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标准,广泛动员,全面发展,逐步把xx村建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新村,把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式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把村建成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规化原则 1、坚持要充分开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
2、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化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因此,乡村发展的各个项目都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 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新农
3、村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即2011-2015年。 2、规划范围 xx行政村所属的9个自然村。 三、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的安全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面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村部设村民活动文化中心、农民广场、公共设施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
4、新村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通过暗渠集中处理排出。 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 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特别是受暴雨及周边山体滑坡直接影响到的危房,于2015年前全部拆除。 (4)新建。新村新建住宅以集中建设布置。
5、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建设为三级: 新村大道。宽8米。 旧村内小道。宽2米。 (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新村大道宽8米,采用水泥路面,与进村主干道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宽均为3米。路面采用底层砂砾石,上面浇筑c30混凝土,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与进村道路连接。 (4)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所有村道靠山一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 (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改水改厕。根据村
6、庄地理位置较高,取水不便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在新村建造过滤池及蓄水池,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旧村村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 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多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6)绿化规划 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新村在
7、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新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7)公共设施规划 学校建设。继续根据教育发展要求,在满足学校发展的基础上,规划修筑标准化幼儿园。 在村部办公大楼内开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村民绿地广场。建设新村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村民医疗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 文化宣传设施。村部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栏;在村口、村部、新村广场建设村规民约宣传牌,设
8、置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四、经济发展规划 1、建养鸡、养猪场。鼓励村民养鸡、养猪建场,鸡、猪糞便是优质肥料,从而减少农民化肥资金投入。 2、种蜜柚是我村部分村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继续增加种植蜜柚果树面积,以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五、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8%的基础上,大力宣传,鼓励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2、循序渐进地实行新农保制度,并争取乡民政部门支持,将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资金给贫困户。 3、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 六、制度及管理规划
9、篇二: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庄窠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基本情况:村位于红河乡东南部,平均海拔1540米, 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本村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温较低,光照充足,土层深厚,主要以山地褐色土为主,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油菜等经济作物生长,也适合经济林苹果、核桃栽培。庄窠村距乡镇10公里,全村由1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170户,人口700人,党员22人,工农业总产值万元,劳动力数量170人,本地务农劳动力170人,外出务工劳动力100人,村内主要道路长4000公里,已硬化0米。共有房屋1190间,17850平方米,其中砖房350间,5250平方米,
10、土坯房700间,10500平方米,危旧房140间,2100平方米,小巷道20条,总长4000米,已硬化0米。通自来水户数0户,通电户数170户。全村公共厕所0个,垃圾处理场0个,可用于绿化的空地面积平方米。村卫生室平方米,文化广场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及体育设施,耕地面积1500亩,农作物面积1400亩,其中小麦1000亩,玉米200亩,马铃薯200亩,油料80亩,退耕还林山林总面积425亩,核桃面积200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 第二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总体要
11、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 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农产品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庄窠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庄窠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5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400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100元以上,把庄窠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 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
12、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 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 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小麦产业是我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建设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一个
13、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 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3、规划期限与范围 按县有关文件的要求,庄窠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3年, 即年2012-2014年。 按照规划,本村新农村规划面积为35亩。 二、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一)、功能布局
14、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 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新建村委会,整合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室、卫生室、农家书屋,新村中心设村文化活动广场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新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呈网状,通过暗渠,由环新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 (二)、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庄窠新 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或砖木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 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保留50户、350间、5250平方米,
15、 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 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改造面积40间、800平方米。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以及因为规划需要 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旧房、 窝棚等,采取拆除的措施,于2013年前全部拆除,共拆除100户、700间、10500平方米。 4、危房改建:对有居住需要的危旧房进行改建,共改 建30户、210间、3150平方米。 5、新建。规划建设新农村小区,共建设170户,每户120平方米,分为平房层(上下两层或平房),结构砖混(砖混或框架),于2014完工。
