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张密生张密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辩证法导论l一、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研究内一、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容、学科性质l1、研究对象l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l自然界-科学技术-人l(客体)(中介)(主体)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辩证法导论2、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3、学科性质哲学交叉科学(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辩证法导论l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科学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需要2、探索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的需要3、提高哲学素养的需要4、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5、提高科技意识的需要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的自然观l古代科学的萌芽l古代技术的发端l古代自然观的特点:直观、思辩和猜测l盖天说l浑天说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二、近代科技革命与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二、近代科技革命与形而上学的自然观l近代科学的兴起: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l近代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l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l第一次技术革命l科学方法论的建立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l特点:对自然界的细节上高于古代,对自然界的整体把握低于古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l机械自然观: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三、近代科技发展与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三、近代科技发展与自然辩证法的产生l自然科学进入全面发展和理论综合阶段l基础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元素周期律;原子论;尿素的合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l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意义l标志(18731883年)l传播和发展l意义:l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建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l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的新时代。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四、现代科技革命与系统自然观四、现代科技革命与系统自然观l现代科学的产生:物理学危机与三个实验发现l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普朗克的量子力学l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l系统自然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网络。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系统自然观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l系统自然观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问题,丰富了我们关于物质层次、类型、演化形式的哲学认识。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五、现代科技革命与生态自然观l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生态学、环境科学l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l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l生态危机的表现形式:人口指数增长,自然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l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l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l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l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l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系统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生态自然观的原则:l1982年,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宣告:“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它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的行为或行为的后果,能够改变自然,耗尽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迫切需要维持大自然的稳定和素质,以养护自然资源。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生态自然观的态度:第一,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要把人类只是作为自然的一员,而不是成为自然的主宰。经济人生态人第二,在处理代际的关系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适度消费第三,在处理代内的关系上,我们必须重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只重视个体,或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l是某个地区、某个集团、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利益。l第四,在对待种际的关系问题上,要尊重动物的生存发展权。l总之,要人类要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转变到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l一、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一、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1、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受动性,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l2、人的新进化和自然界的人化、人的新进化和自然界的人化l3、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l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l广义的自然界:天然自然(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人本自然。l狭义的自然界:人化自然,人工自然。l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l人化自然是人工自然拓展的前提;l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拓展的条件。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l人工自然与自然界的平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利弊交织。l4、人工自然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价、人工自然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价值评估值评估l悲观论l乐观论l现实论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l二、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二、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l1、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1972年增长的极限l全球性问题的提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l“五个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星球增长的基本因素”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l2、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1)重新认识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l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l听天由命-人定胜天-天人合一l“缩命论”-“征服论”-“和谐论”(2)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是其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3)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和谐发展:人类共同的责任(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循环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五大统筹: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一、科学、技术、工程的性质一、科学、技术、工程的性质l1、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定义l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l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工程:人们综合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l工程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l工程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划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工程活动是一个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的过程。l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2、科学技术的共同本质l科学-认识和反映自然。发现l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发明l工程核心是建造l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l1、区别l(1)、目的不同l(2)、任务不同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3)、程序不同l(4)、思维特点不同l(5)、可控性不同l(6)、成果不同l(7)、两类不同类型的革命l2、联系l18世纪以前,技术超前,科学落后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18世纪以后,科学加速发展l现代:科学技术双向互动,表现为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一体化。