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肉羊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049907 上传时间:2025-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肉羊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肉羊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肉羊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肉羊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肉羊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肉羊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主要内容: n 1、口蹄疫 n 2 、布鲁氏杆菌病 n 3 、传染性口疮 n 4 、羊痘 n 5、感染性肺炎 n 6、羊梭菌病(一)口蹄疫 n 1. 口蹄疫血清型和流行呈世界性分布的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 n 易感动物:所有的偶蹄动物如:黄牛、牦 、牛、犏牛、水牛、猪、羊、骆驼、鹿等70 多种动物。病毒主要存在于食道、咽部及软腭部。羊带毒6-9个月,非洲野牛个体带毒可达5年。驼科动物也可以感染。 七个血清主型,近80个亚型:O 、A 、C 、 SAT型、SAT型、SAT型和Asia I型, 各主型之间无相互免疫关系。2 、口蹄疫的传染源与传播媒介 发

2、病动物或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畜和病畜产品的流动、媒介动物、空气是口蹄疫主要传播渠道;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水源、空气 、野生动物 、鸟类、节肢动物、昆虫等也是口蹄疫重要传播媒介。口蹄疫通过空气传播时,病毒能随风散播到公里以外的地方。病畜污染的饲草、饲料、兽医器械;屠宰加工厂的污水、病畜粪便、病畜肉品;洗肉的污水、厨房刀具、食堂饭馆残羹剩菜也可传播。 饲养员和接触病畜人员的衣物、鞋帽;病畜饲养工具、运输工具。最大危险: n 患病的潜伏期动物; 不易感但带毒的动物痊愈动物带毒:约50%痊愈羊带毒8周;10% 痊愈牛在咽部持久带毒长达8个月或两年

3、。 绵羊是贮存器 :保存病毒常没有症状; 猪是放大器 :将致病力弱的毒株增强为致病力强的毒株;牛是指示器 :对口蹄疫最敏感,最早表现临床症状。3、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低温下长期存活。冷冻时,骨髓中存活70天,血液中4-5月,肉品中30-40 天,含毒的水泡皮在50%甘油4 下360-370天。在外环境存活时间长。牛毛上的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可存活24 天,在脱落痂皮中67天,在麸皮中104天,在粪便中2933天(夏)冬季可越冬。污染于木板、干草、地面上的FMDV能耐受10天日晒。 温度对温度敏感。263周、372天、6015 分钟、8010 分钟、851 分钟可灭活口蹄疫病毒。4 、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4、性 对强酸、强碱、有机氯消毒剂、氧化剂等敏感:PH3.0时,感染性瞬间消失;PH9.0以上,迅速被灭活口蹄疫病毒对化学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强。0.1% 升汞、3%来苏尔6小时不能杀死;1%石炭酸5个月、70%酒精2-3天仍能存活。 通常用2-4% NaOH(烧碱) 消毒效果最好。6 、口蹄疫临床症状与病变 口蹄疫病毒侵入动物体内23 日即可发病,有的则可达714 日的潜伏时间。民间俗称“口疮”、“蹄癀”,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病羊初期体温可达4041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 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严重病例可在咽喉、气管、前胃等黏膜上

5、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黏膜变化较轻。病羊水疱破溃后,体温即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口蹄疫的诊断 注意与羊传染性脓包病、羊痘、蓝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可采取病羊水疱皮或水 疱液、血清等送实验室进行确诊。典型临床症状: 临床上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异性症状为口、蹄、出现水泡或烂斑,跛行。病原检测: 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T-PCR试验、乳鼠中和试验、微量补体结合反应。血清检测: 非结构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口蹄疫的预防 总原则:预防和控制要做到法制化、 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项指 导思想 :保护易感动物,消

6、除 ,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 五项强制性措施 :封锁、捕杀、免疫 、检疫、消毒。 四字方针: “早、快、严、小” 。未发生口蹄疫时的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保持羊舍的清洁卫生 ;粪便及时清除;定期用2苛性钠对全场及用具进行消毒。 加强检疫制度,保证羊群健康。 从外地引进羊必须检疫,然后隔离饲养3-4 周。不从疫区引购羊只,不把病羊引进入场。 为防止疫病传播,严禁羊、猪、猫、犬混养。 定期接种口蹄疫疫苗。发生口蹄疫时的措施 尽快确诊,及时上报兽医和监督机关,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和报告网络,按国家有关法规对口蹄疫进行防疫。 及时扑杀病羊和同群羊,在兽医人员严格监督下,对病畜扑杀羊只和尸体作

