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结题报告昌盛街道中心小学 杨杰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二、课题研究内容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
3、与形式的研究。三、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四、课题实施过程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
4、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二)实施阶段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3、第三阶段: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和一般模式的研究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三)总结阶段:完成“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对整个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结题报告。五、具体实验做法(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5、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你们想给妈妈买礼物吗?学生都说想。然后我就出示一家商店的一些商品及其价格,让学生说说想买哪些礼物,要付多少钱。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妈妈选了这么
6、好的礼物,而且作出了不同的购物方案,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二)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数学,培养应用意识数学具有丰富的内
7、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
8、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三)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熏陶。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
9、中的美。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美丽、雄伟的杨浦大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六、课题研究结果。(一)生活理念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或把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学生从“怕”数学到“爱”数
10、学。(二)课堂教学生活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交流、反思中领悟数学、学习数学,学生的应用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比如,有的学生在双休日帮做生意的家长做买卖,在收钱、找钱的过程中锻炼了口算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帮妈妈统计生活开支的过程中,明白了要节俭的道理;有的学生在买房子、装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给家长出谋献策:该买怎样的瓷砖合适等等。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由此可见一斑。(三)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实施“(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
11、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浓,活动能力更强。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足,积极性高。喜欢质疑,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重点的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同伴间的交流,喜欢争论,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成果。逐步形成在生活中喜爱质疑、探索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辨能力、探索能力得以增强与提高,涌现出了一批表现出色的学生,大大超出教师预期的水平,这是在教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些学生对现实问题有独特的观点,有一定的创见;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有些学生能查阅资料进行自学,对问题的发展作更深入的讨论。总之出色的实验结果体现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应用能力。 七、课题研究反思。在实施过程中,我感到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学好。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只顾着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数学味”。毕竟,“生活”不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唯一底色,“生活化”也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