时插队落户的地方。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习近平同志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普通知青,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好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正是有了梁家河这段经风雨、见世面、斗急流、战险滩的宝贵经历,习近平同志才会始终居高位而思基层、揽全局而更懂细节。梁家
15、河,是习近平同志从政生涯的第一站、治国理政思想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学习梁家河一书,感受老区农村四十多年的时代变迁、追忆当年知青接受“再教育”的点滴往事,探寻习近平同志“初心”形成的革命轨迹,深受触动和洗礼,深感震撼和启示。春秋七载,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时时处处彰显为民情怀、担当精神、奉献意识、实干作风和表率作用。学习和感悟梁家河精神,作为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 一、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视梁家河为自己的故乡。他与这里的山山水水、与这里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情缘。他在回忆中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因为
16、对黄土地用情深、用心专,“梁家河”成为习近平同志真挚为民情怀的重要源头。把群众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建沼气池,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 1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面对困难敢闯会干,面对问题敢抓善管,敢挑最重的担子,在风险挑战面前挺身而出,在杂音噪声干扰中勇往直前,扛起自己该扛的那片天。 三、埋头苦干的奉献意识。当年不到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高原当知青,在梁家河一干就是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梁家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
17、他什么活都干,“一满帮间”。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梁家河村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坚持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付出在前,当好干部、人才、党员的“娘家人”,用为民奉献的真心、真抓实干的用心、以民为本的爱心,在实际的够工作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四、心无旁鹜的实干作风。当年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学习梁家河,就要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为人民服务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攻坚克难、苦干实干、
18、成就事业,成就人生。 五、向我看齐的表率作用。在打淤地坝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儿,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干部形象怎么树。群众威信从哪里来。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好法可寻,只能是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做出样子。学习梁家河, 2就是要结合“两学一做”,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党员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做表率,凝聚起补齐短板、突破瓶颈、攻克难关的强大合力。 梁家河,是一个留有壮丽诗篇的圣地、永葆政治
19、本色的摇篮、进行传统教育的课堂,更是一座“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精神丰碑、一个“怀揣梦想、继续前进”的人生驿站。我们心中都要常怀“梁家河”、常回“梁家河”、常浴“梁家河”,不忘根、不忘本、不忘民,用坚强的党性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3 第五篇:梁家河学习体会实事求是 真心实干 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心里都有一座“梁家河村”,要能经常走进去思考使命初心,走出来干为民实事。 进入梁家河村村委会,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作为一名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被安排
20、到了这里,开始了他的七年知青岁月。在这里,他看到了世世代代囿于黄土山林、深陷贫苦的陕北人民,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立下了为民“初心”。 那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主动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积极投身于生产建设中去,与群众同甘共苦,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利,总书记经受住了磨难、锻造出了意志、锤炼出了品格,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不满21岁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努力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为村里修了四座大坝,挖了水井、修了道路、种了蔬菜,开办了缝纫社、铁业社、磨面坊,还创新发展模
21、式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和全省第一个沼气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好学上进的精神追求,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为民谋利的群众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选择了人民,人民也选择了习近平。农民群众是淳朴的、重情的,习近平从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到成为我们党的总书记,时刻保持着那份爱憎分明、爱民为民的情怀,是令人钦佩、令人折服的。同时,农民群众是最朴实的群体,农村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通过与村民交谈,可以从梁家河人的眼里看出,当年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的习近平为人耿直、一身正气。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怕得罪人”。 作为一名
22、企业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将“梁家河精神”落到实处。在此我对自己提几点要求: 一、谋事要实心实意、牢记初心使命。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总书记就是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从梁家河走出来之后,40多年来,习近平的足迹遍布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虽然职务在变,但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心却始终如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好、认真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和服务宗旨,真正深入到基层一线,了解一线员工的所思所
23、想,着力解决基层员工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让员工有更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创业要真心实干、崇尚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除此之外,他还带领村民打井,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一系列问题,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这些都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真心实干,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 我时常在思考,党员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看了总书记的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的。 三、 做人要脚踏实地,追求真功实绩。看到当年习总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能够感觉到当时条件的恶劣、困难的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第14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