7、无害化处理。 严格封锁疫点、疫区,消灭疫源,杜绝疫病向外散播。场内应定期、全面消毒。 疫区所有易感畜进行紧急免疫注射。 疫点内最后1 只病羊死亡或扑杀后连续观察至少14天,无新发病例;疫区、受威胁区紧急免疫接种完成;疫点经终末消毒;疫情监测阴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照上述条件审验合格后,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 (二)羊布鲁氏杆菌病 1 、羊布鲁氏菌病概述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母畜流产、公畜睾丸肿胀和附睾炎。 牛、羊、猪均易感染;人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可被感染。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其中以羊布鲁氏

8、菌最为多见。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布病已经涉及世界五大洲,在200 多个国家中已经有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畜布病的存在和流行, 世界上约16 的人受布病的威胁; 中国3 1个省市区有25个省市区有布病存在和流行,我国受布病威胁的人口约有3 5亿,2 、布菌病的病原 布氏杆菌为微小杆菌,细胞内寄生。不运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革兰氏阴性;柯氏或改良ZiehlNeelsen染色呈红色。主要侵害动物巴系统和生殖系统。该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其中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和致病力较强,并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大多数菌株生长需要环境,最适宜

9、生长条件pH6.4 ,温度36一37C。普通培养基很难生长,生长需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菸草酸、生物素、泛酸钙等。培养最大特点是 生长缓慢,新分离菌株需1020 天才能生长。3、布氏杆菌抵抗力 自然环境中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直射阳光下可存活12h。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 ,6030min 或705min 即被杀死,煮沸立即死亡。布氏杆菌喜欢潮湿 、凉爽环境,在感染的胎盘 、 胎儿组织 、冰冻牛奶和其他奶制品 、污染的冷水都可长期存活并具有感染性。 干燥尘埃中可存活两个月,皮毛中可存活五个月;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 。对消毒剂抵抗力也不强 ,2石碳酸、来苏儿、火碱溶液或0.1 的升汞,可于1h 内

10、杀死本菌;5新鲜石灰乳1h可杀死该菌;2福尔马林,3h可将其杀死;0 5洗必泰或0 01 度米芬 、消毒净或新洁尔灭,5min 内即可杀死该菌。病羊或处于潜伏期的带菌羊只是主要的传染源 。慢性带病菌者和新近感染者的阴道分泌物 ,乳汁,粪便,流产胎儿,胎水和胎膜都具有传染性;病公羊的精液等,都可将病源广泛传播。 感染途径有二 :一是消化道,如采食物染的饲料 、饮水 、牛乳而感染。二为直接接触,如生殖道,皮肤 、黏膜等直接接触;消化道感染为主要感染渠道。布氏杆菌可在不同种属间互相传染 ,家畜中牛、羊、猪最易感,本病可由牛 、羊、猪传染给人,以羊威胁最大。 本病常发地区多为慢性。一旦侵入清净区,几乎

11、都取急性经过,在妊娠牛群中常暴发流行 。 人对各种布鲁氏菌均有易感性,从三种布鲁氏菌对人的致病性来说,以羊种菌为最强,猪种菌常有化脓的倾向,以牛种菌对人致病性最弱。7、布氏杆菌病主要病变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公畜患病后,可能出现睾丸和附睾坏死或增生, 精囊出血、坏死。8 、布氏杆菌病诊断与检测 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数呈隐形感染,必须结合细菌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才能确诊。 病原学诊断 显微镜检查:采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

12、、脾 、胎儿胃内容物制成抹片,用柯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它菌为蓝色。 病原分离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取流产胎儿第四胃内容、坏死性胎盘直接进行细菌学培养,或从公羊感染睾丸培养细菌。分离物的PCR检测 :根据不同种和型菌株的基因片段,选择合适特异性引物,可用于布鲁氏杆菌不同生物型和种以及疫苗株和野毒株的鉴别诊断。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诊断 n 血清学诊断: 感染初期阶段凝集反应常为阳性, 715天达峰值,此后逐渐降低。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在感染23周,且持续时间较长。为了彻底消除各类病畜,应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诊断。 常用血清型检测方法: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PT)

