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体育蹲踞式起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跑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也是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要教材之一,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本课选择了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主体教材,自始自终合理运用体操棒的功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内容:1.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2.身体素质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在蹲踞式起跑时,能按“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环节作出正确的动作,加速跑时上体能逐渐抬起,步长加大。2.发展学生快速奔跑能力及上、下肢力量。3.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起跑的身
2、体姿势难点:蹬地有力,快速起跑教学方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采用游戏法,利用内容新颖的棍棒操及开发的相关游戏,在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活动的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素质,增强体能。通过学生自学研讨、小组合作、探究反馈积极学习动作技术及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分解练习,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要领和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通过音乐放松活动使学生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身心愉悦。教学流程:准备部分(10-12min)一、体委整队、检查报告人数二、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三、棍棒操(4*8拍)1.上肢运动2.踢腿运动3.
3、体侧运动4.体转运动5.腹背运动6.全身运动7.跳跃运动8.持棒高抬腿要求:1.集合迅速,队伍整齐,报数声音宏亮。2.做棍棒操时,动作正确到位,整齐,有节奏。四、钻地道报数游戏方法:每个学生持棒前举,听到教师发令后,每排的排头迅速从本队的棒下钻过以相同的距离排到队尾,站稳后开始报数,报完后第二个学生接着开始,依次类推,直到该队最后同学跑完并报数,先完成为胜方。组织:一、四列横队,男、女各两排,做棍棒操时成体操队形散开。(如图示) 教法:1. 教师示范,提出要求。2. 学生按教师口令进行练习。要求:1.站稳后开始报数。2.报数错时,报错的学生纠正以后继续进行。3.报完数后下一个学生才能开始。基本
4、部分(26-28min)一、学习蹲踞式起跑动作1.学生按口令做蹲踞式起跑练习要点:“各就位”:两手撑地于起跑线后,有力的腿在前,后腿跪在地。“预备”:臀部慢慢抬起,稍高于肩,重心前移。“鸣枪”:两手迅速离地,两臂前后摆动同时两脚蹬离地面。2.教师口令,学生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组织教法:1向学生展示蹲踞式起跑过程的搜索图片,创设情境,导入。2.学生看图分组自学研讨,并展示交流蹲踞式起跑动作。3.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并简述蹲踞式起跑的目的和起跑后加速跑的作用。4.教师及时纠错反馈。学生集体练习蹲踞式起跑动作,并再次分组研讨,各组反馈研讨结果,教师总结学生的反馈结果。二、起跑后加速跑要点:上体逐
5、渐抬起,步长逐渐加大。组织:(如图示) 要求:1.动作正确,注意力集中,反应快,不抢跑。2.回来由两侧一路纵队慢跑归队。3.其余学生原地做蹲踞式起跑动作。三、拓展运用:(一)15-20M蹲踞式起跑接加速跑易犯错误:蹲踞式起跑接加速跑停顿形成两次起跑纠正方法:要求学生合理调整脚与起跑线的距离。听到“鸣枪”后,上体不要马上抬起,腿向前跨应由小到大。要求:1.学生把棒放在脚前作起跑线。2.一、三排学生做,二、四排学生纠正,然后交换。(二)25-30M追逐跑组织:八路纵队(男、女分组)要求:1.采用站立式起跑2.第一个学生跑出规定距离后,下一个学生才能跑出。(三)25-30M梯形跑组织:四路纵队要求:
6、四个学习小组,用不同练习蹲踞式起跑方法沿着比赛地形各比赛四次,教师对优胜的小组进行奖励。各小组商议如何快速、安全起跑,交流比赛的感受。四、身体素质练习:小游戏 拔河方法:二人一组相对站立,分别握棒的两端,并以另一根体操棒为河界,听到发令后两人用力拔对方过河组织:如图示要求:不准故意松棒,注意安全。结束部分(4-6min)一、放松活动1.转体扶棒2.漫步舞二、小结本次课的情况:以表扬为主,布置作业。三、送还器材,师生再见。组织:同棍棒操队形。播放轻音乐高山流水要求:1. 提前松棒,转体扶棒。2. 一、三排与二、四排方向相反。3. 能随音乐节拍放松,愉悦身心。生理负荷预计:练习密度:35平均心率:
7、130150次分钟器 材体操棒多根(每人一根)录音机一台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通过互联网查阅并完成以下作业:1.蹲踞式起跑动作要领?2.列举世界短跑名将五名。教后反思我在课的开始大胆地让学生分组讨论,看图自学教材蹲踞式起跑,总结蹲踞式起跑动作方法及要领,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总结反馈蹲踞式起跑的目的、作用和方法,在反馈的过程中着重强调蹲踞式起跑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方法,继而提高动作技能,基本掌握蹲踞式起跑的动作技术。本次课是对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尝试,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学、探究、反馈等教学环节不太适应,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师生在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尝试中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