l三、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三、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l1、科学的体系结构l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新兴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综合科学l2、技术的体系结构l古代:以手工工具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l近代:以机器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l现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四、科学技术的组织结构四、科学技术的组织结构l1、科学角色l科学家的产生(1718世纪)l1657年意大利西芒托实验学院l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l1666年法国巴黎科学院l1700年德国柏林学院l1742年俄国科学院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2、科学共同体l科学共同体是在共同科学范式基础上通过科学交流和合作形成的科学家群体.l科学共同体有其特殊的目标。l科学共同体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l默顿:普遍主义;公有主义;不谋私利精神;有条件的怀疑精神。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我国的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l科学共同体有其特殊的分层结构l科学共同体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动力科学发现谋求成果承认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3、技术共同体和工程共同体l技术共同体是在共同技术范式基础上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l工程共同体是以共同的工程范式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工程的设计、建造、管理为目标的活动群体.l(投资者企业家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等)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4、科学的社会组织l社会内在形式:学派,无形学院等l社会外在形式:学会,科学院,研究所等l大科学时代的科研中心l科学活动的主体:个人,集体,社会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系统结构l5、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l经济支持系统l政治支持系统l文化支持系统l教育支持系统l社会制度支持系统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式l一、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一、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l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矛盾l二、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二、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l1、科学发展的纵向进化形式l渐进形式(科学进化)l飞跃形式(科学革命)l2、科学发展的横向进化形式l分化与综合多样化与整体化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式l三、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三、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l1、带头学科的更替模式l凯德洛夫:在各个历史时期,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l2、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模式l贝尔纳提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概念l汤浅光朝的统计研究(汤浅现象)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式l标准:世界科技成果的25%l意大利(1540-1610年)60年l英国(1660-1730年)70年l法国(1770-1830年)60年l德国(1810-1920年)110年l美国(1920-2008年)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式l几点启示:l人才是根本。坚持人才强国战略。l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l只有创新才能超越别人,要坚持自主创新。l教育是基础。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式l3、科学增长的指数逻辑模式l1944年赖德l普赖斯的定量分析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第四章、科学技术运动的发展模式式l4、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l范式的理解l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l评价:l合理因素,l缺陷和错误。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一、创新概念与创新类型一、创新概念与创新类型l1、创新概念的提出l熊彼特:创新是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经济中,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l这种新组合包括:1)引入新产品;2)采用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工业新的组织。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创新理论的三个主要观点:l创新与经济发展,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l创新与企业家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新组合。l创新与创造性毁灭,指的是新的产品或工艺对旧资本的破坏,并导致一批企业在创新浪潮中被淘汰。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2、创新的类型l依据创新的对象,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l产品创新指的是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或服务)的商品化。l工艺创新指的是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生产技术、工艺流程或生产方法的采用。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按照创新的程度,可分为:l渐进创新(技术革新):这是渐进的、联系不断的小创新。l激进创新:指的是在技术原理和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和转变的创新。l技术系统变革l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依据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不同的创新源,可分为:l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中知识、技术或制度等方面的关键性突破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的。l模仿创新:是指在别的创新者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下,创新主体通过合法方式引进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改进和二次创新的一个创新形式。l合作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合作推动创新的一种创新形式。l合作创新以合作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3、创新活动的特点l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l创新呈现出常规化趋势(企业的制度化行为)l创新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l创新具有累积性特征l创新具有群集性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二、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二、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1、科学技术、社会需求与创新l1)科技推动的创新模型l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l2)需求拉引的创新模型l需求研究与开发生产应用l3)创新的双力驱动模型l需求拉引科技推动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2、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l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l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l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l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3、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l工程创新是工程师在造物过程中,集成现有技术或引入新技术,引入创新工程理念和管理机制的过程。l工程创新的特点:l工程创新是集成创新l工程创新以渐进创新为主,激进创新为辅l工程创新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和谐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三、企业的创新战略与管理三、企业的创新战略与管理l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l创新主体的特征:l具有对创新活动自主的决策权l具有进行创新活动所要求的能力l具有承担创新活动的责任与风险l具有获取创新活动的收益第五章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l2、企业的创新战略l领先开拓型创新战略l模仿追赶型创新战略l传统保守型创新战略l3、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l创新计划的制定l创新构思的形成和评价l开发过程的管理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结构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结构lOECD在1996年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研究报告中认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决定因素,这种结构由工业界、政府和学术界之间在发展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关系构成”。l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形成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交互作用的网络,以共同推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传播与应用。