13、 (GB/T 18646) 试管凝集试验 (SAT) (GB/T 18646) 补体结合试验 (CFT) (GB/T 18646) 全乳环状试验 (MRT) (GB/T 18646) ELISA 9 、疫情处理 疑似疫情 :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符合。或仅RBPT、 MRT 阳性。 患病动物 :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符合,显微镜检测或细菌分离阳性。或 细菌分离阳性;或SAT 阳性;或CFT 阳性。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限制动物移动;对疑似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开展实验室诊断。 30天后应重新采样检测, RBPT 或MRT 或SAT 阳性的判

14、定为患病动物。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用RBT、SAT和cELISA对未经疫苗免疫而发生布病感染的羊群血清检测结果的对比发现:RBT和SAT与cELISA检测的一致率较高。n 扑杀 : 根据防治技术规范,患病动物应全部扑杀。 隔离 : 对受威胁的畜群实施隔离,可采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式隔离。 消毒 : 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养畜场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2%烧碱等有效消毒药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皮毛消毒用环氧乙烷、福尔马林熏蒸。 10 、布氏杆菌病防治 防治本病原则:预防为主;保

15、护健康牛群、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培育健康幼畜。 综合防治措施 :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经常性消毒。 非疫区:以定期监测为主; 稳定控制区 :以定期监测和净化为主; 控制区和疫区 :实行定期监测、扑杀和免疫 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健康羊群布鲁氏杆菌病的预防 n 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供应饲料。要注意供应矿物质、维生素饲料;搞好环境和圈舍卫生,提高羊只的自身抵抗力。 n 加强检疫: 引种时严格检疫 ;引入后隔离观3045 天,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每年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2 次,阳性羊立即应从群中剔出并进行2-3次的圈舍彻底清理和消毒。 n 定期预防注射:2 3月龄羔羊血清学

16、检测阴性的,用M5号或S2号苗,以每只10亿活菌剂量皮下注射进行免疫。母羊在配种前45 天左右,可用该疫苗免疫,免疫持续期可达3年。疫群羊布鲁氏杆菌病的预防疫群以就地扑灭、严格消毒、逐步肃清为原则。疫群用RBPT 或SAT定期普遍检疫。检出的阳性和可疑病畜,均应立即处理。 阳性畜处理后,必须将被污染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并定期做好隔离场所和用具常规消毒。最后一头病畜扑杀或淘汰,每次间隔二个月,连续三次检疫均为阴性反应,又无流产及其他明显症状,即认为已达到 “净化”。 如经多次检疫仍有新的病例出现,则可对阴性反应的家畜进行免疫接种,以后每年定期免疫一次,数年后可达到 “净化”的目的。布鲁氏菌病

17、菌苗免疫预防问题可用于羊布病免疫预防的疫苗主要有羊种M5 弱毒菌苗、猪种布鲁氏菌S2 弱毒菌苗和A19 弱毒菌苗。M5 菌苗优点:产生免疫力保持时间长,23 月龄羔羊接种一次,免疫持续3年。免疫羊接种6-8个月后,90% 的个体抗体消失,不影响出售时的检疫。 使用方法: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每只羊10亿活菌剂量 ,皮下注射;或滴鼻。口服剂量为250亿/ 只。 S2 弱毒菌苗的优点:免疫效果同M5号疫苗,但使用剂量为50亿活菌/ 只,皮下或肌肉注射均可。该疫苗口服对怀孕母羊不产生影响。畜群每年服苗一次,继续数年不会造成血清学反应长期不消失的现象。不论年龄大小,每只羊一律口服100亿活菌。(三)羊传染

18、性脓疱(羊口疮) 基本特征: 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羔羊最易感。 特征为口唇等皮肤黏膜呈现红斑、丘疹、水泡、脓疱等阶段,最后形成痂块。 病原: 滤过性病毒。电镜下形态和羊痘病毒相似。 病原抵抗力较强。病痂在炎热的夏季经过30 60d 即失去传染力,但秋冬季散播在土壤里的病痂 ,到第二年春季仍有传染性,而且可存活数年。常用的消毒药为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流行病学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羊,主要感染羔羊。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在新疆,产羔季节13周龄羔羊群发也常见。绵羊和山羊可交互传染。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变部的渗出液和痂块中;健羊可因与病羊直接接触而受感染,也可以经污染的

