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三年级数学测量,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 量,-,说 课 流 程,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文章,结构,设计理念,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合作,学习,一、设计理念,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质量单位克、千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吨,这样他们并不难对这些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理解,再加上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探究测量课桌的长、宽、高等,运用了一系列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初步建立
2、长度和质量的观念,培养学生估测能力,为学习以后的数学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三、教材分析,在已学长度单位厘米和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毫米、分米、千米以及吨,1,、地位和作用,经过实际测量,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质量单位吨,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知识技能,测 量,第一单元,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2,、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厘米、米、千米,建立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观念及其之间的换
3、算,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1,、重点:,2,、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千克、克,3,、重点难点,启 发 引 导,图 示 法,说教法,总结归纳法,创设情景法,四 教法、学法,说学法,指导自学,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五、教学过程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
4、长度单位吗?,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第二阶段: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课桌的长、宽、高,并作好记录,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很难对其进行精确测量,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甚至较大的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
5、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第三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发现,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从而很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版块,3,、认识分米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第四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一、二题,六、板书设计,1,、毫米、厘米的认识及其关系:,1,厘米,=10,毫米,2,、分米、厘米的认识及其关系:,1,分米,=10,厘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