16、6、对村庄全部房屋、围墙外立面进行粉刷亮化,亮化 面积1000平方米。 7、围墙拆除500米、改建200米、新建1000米。 8、卫生院坝建设平方米。 9、改厕和改厩。对170户的厕所进行改建,建设成 为新型的卫生厕所,改厩100户、100间。 三、道路交通规划 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 及消防等要求。 1、在庄窠自然村建设4条村内大道。自然村村内大 道为东西走向,长度为4000米,宽度为3.5米,采用水泥路面。 2、村内其余均为小巷道,共20条,长度4000米,其 中宽度2米的12条,2900米,宽度1.5米的8条,总长1100米。采用水泥硬化。 3、马路砖铺设平方米
17、。 4、新修农用运输路公里。 5、新修户间道路公里。 6、按需规划新建大桥座米、中桥座米、小 桥座米或吊桥座米。 四、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在条村道(左 侧、右侧或两侧)挖排水沟,宽厘米,高厘米,长米。砖混结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明沟或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排水渠总长米。 五、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垃圾池(箱)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 于10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个垃圾池(或布设个垃圾箱)。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2、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 责路面清扫
18、、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六、水利规划 1、新建或维修人饮工程处,新建或改造抗旱池个,立方米,新建立方米的蓄水池,新建立方米的水窖,埋设管道米,解决户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2、新修米的护村河堤,新修米的护坡,解决 篇三:XX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附件 XX省新农村建设 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总体部署,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XX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编制社会主
19、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应遵循本导则。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条村庄规划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环境“脏、乱、差”;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防止自然灾害、注重村庄安全;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防止大拆大建。 第四条编制村庄规划,应符合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为依据,采用符合规划要求的勘察资料和地形图。 村庄规划远期到2020年,近期一般为35年,并与建制镇(乡)总体规划期限相协调。 第二章村庄规划组织与审批 第五条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
20、单位,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村委会应指定人员参与村庄规划编制过程, 并协助做好规划相关工作。 空间上已经连为一体的多个行政村应统一规划。 第六条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应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对村庄发展的建议。村庄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县级建设(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村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审查。 第七条规划成果完成后,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乡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第八条村民有义务对村庄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县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和乡级人
21、民政府应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实施的信息反馈制度,并设立和公布举报电话。 第三章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 第九条村庄规划应包括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三部分。 第十条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规划两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综合分析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村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提出村庄经济组织合作方式建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增收的措施;提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义务素质教育、农民体育健身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 合作医疗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2.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预测农
22、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确定村庄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提出村域内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 3.划定村域范围内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二)基础设施规划 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垃圾处理、能源供应、农田灌溉、雨水集蓄、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的选址及规模。 第十一条村庄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建筑安排、景观风貌规划、农宅规划设计五个方面。 (一)用地布局规划 确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的空间布局,提出各
23、类建筑的形式、体量、风格、高度、色彩及其他环境要求,满足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 生产建筑用地宜相对集中布置,合理确定养殖区域,积极倡导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农副产品加工和高科技产业,延长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集聚,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居住生活用地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 (二)公共建筑安排 1、确定村庄各类公共建筑(基层组织活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等用房)的内容、规模、位 置及空间组合形式。 2、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三)基础设施规划
24、 落实村域基础设施规划,确定村庄内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管道、有线广播电视、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锅炉房、燃气站、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 (四)景观风貌规划 1、村庄规划应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与周边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有机融合。 2、划定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利用措施。 3、新建建筑、小品、照明、指示牌、广告牌等实体设施的选型设计应与历史文脉、地方民俗、乡村特色相结合,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街道两侧建筑体量应与街道宽度相适应。 (五)农宅规划设计 1、农宅规划应提出闲置宅基地整理方案,引导农民向居
25、住小区集中,提倡建设单元式多层住宅。结合地方特色和村规民约,设计住宅组群空间布局,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2、住宅建筑布置应满足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住宅建筑间距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技术规定,不宜低于当地最低日照要求。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减少邻 里纠纷。 第十二条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一)制定村庄近期建设和整治计划,确定项目内容,预测工程量及投资,提出时序安排和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二)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安排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的建筑形式和体量色彩,成为地方特色明显,高低错落有致,标志性的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群
26、体。 (三)确定村庄道路交通疏导改造方案,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街道,硬化主要路面和巷道,设置照明设施;结合道路改造,布置联村集中给水系统、雨污排水管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排入自然坑塘;制定环卫措施,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和清运场所;利用不宜建设的小地块、道路、庭院、河岸、坑塘、山坡等进行绿化美化。 (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用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庭院;提供节能、节地的新型健康住宅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中确定需要迁并的村庄,应单独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应制定村庄近期改善容貌环境的具体方案,提出控制村庄发展、引导村庄迁并的对策措施。具体内容可以参照第十二条的规定,根据需要适当简化。 第四章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第十四条村庄规划成果一般包括“5图1书1表”,即第18页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