19、羊舍、草场、草料、饮水和饲管用具等受到感染。传染门户是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7天;死亡率可达10-20% 。耐过羊可获得坚强免疫力。临床症状 主要发生于羔羊。病羊初期精神不振,食欲减少,随着病程延长,唇、蹄、外阴、肛门或乳房出现水泡、脓疱、疣状硬痂。 病变多见于口唇周围(唇型)。病初出现稍高起的红色斑点,迅速经过丘疹、水泡及脓疱三个阶段,形成痂块。个别病例出现蹄型和外阴型。大多数在发病10d以后痂块开始脱落,脱痂后皮肤新生,表面平滑,并不遗留任何瘢痕。病的全部经过为三周左右。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羔羊发病率高而严重,传染迅速。患病局限于唇部的居多数。病变特点是形成

20、疣状痂块,痂块下的组织增生呈桑椹状。 与羊痘的区别: 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病羊体温升高,全身反应严重。痘疹结节呈圆形,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明显,似脐状。 与坏死杆菌病的区别: 坏死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一般无水泡、脓疱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行细菌学检查和动物试验即可区别。防治 疫苗预防 :用羊传染性脓疱弱毒细胞冻干苗接种免疫 :健康羊、怀孕后期的母羊口唇粘膜内接种0.2 毫升,初生羔羊既可用口唇粘膜内注射接种,亦可在股内侧皮下划痕接种。免疫期根据选用疫苗的不同一般可达6个月以上 对症治疗: 用消毒剪和摄子去掉病羊患部痂皮或脓疱皮,创面用0.2% 高锰酸钾水或过氧乙酸消毒溶液清洗消毒后,涂

21、抹冰硼散粉(冰片50 克、硼砂500 克、 元明粉500 克、朱砂30 克,研末,混匀调成糊状)每日涂药次,连用35次。 亦可选用2% 龙胆紫或3%碘酊甘油在患部涂抹。蹄部的病变在洗净后用3%5% 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5 分钟,每天1次,直至治愈。(四)羊痘 病原及其特征 由绵羊痘病毒引发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绵羊及山羊都可发生,也传染人。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多种毒株型。典型病理过程特:由丘疹到水泡,再到脓疱,最后结痂。以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征性痘疹。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病原抵抗力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自然环境可存活

22、46个月;阴凉潮湿环境可存活1年以上。在羊毛上存活3个月;干燥痂皮中可存活数年。585分钟可将该病毒灭活。一般的消毒药物即可将其杀死。2%石炭酸溶液、0.5% 甲醛溶液、2.5% 的硫酸或盐酸溶液、2% 氢氧化钠溶液数分钟即可将该病毒杀死。 流行病学 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羊。病羊呼吸道的分泌物、痘疹渗出液、脓汁、痘痂及脱落的上皮内都含有病毒, 病期的任何阶段都有传染性。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 、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天然传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表皮。绵羊痘病毒只感染绵羊,山羊痘病毒只感染山羊。 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

23、,羔羊较成年羊易感,细毛羊较其它品种的羊易感,粗毛羊和土种羊有一定的抵抗力。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多发于冬春季节。临床症状 潜伏期4-21 天 病羊体温升至40 以上,精神沉郁;25天后在皮肤上可见明显的局灶性充血斑点;鼻腔、眼睑有大量分泌物;结膜炎;腹股沟 、前后肢内侧等部位甚至全身出现红斑 、丘疹、结节、水泡,严重的可形成脓胞。非典型病例呈一过型羊痘仅表现轻微症状,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呈良性经过。剖检病变 :咽喉、气管、肺、胃等部位有特征性痘疹,严重的可形成溃疡和出血性炎症。在新发病的易感羊群,发病死亡率可可达50% ; 羔羊死亡率接近100%。羊痘的诊断 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病料

24、电镜检查和包涵体检查; 血清中和试验和琼脂扩撒实验的抗原抗体检测。 羊痘的疫情处理 按照“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必须进行疫情报告和疫情处理。疫情处理包括: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划定、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周边群的监测、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羊痘的防控 以免疫为主,采取 “扑杀与免疫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种羊调运检疫管理。饲养场要控制人员、车辆和相关物品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国内异地引种时,应从非疫区引进,并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前隔离21 天,并在调运前15天至4个月进行过羊痘疫苗的免疫。羊舍、羊场环境、用具、饮水等应定期进行严格消毒