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2、国家竞争力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l美国:全面领先l日本:创新立国l以色列:尊重知识l俄罗斯:大国转型l印度:强国之梦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二、中国创新体系的演变及其问题二、中国创新体系的演变及其问题l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创新体系l政府指令型(19491977年)l2、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创新体系l政府导引型(19781995年)l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体系l政府协调型(19952008年)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三、目前中国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三、目前中国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l企业尚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l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末完全形成l宏观管理体制尚末形成合理的决策机制和组织机制l政策的协调上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l适应当代科研特点的科技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四、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四、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l1、自主创新战略及其意义l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三个方面。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l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l消化创新是指在引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的过程。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今后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l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科技发展的基点,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l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l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l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2、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l创新型国家的特征:l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欧、日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建设l3、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l建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l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协调、连贯的政策体系。l建立知识和技术资源有效流动和整合的机制。l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七章、逻辑思维第七章、逻辑思维l一、归纳方法一、归纳方法l1、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l2、归纳方法的特点:l推理的方向是从个别到一般,l归纳方法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方法,l归纳方法具有很大的创造性。第七章、逻辑思维第七章、逻辑思维l3、归纳方法的主要类型l完全归纳法l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科学归纳法)l4、归纳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l使认识逐步接近真理,l提出假说或假设,l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第七章、逻辑思维第七章、逻辑思维l二、演绎方法二、演绎方法l1、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l2、演绎方法的特点l推理方向从一般到个别,l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方法,l是一种创造性比较小的推理方法。第七章、逻辑思维第七章、逻辑思维l3、演绎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l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提供逻辑证明,l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有效方法l解释、预见科学事实和提出假说的重要方法。l4、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l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前提l归纳需要以演绎为指导第七章、逻辑思维第七章、逻辑思维l三、类比方法三、类比方法l1、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和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l2、类比方法的特点l类比推理的过程可以是“特殊-特殊”,也可是“一般-一般”第七章、逻辑思维第七章、逻辑思维l类比方法在逻辑上是或然性方法,l类比方法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方法。l3、类比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l具有开拓思想,触类旁通的重要功能,l是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工具,l有利于新的技术设计思想、技术原理的提出,l有利于推进不同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移植和渗透第八章、非逻辑思维第八章、非逻辑思维l一、形象思维一、形象思维l1、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形式。l2、形象思维的特点l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l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第八章、非逻辑思维第八章、非逻辑思维l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l3、形象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l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l右脑(情感半球)-左脑(逻辑半球)l智力情商智商l较之逻辑思维更有创造性,l在技术领域有着突出的意义卢卢瑟瑟福福太太阳阳系系原原子子模模型型第八章、非逻辑思维第八章、非逻辑思维l二、直觉思维二、直觉思维l1、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l2、直觉思维的特点l认识发生的突发性l认识过程的突变性l认识成果的突破性第八章、非逻辑思维第八章、非逻辑思维3、直觉和灵感在科学认识中的方法论意义l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l直觉思维是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假说、新模型的基本途径。4、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几个途径l注重广博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l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l善于经受不确定的困扰第八章、非逻辑思维第八章、非逻辑思维l善于抓住机遇l善于在思维困境中松弛自己的思路l善于交流l5、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l辩证统一l区别对立第九章、系统思维第九章、系统思维l一、系统论方法一、系统论方法l1、系统的特点和系统论方法l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l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l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l系统总是存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第九章、系统思维第九章、系统思维l系统论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方法。l2、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则l整体性原则根据l动态性原则基础l最优化原则目的l模型化原则手段第九章、系统思维第九章、系统思维l3、系统论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l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l是普遍适用的研究复杂大系统的有效工具,l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武器。第九章、系统思维第九章、系统思维l二、信息论方法二、信息论方法l1、信息和信息论方法l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发表通讯中的数学方法一文,创立了信息论。l信息论方法是运用信息和信息论的观点把系统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的传递和转换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以达到对某个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第九章、系统思维第九章、系统思维l2、信息论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l揭示了不同物质运动形态之间的共同属性,l是实现控制的有效方法,l为实现科技、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l可揭示复杂事物的规律性。第九章、系统思维第九章、系统思维l三、控制论方法三、控制论方法l1、控制和控制论方法l控制论方法是对一个有组织的系统,通过信息处理的能动过程和反馈信息,不断对系统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稳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某种稳定的状态,借以实现人们对系统所规定的功能目标。第九章、系统思维第九章、系统思维l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l2、控制论方法的基本特点l把人的行为的目的性赋予机器,l通过反馈实现目标,l运用黑箱理论,l追求功能模拟第九章、系统思维第九章、系统思维3、控制论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l在整体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l为现代科技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崭新的科学方法,l将传统的功能模拟方法发展到功能模拟的新阶段l提供了研究复杂系统和黑系统的研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