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划生育局)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现代化发展情况汇报 一、加强领导,构建网络服务平台。 县委、县政府把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整体规划之中,制定了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中长期规划,率先实施。建设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联接省、市、县、乡的四级网络平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督促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自年以来,共投资余万元,建成了县级计划生育局域网和城域网,建立了县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各乡镇建立了局域网和育龄妇女卡信息管理系统。现在全县计划生育系统拥有微机台,组成了能够承担决策、管理、宣传、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计划生育信息化应用网络和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计划生
2、育工作电子政务化和管理服务信息化。 二、强化培训,拥有高素质的信息队伍。 年我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县、乡微机工作人员。制定了县微机员管理办法,建立了对微机员的考核、奖惩、培训、竞争、待遇保障机制。对微机员定期培训,定期考核奖惩,奖优罚劣。为确保微机操作人员的稳定性,我县对各乡镇的微机员全部建立了档案,并规定不经县计生委同意,乡镇不得调换微机员。我们还在计生系统内广泛开展了“学微机、用微机”岗位大练兵。开展岗位技能大比武和微机员素质展示活动。使全县计生队伍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国家计生委规定的能力标准。 三、规范管理,建立三大运行机制。 建
3、立了制度化的系统运行和应用(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机制。我们制定了一套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对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运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 建立了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我们把乡级计算机作为一个终端,乡级对县信息中心的基础数据库只能浏览、查询而不能变更,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我们将各乡镇、各行政村的数据同原始台帐的数据逐村逐户进行核对。对各乡镇变更的数据信息不定期进行抽查核实,确保了源头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数据库变更工作流程,确保了数据变更流程的规范性。使育龄妇女数据信息的完整率达到,准确率达到了。 建立了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除制定
4、了数据安全及传输制度外,还实行了数据安全备份、加装防火墙、广域网络计算机与局域网络计算机隔离、定期更换密码、定期进行计算机安全检测等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和数据灾难。 四、注重应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建立了信息系统、政务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事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和政务信息网上流传。计生委领导每天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安排工作,审阅有关文件和资料,听取股室和乡镇工作汇报和请示,查看各乡镇工作动态。计生委每位领导班子成员和每个科室都可以随时调阅共享的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和政务信息。 建立了已婚育龄妇女个案信息数据库、计划生育综合信息数据库和计划生育政务信息数据库。从某年开始,我县就取消了手工台
5、帐。 我们把系统运用与计划生育日常管理服务结合起来,通过系统运用规范管理,引导服务,科学决策,提高效率。县计生委通过计算机网络总揽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人口信息,分析人口形势,制定工作决策,掌握工作动态,开展工作评估;乡镇计生办根据全县工作安排和计算机提供的信息,合理安排工作,将落实节育措施、安排生育指标、产后访视和术后随访等任务,明确到人、落实到村。现在,我县县、乡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同志只需坐在微机前就可以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安排工作、督促落实。 我县启用国家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后,实现了跨县、跨市、跨省的信息网上实时交换和反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防治“非典”期间,我县作为国家计生委指定的
6、信息直报点,向国家计生委直报流动人口信息万多人,受到了表彰。 五、勇于创新,率先实行已婚育龄妇女卡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深化微机信息化管理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应用,我县同软件公司共同开放了育龄妇女卡信息管理系统,在省率先实现了对已婚育龄妇女的卡管理。已婚育龄妇女卡管理系统以局域网为支撑,以卡读写器、指纹识别仪等智能设备为介质,能使多个用户共享数据库资源、随时查阅信息。为每个育龄妇女发放一张卡,卡内存有育龄妇女的姓名、单位、身份证号、照片、单月康检、围产期保健信息、妇女病普查等各种计划生育基础信息,用一卡代替了身份证、生育证、结婚证、保健证、免检证等多种证件。在进行单月康检和妇科病普查服务时,育龄妇女只带自己的卡。通过刷卡,康检医生在专用的工作站微机中只需简单的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完成识别育龄妇女、录入检查结果等各项工作。简化了手续,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今后,我们将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全面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