25、;饲养场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有效消毒剂。疫苗的免疫:用山羊痘活疫苗可同时预防绵羊痘和山羊痘。山羊痘活疫苗注射后产生免疫力快,一般免疫后45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可维持12个月。山羊痘活疫苗一般采用尾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接种,此接种方法产生免疫力快,免疫效果确实可靠;注入皮下或肌肉会造成免疫效果不确实或免疫失败。冻干疫苗用疫苗稀释液稀释后使用。每头份用0.5 毫升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稀释,每只羊不论大小均皮内注射0.5 毫升。注意事项 该疫苗可用于不同品系和年龄羊,也可用于羔羊、孕羊及瘦弱羊只免疫。该疫苗可用于羊痘流行群的紧急接种。各别羊可能出现如下疫苗反应:局部红肿,出现1.53厘米大的

26、良性痘;可能伴有体温反应、精神食欲欠佳等现象。 避免与其它疫苗同时免疫注射。(五)感染性肺炎 1、 羊巴氏杆菌肺炎 革兰氏阴性的 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或曼氏 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高热、肺炎、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和急性胃肠炎为该病特征。本病多为散发。应激因素作用下, 内源性感染。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急性以高热、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颈部、胸前部肿胀。慢性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腹泻、咳嗽,体温下降。病剖病变主要位于胸腔,呈纤维素性肺炎变化。上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其中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肺明显淤血、水肿、出血,见多发性暗红色病灶。部分羊在一侧出现

27、胸膜肺炎变化 。一般情况下,氯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以及磺胺类药物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30 毫克或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00-1500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 次,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硫酸卡那霉素肌肉注射,同时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肌肉注射;也可以用 氟苯尼考进行治疗,3天一个疗程。上述方法一般有较好的疗效。同群畜还可用0.20.3% 的氟哌酸溶液饮水。必要时用疫苗紧急免疫接种。乳酸环丙沙星, 肌注5mg/kg; 1天两次,连用三天。2 、羊支原体性肺炎 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胸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 ,取急性和慢性经过,病死率很高。病

28、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呈地方流行性,接触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空气- 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应激因素诱发该病。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伴有浆性鼻漏。眼睑肿胀,流泪,眼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流泡沫状唾液。慢性病例间有咳嗽和腹泻,身体衰弱,被毛粗乱无光。防止引入或迁入病羊和带菌者。新引进羊只必须隔离检疫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时方可混人大群。疫苗接种:预防有效措施。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苗和鸡胚化弱毒苗、绵羊肺炎支原体灭活苗。 泰乐菌素 :每千克体重0.1 ml 每天2 次,连用7天,肌肉 。亦可用氟苯尼考,肌内注射,每1kg体重0.05ml 0.15ml ,每24小时注射一次

29、,连续用药2 次,严重者间隔48 小时再用药一次。新肿凡纳明(914) :静脉注射,证明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本病。也有试用磺胺嘧啶钠皮下注射。 替米考星:以10-20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天一次,连续3-5 天。大群防治用替米考星拌料,按200-400mg/kg饲料给药连续饲喂7-10天。 (六)羊的梭菌病 1 、羊快疫特征: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真胃出血性、炎性损害为特征 。 病原:腐败梭菌 ;该菌周身鞭毛,体内外均能形成芽胞,不能形成荚膜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厌气,可产生多种毒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35氢氧化钠等才能进行消毒。 。 流行特点:

30、 发病羊 多为618月龄营养较好的绵羊,山羊较少。多发于春、秋季节,羊采食了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当外界存有不良诱因,如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体内寄生虫等时都可诱发本病。以散发为主,发病率低而病死率高。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羊,绵羊易感。传播途径:消化道感染或伤口。 症状: 最急性型 :潜伏期尚不明显,病羊突然停止采食和反刍,磨牙、腹痛、呻吟,四肢分开,后躯摇摆,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带泡沫的液体。痉倒地,四肢呈游泳状,26小时死亡。 急性型: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卧地不起,腹部膨胀,呼吸急促,眼结膜充血,呻吟流涎。粪便中带有炎性产物或黏膜,呈黑绿色。体温升高到40 以上时呼吸困难,不

31、久后死亡。预防: 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当羊群发生本病时,将病羊隔离,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实行对症治疗。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可定期注射 “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三联苗” 或五联苗”。 治疗: 病羊往往来不及治疗而死亡。对病程稍长的病羊,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160万单位,每天2 次;磺胺嘧啶 灌服,按每次每千克体重56 克,连用34次;或灌服0.5%PP 水。2 、羊肠毒血症 特征:绵羊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 ,以抽搐或昏迷和静静死亡为特征 。本病死亡的羊常有肾脏软化现象,故又称为软肾病。 病原 :产气荚膜杆菌。本菌可产生多种毒素,以毒素特性可将魏氏梭菌分为A 、B、C、D、E5个毒素型,羊

32、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 流行特点:绵羊为多。常以2-12月龄、膘情好的羊为主;牧区以春夏之交抢青时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的一段时间发病为多;农区则多见于收割抢茬季节或食入大量富含蛋白质饲料时,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 传染源:经消化道而发生 内源性感染。由于产气荚膜杆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症状: 突然发作,很快死亡。 以搐搦为其特征,在倒毙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颤搐,眼球转动,磨牙,随后头颈显著抽缩,往往死于发病后的 2-4 小时内。有的病羊发生腹泻,通常在3-4 小时内静静地死去。 病理变化 :肝肿大,切面外翻,质脆;脾肿大,质地松软;腹腔有大量血红色液体,暴露空气后则凝成黄色

33、胶样纤维蛋白块;瘤胃部分黏膜出血,真胃黏膜、小肠黏膜全部呈紫红色,为严重的弥漫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肾脏软化如泥样,稍加触压即朽烂。 预防:疫苗注射;避免过多喂精料。减少抢青和带草籽草地放牧时间。 治疗:发病缓慢的用长效磺胺嘧啶钠输液,肌肉 注射青霉素,34 日病羊逐渐康复。10%石灰水灌服,大羊200 毫升,小羊50-80 毫升,连用1-2 次。3 、羔羊痢疾 特征: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病原:B型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 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于7 日龄以内的羔羊,以23 日龄羔羊发病最多。传染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当母羊

34、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加之气候骤变、寒冷袭击、哺乳不当、饥饱不均或卫生不良时容易发生。 临床症状:潜伏期12 天。病畜精神委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发生腹泻,粪便恶臭,粪便呈黄绿色、黄白色甚至灰白色。后期粪便带血并含有黏液和气泡。肛门失禁,严重脱水,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 天内死亡,只有少数病轻者可能自愈。病理变化:尸体严重脱水,尾部沾有稀粪痕迹。真胃内有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尤其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见直径12 毫米的溃疡,其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肠内容物呈血色。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肠内容物触片镜检、细菌分离鉴定、毒素检查

35、。 预防:加强母羊养管理和产羔环境的卫生消毒;产羔前给待产母羊接种羔羊痢疾菌苗。新生羔羊吃足初乳是预防羔羊痢疾成败的关键。对于发生过该病的羊场,羔羊生后12小时内口服0.2 克土霉素粉,每日1次,连续35天。一旦发生应及时调换产羔圈舍,并做好原生产圈舍的消毒工作。 治疗:将乳酸环丙沙星0.2 克放入100 毫升等渗糖盐水中静脉注射,同时口服土霉素粉0.3 克,治愈率达50%以上。4 、羊猝狙 特征 :羊的一种毒血症,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 。 病原:厌氧的C型魏氏梭菌,革兰染色阳性大杆菌。本菌能形成芽孢,位于菌体中央,呈椭圆形, 似梭状,故名梭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

36、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常在土壤、饲料、饮水、粪便中。 流行特点:主要侵害绵羊,也可感染山羊,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羊均可感染。但6-24 月龄的羊比其他羊发病率高。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 1-2 岁的绵羊发病较多。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性。症状:病羊常常当晚不见症状,次晨突然发现死于羊圈内。病程稍缓的病羊常呈现腹痛、腹胀、离群呆立,嚼食泥土或其他异物。病羊一般体温不高。病初粪球干小,濒死期发生肠鸣腹泻,排出黄褐色水样粪便,有时混有血丝或肠伪膜。有的卧地或独自奔跑,出现四肢滑动全身颤抖、眼球转动、磨牙、头颈向后弯曲等神经症状。最后口、鼻流沫,常于昏迷中死亡。 剖检病变: 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个别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体腔积液,暴露于空气后形成纤维素絮状;浆膜上可见有小出血点。 预防:疫区每年定期注射三联苗。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受寒,避免羊只采食冰冻饲料。圈舍应建于干燥处。 本病严重时,应及时转移放牧地。 治疗:同肠毒血症和羊快疫。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